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施蔬菜栽培对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地区设施菜地及其相邻旱田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的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和土壤盐基离子饱和度,分析设施蔬菜栽培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及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旱田土壤相比,设施土壤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上下层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分别为35.6 g kg-1和18.0 g kg-1,分别是旱田上下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2.1倍和1.8倍;设施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呈上升的趋势,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0.603**,n=50,r0.01=0.361)。(2)与旱田土壤相比,不同层次设施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均有所增加,交换性盐基离子中除交换性Ca2+含量变化不大之外,交换性K+、Mg2+、Na+含量均显著增加;不同层次设施土壤交换性K+、Mg2+、Na+饱和度显著高于旱田土壤,但交换性Ca2+饱和度和盐基饱和度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重庆市江津柑橘果园土壤pH与盐基饱和度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江津市柑橘果园土壤71个灰棕紫泥土样的分析资料,应用统计方法,探讨pH和盐基饱和度的关系。土壤pH与盐基饱和度呈y=8.4451x2+115.54x-305.28,R2=0.8541非线性正相关,且受占优势的交换性Ca2+制约。分析了盐基饱和度的可能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
生物质炭中盐基离子存在形态及其与改良酸性土壤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生物质炭中盐基离子存在形态及其与改良酸性土壤的关系,通过厌氧热解的方法于300、500和700℃下制备了玉米秸秆炭。考察了热解温度对玉米秸秆炭水溶性、交换性和盐基总量的影响。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考察了添加玉米秸秆炭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热解温度影响玉米秸秆炭各形态盐基离子含量,玉米秸秆炭总K、总Na、总Ca、总Mg、水溶性K、水溶性Na、水溶性Ca、交换性Ca和交换性Mg含量随热解温度升高显著增加;水溶性Mg和交换性K含量随热解温度升高先增加后下降。玉米秸秆炭中的K和Na主要以水溶态存在,约40%的Ca和30%的Mg以交换态存在,约50%的Ca和70%的Mg以其他形态(主要为难溶态)存在。添加玉米秸秆炭能极显著提高酸性土壤pH和降低土壤交换性Al3+含量,提高和降低幅度随热解温度升高极显著增加。总K+总Na+总Ca+总Mg含量可以作为衡量玉米秸秆炭提高酸性土壤pH能力的间接指标。添加玉米秸秆炭能极显著提高土壤交换性K、Na和Mg含量,能显著提高交换性Ca和总盐基离子含量。玉米秸秆炭总K和总Na含量是提高土壤交换性K和Na含量的决定因素,交换性Ca含量在提高土壤交换性Mg和交换性盐基总量中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休耕轮作对黑土酸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在吉林省德惠市采集休耕轮作的土壤样品,研究休耕轮作对土壤pH值及土壤交换性H+、Al3+的影响;休耕轮作对土壤阳离子交换性能的影响;休耕轮作的土壤pH值与各相关理化性状的相关性;休耕轮作对土壤缓冲性能的影响以及对酸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经过休耕轮作后,土壤酸化得到缓解,土壤交换性酸(交换性H+和交换性Al3+)呈下降的趋势,土壤pH随着交换性酸的降低而升高;交换性H+和交换性Al3+含量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减小.(2)休耕轮作措施能够增加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及盐基饱和度;(3)土壤pH与各盐基阳离子的相关性大小依次为Ca2+> Na+> K+>Mg2+,并且交换性Ca2+含量最多,占盐基总量的89%~95%,对盐基饱和度贡献最大;(4)休耕轮作措施能够增加土壤的酸碱缓冲容量,休耕轮作后的土壤最高酸碱缓冲容量是长期连作土壤酸碱缓冲容量的2倍以上,从而增强了土壤对酸碱的缓冲性能,并且降低了土壤的酸化速率.  相似文献   

