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水库底层水的溶解氧较少,从底层泄放水量经渠道输送,沿程增氧也是较慢的。但对水田以浅水(3.3cm以下)灌溉时,水流在推进过程中,氧气不断得到补充而达到饱和。所以,在农田灌溉中只要掌握浅水灌溉,就不存在水田缺氧现象,对农作物也无影响。国内外有关专家一致认为水库库底水的溶解氧含量极低,用此水灌溉对作物有严重影响。作者为探讨库底低含氧量水对水稻灌溉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水库各水层的溶解氧和经渠道输送沿程  相似文献   

2.
水稻具有喜温好湿的生物学特性.为夺取水稻高产稳产必须创造一个最优的温湿环境,而水温则是影响水稻生长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建国以来,我国修建了大量水库工程,大多是采用底孔放水建筑物,取水库深层低温水进行灌溉,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若遇低温时期,则更加重对水稻的冷害.为引起对灌溉水温的重视,开展水库表层取水建筑物的研究,促进水稻的高产稳产,本期发表了四篇有关提高灌溉水温、水库表层取水建筑物等的文章,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水稻具有喜温好湿的生物学特性.为夺取水稻高产稳产必须创造一个最优的温湿环境,而水温则是影响水稻生长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建国以来,我国修建了大量水库工程,大多是采用底孔放水建筑物,取水库深层低温水进行灌溉,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若遇低温时期,则更加重对水稻的冷害.为引起对灌溉水温的重视,开展水库表层取水建筑物的研究,促进水稻的高产稳产,本期发表了四篇有关提高灌溉水温、水库表层取水建筑物等的文章,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水稻具有喜温好湿的生物学特性.为夺取水稻高产稳产必须创造一个最优的温湿环境,而水温则是影响水稻生长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建国以来,我国修建了大量水库工程,大多是采用底孔放水建筑物,取水库深层低温水进行灌溉,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若遇低温时期,则更加重对水稻的冷害.为引起对灌溉水温的重视,开展水库表层取水建筑物的研究,促进水稻的高产稳产,本期发表了四篇有关提高灌溉水温、水库表层取水建筑物等的文章,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水稻具有喜温好湿的生物学特性.为夺取水稻高产稳产必须创造一个最优的温湿环境,而水温则是影响水稻生长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建国以来,我国修建了大量水库工程,大多是采用底孔放水建筑物,取水库深层低温水进行灌溉,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若遇低温时期,则更加重对水稻的冷害.为引起对灌溉水温的重视,开展水库表层取水建筑物的研究,促进水稻的高产稳产,本期发表了四篇有关提高灌溉水温、水库表层取水建筑物等的文章,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宜丰县地处江西省赣西北山区,建国以来全县修建了大批水库,对夺取农业丰收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大多数水库是取深层水灌溉的,使灌区上游水稻产量徘徊不前。仅以石脑水库为例:该水库坝高22米,正常高水位时的水深17.7米,相应库容531万米~3,到目前止最大蓄水深度16米,灌田1万亩。工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返青期水层深度对宁夏银北地区盐碱地水稻生长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在水稻的返青期分别设置20、35、50 mm 3个不同的水层深度进行控制灌溉,通过田间对比试验分析不同水层深度对水稻根区土壤盐分含量、保苗率、生长指标、产量及灌溉水分生产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水层深度为50 mm时脱盐效果最显著;水层深度为35 mm时保苗率为95%、产量达7 200 kg/hm~2、灌溉水分生产率为0.51 kg/m~3,3个指标是处理间最高的,也未出现返盐现象。因此,水稻返青期水层深度控制在35 mm更有利于宁夏银北地区盐碱地水稻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紫云山水库位于江西省赣江水系清丰山溪丰水河上游,是一座以蓄水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养鱼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水库控制流域面积81.5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1.16亿立米,其中有效库容0.742亿立米,灌溉范围包括丰城、清江两个县8个公社、87个大队、216个生产队,灌区农作物基本上为水稻.  相似文献   

9.
南方有许多丘陵灌区,水库水源的灌溉范围与提江湖水源的灌溉范围相衔接,在此条件下,合理运用水库的蓄水作用,可以减少提江湖水量、节省能源。在规划设计中,当丘陵灌区上部建有较大的灌溉水库,下部又可提取江湖水源灌溉时,常常是先选定水库的灌溉保证率,确定水库能够保证的灌溉面积,再用“割尾巴”的办法,把灌区地面高程较低的耕地划归提水灌溉的范围,水库蓄水只负担保征灌区的灌溉供水量。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运用中,灌区群众总是希望多  相似文献   

