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福建农业科技》2005,(5):57-57
泉州龙眼栽培已有1700多年历史,泉州龙眼的种植面积、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国内龙眼主产区。目前,全市龙眼种植面积达2.802万hm^2,占全省种植面积的1/3,占全国种植面积的6.2%,全市龙眼总产量达4.7万吨。泉州龙眼的种植规模被誉称为“龙眼洋”,是泉州市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晋江、鲤城(含丰泽、洛江)、南安三个县(市、区)被国家农业部、全国供销总社列入全国六大龙眼生产基地县。1997年,南安市荣获“中国龙眼之乡”称号。  相似文献   

2.
泉州是我国龙眼的主要产区,现有栽培面积2.46万公顷,总产量3.8万吨。泉州龙眼种质资源丰富,良种储备居全省、全国前列,堪称世界龙眼品种资源宝库。为优化品种结构,加速发展龙眼产业化,笔者结合科研生产实践,将泉州龙眼品种简要介绍如下。一、品种概况泉州是世界龙眼栽培的起源中心,栽培历史悠久。经长期栽培繁育,衍生出许多品种类群及变异后代。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随着泉州各级部门重视龙眼科技生产力度的加大,龙眼品种选育利用工作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各地相继从国外及国内其它地区引进新品  相似文献   

3.
龙眼是泉州农业支柱产业,享有“中国龙眼之乡”、“全国龙眼基地”之美誉,全国六大龙眼基地在泉州就有3个。目前全市龙眼面积近3万hm^2。产量3.4万吨,其中福眼占90%左右。泉州地处亚热带,气候环境十分适宜栽培龙眼,品种丰富多彩,已发现品种有160多种,是世界上少有的龙眼种质资源宝库,  相似文献   

4.
林桦 《福建农业》2011,(7):14-14
福安市是龙眼种植最北缘地区,下白石镇位于福安市南部沿海,拥有天然的种植晚熟龙眼的优势.2009年下白石镇龙眼果树种植面积近1万亩,种植农户达8100户,3.7万人,种植有立冬本、冬宝9号等晚熟品种2000亩.选用晚熟品种来发展本区的晚熟龙眼,能充分发挥晚熟优势,尽可能的延长龙眼鲜果供应期.近年来大面积改造全镇早熟龙眼,...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龙眼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眼属无患子科(Sapindaceae)、龙眼属(Dimocarpus hour.)植物,该属包括25个种,龙眼(D.Longan Lour.)作为此属的代表种被广泛栽培[1].福建是我国龙眼的主要产区,近年来,南起漳州、北至宁德,不少地市竞相种植.据统计,1995年福建省龙眼栽培总面积7.4万hm2,占全省果树13.9%.1995~1998年龙眼面积年均增长10.1%,目前已超过10万hm2,居全省水果业的第2位.但我省龙眼生产发展过程存在着品种比例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如泉州的福眼、福州的大鼻龙和红核子、莆田的乌龙岭和油潭本、厦门的赤壳和水涨等地方主栽品种均占当地面积的80%以上,个别甚至达95%;品种单一、成熟期集中,给采收、贮运、销售、加工等环节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影响了龙眼这一特色水果生产效益的发挥和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6.
海南的光、温、水等自然气候和土壤条件极其适合发展荔枝、龙眼生产,为发展优质、早熟荔枝龙眼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至2006年,全省荔枝种植面积3.33万公顷,产量8万吨;龙眼种植面积1万公顷,产量2万吨,海南已成为中国荔枝龙眼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7.
2009年广东荔枝龙眼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荔枝龙眼属于典型的南亚热带水果。2008年,广东荔枝的种植面积为27.58万hm2,产量为91.72万t,分别占全国荔枝总面积和总产量的46.0%和71.1%;龙眼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2.9万hm2和57.48万t,分别占全国荔枝总面积和总产量的28.0%和61.1%。近几年来广东荔枝龙眼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产量不稳定。由于果品价格下跌,市场需求疲软,供需矛盾加剧,种植效益滑坡,果农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未来广东荔枝龙眼应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布局和品种结构;加大对荔枝龙眼产业的宏观指导和扶持力度;支持合作生产经济组织发展,提高产业组织化水平;推进采后处理、储运、加工技术现代化;抓住机遇,增强国内外市场开拓力度。  相似文献   

8.
菱溪水库位于泉港区涂岭镇西边的山区,四面环山,山地面积多。1995年,涂岭镇政府引进惠安籍外商来水库开发果林场约70hm^2,选择背南地种植龙眼、蜜柚、枇杷等果树,以龙眼为主,有泉州的东璧、莆田的乌龙岭和油潭本、水南1号、立冬本等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9.
广东是我国适宜龙眼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近年来龙眼生产发展很快,全省种植面积超过13.3万 hm2,仅化州市种植面积就达到3.3万多 hm2(储良龙眼占80%).随着龙眼生产的发展,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中龙眼嫁接不亲和是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广西农业厅水果总站的相关负责人介绍,2007年,广西龙眼种植面积256.5万亩,产量为40.5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双双位居全国第二。今年由于冻灾,北流、博白等北部地区的龙眼减产,但武鸣、钦州等南部地区的产量却不降反升,预计今年广西龙眼产量总体稳中有升。  相似文献   

