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本文从栽培试验,菌丝体试验、不同繁殖方式及同工酶测定四方面来比较气生型与匍匐型之间的差别。试验结果表明,双孢蘑菇中存在气生型、匍匐型及其中间状态混合型。气生型的优质与匍匐型的高产只是一种趋势,决非一对非此即彼的矛盾,在气生型中选择较高产菌株与在匍匐型中选择较优质菌株存在可能性。成品菇产量y′对总产量y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总产量可以成为选育的重要指标。培养基性质不能显著改变一个菌株的类型,但在不良培养基土菌株的气生性有向匍匐性发展的趋势。在常用获得后代的方法中,孢子分离是获得类型间变异的最有效方法。EST与POD同工酶显示气生型与匍匐型间存在遗传上的差别。讨论认为,匍匐型比起气生型来更接近于野生性状。  相似文献   

2.
对匍匐型与气生型5个蘑菇菌株进行粪草发酵料室内床式栽培比较试验,经菌丝生长、子实体性状观察和产量分析,结果表明气生型Ag2号、Ag3号菌株及匍匐型1号菌株品质好、产量较高,分别达11.30 kg.m-2、10.60 kg.m-2、9.80 kg.m-2,适合于甘肃中西部地区栽培生产。而Ag4号、Ag5号菌株产量低、品质差,不适合该地区栽培。  相似文献   

3.
三、不同繁殖方式对菌株类型的改变采用菌丝体转管(MI),组织分离(TC)以及孢子分离(SI)三种常用公式。(1)菌丝体转管不能改变稳定气生型或匍匐型菌株的类型,而对于混合型,定向菌丝体转管可以改变原始菌种的性状并有向气生与匍匐两个方向发展的趋势。如同原始菌种Y_3定向转管后,栽培产量Y_3F=10g。Y_3V=1319.67g、Y_3A=1146.33g。(2)组织分离也很少能改变菌株的性状,不过气生型菌株的子实体经组织分离后,在PDA上往往出现棕色。皱折匍匐状菌落,与匍匐型的白色粉状或束状菌落不同,这种棕色皱折菌落转管数次后气生性开始回复。栽培试验显示MI与TC差异不大,而同工酶测定两者间无差异。(3)稳定气生型与匍匐型菌株各一个,经  相似文献   

4.
蘑菇生产是我县的一项骨干副业,但单位面积产量一直不高不稳,直接影响到生产的发展,其原因除了培养料质量差和管理不善,以及病虫危害等因素外,菌种问题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为筛选适合本地栽培的高产优质菌株,我们于82年春从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湖北、湖南等地广泛引种,共引得39个菌株,其中匍匐型菌株21个,气生型(包括半气生型)菌株18个。上海长征18号菌株  相似文献   

5.
今年全国范围要求加工出口的双孢蘑菇,一律改用气生型菌种,这对习惯使用匍匐型菌种的地区来说,的确是一个新的课题。国外工厂化栽培的高产品种-Ⅲ、176等匍匐型菌株,自79年引进以后,由于表现耐温、耐水、抗逆性强、管理方便、单产较高等优点,很快取代了原来的气生型菌种。但这些菌株栽培的蘑菇,菇质疏松,色次易变,含水量高,不饱满,作为制罐原料无论质量、吨耗均不如气生型菌种。在当前质量占领市场的形势下,改用产品质量上乘的气生型菌种栽培蘑菇,是一种必要的、重要的手段。用好气生型菌种,达到产量高,质量好,必须要弄清楚它的生育条件、个性关系,掌握管理要点。一、温度管理气生型蘑菇菌种与某些  相似文献   

6.
为了摸索双孢蘑菇气生型和匍匐型的生物学特性,及适于我省汉中地区栽培的菌株,我们于1991年秋进行了本项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食用菌》1984,(6)
5·176(法国种)是1979年从香港引进的双孢蘑菇菌株。我们于1980~1981年分别作了三次品种对比试验,均以5·176菌株产量最高,但由于菇形扁平顶部稍凹,具有鳞片,不宜罐藏。经过多次栽培实践,初步掌握了该菌株的栽培技术,菇形有所改进,现已成为盐水蘑菇的主栽品种。一、培养特性 (一)形态观察:176为匍匐型菌株,近接种块菌丝聚集成束状,匍匐放射生长,绒毛菌丝贴生,顶端菌丝稍有气生稀疏清晰呈扇状生长。显微镜观察菌丝分枝多,分隔短,  相似文献   

8.
为摸索蘑菇气生与匍匐两种菌丝型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我们于一九八七年秋进行了两种菌丝型的对比试验。现简报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菌株。闽一号、8213、86-2(引自福建轻工所蘑菇推广站)、101-1、176(引自上海食用菌所)、“浙农一号”(引自浙农大)。前三个为气生型,后三个为匍匐型。所有栽培种均为麦粒菌种。 (二>培养料配方和堆制。按26m~2,粪草比1:1计,干稻草650公斤,干牛粪650公斤,花生麸粉13公斤,过磷酸钙13公斤,复合肥(N:P:K=10:10:10)19.5公斤,碳酸钙8公斤,石膏粉19.5公斤,氯化钾  相似文献   

9.
为了筛选出适合我区气候条件的优良蘑菇品种,我所受区外贸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的委托,于1987年秋开始对十个蘑菇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现简报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参试菌株闽1号,8213、86—2(引自福建轻工所蘑菇推广站),8305(本所选育),102—2、101—L、111、176(引自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浙农1号(引自浙农大),70714(区外贸从日本引进)。前五个为气生型,后五个为匍匐型。所用栽培种均为麦粒种。(二)培养料配制按44米~2栽培面积计算用料为:稻草1000公斤,牛粪1000公斤,花生麸20公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厂蘑菇基地产量一直不高,菇农要求供应高产品种。为此,我厂于1984年秋对6个蘑菇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现简报如下。一、材料和方法 (一)供试菌株:气生型有黄岩一号(本地当家种);匍匐型有索米塞尔111(上海农科  相似文献   

