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筛选出李果腐病菌、桃枝枯病菌和蓝莓枝枯病菌的有效防治药剂,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1种杀菌剂对上述3种拟茎点霉病菌(Phomopsis sp.)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40%氟硅唑WP、40%咪鲜胺EW和12.5%腈菌唑EC等3种药剂对蓝莓枝枯病菌、桃枝枯病菌和李果腐病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均小于1μg/mL。其中40%氟硅唑WP对桃枝枯病菌和李果腐病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分别为0.02和0.13 μg/mL;40%咪鲜胺EW对蓝莓枝枯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EC50值为0.66 μg/mL。本研究结果为这3种病害的田间防治药剂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选8种绿A生产可用杀菌剂对蓝莓炭疽病病菌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对引起蓝莓炭疽病的两种主要病原菌均具有较好抑菌作用的杀菌剂为吡吡唑醚菌酯、氟环唑、丙环唑、咯菌腈;排除2种对两种病原菌抑制效果均差的药剂,将其余 6种药剂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250 g /L 吡唑醚菌酯 EC1800 倍液、125g/L氟环唑SC 1500倍液、25%丙环唑EC 1000倍液均对蓝莓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3.
摘要:为了解贵州省麻江县蓝莓基地菌根侵染情况,采用酸性品红染色法对麻江县3个蓝莓基地的兔眼蓝莓和龙崩基地不同品种的蓝莓进行菌根侵染情况调查,并对其根际土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蓝莓菌根比较简单,主要有四种类型:丛枝菌根、杜鹃花类菌根、具柱状囊泡类型的菌根和外生菌根。各样地蓝莓菌根侵染情况不高;不同基地蓝莓菌根侵染率差异不明显(P>0.05);不同品种蓝莓菌根侵染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15a生蓝莓菌根侵染率显著高于3~5a生蓝莓(P<0.05)。蓝莓根系菌根侵染率与土壤P、SOC呈显著正相关(r>0.9,P<0.01)、与全K、pH值呈显著负相关(r<-0.89,P<0.01)。  相似文献   

4.
由灰葡萄孢引起的蓝莓灰霉病是蓝莓生长和存储期间的重要病害,为筛选出有效防治蓝莓灰霉病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4 种杀菌剂对蓝莓灰霉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化学杀菌剂毒力由强到弱依次为腐霉利、嘧菌酯、吡唑醚菌脂、氟硅唑、多菌灵、己唑醇、啶酰菌胺、溴菌腈、嘧霉胺和噻呋酰胺,EC50值分别为0.56、0.81、0.82、1.46、165、1.77、11.86、13.76、55.85、59.47和425.76mg?L-1,生物杀菌剂毒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丁子香酚、中生菌素、多抗霉素和井岗霉素,EC50值分别为1.13、13.65、59.47和499.38mg?L-1,本研究为防治蓝莓灰霉病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李银萍  袁庆华  王瑜 《草业科学》2013,30(3):341-345
采用生长速度法和孢子囊形成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草坪腐霉枯萎病菌的毒力作用,并进行了7种杀菌剂拌种的温室盆栽防治效果研究。室内毒力测定表明,不同杀菌剂对腐霉菌菌丝的生长和游动孢子囊的形成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对菌丝的生长有明显抑制效果的杀菌剂主要是霜脲锰锌、代森锰锌和霜霉威盐酸盐,前两种杀菌剂的半致死浓度(EC50)值均为1.28 mg·L-1,后者的EC50值为3.26 mg·L-1。对游动孢子囊的形成抑制效果明显的杀菌剂是吡唑醚菌酯、霜脲锰锌和代森锰锌,其EC50值分别是0.09 、0.21和0.46 mg·L-1。用7种杀菌剂分别拌种后,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出苗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霜脲锰锌和代森锰锌对腐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较好。根据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和盆栽防效试验结果,霜脲锰锌和代森锰锌对腐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优于其它5种杀菌剂。  相似文献   

6.
