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色食品就是最富含生物色素、花青素等抗氧化剂的自然载体,当大力推广黑色食品以促进人类健康长寿,开创21世纪生物色素造福人类的新时代。几千年来,以直觉为依据的食以味为先的传统观念,一直作为食品评价的第一要素。笔者经20多年研究发现,食物自然颜色愈深,其健美益寿功能愈高,并提出了食以色为首,营养优先原则。根据古老的"五行"哲学思想,认为食色与营养密切相关,笔者首次提出:以糖、淀粉为主的白色食品;以动物脂肪、蛋白质为主的红色(肉)食品;以维生素、纤维素为主的青色食品;以植物蛋白质、不饱和脂肪为主的黄色食品;以生物色素黄酮、花青素为特色的黒色食品。  相似文献   

2.
<正>食品安全是指食物有损于消费者健康的急性或慢性危害。食品安全问题没有协商的余地。食品质量则涉及对消费者而言的其他性状,即食品的使用价值,有正面的性状,如风味、颜色、质地等,也有负面性状,如腐败性、变色、变味等。明确区分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涉及相关政策的制定以及食品管理体系的内容和构架。食品控制被定义为强化国家或地方当局对消费者利益的保护,确保所有食品在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及销售过程中是安全的、健康的、宜于人类消费的一种强制性的规则行  相似文献   

3.
《河北农业》2011,(11):56-56
食物的酸碱性,并不是凭口感,而是经过消化后在体内的吸收代谢的结果来判定的。如果食物代谢后所产生的磷酸根、硫酸根、氯离子等离子比较多时,就容易在体内产生酸性反应,那么这种食品也就属于酸性食品。如产生的钠离子、钾离子、镁离子、钙离子较多,就容易在体内形成碱性反应,这种食品就属于碱性食品。也就是说,含有硫、磷等矿物质较多的食物,是酸性食物;而含有钾、钙、镁等矿物质较多的食物,为碱性食物。  相似文献   

4.
一、食用色素的历史与发展简况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食品愈来愈多样化,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不但讲究营养和口味,还讲究食品的颜色和外观,以增加食物的美感和食欲,同时,颜色和外观也是影响销售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食用色素,又叫食品着色剂,是制作食品时添  相似文献   

5.
正食物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是必备物质,它是人们补充身体的营养品,是人们生存的自然反应。根据目前食物生产现状可知,食品质量受一些因素影响,会危害到人们身体。为改进食品质量,需要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食品,从而保证人们身体健康。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食品添加剂和营养成分,可有效提升食品质量,让人们放心饮食,有着重要的意义。一、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检测食品营养成分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俗称为HPLC,源于上世纪60年代,是  相似文献   

6.
《福建农业》2012,(7):23-23
我国在食品缓释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据生物缓释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研讨会上获悉,首批具备缓释功能的食品已经成功研制并进入上市阶段。 生物缓释技术可以将食物分解周期延长到4—6小时,从而均衡人体吸收速度。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表示,食品缓释技术在控制血糖、减少脂肪、维持能量有效代谢、均衡营养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福建农业》2011,(2):27-27
据报道,食品专家利用纳米技术研制出一种低脂肪或无脂肪的食品,口味和全脂食物一样好,但纳米科技在食品领域的前景尚不明朗。  相似文献   

8.
食用菌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及其开发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食用菌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及其开发潜力张水旺邵爱琴赵付安(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郑州450002)(河南省水利学校)食用菌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低脂肪、高蛋白食品,在国际上被誉为“食物蛋白的顶峰”、“自然食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拓...  相似文献   

9.
高静压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食品非热处理技术,在保持食物的天然风味、感官品质和营养价值的同时,能够对食物起到杀菌、灭酶、改善食物功能活性以及加工保藏特性的作用,也被认为是降低食物致敏性的重要技术。本文综述近年来高静压技术在降低或消除动植物过敏原致敏性的研究进展,并初步总结高静压诱导下过敏原致敏性改变的结构变化机制。  相似文献   

10.
冻干技术食品脱水有两种方式,分别是加热蒸发和冷冻升华。将食品先进行冻结,再在真空条件下使食品中的冰晶升华脱走,从而便可获得干燥食品。这种食品冻干技术,在国外已有长足发展,但在中国才刚刚兴起。用冻干技术生产的脱水食品叫“冻干食品”(FD食品),它是在低温冻结和真空缺氧条件下生产的,固有形状不会收缩,热敏性物质不受破坏,芳香性物质不会散失,易氧化物质不会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