11.
双孢蘑菇贴生型W192、气生型W192菌株和AS2796菌株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子实体发育、出菇与转潮时间及生物学效率差异较为明显。贴生型W192菌株转潮快,抗逆性强,产量最高、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2.
我市蘑菇生产是80年代才开始的,是生搬外地的经验。通过近几年的栽培实践,我们对蘑菇栽培技术进行六大改进。改进后的技术经试验示范,逐年扩大,到1991年全市栽培面积达700m~2,平均单产18.5kg/m~2,比1985年前的13.5kg,增产5kg,劳力和成本分别比原来节约支出67%和35.3%,增产效益将近30%。现将“六大”改进简述如下。(一)改匍匐型菌株为气生型菌株 1985年后蘑菇产品质量有所下降。为了提高蘑菇罐头的出口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所分离培育的蘑菇匍匐型菌株,能够显著地提高单产。为了验证匍匐型菌株的增产效果,并在闽东地区推广应用,我们于1979年春,从该所引进了M—101号菌株,在福鼎县的城关、南溪、前歧、管阳等公社进行了试验栽培。面积达1万平方尺,  相似文献   

14.
匍匐型菌株蘑菇的适应性强,耐高温,菌丝不易结块,出菇早,转潮快,一般较气生型菌株增产20~50%,深受菇农欢迎。但菇的质量欠佳,如果管理不当,更易形成薄皮空心菇。根据82年对一些典型菇房的调查,我们认为提高匍匐型菌株蘑菇质量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柴慈桐  梁建功 《北方园艺》2011,(23):154-156
对12个金针菇菌株在玉米芯粉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势、疏密度和生长速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筛选优势菌株,并对筛选的优势菌株的菌丝满袋期、原基分化期、采收期和子实体产量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F212”、“金杂19”、“玉雪1号”、“F45”、“金V1”、“158”6个菌株表现较好,初步选定该6个菌株作为后续试验菌株;通过该6个金针菇菌株的玉米芯栽培筛选试验,“F212”和“玉雪1号”为适宜玉米芯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6.
应用原生质体技术培育双孢蘑菇杂交新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原生质体技术从双孢蘑菇气生型与匍匐型二类品种中制备出原一质体同核本并进行杂交配对。结果表明,从16个组合中得到6个杂交菌株,其中2个不能结实,4个结实正常,且主要农艺性状明显优于双亲。  相似文献   

17.
草菇菌种保藏效果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34株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Bull.ex Fr.)Sing.]保藏菌种的肉眼和显微观察,按菌落和菌丝形态,将其分为气生型(正常)和匍匐型(不正常)两大基本类型。气生型又分为正常生长型和缓慢生长型两类。本实验观察到,所有气生型菌株的菌丝都粗而直,在PDAY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的都能在天然基质废棉上正常生长并出菇;而所有在PDAY培养基上生长缓慢的都不能在天然基质废棉上正常生长(或生长缓慢细弱,或仅在表面生长),且不能出菇。所有匍匐型菌株的菌丝都细而多弯曲,在PDAY培养基和废棉上都生长缓慢,甚至不能生长,均不能出菇。凝胶电泳表明,与气生型菌株相比,匍匐型菌株多1-2条酯酶同工酶带,而缺少一条活性极强的可溶性蛋白带。实验结果表明,(1) 菌落形态特征可能是鉴定草菇菌种保藏效果的第一特征,气生菌丝的有无可以作为菌株正常与否的重要标志;(2) 菌丝形态,包括粗细、曲直、分枝等是区别草菇菌种保藏后正常与否的微观特征;(3) 酯酶同工酶谱和可溶性蛋白带是鉴别草菇菌种保藏效果的可利用的生化标志。上述特征和标志都与草菇菌种的商业性状,如发菌、出菇等,有明显的关系。对于这些生化标志尚有待于进一步鉴定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建立双孢蘑菇同核原生质体杂交育种体系,本文对同核原生质体亲合性反应及杂交异核体F_1代的农艺性状和F_2代的分离与变异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双孢蘑菇同核原生质体的杂交是一个较复杂的性亲合与核迁移过程,其杂交率较低。在按气生型×气生型、气生型×匍匐型、匍匐型×匍匐型组合的520个杂交配对中,共获得113个杂交异核体,平均杂交率为22%。本研究同时建立了以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羧甲基纤维素酶相对活性以及酯酶同功酶电泳为手段的杂交异核体鉴定体系。  相似文献   

19.
工厂化栽培灰树花菌株的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比较研究了11个灰树花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菌丝拮抗性,考察了不同灰树花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及遗传差异,并以栽培周期、子实体品质及生物学效率等为指标进行工厂化栽培鉴定,旨在筛选出适合工厂化栽培的灰树花菌株。结果表明:11个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菌株G11菌丝生长速度及生长势适中;栽培周期73 d,为试验菌株中周期最短,子实体品质优良,生物学效率达到35.7%,是适应灰树花工厂化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20.
供试松杉灵芝(Ganoderma tsugae)菌株6个,通过观察在母种培养基、栽培种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状况及产量试验,筛选出松杉灵芝优良菌株2个,分别为菌株4和菌株5,菌株4采自穆棱林业局人工栽培子实体,菌株5采自绥阳林业局人工栽培子实体。2个菌株在母种培养基和栽培种培养基上菌丝均生长均匀、浓密、生长势强、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原基形成至子实体成熟时间短,产量高,菌盖红褐色,扇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