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解增效剂对不同杀虫剂的增效作用和参与石榴蓟马抗药性形成的解毒酶,采用三种杀虫剂与增效剂混配对石榴蓟马(西花蓟马、黄胸蓟马)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增效醚(PBO)对三种杀虫剂(毒死蜱、啶虫脒和吡虫啉)都有显著增效作用,其中毒死蜱 PBO的增效比最强,对黄胸蓟马三龄若虫、成虫的增效比分别为5.188、5.869;对西花蓟马三龄若虫、成虫的增效比分别为4.727、5.152。表明多功能氧化酶(MFO)参与了石榴蓟马体内抗药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选用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5%啶虫脒乳油、480 g/L毒死蜱乳油、450 g/L吡虫啉微乳剂、240 g/L螺虫乙酯悬浮剂、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和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等7种杀虫剂对香蕉花蓟马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当采用每间隔两天施药时,7种供试药剂对香蕉花蓟马都具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240 g/L螺虫乙酯悬浮剂0.25ml/L对该虫的防效最高,为87.92%,其次为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0.67 ml/L,其防效为86.02%,再次是450 g/L吡虫啉微乳剂0.33 ml/L,防效为72.00%;5%啶虫脒乳油0.67ml/L、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0.33 ml/L、480 g/L毒死蜱乳油0.5 ml/L、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0.33 ml/L对该虫的防效分别为:62.63%、54.48%、51.47%和45.91%,显著低于240 g/L螺虫乙酯悬浮剂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植物杀虫剂印楝素(azadirachtin)对家蚕的食下、熏蒸、内吸毒性及安全间隔时间:印楝素对3龄起蚕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202.67×10-6mg/L,致死中量(LD50)为12.56×10-10mg/头,家蚕对印楝素极敏感,但中毒后至死亡的时间较长,一般需3~5d;印楝素在田间常规使用浓度下对家蚕基本无熏蒸毒性;0.5%印楝素乳油2000倍稀释液根灌、喷叶处理,通过桑根或桑叶内吸并在树体内传导的作用极小,即未喷洒到药液的桑叶对家蚕相对安全;印楝素对家蚕的安全间隔时间很长,饲喂0.5%印楝素乳油800、1200、1800和2700倍稀释液处理后的桑叶,间隔30d对3龄蚕的死亡率均在50%以上。蚕用消毒剂消力威(三氯异氰尿酸、碳酸氢钠粉)1000倍和500倍溶液浸渍受印楝素污染的桑叶30min有良好的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喷雾法对8种药剂对苜蓿叶象及条纹根瘤象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2%噻虫啉微囊粉剂对苜蓿叶象四龄幼虫的活性较高,其 LC50为107.408 mg/L,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的活性最低,其 LC50为549.342 mg/L;8种杀虫剂对三龄幼虫的 LC50为140.176-453.784 mg/L。40%毒死蜱乳油对条纹根瘤象成虫活性较高,其 LC50为71.017 mg/L,其次为2%噻虫啉微囊粉剂,其 LC50为80.157mg/L。  相似文献   

5.
伊维菌素和乙基多杀菌素对埃及伊蚊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伊维菌素与乙基多杀菌素对埃及伊蚊幼虫进行生物测定,通过使用诱饵结合药物处理伊蚊成虫,观察其生存情况,了解上述两种药物对蚊虫的作用效果,从而为蚊媒防控提供一定的参考。伊维菌素与乙基多杀菌素处理幼虫后得到半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1.427 mg/L、0.031 mg/L。饲以1.82mg/kg(A1组)与9.1mg/kg(A2组)伊维菌素血餐成蚊的半数生存期分别为7.681 d和5.400 d,平均产卵量为31.58和13.79,孵化率也降低为23%与0%,二次吸血后的产卵量受影响较小,但孵化率为0;以0.1、1、5、10、20 mg/L(B1-B5组)伊维菌素糖水饲养成蚊,B4组与B5组的蚊虫半数生存期分别为3.110 d与2.980 d,B1组与B2组的平均产卵量为91.80和94.95,与对照无明显差异,但孵化率仅为10%和0.3%。试验表明,乙基多杀菌素可用于伊蚊幼虫的生物防治,伊维菌素的不同诱饵处理后对埃及伊蚊成蚊从产卵至二次吸血以及卵的孵化率均有较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13~2017年用植物源农药印楝素、苦参碱、生物制剂阿维·苏云金杆菌和化学农药啶虫脒、高氯·马、高效氯氰菊酯对海河平原区苜蓿蓟马、蚜虫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比较。通过对虫口减退率和校正防效的分析,植物源农药印楝素和苦参碱对两类害虫的防效低于高效氯氰菊酯,与啶虫脒防效相当,且高于高氯·马和阿维·苏云金杆菌,可在早期防治中代替啶虫脒等化学农药在生产中应用。印楝素在1. 50~2. 25L/hm~2用药量范围内,随用药量的增加防效提高。苦参碱在1. 80~2. 70L/hm~2用药量范围内,1. 8L/hm~2防效最佳。  相似文献   

