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008年下半年以来,福建省、浙江省、安徽省及江苏省等地部分鸭场或养鸭户的雏半番鸭和台湾白鸭出现低病死率,约于40日龄起脚易断、上喙变短占近30%,至出栏时残次鸭达60%;免疫接种了雏番鸭细小病毒弱毒活疫苗的雏番鸭依然发生类雏番鸭"三周病",除出现死亡外,幸存鸭的番鸭翅脚易断、上喙变短,83%感染鸭成为僵鸭,对我国养鸭业造成了较大的直接经济损失。经病原学检测、病毒分离鉴定和实验室感染试验,发现其病原为与原经典的雏番鸭细小病毒(MDPV)在基因组上、感染宿主范围和致病性存在较大差异的番鸭细小病毒,鉴于此,将之暂定名为新型番鸭细小病毒(NMDPV)。  相似文献   

2.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致死率高。2003年4月城门某养鸭场饲养的一批1200只半番鸭,3日龄出现病死鸭,经笔者诊治,诊断为雏鸭病毒性肝炎病,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番鸭是一种肉用型品种,养殖经济效益高,是农村致富的好项目.提高成活率是批量养殖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的前提.雏番鸭易感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番鸭细小病毒病和小鹅瘟等,必须进行强化免疫.现介绍强化免疫时应注意的事项.①1日龄雏鸭全部注射鸭瘟活疫苗;同时口腔滴服雏鸭病毒性肝炎活疫苗.鸭瘟活疫苗使用方法为按瓶签注明的羽份,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雏番鸭每只腿肌注射0.25毫升,3天~4天产生免疫力.  相似文献   

4.
<正>1流行特点雏番鸭会自然发生番鸭细小病毒病,整体发病率和死亡率比较高,番鸭的日龄越小,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越高。通过研究发现,3周的雏番鸭发病率为27%~62%,死亡率为22%~43%,超过40日龄的番鸭发病率比较低。病鸭与其  相似文献   

5.
雏鸭细小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致死率高.2004年4月福州市郊城门镇某养鸭场饲养的一批半番鸭,3日龄出现病死鸭,经笔者诊治,诊断为雏鸭病毒性肝炎病,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介绍3种雏番鸭常见的病毒病,雏番鸭传染性"三周病"、雏番鸭小鹅瘟病、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7.
陶海元  贾炳兰 《农技服务》2010,27(11):1437-1438
分别阐述了雏番鸭、中雏鸭、育肥期及种番鸭的饲养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8.
采集自胰腺发黄或出血的雏番鸭病料经RT-PCR检测为鸭1型甲肝病毒阳性后,接种11日龄非免疫番鸭胚获得一株病毒(命名为MPZJ1206)。该株病毒在不同温度下均不凝集鸡、鸭和绵羊红细胞;鸭胚中和试验表明蚀斑纯化毒可被经典的鸭1型甲肝病毒高免血清特异性所中和。该株病毒对7日龄雏番鸭的致死率为38.5%,病死鸭剖检病变与临床发病鸭相同,且从病死鸭脏器中回收分离到的病毒经鉴定仍为鸭1型甲肝病毒。应用鸭1型甲肝病毒VP1基因特异性引物从该株病毒克隆获得的714bp的基因片段,与经典鸭1型甲肝病毒分离株Du/CH/LGD/111239VP1基因的同源性最高,为99.1%,经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株病毒属鸭1型甲肝病毒谱系。以上结果表明,雏番鸭胰腺炎是由鸭1型甲肝病毒感染所致,这一新病型明显不同于经典的鸭1型甲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出血,鉴于此,建议将本试验分离株命名为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致病性。【方法】以NDRV分离株NP01、NP03、NPM为供试病毒,分析其对禽胚(番鸭胚、鸡胚)、部分禽类(雏番鸭、雏半番鸭、雏鸡、雏鹅)及细胞的致病性。【结果】NDRV分离株经尿囊腔接种能100%致死12日龄番鸭胚和9日龄鸡胚。2日龄雏番鸭、雏半番鸭经腿肌、口鼻、爪垫等途径人工感染NDRV分离株后,出现了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病症,NDRV分离株对雏番鸭和雏半番鸭的致死率分别为20%~53%和13%~33%,同时能从病死鸭肝脾中回收到该病毒,耐过鸭大多成为僵鸭;15日龄雏鸡和2日龄雏鹅人工感染NDRV分离株后观察20 d,均未表现出NDRV致病的临床症状。NDRV分离株具有较广的细胞亲嗜性,能在MDEF、CEF、AD293、Marc145、Vero、ST、MDCK等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病变细胞呈现巨融合状;但NDRV分离株在PK细胞中盲传3代均未出现病变。【结论】NDRV在致病特性方面明显不同于禽呼肠孤病毒和番鸭呼肠孤病毒。  相似文献   

