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在全周期胶园宽行间作豆薯和大豆的产量、品质和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大豆产量显著降低40%(p0.05),间作豆薯产量略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上,单作和间作处理豆薯和大豆不同位置的可溶性糖、淀粉、粗蛋白和粗脂肪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间作提高了间作带中间区域豆薯的粗脂肪含量。单作豆薯和大豆平均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均显著高于间作处理的不同位置(p0.05);单作豆薯和大豆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于间作处理且显著高于单作小区两侧(p0.05);而单作豆薯和大豆土壤速效磷则低于间作处理,其中单作豆薯显著低于间作豆薯小区中间区域(p0.05)。综上所述,豆薯比大豆更适合间作于全周期胶园,间作对作物的品质总体上没有影响,但对降低土壤无机氮含量较明显。  相似文献   

2.
在豆薯开花期通过对花冠颜色观察发现:豆薯的花萼色有嫩绿色与紫褐色2种;种子颜色有褐红色、灰白色和粉红色,分别对应花色为白色、紫色、白色夹紫色,还发现一种花色为紫色间白色,共有4种花色;同时对豆薯花器结构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3.
研究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大行间间作的豆薯产量及其抗逆性。结果表明,试验期间间作豆薯小区的橡胶株产与常规种植胶园的没有显著差异;间作豆薯的产量为12.7 t/hm2,与单作豆薯的产量(13.5 t/hm2)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不同位置间作的豆薯产量间存在差异,以大行中间至少6 m宽的产量最高,显著高于靠近橡胶树两边的豆薯产量(p<0.05);不同位置间作豆薯叶片的游离脯氨酸(Pro)含量、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与单作对照总体上无显著性变化(除E4和M的SOD活性以及E1的Pro含量显著低于单作外)(p<0.05)。表明在全周期间作模式胶园大行间间作豆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了解豆薯花粉活力是开展杂交育种的重要环节。通过对豆薯不同品种花粉活力测定表明:离体培养、TTC法和I2-KI法测定豆薯花粉活力结果差异较大,以花粉离体培养测定花粉活力在36%以内,I2-KI法测定染色效果最为明显达92%以上。不同品种采用同一方法测定的花粉活力亦有差异。花粉离体培养萌发在蔗糖浓度20%、硼酸浓度10 mg/L,pH值7.22条件下5~6 h观察结果最佳。I2-KI染色时间快、染色深,浓度以0.5%为宜。  相似文献   

5.
作者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四年,采用树龄2~9年的薮北种茶树进行试验,在大田设置观察沟观察茶树肉质根的生长过程,同  相似文献   

6.
由豆薯砌孢层锈菌(Phakopsora pachyrhizi syd.)引起的大豆锈病在亚洲各大豆产区危害日益猖獗。此病已知分布在中国、日本、东南亚和南亚诸国、澳大利亚、苏联远东地区、墨西哥至哥斯达黎加、西印度群岛、南美及非洲。病原属泛热带广布种。寄主除大豆和大豆属(Glycine)其他种外,尚侵染两型豆(Amphicarpaea)、木豆(Cajanus)、刀豆(Canavalia)、山马蝗(Desmodium)、扁豆(Dolichos)、刺桐(Erythrina)、大翼豆(Macroptilium)、黎豆(Mucuna)、豆薯(Pachyrhizus)、  相似文献   

7.
盐胁迫对甜菜叶、根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营养液中不同盐度(0.2%~0.8%)对甜菜代号K叶片和根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甜菜幼苗叶片的单株叶面积、相对含水量、肉质化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游离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在叶片中呈逐步升高趋势;在根内则呈下降趋势。研究证实了NaCl浓度低于0.4%,对甜菜的生长发育有明显促进作用;超过0.6%的高浓度NaCl对甜菜的生长有胁迫作用,浓度越高胁迫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8.
拉丁名为Pachyrhizus erosus的外来作物,传入中国后因引入地习惯而冠以不同名称,出现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容易引起混淆。通过植物特征特性及图片的比较鉴别,予以区分,并从植物命名的合理使用、方便读写及唯一性等因素综合考虑,建议中文名称统一使用"豆薯"为正名,其他称谓为别名;英语译名采用"jicama"。  相似文献   

9.
甜菜根际磷酸酶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内外对植物根际磷酸酶的研究,从土壤有机磷的形态和有效性、根际磷酸酶的动力学参数、影响根际磷酸酶分泌的环境因子、根际磷酸酶分泌的种间和种内差异及根际磷酸酶对磷素营养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根据甜菜根际磷酸酶的研究进展,对今后的研究方向和任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富裕县在种植业结构上属杂粮产区,大豆是重要作物之一,历年种植面积都在25万亩左右,约占粮豆薯总面积的23%,但由于自然条件及耕作栽培等条件的影响,我县的大豆生产水平一直不高。一、低产原因分析1旱情严重富裕县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历来有十年九春旱...  相似文献   

