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1 毫秒
1.
制动性能是保证车辆安全可靠性的重要性能之一,而制动器是制动过程中实现制动性能的主要执行机构,是保证车辆制动性能实现的重要途径。论述了盘式制动器在热衰退等方面性能的优点,将盘式制动器引入到挂车车辆使用并对其制动安全性进行分析,得出有必要通过强制装备盘式制动器来提升挂车车辆制动安全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钳盘式制动器俗称“碟刹”,行车制动由液压控制,由制动盘、分泵、制动钳、油管等构成。制动盘用合金钢制造并固定在车轮上随车轮转动。钳盘式制动器散热快、重量轻、构造简单、调整方便。钳盘式制动器沿制动盘轴向施力,制动轴不受弯矩,径向尺寸小,制动性能稳定。根据制动过程中缸体是否轴向移动又可分为定钳盘式制动器和浮钳盘式制动器。  相似文献   

3.
以轿车盘式制动器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并根据设计与计算的数据,在CATIA中对该盘式制动器进行三维建模。通过ANSYSWorkbench对该盘式制动器的制动钳以及制动钳支架件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并采用ABAQUS对制动盘进行了温度场的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制动钳及其支架满足设计要求,制动盘在刹车过程中温度明显升高。研究结果为盘式制动器的进一步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对于一定结构的汽车,需要正常的维护以保持制动系统良好的技术状况,在行车过程中发现制动系统有故障或存在隐患,要及时查明原因并排除,以保证行车安全。一、制动器检修1.钳盘式制动器检修(1)固定卡钳盘式制动器的检修固定卡钳盘式制动器制动块摩擦衬片厚度磨损到2 mm,即应进行更换,而且4块必须同时更换。新盘表面平面度公差不超过0.025 mm,两端面平行度不超过0.125 mm。但只有拆下制动钳上的制动块之后才能测量其厚度。平时维护一般可通过制动钳上的观察孔检  相似文献   

5.
盘式摩擦制动器在汽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但该制动器在制动过程中因制动器温度的急剧上升,将使制动性能降低,甚至有可能导致制动器失效,因此制动器温度和应力分布对制动器的寿命及制动性能有着重大影响。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制动器的耦合场进行了分析研究,耦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制动开始阶段,制动器迅速升温,高温区集中在制动器摩擦面表层,最高温度达195℃;制动过程结束后,整个制动器有一段较长时间的降温过程;制动器的最大热应力-时间曲线变化规律不一致,但均满足材料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6.
针对某轿车盘式制动器的制动噪声问题,建立了盘式制动器有限元模型。结合复模态分析理论和有限元法,利用自定义的接触单元实现摩擦块与制动盘间的摩擦耦合,提取其前80阶模态并进行分析,发现其某几阶模态是引起制动尖叫的主要诱因。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够预测出制动器发出尖叫噪声的倾向,对降低制动过程中出现的尖叫噪声有帮助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某盘式制动器为研究对象,在Catia中建立某盘式制动器的制动盘的三维模型后,导入ANSYS Workbench,添加约束和边界条件后进行仿真,确保该制动盘在高温环境中仍具有足够的强度以承受在制动过程中经由路面传递至制动卡钳处的制动力矩,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在拖拉机上广泛应用的自动增力式盘式制动器的制动平顺性,对制动过程的机理,尤其对压盘凸肩和壳体凸台间的弹性碰撞进行了研究。指出:减小压盘凸肩和壳体凸台间的弹性恢复系数和周向间隙都可以减小制动时的冲击,有效地改善制动平顺性。研究表明,制动时凸台间的碰撞是导致制动粗暴的主要原因,从而为改善盘式制动器的性能提供了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JF-132型汽车制动器试验台为试验设备,采用试验优化与回归分析技术,研究盘式制动器的准静态摩擦特性,以制动压力与初速度为试验因素,以制动力矩为试验指标,建立了盘式制动器摩擦特性的指数函数模型,并进行了统计检验。  相似文献   

10.
盘式制动器具有结构紧凑、操纵省力、制动效果好、摩擦衬面磨损均匀、密封性好以及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因此,国产拖拉机如铁牛-55/650、上海-50、东风-50等都采用盘式制动器。 一、制动踏板自由行程的检查与调整 制动踏板自由行程,是指从制动踏板最高位置到用手按下踏板感到有明显阻力时踏板所移动的距离。制动踏板自由行程的大小,实质上反映了制动器间隙的大小。制动器间隙过  相似文献   