11.
云南热区龙眼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发展,全省龙眼种植面积和总产量1998年为0.3万hm2、450t;2002年为0.51万hm2、1万t;2003年为0.77万hm2、1万t。[1]由于龙眼在云南发展较晚,大多数果农缺乏科学施肥的方法和知识,只凭经验对龙眼施肥。施肥不当易造成龙眼低产和烧伤。本试验旨在对龙眼园,特别是投产初期的龙眼园进行合理施肥探讨,以提高本地区龙眼产量,增加果农收入。对龙眼施肥的研究,在龙眼发展较早的福建、广西等地区有所研究。由于地区差异,土壤类型不同。为实现本地区龙眼园高产、稳产、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果园经济收益,从2002~2004年…  相似文献   

12.
《福建农业》2007,(4):F0004-F0004
南安市是我国六大龙眼生产基地县(市)之一,有1700多年的龙眼种植历史。全市龙眼种植面积达1.12万公倾,年产量1.58万吨。南它龙眼品质优,果肉晶莹透明,肉厚质脆,清甜爽口,非常适于制罐、焙干、鲜食、制酒等加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龙眼是原产于我国南方亚热带地区的珍贵果树。我国是世界龙眼栽培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我国龙眼生产主要分布于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海南、云南、四川及贵州等省区,其中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是主产区,海南、四川、云南和贵州省为小规模栽培。2005年,广西的龙眼种植面积为17.3万公顷,产量为38.2万吨,种植面积跃居全  相似文献   

14.
柬埔寨卜迭棉芷省农林渔业局局长邦万那瑟表示,截至目前,玛莱县龙眼种植社区的龙眼总种植面积已增至450hm^2,截至目前已经收获成130hm^2,每棵龙眼树能收获50.100kg龙眼,价格为4000瑞尔/kg。他说,目前大部分农民主要是随行就市,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决定农作物种植种类和面积。如果龙眼能保持价格稳定,该社区农民将会不断地扩大龙眼种植面积以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15.
<正>荔枝、龙眼是我国热作产业的骨干品种,无论种植规模、生产技术,还是市场影响力,我国都在世界上名列前茅。2018年,我国荔枝种植面积约800万亩、产量260万吨,龙眼面积约470万亩、产量203万吨,均占世界六成以上,是不折不扣的第一大主产国。日前,在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作物中心、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主办的"2019年全国龙眼荔枝产业大会"上,农业农村部南亚热带作物中心主任  相似文献   

16.
诏安县现有龙眼种植面积7万亩,投产面积4万多亩,龙眼生产已发展成为本县农村经济的支柱和财政增收的重要来源。鸡蛋龙眼是我县的地方稀优品种,该品种树冠圆头形,树势开张;叶长椭圆形,  相似文献   

17.
1基本情况 玉林市是广西荔枝、龙眼主产区,上世纪90年代,玉林市荔枝、龙眼种植面积呈跨越式发展,由80年代末的50.2万亩,猛增至2000年的190.6万亩。其中普通品种禾荔约83万亩,占荔枝种植面积75%以上,优质品种和早、晚熟品种仅占8.9%。在当时果品供不应求时,其弊端未显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禾荔和普通龙眼价贱难卖,  相似文献   

18.
龙眼是我国南方珍贵的亚热带果树,在泉州栽培已有1700多年历史。为我市三大经济作物之一。1978年,晋江、鲤城(含丰泽、洛江)、南安三个县(市、区)被国家农业部、全国供销总社列入为全国六大龙眼生产基地县,从而确立了泉州龙眼在全国的重要产区地位。1997年南安荣获“中国龙眼之乡”称号。泉州龙眼栽培地域独特,拥有丰富的品种资源,据统计,目前登记造册的品种、品系达110多个,早、中、晚熟品种齐全。  相似文献   

19.
蕉城区种植龙眼的采收其要比莆田、仙游等龙眼主产区迟20天,成熟期可延至国庆节前后,具有很高的商品价值和很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近年来,我区龙眼生产发展很快,新植龙眼面积已达4万多亩。总结多年的龙眼管理经验,笔者认为要使龙眼幼龄树速生早产,要抓好以下五条关键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广西南部地处南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冬季有一段低温干旱期,很适宜龙眼的生长发育。因此,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调整了果树生产布局,大力发展名、优水果,龙眼种植面积增加迅速,到1997年,全区龙眼种植面积已达22.4万公顷,然而近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