6种杀菌剂对3种禾草病害的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用于禾草病害防治的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本试验选用6种常见的杀菌剂对3种禾草病原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苯菌灵对褐斑病菌和炭疽病菌的EC50值分别是0.492 4,0.446 6 mg/L,多菌灵对禾草云斑病菌的EC50值是0.413 0 mg/L,其抑制作用最好。田间药效试验表明,50%苯菌灵WP(750 g/hm2)防治禾草褐斑病和禾草炭疽病、25%多菌灵WP(750 g/hm2)防治禾草云斑病有各自较好的防治效果,在药后10 d的防效分别是75.40%,72.06%和76.97%。室内毒力测定与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现一致,且6种供试药剂防治3种禾草病害具有明显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能筛选到对猕猴桃果梗干枯病菌(Glomerella septospora)具有高效抑制作用的杀菌剂,本文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该病菌的室内毒力,其毒力大小根据EC50值和毒力方程的斜率进行评判,结果表明肟菌?戊唑醇(WG)、戊唑醇(SC)、吡唑醚菌酯(EC)和氟硅唑(EC)4种药剂具有强烈的抑菌作用。以上4种杀菌剂可作为猕猴桃果梗干枯病田间药效试验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8.
本文调查了蓝莓园蓟马的发生动态,并选取新型及常用针对蓟马的8种杀虫剂,采用常规喷雾法比较了不同药剂、不同稀释倍数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①蓟马危害蓝莓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期间出现两次活动高峰,分别为6月中旬、7月中旬。②20%呋虫胺可溶性粒剂及5%啶虫脒乳油在各供试浓度下,药后1、3和7d防治效果均在60.48%以上,因此,呋虫胺与啶虫脒是防治蓟马的首选药剂,其余6种药剂对蓝莓上蓟马亦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选择时需要合理选用浓度及综合考虑其速效性与持效性。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以南高丛蓝莓品种‘绿宝石’为研究材料,以土壤pH、有机肥施用量和珍珠岩施用量三个因素设置正交实验,研究蓝莓在不同土壤条件和不同生长时期,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以及叶片氮、磷、钾含量的变化规律,为蓝莓健康生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萌芽期,最佳处理土壤条件为土壤pH值4.2,有机肥施用量14.4 kg,珍珠岩施用量3600 g,净光合速率达到11.23 umol CO2 m-2s-1。生长旺期,最佳土壤条件为土壤pH值5.8,有机肥施用量7.2 kg,珍珠岩施用量为5400 g,最大净光合速率达到10.11 umol CO2 m-2s-1。挂果期,最佳处理土壤条件为土壤pH值5.8,有机肥施用量14.4 kg,珍珠岩施用量1800 g,净光合速率为8.78 umol CO2 m-2s-1。综上所述,在不同时期,土壤pH、有机肥施用量和珍珠岩施用量配比施用对蓝莓光合作用和叶片氮磷钾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时期对土壤条件需求不同,应该结合蓝莓生长的实际需求,在不同时期对蓝莓土壤条件进行改良,以利于蓝莓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不同类型杀菌剂对贵州4个地区蓝莓灰霉病的敏感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5种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发现不同类型杀菌剂对蓝莓灰霉病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腐霉利EC50值范围为0.56-31.21mg?L-1,嘧菌酯EC50值范围为0.81-75.57mg?L-1,丁子香酚EC50值范围为1.08-2.17mg?L-1,氟硅唑的EC50值范围为1.46-4.47mg?L-1,多菌灵的EC50值范围为1.65-298.42mg?L-1。为增强杀菌剂效果、延长使用时间,应根据地区病原抗性、杀菌剂持效期及作用类型科学确定药剂间的合理轮用或混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评定3种植物源农药对蓝莓蚜虫的防治效果。[方法] 分别采用浸叶法和常规喷雾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3种植物源农药中以0.3%印楝素乳油对蓝莓蚜虫毒力最高,药后48h的LC50值为11.20mg.L-1,3种供试植物源农药相对于22%氟啶虫胺腈的毒力指数均小于1,说明3种植物源农药的毒力显著低于22%氟啶虫胺腈的毒力。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种植物源农药在各供试浓度下防治效果随药后天数增加而增加,但其防治效果均显著低于22%氟啶虫胺腈的处理,单就3种植物源农药看,苦参碱对蚜虫防效最佳,在药后5d,苦参碱不同浓度防效均在71.64%以上,0.3%印楝素次之,而鱼藤酮对蓝莓蚜虫的防效较差。[结论] 在进行有机生产或蚜虫虫口密度低且对环境安全有较高要求时,蓝莓生产中可以选择苦参碱来降低蚜虫种群基数。  相似文献   

12.