5.
施氮对紫色土交换性酸及盐基饱和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土柱淋溶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种类及施用水平对紫色土交换性酸(EA)和盐基饱和度(BS)的影响。结果表明:(1)经施氮淋溶后紫色土pH下降,且与施氮量成反比,同一施氮水平下,土壤pH下降表现为硫铵硝铵尿素。(2)施用不同种类氮肥,土壤交换性H+和交换性Al 3+的含量不同,同一施氮水平下,表现为硫铵硝铵尿素,且与施氮量呈正相关。(3)土壤中交换性H+和交换性Al 3+均随着交换酸总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施用尿素和硝铵时,土壤交换性酸主要由交换性Al 3+决定;而施用硫铵时,则由交换性H+和交换性Al 3+共同决定。(4)施氮后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较原土降低,其含量表现为Ca2+Mg2+K+Na+;盐基饱和度亦下降,且与施氮量呈负相关,在同一施氮水平上,不同氮肥表现为尿素硝铵硫铵。(5)紫色土pH随交换性酸(EA)的升高而降低,随交换性盐基(EB)总量的增加而升高,其中EA对pH的变化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栽培管理方式下土壤交换性盐基特征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栽培管理方式下土壤交换性盐基含量的特征,采用NH4OAC(pH 7.0)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分析了上海郊区大棚及露地栽培体系下有机和常规农业生产系统中土壤不同土层交换性盐基离子(K,Na,Ca,Mg)含量。结果表明,各盐基离子浓度为Ca>Mg>Na>K,有机园艺生产系统K、Na、Ca和Mg/K值及盐基总量(SEB)高于常规生产方式。露地有机园艺管理耕作层各盐基离子浓度高于常规管理,大棚有机生产方式下各盐基含量均显著高于常规生产方式(P<0.05),但容易引起土壤酸化。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园艺生产系统对Na、Ca和Mg/K值具有显著性影响,且大棚条件下更为明显。因此,不同园艺生产系统的管理方式改变了土壤盐基离子分布及其特性。  相似文献   

7.
保护地土壤酸度特征及酸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在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地区采集保护地及其相邻露地旱田土壤样品,测定土壤交换性酸、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和土壤pH,研究保护地土壤酸化特征以及土壤pH与潜性酸、交换性盐基的关系。结果表明:(1)建成保护地栽培蔬菜后,保护地土壤酸化趋势明显,土壤交换性酸(交换性H+和Al3+)呈上升的趋势,土壤pH随着交换性酸的增多而降低;Al3+在交换性酸中所占比例随交换性酸总量增加而增大,随有机质含量增加而减小;H+在交换性酸中所占比例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2)保护地各土层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较露地相应层次土壤均有所增加,其中交换性Mg2+、K+、Na+含量均高于露地,而交换性Ca2+含量变化不明显;保护地各土层土壤交换性Mg2+、K+、Na+饱和度较露地相应层次土壤均有所增加,但盐基饱和度、交换性Ca2+饱和度下降明显。(3)土壤pH与交换性酸、非交换性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而与盐基饱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主要受占优势的交换性Ca2+制约。  相似文献   

8.
本文自辽宁省西部朝阳地区旱地土壤及设施栽培土壤采集耕层土壤样品,分析了褐土区旱地改为设施栽培后土壤pH、电导率、有机质、速效养分及交换性养分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朝阳褐土地区旱地变为设施种植蔬菜后,耕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电导率均显著增加,土壤pH值则由偏碱性显著下降至中性及微酸性;2)设施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显著增加,较旱地土壤提高了11.37%,其中设施土壤的交换性Mg~(2+)、K~+含量分别是旱地土壤的1.89倍和2.77倍,均显著增加;土壤交换性Ca~(2+)的含量无显著变化。3)设施土壤中交换性Mg~(2+)和K~+占交换性盐基总量的比例显著高于邻近的旱地土壤,交换性Ca~(2+)的比例则显著低于旱地;设施土壤Ca/K、Mg/K、Ca/Mg比值较旱地土壤均显著下降,其中设施土壤的平均Mg/K比值已低于2,土壤缺Mg现象应得到重视。在设施土壤养分管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交换性养分的数量及其比例关系。  相似文献   

9.
石灰性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的测定,通行的方法是采用70%乙醇溶液反复洗盐,再经pH 8.50.1 mol L-1氯化铵-70%乙醇(CH3CH2OH)溶液进行多次交换处理,测定交换液中的K+、Na+、Ca2+、Mg2+浓度。但此方法常常受操作步骤繁琐,以及土壤中碳酸盐的溶解量因多次浸提而增加的困扰,最终导致测定结果偏高。基于上述原因,选择不同浓度、不同pH的NH4OAc和NH4Cl 10种交换剂,对比分析10种交换剂中的碳酸盐溶解度和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结果表明,pH=8.5 1 mol L-1氯化铵-70%乙醇(CH3CH2OH)溶液较适合石灰性土壤交换性盐基的测定。此新方法是先经70%乙醇(CH3CH2OH)溶液洗盐,再用pH8.5 1 mol L-1氯化铵(NH4Cl)-70%乙醇(CH3CH2OH)溶液进行一次性交换处理,然后测定交换液的K+、Na+、Ca2+、Mg2+浓度,简化了操作程序的同时有效抑制了土壤碳酸盐的溶解,降低了测定结果的偏差。  相似文献   