10.
水库低温水灌溉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电建设生态影响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水库低温水的影响更是成为水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组成部分。以春小麦为对象,选择两块毗邻实验田进行不同水源的灌溉实验,两种水源的灌溉水源水量和水质基本相同;研究了灌溉水温对土壤温度及其春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差为6~8℃的水源对0~20cm深地温影响差异小于1℃;且小麦在单位面积产量、生育期、群体动态、考种基本性状等方面均未产生明显差异。从土壤温度特性和作物生育期温度需求两个方面对上述结果作了细致的机理分析,认为:(1)气象条件在控制地温方面是主导因素;(2)低温水对作小麦营养期生长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三江平原井水灌溉水温偏低,致使田间气温和土壤温度过低,影响水稻的正常发育,造成严重减产的现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节水灌溉条件下田间土壤温度的变化以及水稻的产量效应。结果表明:控制灌溉,全生育期不建立水层,土壤含水量低,土壤升温快,平均土温始终高于间歇灌溉(对照),各层土壤平均温度比间歇灌溉高1℃左右。土壤温度的差异对水稻产量的提高有着显著的影响,控制灌溉比间歇灌溉分蘖量提高了10%,每平方米穗数提高了7%,每穗实粒数提高11%,增产7.8%,节水10.4%。寒地井灌稻区采取控制灌溉技术,节水、增温、增产,为解决低温冷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有压微灌对超级稻耗水量及水稻生长的影响。【方法】通过水稻根系层埋置透水管,采用管道微灌增压方法进行室外盆栽试验。试验统计了自然降雨条件下有压微灌组(WY)和对照处理充分灌溉组(CK)的灌溉水量,并观测2种灌溉方式对水稻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水稻全生育期WY组平均每盆灌溉水量17.23 kg(2.46×10~6m3/hm~2),CK组平均每盆灌溉水量21.25 kg(3.04×10~6m~3/hm~2),有压微灌相比充分灌溉减少灌溉水量18.92%;有压微灌处理水稻分蘖完成后,WY组平均分蘖数为31.167,CK组为27.083,有压微灌促进水稻的分蘖生长。水稻成熟后有压微灌组水稻植株和根系干物质量分别为92.46 g和9.41 g显著高于CK 87.22 g和8.39 g;有压微灌组水稻株高及构成产量因素中的穗长、穗实粒数、千粒质量等指标与CK无显著差异。【结论】有压微灌不产生土壤水层的灌溉方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促进水稻的有效分蘖穗的发育生长、稻穗数增加、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3.
近二十多年来,珠江三角洲将原来只是单纯供农田灌溉用的蓄水工程改建为灌溉,发电两用的水库。据不完全统计,在库容为500~5000万米~3、总库容为21亿米~3、灌溉农田面积为170万亩、水库电站总装机容量5.15万千瓦、年发电量1.6亿千瓦小时的近百座中小型水库中,而属于以后改建成为灌溉、发电两用的就有36  相似文献   