11.
一种非线性PID控制器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厉兆慧  夏洪 《湖南农机》2011,(11):45-46,73
文章叙述了传统PID模型的常见缺陷,针对非线性、不确定时滞对象,通过分析PID控制方法各环节在不同响应曲线时应有的变化趋势,提出一种非线性PID控制器模型,该控制器将传统PID的比例、积分和微分系数分别构造成关于误差信号的非线性函数,得到一个通用的非线性PID控制器模型。通过对二阶系统阶跃响应的数值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非线性PID控制器比传统的PID控制器具有更好的动静态性能。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滚动轴承-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考虑了不平衡激励、轴承间隙、非线性赫兹接触力、变柔度(VC-VaryingCompliance)振动和转轴材料物理非线性的综合效应,以含立方非线性项的表达式来表征这种转轴材料的物理非线性刚度。运用Range-Kutta数值积分方法计算系统的不平衡振动响应,得到了转轴非线性刚度、轴承间隙和转子转速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3.
阻尼非线性半主动悬架的建模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可调阻尼减振器的试验结果,拟合了可调阻尼减振器阻尼系数与步进电动机转角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建立了阻尼非线性半主动悬架数学模型,设计了模糊动态最优控制策略,研制了阻尼非线性半主动悬架系统控制器,在仿真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车道路试验。结果表明,阻尼非线性半主动悬架模型更接近实际模型,有效改善了车辆的乘坐舒适性、行驶安全性,协调了整车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4.
王威  陈军  宋玉玲 《农业机械学报》2013,44(12):17-21,35
在考虑簧载质量振动的情况下以轿车转向系与前悬架的耦合非线性振动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集中参数法建立髙维耦合系统的7自由度非线性动力模型,模型中综合考虑轮胎的非线性侧偏特性,悬架的非线性弹簧-阻尼力以及转向系连杆的弹性作用。通过数值仿真研究,揭示了车轮存在失衡量时耦合系统的动态特性和转向系参数、前悬架参数对整车摆振的影响,明确了转向系振动与前悬架振动的相互作用关系,为耦合动力系统的动态设计与综合动力学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2种流态并存区域上井流问题的水头降深进行精确求解,在非线性渗流区域内对渗流规律中的非线性指数n进行了分区取值,对建立起来的水均衡方程,用Boltzmann变换进行求解,推导出了线性与非线性渗流区域内水头降深更精确的解析表达式。  相似文献   

16.
利用神经网络的非线性逼近能力,设计了用于识别油气减振器非线性特性的结构化神经网络模型,并介绍了该模型的具体应用方法,即利用试验数据组成学习样本,对网络模型进行训练,识别出其非线性特性。识别结果表明,结构化神经网络可有效地识别油气减振器的非线性特性。  相似文献   

17.
自由曲面五轴加工时,两个旋转坐标参与线性插补会引起刀具与曲面的实际切触点(刀触点)偏离预设的刀触点线性轨迹,形成刀触点路径的非线性误差。为有效降低该误差,提出一种基于理想刀触点路径的非线性误差补偿与修复方法。通过分析刀具姿态变化引起刀触点路径非线性误差的产生机制,分别建立机床运动学变换模型和刀触点路径的非线性误差模型,根据当前插补刀心点求出与之相应的插补刀触点,再求出插补刀触点与刀触点路径间的空间距离和垂足位置坐标,进而分别确定非线性误差的补偿距离和方向,对插补刀心点的位置进行实时修复后,再完成对5个进给轴的伺服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降低刀触点路径的非线性误差,对提高五轴线性插补时刀触点轨迹的控制精度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汽车空气悬架非线性振动理论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汽车空气悬架非线性振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微分方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验证。研究表明空气悬架非线性强迫振动不仅在激励频率接近系统固有频率时出现主共振,而且还出现接近固有频率整数倍或分数倍时的次谐共振或超谐共振,汽车空气悬架非线性振动微分方程具有谐波组合形式的近似解,振动的中点不再是s=0处,即振动对于坐标原点不对称。  相似文献   

19.
提出基于现代内点非线性规划方法的非线性最优控制设计思想。将控制系统的二次性能指标选取为非线性规划的目标函数;运用隐式积分方法,将控制系统的状态方程差分为等式约束;控制量的上下限幅选取为不等式约束;从而将最优控制问题转化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形成以规划方法处理控制问题的设计思路和算法。这种设计方法可按实际需要选择目标函数,并能够找到在选定的目标函数下,使非线性控制系统达到最优的控制规律,且设计灵活。以发电机励磁控制系统为例,提出了基于内点非线性规划的发电机励磁控制设计方法。为了考查该设计方法的灵活性,选择不同的控制目标进行设计。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使发电机具有良好的输出特性,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汽车前轮摆振非线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林逸  贺丽娟 《农业机械学报》2007,38(11):174-177
为探求汽车前轮摆振的机理,以期望在汽车设计初期预测并控制摆振的发生,综述了国内外对摆振从线性到非线性研究的发展历程,阐明了摆振非线性研究的意义及必要性,分析了摆振研究现存的问题,并对摆振在非线性领域内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