10.
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晟强  郑子成  李廷轩  李彦 《土壤学报》2013,50(4):1014-1021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植茶年限对土壤团聚体中交换性盐基离子分布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壤团聚体交换性K 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先升高后降低;交换性Mg2 含量在各粒径中分布较均匀;而交换性Na 、Ca2 含量和交换性盐基总量(TEB)随粒径的减小而升高。各粒径团聚体交换性盐基离子平均含量表现为Ca2 > Mg2 > K > Na ;(2)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各粒径团聚体交换性K 、Na 含量逐渐降低;交换性Ca2 、Mg2 含量和TEB先升高后降低,且均在植茶23 a和31 a含量较高。其中,0~20 cm土层比20~40 cm土层的变化幅度更明显;(3)土壤团聚体(K Na )/(Ca2 Mg2 )含量比值随粒径的减小先升高后降低;而团聚体含量随粒径的减小则先降低再升高最后降低。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各粒径团聚体(K Na )/(Ca2 Mg2 )含量比值先降低后升高,植茶23 a和31 a含量比值较低,这与>5 mm团聚体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反,0~20 cm土层表现更明显。不同粒径团聚体对交换性盐基离子的保持和供应能力存在明显差异,各粒径团聚体交换性K 、Na 含量逐年降低,交换性Ca2 、Mg2 含量在植茶23 a和31 a较高,其后有所降低。因此,在茶园管理中需平衡施用氮、钾肥,植茶23 a后应增施有机肥料,加强水土保持,防止土壤严重酸化以减少Ca2 、Mg2 淋失。  相似文献   

11.
以山东寿光连作2,5,8,10年的大棚土壤为材料,临近露天麦地土壤为对照,研究土壤团聚体中交换性盐基离子组成变化与土壤团聚性关系。结果表明:交换性K+、Na+、Ca2+和Mg2+的平均含量在〉0.25mm大团聚体中分布比较均匀,均高于在〈0.25mm微团聚体中的含量。随着大棚种植年限延长,各粒径团聚体交换性K+都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交换性Na+和Mg2+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的变化,交换性Ca2+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其中,在0-10cm土层比在10-20cm土层变化更明显。各团聚体中,盐基离子平均含量为Ca2+〉Mg2+〉K+〉Na+。同时表明,(K++Na+)/(Ca2++Mg2+)的比值随土壤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增大。土壤中盐基离子储量和贡献率主要由团聚体的质量含量所决定,〉0.25mm的大团聚体贡献率可占88%~90%,其中以2~5mm团聚体储量最大。因此,生产中通过提高土壤大团聚体数量,可增强土壤的供肥保肥能力。  相似文献   

