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综述中国牧草育种工作进展的同时,分析了牧草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育成的牧草品种少,良种推广和覆盖面积较小以及牧草育种理论基础薄弱等,并针对性地提出应从改进牧草育种的方法和途径、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特牧草品种、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加快良种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及通过各部门协作攻关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牧草育种研究 在日本进行牧草育种的主要是国立研究所和指定试验地的县农业试验场。一些民间的种子公司则主要进行一年生牧草和饲料作物(如意大利黑麦草、玉米等)的育种。全国有6个国立研究所分别承担不同草种的育种工作,即:(1)北海道农业试验场:鸭茅、红三叶、紫花  相似文献   

3.
辐射诱变育种是人类在利用电磁辐射或电离辐射时,诱发基因突变,促进基因重组,提高重组率,以获得各种变异、创造新的遗传资源的一种育种技术,具有提高突变率、改良不良性状、缩短育种年限的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新品种的选育。为牧草辐射诱变育种提供理论基础与借鉴参考,从诱变源的种类、诱变育种特点与机制、诱变材料的选择及其诱变效应和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等方面对国内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展望了未来牧草辐射诱变育种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生物技术在牧草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近20年来生物技术在牧草育种中的主要研究进展.包括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在牧草种质资源保存、体细胞杂交和胚抢救技术在克服种间杂交障碍、分子标记和转基因技术在牧草品质改良、抗病虫、抗逆性育种和作为生物反应器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禾本科牧草与草坪草在可持续农业发展、城市绿化、生态保护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国内外转基因牧草及草坪草育种研究也取得了明显进展。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科研实践,总结了近年来禾本科牧草及草坪草在遗转转化体系优化上的研究结果,并对利用转基因技术提高其抗病、抗虫、抗除草剂等生物胁迫,以及抗旱、耐盐等非生物胁迫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同时,分析了禾本科牧草与草坪草转基因研究在安全性和稳定性上存在的问题,并对其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方媛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0):26-27
该文介绍了牧草种质资源、育种现状及育种技术,分析了牧草育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解决途径,旨在健全牧草育种体系,提升牧草产量与质量,满足高质量肉蛋奶生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新疆牧草种质资源的特点,认为加强新疆牧草种质资源收集和育种研究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同时对新疆的牧草种质资源收集和育种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充分利用当地牧草种质资源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新疆牧草种子产业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物技术在牧草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前,国外在利用基因工程高新技术进行牧草育种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而我国牧草育种工作落后,特别是生物技术利用于牧草育种几乎为空白。在参阅大量国内外牧草育种中转基因技术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介绍了牧草转基因技术的技术要点和常用方法、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主要概括辽宁省的自然条件概况,从辽宁省牧草种质资源丰富度、分布及研究现状进行整理和总结。在现有的基础上,分析辽宁省牧草种质资源目前存在的收集数量少且保存方式单一、优势种少且存在丧失的危险、育种繁育体系不健全及仪器设备落后等主要问题,从保护和开发利用出发,提出全面调查并完善牧草种质资源信息、收集鉴定评价牧草种质、加大育种研究和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牧草培育体系等牧草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0.
系统分析了黑龙江省草原和牧草育种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今后牧草育种研究发展方向,应以高新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的育种途径,培育适宜黑龙江省不同生态区抗逆性强、产草量高、品质优的牧草和饲料作物新品种.为农业种植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退耕还草、建立人工草地、改造农业中低产田、草田轮作,提供优良品种,促进和推动黑龙江省草业和农牧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分子标记技术在牧草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牧草资源情况以及2种主要分子标记RAPD和RFLP在苜蓿遗传图谱的构建和基因定位、品种的分类和鉴定、遗传育种中的作用等3个方面的应用现状,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A review is made of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collection, conservation, and genetic diversity of forage germplasm resources; methods and goals for forage breeding; 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orage in China. The current problems based on the researches in forage are analyzed, and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Chinese Journal of Tropical Agriculture, 2006, 26(2): 70–76 [译自: 热带农业科学]  相似文献   