10.
正雏番鸭呼肠孤病毒性坏死性肝炎是番鸭呼肠孤病毒引起雏番鸭发生的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烈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为病鸭食欲废绝、怕冷、脚发软和腹泻,病理变化为肝脏表面和实质有弥漫性、大小不一、灰白色小点或花斑点,故又称"花肝病"。1流行病学本病的自然潜伏期为5~9 d,人工感染时约4 d,具有发病急,传播快的特点。本病可通过滴鼻、饮水、肌内和爪垫注射、同居等感染。本病多发于7~45日龄雏番鸭和雏半番鸭  相似文献   

11.
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以发生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病理变化、传染快而死亡率高的一种传染病。一、流行病学本病多发生于4~20日龄的各品种雏鹅和雏番鸭。最早发病的雏鹅一般在2~5日龄;7~10日龄时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达90%~100%;11~15日龄死亡率达50%~70%;16~20日龄为30%~50%;21~30日龄为10%~30%;30日龄以上为10%左右。传染源  相似文献   

12.
肉鸭一般是指60~70日龄可供上市的菜鸭,又称肉用仔鸭。我省可供生产肉鸭的地方品种有高邮鸭、昆山鸭、北京鸭、狄高鸭、番鸭等。它们的特点是生长快,饲养期短,周转快,耗料少;其肉嫩,味鲜美,营养丰富,可制成板鸭或冻鸭;其毛、绒制成高档衣被出口换取外汇。饲养肉鸭是一项富国利民的副业。 育雏技术 育雏是饲养肉鸭的关键。出壳后20~30天内的幼鸭称雏鸭(鸭黄)。雏鸭体弱,易受外界低温的影响,如饲养管理不好容易死亡。育雏期随季节温度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早春约30天,夏季仅10~20天或更短些。在育雏期前及育雏期间内应注意下列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方祥福 《农技服务》2006,(11):42-42
目前认为鸭“白点病”病原为鸭疱疹病毒Ⅲ型。番鸭最易感,其他品种鸭均有发生。番鸭发病又以雏番鸭较多,具有发病急、传染快、死亡率高等特点。该病常并发大肠杆菌病、鸭疫里默氏菌病等,使死亡率高达70%~90%。我部近年来采用中西药物治疗该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使死亡率下降至  相似文献   

14.
总结了番鸭细小病毒病与小鹅瘟、雏鸭肝炎、新鸭疫病、鸭瘟、鸭传染性浆膜炎、鸭巴氏杆菌病、鸭副伤寒以及鸭白肌病等番鸭常见病的区别,以供番鸭细小病毒病的鉴别诊断参考。  相似文献   

15.
小鹅瘟是雏鹅和番鸭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4~20日龄的雏鹅。近年来一月龄以上鹅发病的病例增多。该病的流行呈一定的周期性,在大流行的年份。患病雏鹅和雏番鸭以及带毒种鸭和所产的带毒种蛋都成为该病的传染源。自然感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被污染的用具、饲料、场地、孵坊及运输T具等都可使本病传播蔓延。  相似文献   

16.
自胰腺泛黄的雏半番鸭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命名为FJ1605株),经RT-PCR检测为鸭1型甲肝病毒,通过鸭胚中和试验发现该株病毒可被鸭1型甲肝病毒亚型(DHAV-1a)高免血清特异性中和,确定该株病毒为鸭1型甲肝病毒亚型。对该株病毒VP1基因进行分子特征分析,发现其核苷酸大小为714bp,与GenBank登录的DHAV-1a同源性为98.1%~99.7%,与DHAV-1FJ1220毒株同源性最高达99.7%;而与鸭2型甲肝病毒(DHAV-2)、鸭3型甲肝病毒(DHAV-3)VP1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仅分别为65.7%和68.3%左右。基于VP1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FJ1605分离株属鸭1型甲肝病毒亚型谱系。以该株病毒对7日龄雏半番鸭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可完全复制出同于临床病例的病变。以上结果显示,雏半番鸭也可感染DHAV-1a,且表现为胰腺泛黄。  相似文献   

