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撑绿竹出笋成竹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撑绿竹是采用"撑嵩竹"(Bambusa pervariabilis McClure)为母本、"大绿竹"(Dendrocalamopsis daii Keng f.)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速生优良竹种。撑绿竹笋期大致可划分为初期、盛期、弱期和末期四个阶段。出笋率,初期占35.8%,盛期占37.3%,弱期占22.2%,末期占4.7%。竹笋高生长是随出笋时间的推迟而逐渐加快,出笋初期日均生长量占总生长量的9.7%,盛期占10.5%,弱期占21.8%,末期占58.0%。竹笋平均地径5.1厘米,小于平均地径的竹株占54.8%,等于平均地径的竹株占34.0%,大于平均地径的竹株占11.2%。抽枝发叶历程约120天。总退笋率为21.2%,并随时间的推移而上升,随笋高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研究了淡竹笋期的生长规律。经过四年试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在日照市,淡竹于4月下旬出笋,生长期40 ̄70天,笋高生长表现为慢-快-慢的规律;退笋率为87.5%;成竹率和成竹胸径随笋时间的推移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寿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阶段的调查,研究了寿竹笋期的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寿竹出笋从5月初开始,出笋盛期为5月8日到5月21日,盛期出笋数量占84.7%,出笋全部持续时间约30天。寿竹的高生长持续60天左右,高生长符合Logistic模型。引起寿竹退笋的主要原因是虫害,占退笋的比例74.7%,造成退笋的主要害虫是竹笋泉蝇。该地区寿竹整个出笋期平均成竹率仅为11.7%。  相似文献   

4.
观测肿节少穗竹的幼竹-成竹生长过程,分析其出笋成竹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肿节少穗竹出笋时间约始于4月中旬,历时约45 d,出笋初期出笋较少(持续时间3d左右,占7.42%),盛期出笋数较多(持续时间15 d,占77.48%),末期出笋数下降(持续时间27 d,占15.10%),退笋原因主要是虫退,占退笋总数的73.78%,平均成竹率为64.03%.各同生群高生长呈“S”型曲线,采用逻辑斯蒂方程拟合精度较高,拐点出现的时间均是各同生群曲线高生长的关键时期,且较早同生群的竹笋自始至终要比较晚同生群要高.  相似文献   

5.
对太行山南麓博爱县的珍稀竹种对花竹的出笋成竹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花竹发笋从5月中下旬开始,笋期为1个月,分为初期、上升期、盛期和末期.生长呈由慢到快至峰值后再变慢直到停止的规律;对花竹高生长期间,24 h峰值高生长量达60 cm,75天前后分布在沟槽内的黑色斑点或线条全部形成.研究结果为对花竹的合理管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楠竹林竹笋出土的初期、盛期、末期三个时期的适宜和最适宜的生态小气候指标各不相同,出笋量和出笋时间也各异,山坡林型出笋成竹数量最多,山洼林型次之,但山洼立地条件优越,成竹质量最好,山脊林型均较差。  相似文献   

7.
丛生竹秆基各笋目的出笋成竹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调查了西南地区人工栽培的梁山慈竹、撑绿竹、硬头黄竹着生于秆基两侧的4对大型芽(又叫笋目、芽眼、芽目)的出笋成竹生物学特性,计算各年龄母竹和各笋目位置的出笋率、成竹率、新竹相对生长率。结果表明:随着母竹年龄的增加,出笋成竹能力明显下降,1年生母竹出笋成竹能力最强,2年生母竹迅速下降,3年生母竹基本丧失繁殖能力;各笋目的出笋成竹能力为2目>头目>3目>4目,3目、4目显著低于头目、2目。综合分析母竹年龄和笋目位置表明:1年生母竹的头目、2目萌发力最强,是留笋长竹的最佳笋芽。通过有序样本聚类分析,将3个竹种的出笋期划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初期出笋数少但成竹率高,中后期出笋数增加,但成竹率却明显下降;笋目萌发年龄和出笋时间与笋目位置有关,分布在秆基中下部的头目、2目萌发年龄较早,在出笋期的出笋时间也较早,而位于秆基中上部的3目、4目萌发年龄较迟,出笋时间也较晚。根据各笋目的出笋成竹特性,从抚育、间伐和水肥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调控林分出笋的经营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对云南省澜沧县境内分布的云南方竹出笋成竹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方竹出笋期为9月下旬至11月上旬,历时约40 d;初期笋的成竹率最高(达91.67%),末期笋的成竹率最低;新竹秆高、胸径分别集中在3.51~5.00 m和1.51~2.50 cm;末期笋退笋较多,退笋高度主要集中在40 cm以下;引起云南方竹退笋的主要原因是养分供给不足,其退笋数占退笋总数的73.33%;云南方竹的高生长持续70 d左右,呈现出“慢—快—慢”的生长规律。研究结果可为云南方竹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糙花少穗竹发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黎茂彪 《竹子研究汇刊》2003,22(3):34-36,39
对糙花少穗竹发笋期及幼竹高生长的研究表明 :糙花少穗竹发笋期在 2月中旬至 5月上旬 ,发笋初期在 2月中旬至 3月上旬 ,出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总数的 17.6 % ,笋重占 14 .5 % ;发笋盛期在 3月中旬至 4月下旬 ,出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总数的 72 .1% ,笋重占 78.1% ;发笋末期在 5月 ,发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总数的 10 .3% ,重量占 7.4 % ;发笋初期平均单株笋重0 .378kg,盛期平均单株重笋 0 .4 97kg,末期平均单株笋重 0 .32 9kg,表现为 :盛期笋 >初期笋 >末期笋 ;糙花少穗竹幼竹高生长高峰在笋出土后第 3~ 33d,高生长初期平均生长量 7.93cm· d-1,后期平均生长 4 .4 4cm· d-1,最大日生长量为 2 4 cm,整个生长期平均日生长量 15 .13cm。  相似文献   

10.
从出笋、退笋、高生长规律3个方面对铺地竹的生长发育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表明:铺地竹从3月中旬开始陆续出土,一直到4月中旬,共持续37 d.前期和盛期所出的笋成竹率比较高,并且所成的竹比较强壮.退笋一般发生在10 cm以下的高度.竹秆的高生长遵循慢一快一慢的规律,历时39 d左右,后期出土的笋能较快完成高生长是由于其生长初期和末期时间短的缘故.铺地竹高生长和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