13.
随着畜禽养殖规模化进程加快,畜禽养殖污染对环境的影响日渐受到重视,其治理技术和环境管理体系也逐步成熟。本文全面疏理了我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相关政策、标准、规范及管理措施,总结了不同时期主要的技术思路及特点,并从行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重点分析了当前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环境管理体系。最后结合我国特点,提出适合现代环境管理体系下,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环境管理发展方向。研究结果可以为引导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式、规范畜禽养殖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千屈菜科紫薇属的落叶灌木或者小乔木,有着树姿优美、花期长、花色丰富等优点,还可以抗污染,吸附有害气体及粉尘,是我国重要的园林绿化观花树种。作为紫薇的原产国,中国有着丰富的紫薇种质资源,然而,关于紫薇育种的研究起步较晚,相比之下,国外的育种研究起步早些,并且利用中国丰富的种质资源,取得了紫薇以及紫薇属育种傲人的成绩。目前我国的紫薇育种研究存在着紫薇种质资源圃不完整、育种意识淡薄等问题。本文对紫薇国内外的种质资源、育种机构、育种现状、育种方法等方面进行综述,分析探讨我国育种研究现存的主要问题、研究趋势和育种策略,以期为我国紫薇的育种研究与栽培繁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我国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丽萍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1):1501-1505
回顾了国内外超级稻育种历史,介绍了我国超级稻育种研究进展,指出我国超级稻育种在籼粳亚种优势利用及株型育种中取得了重大突破,超级稻在我国已处于大面积推广阶段。针对我国超级稻品种(组合)普遍存在适应性不广、结实率偏低、抗性及米质较差、双季超级稻品种(组合)较少及育种理论和技术还有待完善等问题,提出未来超级稻育种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利用面板数据,采用非参数前沿法中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对我国2008—2015年各地区大规模生猪养殖综合技术效率进行测度及分解,分析各分解效率对大规模生猪养殖综合技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大规模生猪养殖技术效率高,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存在较大改进空间;纯技术效率对综合效率的影响及制约能力略强于规模效率。利用参数前沿法中的随机前沿方法(stochastic frontier approach,SFA)测度所得大规模生猪养殖综合技术效率与DEA方法测度技术效率进行对比,得出2种方法的共同点。基于研究结论对我国大规模生猪养殖提出改进建议:西部地区应当发挥规模养殖优势,引入清洁养殖技术;东部地区应当推动生猪养殖向自动化、信息化方向发展;中部地区应当发挥位置优势,建立中东部技术交流平台及中西部快速物流通道。  相似文献   

17.
畜禽养殖智能装备与信息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国现代畜禽养殖正朝着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方向快速发展,智能养殖技术装备与信息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是促进畜禽养殖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提升我国畜禽养殖产出效率、降低生产过程对劳动力的依赖、实现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满足规模化畜禽生产对品质安全、健康管理、提质增效的需求出发,重点介绍了模块化装配式畜禽舍建筑与热环境耦合调控技术、养殖环境参数精准监测与智能调控技术以及畜禽智能化饲喂、饮水、投药设备、畜禽舍清粪工艺与自动清粪装备、畜禽生产信息实时采集与智能管理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与应用进展;指出了畜牧装备产业的薄弱环节和卡脖子问题,并对中国畜牧业机械化与智能装备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为我国现代畜牧业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与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results of the evaluation of combining the ability of forage sorghum varieties in test-crosses with CMS-lines of grain sorghum A2 O-1237, A2 AGS, and A2 KVV114. The experiment included forage sorghum varieties (11), CMS-lines (3), and tester hybrids (33) of F1 generati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varieties and hybrids based on sugar content in the stem juice and protein, fat, fiber, ash and NFE in biomass and grain was performed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GCA and SCA parameters were calculated. The use of forage sorghum varieties in breeding program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rain and biomass hybrids of the F1-generation and synthetic varieties-populations was considered. GCA and SCA variability of the content of sugars in juice of the stem detected in genotypes allows using them in breeding programs. Chayka, k-592, and k-2963 varieties are effective in breeding for the production of synthetic varieties and unsuitable for the production of hybrids with high-sugar content, since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GCA but relatively low variance of SCA. In breeding for heterosis by sugar content in the stem juice, most promising were L-2, L-10, and L-69 lines. Varieties k-6 and L-7 with high values of GCA effect and variances of SCA were suitable for the use in breeding of synthetics varieties and F1 hybrids.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in breeding of sorghum varieties, the test cross method allows identifying GCA and SCA indexes of the best lines and providing a more rigorous analysis of experimental dat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