17.
正番鸭细小病毒病又称"三周病",是由番鸭细小病毒侵害雏番鸭的一种急性、全身性和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以腹泻、喘气、运动失调和出现神经症状等为临床特征,病理变化特征是消化道黏膜充血、出血并形成类似小鹅瘟的"腊肠粪",胰脏呈点状坏死。目前,本病已成为危害番鸭群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常引起雏番鸭的大批死亡,给养鸭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具体的流行、症状、病理和防治方案见正文部分。1流行病学第一,传染源。病死的雏番鸭和带毒番鸭。第二,传  相似文献   

18.
鸭佝偻病     
鸭佝偻病是由于饲料中的日粮钙、磷和维生素D缺乏或钙、磷比例失调而逐步形成的一种代谢性疾病。痪本病后骨组织钙化不全(幼鸭)或脱钙(成鸭),使骨组织结构变松、软、脆和肿大,变形为特征,并以骨骼增大、软骨肥厚、跛行、消化紊乱和异食癖为临诊主要表现。生长很快的幼鸭和产蛋期的母鸭消化紊乱和异食癖为临诊主要表现。生长很快的幼鸭和产蛋期的母鸭易发生本病。症状:①雏鸭和中鸭:雏鸭最早可在出壳后10~11d出现症状,一般是1个月左右发生。病初生长缓慢,步态不稳,腿部无力,常常蹲伏。长骨头端增粗,骨质疏松,尤以跗关节最重。鸭喙变软,易扭…  相似文献   

19.
从某樱桃谷种鸭场病死樱桃谷种鸭的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命名为HeNl403),该病毒能在79h内致死10日龄番鸭胚,对8日龄雏番鸭的致死率为33.3%。应用鸭l型甲肝病毒特异性引物对HENl403分离株讲行RTPCR检测,可扩增到约200bp的目的条带,并对分离株的VPl基因进行扩增,得到714bp的基因片段。  相似文献   

20.
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母源抗体的效力,制定疫苗的最小免疫日龄。【方法】随机采集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二免后135日樱桃谷种鸭的种蛋孵化,随机取5、7、10和15日龄免疫种鸭后裔雏鸭10只和相对应日龄非免疫种鸭后裔雏鸭5只,采血,分离血清,测定母源抗体,并以0.1mL/羽(含100DID50)的剂量经腿部肌肉攻毒。观察雏鸭攻毒后的临床表现(采食量、粪便、精神和死亡情况),观察至攻毒后10d。攻毒后2d经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进行病毒分离。每份血清接种5枚6日龄SPF鸡胚,0.1mL/枚,37℃孵化,24h以内死亡鸡胚视为非特异死亡,孵化至168h。只要有1枚及以上鸡胚死亡则判该鸭感染。计算母源抗体雏鸭组的攻毒保护率和无母源抗体组的发病率。攻毒后5d,分别称量雏鸭的体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对成对样本进行T检验,分析母源抗体对雏鸭增重的影响。通过试验鸭中和抗体、增重变化和病毒分离的方法评价母源抗体的效力。【结果】(1)1日龄雏鸭的母源抗体阳性率最高,1、5、7、10和15日龄雏鸭的母源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6.1%(37/66)、40%(4/10)、50%(5/10)、30%(3/10)和0%(0/10),5-7日龄抗体阳性率处于平台期,15日龄时母源抗体降低至全阴性;(2)攻毒后对照鸭表现精神沉郁(20/20)、仰翻和侧翻等神经症状(6/20)及死亡(2/20),有母源抗体的雏鸭临床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3)5、7、10和15日龄免疫种蛋孵化雏鸭攻毒后5d平均增重115.5、142.8、177.8和162.2g。5、7、10和15日龄非免疫种蛋孵化雏鸭攻毒后5d平均增重54.5、91.0、165.0和118.8g。(4)5、7、10和15日龄免疫种蛋孵化雏鸭的攻毒保护率分别为50%(5/10)、60%(6/10)、20%(2/10)和0%(0/10); 5、7、10和15日龄非免疫种蛋孵化雏鸭的发病率均为100%。(5)5和7日龄雏鸭平均增重和攻毒保护率最高,分别为50%(5/10)和60%(6/10),10和15日龄雏鸭的母源抗体尽管低(20%和0%)或阴性,仍然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1)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母源抗体能够保护10日龄内雏鸭;(2)疫苗首次免疫的时间以7-10日龄为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