7.
8种生物农药对草原蝗虫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4种绿僵菌、白僵菌、0.3%印楝素、1%苦参碱和森得保8种生物农药对草原蝗虫进行了田间药效对比试验,以期筛选出防效较好的生物农药用于大面积推广.研究表明,0.3%印揀素、1%苦参碱和森得保防治效果显著优于其他5种生物杀虫剂,药后11 d防效均在90%以上.几种杀蝗绿僵菌油悬浮剂药后11 d防效在65%以上,白僵菌油...  相似文献   

8.
试验测定了防治桑青枯病的噻菌铜、琥胶肥酸铜、农用链霉素、乙蒜素、中生菌素等5种药剂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结果表明:5种药剂对3龄起蚕的LC50值分别为噻菌铜〉4 000 mg/L、琥胶肥酸铜〉6 000 mg/L、农用链霉素〉7 200 mg/L、乙蒜素〉8 000 mg/L、中生菌素为89.1161 mg/L;噻菌铜、琥胶肥酸铜、农用链霉素、乙蒜素4种药剂对家蚕的急性食下毒性数值(致死中浓度LC50)远高于推荐使用浓度,而中生菌素对家蚕也只有中等风险性。因此,生产上应注意避免中生菌素直接污染桑叶。  相似文献   

9.
采用浸杀方式分别比较了印楝油石油醚、氯仿和乙酸乙酯溶剂提取物的杀螨活性,并测定了活性和得率高的溶剂提取物对兔疥螨幼虫的离体毒力,应用互补重对数模型对毒力测定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印楝油石油醚、氯仿和乙酸乙酯溶剂提取物的得率分别为56.82%、25.36%和5.14%。印楝油石油醚、氯仿和乙酸乙酯溶剂提取物都具有一定杀螨活性,其中石油醚提取物活性最高,氯仿和乙酸乙酯提取物活性相近。石油醚提取物和氯仿提取物对幼螨的毒力表现为:24 h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0)分别为1.347 7,3.917 4μL/mL,500μL/mL的半数致死时间(median lethal time,LT50)为8.404 0 h和9.643 4 h。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评定3种植物源农药对蓝莓蚜虫的防治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浸叶法和常规喷雾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种植物源农药中以0.3%印楝素乳油对蓝莓蚜虫毒力最高,药后48h的LC50值为11.20mg.L-1,3种供试植物源农药相对于22%氟啶虫胺腈的毒力指数均小于1,说明3种植物源农药的毒力显著低于22%氟啶虫胺腈的毒力。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种植物源农药在各供试浓度下防治效果随药后天数增加而增加,但其防治效果均显著低于22%氟啶虫胺腈的处理,单就3种植物源农药看,苦参碱对蚜虫防效最佳,在药后5d,苦参碱不同浓度防效均在71.64%以上,0.3%印楝素次之,而鱼藤酮对蓝莓蚜虫的防效较差。[结论] 在进行有机生产或蚜虫虫口密度低且对环境安全有较高要求时,蓝莓生产中可以选择苦参碱来降低蚜虫种群基数。  相似文献   

11.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桑蓟马的防效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对桑蓟马有良好的防治效果,2000倍、1000倍和500倍均极显著优于40%乐果乳油1000倍,对桑蓟马成虫的防效好于若虫,且见效快。该药对家蚕的毒性较低,是适合于防治桑蓟马的安全性较高的新农药,初期使用浓度2000倍以上。  相似文献   