12.
李平  王兴祥 《土壤》2006,38(3):322-327
采用原状土柱进行模拟淋溶实验,比较研究了模拟酸雨和几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对红壤交换性盐基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去离子水对照相比,pH 3.5和pH 4.5模拟酸雨淋洗后,0-20 cm土层土壤交换性K 、Na 、 Ca2 和Mg2 含量增加了5.19%-14.65%,而这种增加主要发生在10-20 cm土层。100 μmol/L和10 mmol/L的柠檬酸、苹果酸和草酸淋洗后,0-20 cm土层土壤交换性K 、Na 、Ca2 和Mg2 含量与模拟酸雨淋洗后的结果相差不大,有的层次甚至还要稍低;而在20-50 cm土层则增加了10.42%-96.41%。有机酸淋洗后,土壤交换性盐基的增加受矿物溶解和盐基迁移两方面的影响,而下层的增加可能主要是盐基迁移的影响,由此可见有机酸或许加快了盐基离子向下迁移的速度和土壤酸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用氮磷钾肥和石灰对红壤性水稻土酸性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利用34年的长期定位施肥试验,研究不施肥(CK)、施氮磷钾肥(NPK)和氮磷钾化肥配施石灰(NPK+Ca O)对红壤性水稻土不同形态酸、土壤盐基离子及水稻植株阳离子吸收量的影响,探讨土壤交换性H+和Al3+占交换性酸的比例、土壤盐基离子、植株带出阳离子数量与土壤酸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NPK处理早、晚稻土壤p H较CK处理分别降低0.2和0.3个单位,交换性酸提高2.3倍和4.2倍,水解性酸提高35.4%和40.0%;NPK+Ca O处理早、晚稻土壤p H较NPK处理分别提高0.5和0.7个单位,较CK处理分别提高0.3和0.4个单位,交换性酸、水解性酸均显著低于NPK和CK处理(p0.05)。土壤交换性H+、Al3+含量高低顺序均为NPK+Ca OCKNPK。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以交换性Ca2+所占比例最大(81.8%~89.3%),NPK+Ca O处理交换性Ca2+较CK和NPK处理分别提高40.1%和62.9%。交换性Ca2+、交换性盐基离子、盐基饱和度与土壤p H正相关,与交换性酸、水解性酸负相关,交换性Mg2+与交换性酸、水解性酸负相关,交换性Na+与水解性酸负相关。植株移出带走的钙、镁、钾、钠离子量及其总量对土壤p H、交换性酸和水解性酸有一定影响,但其相关性均不显著。研究表明长期施用化肥条件下通过配施石灰可有效缓解稻田土壤的酸化,促进酸性稻田土壤的生态修复与改良。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粤东凤凰茶区10个茶园的茶叶和土壤氟含量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粤东凤凰茶区茶园茶叶全氟含量在66.25~412.10 mg kg-1的范围内,平均值为238.2 mg kg-1;土壤全氟含量介于400~450 mg kg-1之间,基本低于全国氟的土壤背景值(453 mg kg-1);土壤水溶性氟平均含量介于0.20~0.50 mg kg-1之间。茶叶全氟含量与土壤水溶性氟有极显著的相关性,但与土壤全氟没有相关性;土壤水溶性氟含量与土壤pH值、交换性阳离子Ca2+、Mg2+、Na+、K+含量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性,与交换性阳离子Mn2+和有机质含量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广东阳春鹅凰嶂山地雨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离子的空间分布特征,了解该区域森林土壤的保肥能力及其影响因子。  方法  以鹅凰嶂山地雨林内不同位置、不同土层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和交换性盐基离子空间分布格局、剖面垂直分布规律。  结果  鹅凰嶂山地雨林土壤阳离子交换量5.46 ± 0.97 cmol(+) kg?1,交换性阳离子呈现明显表聚现象;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在表层土(0 ~ 10 cm)中呈现阴坡 > 阳坡、下坡位 > 中坡位 > 上坡位的规律,土壤盐基离子含量基本呈现K+ > Mg2+ > Ca2+ > Na+的趋势,且Ca2+/Mg2+ < 1.6;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总量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结论  鹅凰嶂山地雨林土壤的保肥能力较差,且存在生理性缺钙的风险,阳坡尤为明显;同时存在土壤有机质稳定性不高导致阳离子交换量下降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6.
不同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酸化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爽  张玉龙  范庆锋  虞娜  刘畅 《土壤学报》2012,49(5):909-915
自连续13a在同一地块以不同灌溉方式进行灌溉试验的保护地,分层采集沟灌、滴灌、渗灌3个处理0~60cm土层土壤样品,研究灌溉方式对土壤酸化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灌溉处理土壤活性酸度和交换性酸含量均随着土层加深而降低,各处理间土壤活性酸度在0~40cm土层差异明显,总体为沟灌>渗灌>滴灌;土壤交换性酸差异出现在0~30cm土层,为渗灌>沟灌>滴灌;土壤交换性Al3+随土层加深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以滴灌含量最低。各处理土壤盐基饱和度(BS)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在0~30cm土层为滴灌>渗灌>沟灌。土壤pH与交换性酸、硝态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盐基饱和度、特别是Ca2+饱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Al3+占交换性酸比例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总之,保护地土壤酸化与硝态氮含量、盐基饱和度、有机质含量关系密切;与沟灌和渗灌相比,滴灌更利于抑制土壤酸化。  相似文献   

