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12月,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各省区市开展81条生态清洁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深刻、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意义,对于主动、开创性地推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十分重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坚持科  相似文献   

2.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7,(4):F0003-F0003
为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良好人居环境和清洁水源的迫切要求,日前,水利部部署在全国30个省(区、市)的81条小流域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3.
自2006年水利部在全国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以来,全国已建成生态清洁型小流域300多条。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有效保护了水库水源,明显改善了人居环境,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了水土保持的社会影响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善民生,坚持群众参与,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开拓创新。各级水利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抓好典型示范,营造良好氛围,着力控制农村面源污染,着力抓好农村污水、垃圾处理,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与之配套的生态清洁型流域技术标准体系。  相似文献   

4.
实施生态清洁流域治理 全力打造永康绿水青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康市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功经验包括:一是科学规划,绘就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蓝图;二是因地制宜,通过水源保护、村庄建设、河道水环境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全面展开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三是多管齐下,通过充实领导力量、加大投入保障、建立长效机制,统筹做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工程建设。  相似文献   

5.
我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我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治理思路,总结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建设技术体系,包括河道综合整治、水土流失生态治理、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生态农业建设和面源污染治理5个方面,阐述了三道防线的具体布局措施,并对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功能的江西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提出生态清洁小流域概念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功能定位和建设目标的差异,明确了江西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分类的基本原则,并分别以水源地保护、水土流失治理、人居环境改善、自然景观提升等为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生态清洁小流域三步分类法。据此将生态清洁小流域分为水源保护型、生态农业型、宜居环境型、休闲旅游型等4个类型,并应用三步分类法对江西省完成的11条生态清洁小流域进行了分类,为江西省及南方红壤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分类和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北京市在其东南郊水网工程建设中引入生态清洁小流域理念,把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管理经验应用到工程建设中,初步取得了有水则清,一水多用、循环使用,提高地下水位的效果。介绍了北京市东南郊水网工程建设的背景、目标、内容和把生态清洁小流域建管理念引入工程建设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8.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积极推进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的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水土保持自身发展的要求。生态清洁型小流域与传统小流域治理相比具有理念新、思路新、目标新、措施新和机制新等特点,拓展了水保的发展空间,创新了建设模式,完善了部门协作机制,提高了水保工作的科技含量。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保护了水源,美化了环境,增加了群众收入,促进了文明建设,增强了环境意识,扩大了水土保持的社会影响力。对正在开展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要求各地要统一认识,加强指导,科学规划,筹措资金,加强协作,依靠科技,加强宣传与培训,保证试点工程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9.
蛇鱼川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布设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北京市水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措施.实施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是评价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成果的主要手段之一.以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蛇鱼川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初步提出了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并进一步探讨了监测点布设原则,监测的频次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是青岛市保护水源、控制水土流失、实现人水和谐的重要途径。基于生态清洁小流域"生态保育修复区、生态工程治理区、生态农业保护区及人居环境保护区"多重防护区理念,进行措施布局,并按照青岛市不同生态类型区进行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优化配置研究。  相似文献   

11.
陕西省丹汉江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使水土保持治理措施充分发挥防治面源污染的作用、建设良好的人居环境,在水土保持项目中引入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十分必要。基于陕西省丹汉江流域多年的水土保持实践经验与我国其他地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实践,提出了丹汉江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指导思想、防治思路、防治目标、防治措施和组织管理对策,介绍了近年来陕西省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基于水源保护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是我国今后水土保持和水源保护工作的主要方向。以永康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为例,构建了生态修复,营造水土保持林,坡耕地治理,坡面径流调控,裸露面治理等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以及农村污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溪沟治理等措施相结合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措施体系。对已实施工程的实践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13.
<正>郝堂小流域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总面积21km~2,2014年被水利部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郝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主要包括以实施坡耕地整治、河道疏浚为主要内容的水利水保工程,实施以岸滩绿化、农村人居环境绿化为主要内容的林草工程,修建小学、农家乐等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公厕、垃圾池、沼气池等惠民设施等四  相似文献   

14.
扎实推进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今后水土保持工作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社会经济发展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内涵的必然延伸和深化。目前全国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作已取得实质性进展,水保部门工作定位基本明确,技术路线初步形成,建设管理体系渐趋完善,工程效益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显现。总结各地成功经验,主要得益于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的根本原则,防治理念、建设模式和投入机制的创新,以及部门协作和科技支撑的强化作用。各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完善规划指导和政策、科技配套,继续抓好试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15.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实现流域内水土资源有效保护与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的重要途径。回顾了陕西省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发展历程;剖析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存在的问题,如建设实践跟不上理论发展、缺乏系统性、重工程轻自然恢复能力及产业发展不够等;探讨了如何促进理论走向实践,并通过示范试点突破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关键技术,以及如何标准化评价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成效等问题。研究成果对陕西省乃至全国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促进小流域治理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相似文献   

16.
大山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安县大山沟小流域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试点过程中,综合运用已有的成功经验,把三道防线建设与开发性治理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介绍了该流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具体做法和成效。  相似文献   

17.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2006年水利部在全国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它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而县级单位是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具体实施者,是试点工程是否顺利实施的关键。以易县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为例,探讨在建设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与经验,以提高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与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18.
大山沟流域地处秦安县南部城郊,流域总面积11.88km2,是县城及周边村镇的重要水源地。经过2006~2008年间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程建设,以水资源保护为中心,以生产发展、生态清洁为目标,按照“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的布局思路,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33km2,累计治理度达到79.2%,林草覆盖率达到44.2%,年均减少地表径流12.1万m3,减少土壤流失6.9万t。文章介绍了大山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主要做法,并提出了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防治水土流失、提高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效益的有效措施。在金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过程中,采取了预防修复、坡面整治、沟河道整治、面源污染防治等措施,使小流域生态及人居环境得到了提升,特色产业得到发展,群众满意度得到提高,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生态清洁小流域建成后,需加强管护、强化监管,以确保各项措施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川南地区典型生态清洁小流域清溪谷小流域的生态清洁程度,以期有效指导山区各级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的制定,同时为类似区域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及其效果评价提供科学理论与数据支持。[方法]依据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适用性等原则,结合清溪谷小流域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特征,采用模糊数学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川南地区清溪谷典型小流域生态清洁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结果]清溪谷典型小流域生态清洁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生态区、生产区、生活区3个子系统,初选沟道水文形态、农业用地比例、生活污水处理率等24项作为评价指标。流域水系整治及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生态指标所占权重为0.247,生态农业发展指标所占权重为0.373,人居环境整治所占权重为0.380。清溪谷典型小流域生态清洁度综合评价指数分值为0.772,达到"清洁"等级。清溪谷生态清洁小流域系统处于良性、协调、稳定的发展状态。[结论]通过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完善了产业结构调整,有效控制了面源污染,提供了洁净的水源、优美的生态和人居环境,促进了流域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