14.
非充分灌溉条件下稻田生态环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方荣杰 《节水灌溉》2001,12(5):35-37
本文以水稻非充分灌溉试验的大量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比较了不同水分条件下水稻田间养分特征、病虫害发生情况、田间杂草生长及变化和小气候条件等,并对稻田生态系统内主要环境因素随田面水层状况的变化规律及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对于探讨既能节水,又能改善稻田生态环境的水稻灌溉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不同氮肥处理对节水灌溉水稻生长特征及产量的响应机理,本试验设计常规灌溉A和控制灌溉B、C 3种灌溉模式,以及常规尿素肥、生物炭与尿素肥混合、控释肥3种氮肥管理模式,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水氮管理条件下水稻的茎蘖、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产量以及灌溉水分生产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生物炭与尿素混合施肥模式和控释肥施肥模式水稻生长特征较为相似,但也有一定区别,生物炭与尿素混合施肥模式促进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提高了水稻有效分蘖率,水稻的产量和灌溉水分生产率分别较常规施肥模式提高了11.15%和7.26%,控释肥一定程度促进水稻地上部分的生长,提高水稻产量,但水稻的有效分蘖率和灌溉水分生产率较常规肥管理低。与灌溉模式A相比,灌溉模式B水稻地上部分生长受到轻微抑制,水稻产量略有降低,但灌水量显著降低(P0.05),水稻灌溉水分生产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平均提高0.70kg/m~3;灌溉模式C水稻灌水量大幅度降低,灌溉水分生产率也最高,但水稻生长受到抑制较为明显,水稻减产幅度较高。综上所述,灌溉模式B和生物炭与尿素肥混施为本次试验最合理的水氮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设置浅水勤灌(FSI)、浅湿灌溉(WSI)、控制灌溉(CI)和蓄水控灌(RC-CI)4种灌排模式,于2017—2018年进行了桶栽观测试验,利用作物水足迹计算方法量化蓝、绿、灰水足迹,分析灌排模式对水稻水足迹及其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灌排模式下,水稻作物水足迹、组成及其效率均存在差异。所有处理水足迹的范围为846.3~1132.3 mm,RC-CI处理水足迹最小,而FSI最大。FSI、WSI、CI、RC-CI作物生产水足迹年均值分别为1.26、1.18、1.06、1.08 m^3/kg。在水足迹组成方面,蓝、绿、灰水足迹比例分别为10.9%~22.3%、28.8%~44.1%和39.4%~55.0%。FSI处理蓝水比例最大,RC-CI处理绿水比例占有优势。蓄水控灌降低了水稻作物水足迹,其用水结构更为合理,减小了机会成本,能够较好地实现节水减排。本研究可为选择水稻高效灌排模式和农业节水策略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根据新沭河太平庄闸至三洋港挡潮闸河段污染源分布特点,对区域内污染物入河量采用分布式污染负荷模型进行测算;建立两闸区间河道型水库二维非稳态FVS格式水流水质模型,基于水量、水质同步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验证。运用所建模型对研究区域水量水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定量分析了水库来水为功能区水质及污染源汇入条件下的水质浓度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相同蓄水时间内,污染源汇入不利方案下水质浓度场范围较上游来水为功能区水质方案下的范围有所增加;蓄水45天时,不利方案下污染带已达到范河闸取水口处,但水质浓度仍未超出农业灌溉用水标准,表明该河道型水库水质可在较长时间内满足农业灌溉要求。  相似文献   

18.
蓄水控灌模式对水稻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蓄水控灌模式主要是基于水稻对旱、涝的双重适应性,通过降低灌溉控制下限,同时抬高稻田的雨后拦蓄深度和延长降雨在稻田的滞蓄时间来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灌溉模式。以杂交水稻"K优818"为试验材料,采用小区试验进行了3年试验观测,研究了水稻蓄水控灌模式对降雨利用效率、灌排水量、灌排次数、籽粒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并与常规淹水灌溉和控制灌溉试验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蓄水控灌模式可减少灌排次数和灌排水量,雨水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效率明显提高,而产量并未降低。但蓄水深度过大,水稻有小幅减产。上述结果表明水稻蓄水控灌是一种节水、高效、省工的灌溉模式,适于南方多雨地区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水库升温期泄放低温水灌溉是大中型水利工程普遍面临的环境问题,探讨西南山区大型水库和灌渠热状况的时空演变规律以及水库分层取水措施对下泄低温水的改善效果。【方法】2012年5月对升钟水库库区和灌渠水温进行现场观测并分析了其变化机理。【结果】库表水温达到23.3℃,表层温跃层厚15 m,温度梯度达到0.93℃/m,距库表15 m深以下均维持9.3~9.8℃的低温;库区水体流动弱,主库及支库同高程水温基本相同;采用分层取水措施后,渠首取水水温为18.0℃,较暗渠对应高范围内程平均水温高8.0℃;干渠沿程增温幅度为0.8℃/100 km,支渠、斗渠的增温效率大于干渠。【结论】升钟水库调节性能强,受气象条件影响,库区水温分层明显,分层取水效果显著,单宽流量是渠系沿程增温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支渠和斗渠的增温效果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水稻生理生长和产量形成对不同节水灌溉模式的响应规律,设计4种不同节水灌溉模式(浅水勤灌、湿润灌溉、控制灌溉和蓄水控灌),观测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株高、叶绿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分析水稻总产量及其组成(每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和每穴产量)。结果表明: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株高变化规律的差异并不明显,水稻收获时的株高以蓄水控灌最高(103.4 cm),控制灌溉处理次之;线性模型和指数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不同节水灌溉模式下水稻株高随移栽后时间的动态变化,相关系数分别为0.978 1~0.982 4和0.975 6~0.982 7;水稻叶绿素含量于移栽后76 d达到峰值,移栽76 d后进入衰退期,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蓄水控灌处理水稻生长中后期叶绿素含量总体高于其他模式;不同节水灌溉模式对水稻每穴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和每穴产量均存在影响,蓄水控灌模式下水稻产量最高,达到10 172 kg/hm~2,而浅水勤灌处理水稻产量处于最低水平(8 735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