17.
半干旱盐渍化地区果园土壤盐分离子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郭全恩  王益权  郭天文  刘军  南丽丽 《土壤》2009,41(4):664-669
以甘肃省秦安县兴国镇郑川村果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500个土样盐分离子含量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土壤阴离子主要是HCO3-、SO42-,阳离子主要是Na+.CO32- 与HCO3-、Mg2+ 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与Na+ 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HCO3- 与Cl- 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与Mg2+ 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Cl- 与SO42-、Ca2+、Mg2+、Na+ 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其中与Ca2+、Na+ 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SO42- 与Ca2+、Mg2+、Na+ 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Ca2+ 与K+ 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与Na+ 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Mg2+ 与K+ 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K+ 与Na+ 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负相关.通过对盐分离子的聚类分析发现,Cl-、Mg2+、CO32-、Ca2+、K+ 和HCO3- 在该区土壤中有着相似或相近的运移特征.对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这两种分析方法所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偏相关分析能进一步消除由于其他变量的影响,因而能够更加准确地刻化多元变量其中的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青岛地区10个典型茶园中的茶叶氟含量和土壤水溶性氟、p H、交换性酸及交换性阳离子等的测定,分析了茶叶氟含量与土壤特性的相关性,并探讨了土壤水溶性氟和交换性酸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茶园土壤水溶性氟和交换性酸含量与茶叶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是影响茶叶氟含量的关键因素。土壤交换性H+和交换性Na+与土壤水溶性氟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P0.05),是影响土壤水溶性氟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交换性Al3+与交换性酸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p H、交换性Ca2+、交换性盐基总量和盐基饱和度与交换性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是土壤交换性酸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茶园土壤改良及降低茶叶氟含量的质量安全风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长期施用猪粪对红壤酸度的改良效应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龙光强  蒋瑀霁  孙波 《土壤》2012,44(5):727-734
土壤酸化严重限制了我国南方红壤区土壤的农业利用。本研究应用江西鹰潭红壤生态实验站长期猪粪养分淋失试验,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对照处理:N 0 kg/hm2;低量有机肥:N 150 kg/hm2;高量有机肥:N 600 kg/hm2;高量有机肥+石灰处理:有机肥N 600 kg/hm2 +石灰3 000 kg/(hm2·3a))长期施用对红壤酸度的改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9年高量有机肥施用中土壤pH值平均每年上升0.085个单位,而低量有机肥施用对土壤pH没有显著影响。有机肥长期施用增加了土壤盐基离子浓度,其中Ca、Mg增加幅度较大,使得长期施肥后土壤盐基以Ca为主,其次是Mg,而K、Na比例较低。长期有机肥施用有效降低了红壤旱地表层土壤交换性酸含量,尤其是对交换性铝含量的降低程度较大,且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在施肥4年后可基本消除铝毒。高量施肥基础上的石灰添加进一步提高了土壤pH值,加快了土壤酸度改良。红壤旱地猪粪施用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达到酸度改良效果的最低猪粪用量为Ca 162 kg/hm2。在施肥初期添加一次石灰,将土壤pH值迅速提高,然后通过有机肥对pH的稳定作用保持和逐步提高土壤pH,可在最短时间、用最少投入消除土壤酸害。  相似文献   

20.
为全面评价不同灌溉方式下设施土壤养分供应状况,以设施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连年采用沟灌、滴灌和渗灌灌溉下的设施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盐基离子组成及其比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灌溉方式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及盐基离子含量表层较高,不同灌溉方式间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表现为渗灌高于沟灌,沟灌高于滴灌,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总体以渗灌处理最高。各灌溉方式0—60cm土层土壤盐基离子饱和度大小顺序均为Ca~(2+)Mg~(2+)K~+Na~+,Ca~(2+)、Mg~(2+)饱和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K~+、Na~+饱和度总体呈随土层加深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趋势。Ca~(2+)、Mg~(2+)饱和度在0—30cm土层滴灌最高,30—60cm土层渗灌最高。K~+饱和度总体以渗灌为高,沟灌居中,滴灌最低。土壤Ca/K、Mg/K值总体以滴灌最高,沟灌次之、渗灌较小。从不同灌溉方式对设施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及比例的影响来看,采用滴灌方法不仅能省水,有效供应养分,更有利于保持养分之间的平衡,是一种较为合适的灌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