对贵阳地区枇杷病害种类通过田间系统调查,采集病害标本,症状观察和病原鉴定,初步明确了枇杷生产中常见的病害14种,其中真菌性病害8种,分别为灰斑病、斑点病、炭疽病、疫病、轮纹病、污叶病、枝干褐腐病、花腐病,细菌性病害2种,分别为癌肿病、细菌性褐斑病,病因未明确的病害2种,分别为皱果病、叶尖焦枯病,生理性病害1种,为裂果病,其它1种,为地衣,其中灰斑病、炭疽病、轮纹病、污叶病、花腐病、叶尖焦枯病、裂果病、地衣8种病害普遍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明确防治香蕉叶斑病药剂的使用方法。本研究开展11种药剂、6种药剂组合和3种剂型的防效和使用安全性的评价。结果表明:11种药剂在现蕾前1个月施药的防效最高,均高于71.4%;现蕾时的最低,为57.3%。C2 (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苯醚甲环唑)为本研究的最优组合,防效为76.5%,成本为312.0元/hm2。丙环唑3种剂型的防效差异不显著,对幼果有药害。对于香蕉蕾期叶斑病的防治,现蕾前1个月为最佳防治时期,药剂可选择保护性和治疗性药剂组合使用,现蕾后避免使用乳油剂型的农药,和丙环唑、戊唑醇和氟硅唑。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调查了蓝莓园果蝇的发生动态,并选取6种药剂,采用常规喷雾法比较了不同药剂、不同稀释倍数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①蓝莓果蝇从5月至12月期间出现了5次明显的活动高峰,分别出现在6月下旬、8月上旬、9月下旬及11月上旬和中旬;②6种药剂的防治效果随稀释倍数增大而降低,随药后天数的增加而降低;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甲维盐乳油、20%甲氰菊酯乳油对果蝇的防治效果好,在各供试浓度下药后15d,防治效果均在73.82%以上,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性,5%印楝素乳油与0.5%苦参碱水剂在高浓度下对蓝莓果蝇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通过室内药剂筛选结合田间试验,确立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方法,阐明化学杀菌剂和微生态制剂的促生防病效果。利用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对葡萄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viniferum)菌丝生长有抑制效果的化学药剂,选用其中3种抑制效果最好的药剂结合氟菌.肟菌酯及微生态制剂绿康威在贵州省三都县进行田间防效试验。实验室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代森锰锌、丙森锌、咪鲜胺、苯甲.丙环唑、吡唑.福美双对C. viniferum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均达95%以上。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氟菌.肟菌酯、咪鲜胺与绿康威混合施用对葡萄炭疽病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高达96.7%。其次是氟环唑、咪鲜胺和绿康威混施以及氟环唑和咪鲜胺混施,防效均在95%以上。部分处理还能够显著增加果实单穗重、pH值、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叶片长度。代森锰锌、丙森锌、苯甲.丙环唑、氟环唑和咪鲜胺能够显著抑制葡萄炭疽病菌的菌丝生长,苯甲.丙环唑、氟环唑和咪鲜胺分别与绿康威混和施用在实际生产中能够较好的防治葡萄炭疽病。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别采用真空冷冻干燥、远红外干燥、热风干燥、真空微波干燥、喷雾干燥5种干燥方式制备蓝莓果粉,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果粉的物理特性、基本营养成分和颗粒结构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的蓝莓果粉容重较低,分别为0.248 g/mL和0.420 g/mL,润湿下沉时间和分散时间较短,分别为37.67s 和 23.77s、1s和1s,水合能力较高,分别为8.54g/g和10.74g/g,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扫描电镜图片显示真空冷冻干燥的蓝莓果粉颗粒薄片状,喷雾干燥的蓝莓果粉颗粒球形,空隙适中。综上认为,真空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的蓝莓果粉品质较优,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营养成分,这对实现蓝莓果粉工业化生产选择合适干燥方式能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蓝莓蚜虫,选取新型及常用针对蚜虫杀虫剂共6种,采用常规喷雾法比较了不同药剂、不同稀释倍数的田间药效,结果表明,22%氟啶虫胺腈SE、70%吡虫啉WG及20%啶虫脒SP在各供试浓度下,药后7、14和21d防治效果均在88.78%以上,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和持效性。70%吡蚜酮WG、95%矿物油EC及1.5%苦参碱SL三种药剂对蓝莓蚜虫亦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其防效与持效期均弱于前面三种药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