12.
以苦参碱、对叶百部碱、瑞香素、青蒿素为试验用药,采用浸杀方式测定中药单体对免疥螨幼虫的离体杀螨活性,并测定最强杀螨活性药物的半数致死浓度(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LC5。)和半数致死时间(Median lethal time,LT50)。结果显示,在药物质量浓度为10.00g/L时,苦参碱、对叶百部碱、瑞香素和青蒿素的起效时间分别为45.00、127.50、165.00、263.50min,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1455.00、1890.00、2130.00、2280.00min。质量浓度为25.00g/L的苦参碱在试验24h时的LC50为2.86g/L;质量浓度为25.00、12.50、6.25g/L的苦参碱LT5。分别为7.54、9.85、14.55h。结果表明,4种中药单体都具有一定的体外杀螨活性,其中苦参碱的蒂螨活性最强,对叶百部碱和瑞香素次之,青蒿素杀螨活性最弱。  相似文献   

13.
灭虫精对西施舌幼贝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静水条件下,进行灭虫精对西施舌幼贝的毒性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灭虫精对西施舌幼贝24 h致死浓度LC100为400 ms/L,半数致死浓度LC100为250 mg/L,安全浓度为2.50mg/L;48h致死浓度为260 mg/L,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224ms/L,安全浓度为2.24mg/L。灭虫精用于西施舌人工育苗过程中桡足类等敌害生物防治,具有较强的可用性。根据试验结果,建议使用2 mg/L浓度的灭虫精进行防治,可达到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调查了蓝莓园果蝇的发生动态,并选取6种药剂,采用常规喷雾法比较了不同药剂、不同稀释倍数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①蓝莓果蝇从5月至12月期间出现了5次明显的活动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下旬及11月上旬和中旬;②6种药剂的防治效果随稀释倍数增大而降低,随药后天数的增加而降低;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甲维盐乳油、20%甲氰菊酯乳油对果蝇的防治效果好,在各供试浓度下药后15d,防治效果均在73.82%以上,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性,5%印楝素乳油与0.5%苦参碱水剂在高浓度下对蓝莓果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红蓼提取物对13种农业害虫触杀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红蓼提取物对农业害虫的触杀活性,国内外研究甚少。研究红蓼提取物对害虫的触杀活性,可为利用该植物研制新型植物源杀虫剂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浸渍法测定了红蓼提取物对害虫的触杀活性,结果表明,红蓼种子乙酸乙酯萃取物对粘虫、菜粉蝶、棉铃虫、甘蓝夜蛾、甜菜夜蛾和小地老虎4~5龄幼虫具有很强的触杀活性,在16.80 g/L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在87.50%~100%;对小菜蛾3龄幼虫也具有很强的触杀活性,在21.00 g/L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为92.85%;秋季茎秆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菜粉蝶4龄幼虫和粘虫5龄幼虫具有很强和较强的触杀活性,在33.60 g/L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59.20%。盛花期茎秆石油醚粗提物对棉蚜具有较强的触杀活性,在0.27 g/L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为51.65%。盛花期花石油醚和甲醇粗提物对朱砂叶螨具有很强的触杀活性,在0.13和1.15 g/L浓度下的校正死亡率均高达100%。  相似文献   

16.
Bt农药对“桂蚕一号”家蚕毒性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浸叶饲喂法,测定了Bt农药对广西现行夏秋用家蚕品种“桂蚕一号”的毒性。结果显示:添食Bt农药浓度越高,家蚕的死亡率越高,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对家蚕的LC50也越小;对3龄和5龄家蚕72h的持续毒性LC50分别为32.37mg/L和358.04mg/L,其相对毒性比接近11:1,说明小蚕比大蚕较为敏感。因此,建议在蚕区其他作物上应谨慎用Bt农药,以减少和避免对桑蚕业安全生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7.
本文调查了蓝莓园蓟马的发生动态,并选取新型及常用针对蓟马的8种杀虫剂,采用常规喷雾法比较了不同药剂、不同稀释倍数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①蓟马危害蓝莓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出现两次活动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7月中旬。②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及5%啶虫脒乳油在各供试浓度下,药后1、3和7d防治效果均在60.48%以上,因此,呋虫胺与啶虫脒是防治蓟马的首选药剂,其余6种药剂对蓝莓上蓟马亦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选择时需要合理选用浓度及综合考虑其速效性与持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