11.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大豆根系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免耕、灭茬还田和传统耕作条件下大豆根系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为改善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大豆根系发育条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免耕、灭茬还田和传统耕作模式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根干重均主要分布于土壤剖面0~10 cm深度。在0~10 cm深度内,不同耕作模式之间的根体积密度、根干重密度差异显著,其中免耕模式最低。在10~20 cm深度内,免耕模式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和根干重密度最低,其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干重占土壤剖面比例最低。土壤剖面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干重累加值亦表现为免耕最低,灭茬还田与传统耕作差异不显著。灭茬还田模式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及根干重密度与传统耕作差异不显著,同时其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根干重的垂直分布与传统耕作间差异亦不显著。土壤机械阻力和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及根干重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机械阻力是限制免耕模式大豆根系发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香蕉根颈象甲是危害香蕉的重要害虫,在部分地区的留芽蕉园内发生较为严重。本文对国内外香蕉根颈象甲的生物学特性、香蕉根颈象甲的农业防治、化学防治、信息化合物防治及生物防治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前景进行讨论,旨在为国内开展香蕉根颈象甲的研究和在生产中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晋甜1号简介     
品种来源:山西省大同糖厂甜菜育种试验站1964年从“本育401”中单株系统选育而成。1980年5月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予以推广,并获山西省人民政府重大科技成果奖。 特征特性:幼苗出土快、长势旺。叶片为犁铧形,薄而柔软,叶片光亮,深绿色,叶柄细,叶丛斜立,株型紧凑。根为楔形,根头小,根沟浅,根表为土黄色,肉质紧密,耐贮藏。根产量中上等,但含糖量高,在正常栽培条件下,多数年份含糖量为16—17%,属于“标准偏高糖类型”。工艺品质好,原汁纯度高。对立枯病、褐斑病抗性较强。  相似文献   

14.
黄参是高寒阴湿地区生长的一种多年生野生草本植物,在植物分类学上属伞形科迷果芹属的迷果芹(Sphallerocarpus gracills)[1]。其肉质根块状或圆锥形,当地群众用其煎粥,或烹饪成各种佳肴等食用。由于黄参地处海拔2400。2900m的高寒湿润草原、半草原和山滩地段,是一种无污染、无毒副作用、理想的绿色食品。  相似文献   

15.
潍县萝卜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驰名中外的名优水果萝卜品种,也是山东省名特产蔬菜之一,具有肉质根出土多、尾根小、皮色深绿、肉色翠绿、脆甜多汁、稍具香辣味、耐储藏等优点,成为以生食为主的水果萝卜珍品,素有“水果萝卜王”之称。在1999年北京农业博览会上,潍县萝卜被农业部认定为名牌产品,2006年顺利通过国家质检总局审查,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相似文献   

16.
作物根际养分的影响因子及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作物根际环境中各因子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及对根际营养的影响的研究进展。以3种农作物为例,阐述了根际养分对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氧气在水稻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水稻的需水需氧特异性矛盾容易造成根际氧气供应不足、根系呼吸减弱、矿质营养吸收降低,进而引起水稻碳氮代谢紊乱,不利于其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因此,深入研究水稻根际氧生理及根际氧环境改善方案,对于水稻耐涝高产以及提高氮素利用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根际氧气供应对水稻生长、氮素吸收及同化和相关氨基酸代谢、氮肥利用率等的影响研究,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Obiz.  IC 石光 《杂粮作物》1991,(5):21-22,49
在尼日利亚,特别是北部各州,普通黄玉米是主要食用作物,很重视改良其营养品质的各种措施,从而促进栽培与利用。籽粒萌芽时,其中赖氨酸、色氨酸、无机物和维生素的含量增加。关于不同萌芽期对普通黄玉米营养质量影响的问题过去研究不多,仍须通过饲养试验,以探明玉米籽粒萌芽时赖氨酸和色氨酸增加是否可改进其营养价值。本试验旨在确定加入非洲豆薯后,普通黄玉米不同萌芽期对营养质量的影响。蛋白质和无机物的利用按标准选用。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叶》2004,26(6):41-42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对土壤肥沃、肥力中等和贫瘠的茶园中茶树根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进行了分离。根据菌体形态及培养特征、生理生化指标、DNA的(C C)摩尔分数值等,对根际细菌进行了鉴定和分类。研究了不同肥力、树龄的茶园中茶树根际细菌的数量和类群的变化、根际真菌的数量变化、根际放线菌的数量变化。结果表明,土壤肥沃的茶园中茶树根际细菌的数量最多,土壤贫瘠的最少;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近年来有关茶树吸收氟后根际pH、微生物、离子和有机质等的根际效应及富集机制的主要研究进展,并对当前茶树超积累氟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