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蛋白粉饲料作为一种重要的饲料资源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但多数为醇溶蛋白不易被动物所吸收,利用微生物发酵玉米蛋白粉,可提高其吸收利用率。本研究以实验室保存的枯草芽孢杆菌为原始菌株,采用紫外诱变的方法,筛选出高产蛋白酶的突变菌株,以提高其发酵玉米蛋白粉的能力。通过大量筛选及连续传代试验,筛选出一株遗传性状稳定的较原始菌株的产蛋白酶能力有明显提高的枯草芽孢突变菌株11-1。经试验测定该菌株的蛋白酶活力较原始菌株提高1.66倍。发酵验证试验表明,菌株11-1对玉米蛋白粉饲料中的可溶性蛋白转化率由原始菌株的37.39%提高到47.83%。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SS)05ZYH33菌株中分选酶A(Srt A)的表达量,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强启动子P_(eno)、Srt A基因与红霉素抗性基因融合并转化05ZYH33野生菌株(05ZYH33-WT),构建SS Srt A提高表达的突变株05ZYH33-srt A~e,并对05ZYH33-srt A~e突变株和05ZYH33-WT进行生长特性分析和Srt A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进一步构建SS Srt A基因缺失株05ZYH33-srt A~Δ作为对照,通过检测05ZYH33-WT、05ZYH33-srt A~e和05ZYH33-srt A~Δ菌株表面蛋白SSU05_0630的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的活性,初步评价Srt A的提高表达在SS表面蛋白锚定中的作用。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正确构建了SS Srt A提高表达的突变株05ZYH33-srt A~e,且该菌株的生长速度和05ZYH33-WT基本相同,但Srt A的表达量却提高了2.4倍。菌株表面蛋白SSU05_0630的NAG活性检测结果显示,05ZYH33-srt A~Δ菌株的NAG活性和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SSU05_0630基因缺失株ssu05_0630~Δ相同,检测不到SSU05_0630蛋白的NAG活性,表明SSU05_0630蛋白是Srt A的底物,通过Srt A锚定到SS的表面。05ZYH33-srt A~e和05ZYH33-WT菌株表面蛋白SSU05_0630的NAG活性无明显差异,即Srt A表达量的提高并没有提高SSU05_0630蛋白在SS表面的锚定量。本研究首次构建了提高SS Srt A表达量的突变株,并对Srt A表达量的提高是否对SS表面蛋白锚定产生影响进行了初步探究,为进一步研究Srt A表达量的提高对SS其他表面蛋白锚定量的影响,以及优化SS表面蛋白展示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饲料工业》2017,(24):46-55
以酸性脱脂牛奶培养基为限制性培养基,结合透明圈法进行初筛,以酸性蛋白酶活力为指标进行复筛;通过菌落及菌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16S r 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供试菌株种属;通过室温18℃下固体发酵豆粕试验,探索供试菌株降解大分子抗营养因子、提高酸溶蛋白相对含量的可行性,并以酸溶蛋白相对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料水比、玉米粉含量、硫酸铵含量、菌株接种量4个因素,优化固体发酵豆粕的条件。试验共获得133株初筛菌株,以其中透明圈直径2.00 cm的菌株SD47、SD48、SD56和SD62进行复筛,筛选出SD48菌株,其酸性蛋白酶活力为75.40 U/ml。SD48菌株被鉴定为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SD48菌株固体发酵豆粕30 d时,发酵豆粕色泽金黄,具有浓郁酸香味,无结块现象;发酵豆粕p H值降低,酸溶蛋白相对含量和抗氧化活性提高,β-伴大豆球蛋白和大豆球蛋白接近完全降解。最优的发酵条件为:料水比11、玉米粉含量10.0%、硫酸铵含量6.0%、菌株接种量8.0%、发酵时间30 d。与基础发酵条件下发酵30 d的结果相比,在最优条件下,酸溶蛋白相对含量提高了127.6%,抗氧化活性提高了185.8%。SD48菌株耐受酸性环境,可在胞外产生蛋白酶,极大地提高发酵豆粕的营养价值,是一株性能优良的发酵豆粕用菌株。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发酵菜籽粕的营养价值,提高在动物饲料中的使用量。以菜籽粕为原料,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粪链球菌等菌种,通过单菌株与混菌株固体发酵试验,研究菜籽粕发酵产品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发酵菜籽粕的效果显著优于其他单菌,明显提高了真蛋白质量分数和氨基酸含量,植物乳杆菌的效果最差。混菌株发酵中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粪链球菌、黑曲霉四菌种组合发酵明显高于其他组合,发酵菜籽粕中有益活菌总数为4.35×107cfu/g、真蛋白质量分数为45.69%、氨基酸含量为331.48 mg/g、多肽得率为18.31%、硫苷含量为10.32μmol/g、单宁含量为5.61μg/g。结果提示,混菌株发酵效果明显优于单菌株发酵,混菌株发酵中以枯草芽孢杆菌、酿酒酵母、粪链球菌、黑曲霉四菌种组合发酵效果最好,提高了菜籽粕作为饲料蛋白的品质。  相似文献   

5.
微波诱变选育蛋白饲料酵母高产菌株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以甘蔗糖蜜为碳源,对啤酒酵母S2菌株进行微波诱变处理,旨在筛选出一株高生物量高蛋白质含量的菌株.结果表明:微波诱变后所得的正突变菌株WS208生物量及细胞蛋白质含量较诱变前明显提高,总蛋白得率达4.90g/L,是诱变前的2.16倍.菌株WS208传代6次,总蛋白得率无明显变化,表明该菌株遗传性状稳定.  相似文献   

6.
旨在初步分析牛支原体(Mycoplasma bovis)PG45菌株0580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前期测试发现牛支原体PG45菌株、08M菌株、07801菌株都有溶解鼠红细胞的现象,根据NCBI中对PG45菌株的基因注释,筛选到1个假定与溶血素相关的基因MBOVPG45_0580。该基因编码的蛋白经预测具有4个跨膜区,全长表达困难,故构建了不含跨膜区的C端截短体原核表达载体Pcold III-0580-C,进行诱导表达以及纯化,并在小鼠中制备0580-C端重组蛋白的多克隆抗体,对0580-C重组蛋白溶红细胞能力、多克隆抗体效价及特异性、是否影响菌株黏附细胞的能力进行了探究。PG45菌株中假定的与溶血素相关的蛋白0580在牛支原体中的相似性高达100%,去除4个跨膜区的重组蛋白0580-C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7 ku;鼠红细胞溶血试验发现0580-C重组蛋白没有溶血活性,但黏附及黏附阻断试验发现该蛋白有助于提高牛支原体黏附EBL细胞的效率,0580-C蛋白鼠源多抗能有效阻断牛支原体对EBL细胞的黏附。制备的0580-C蛋白鼠源多克隆抗体效价达211,且...  相似文献   

7.
利用超声波处理结合TritonX-100溶解法制备了10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表面提高取物,经SDS-PAGE证明Ⅰ相菌株和Ⅲ相菌株的表面蛋白组成及含量存在明显差异,有8种蛋白成份,(123K、112K、102K、91K、77.6K、76K、29.5K和27.5K)为Ⅰ相菌株所特有,另有4种蛋白成份(114.8K、83K、25K和21K)在Ⅲ相菌株中含量减少,结果表明,支气管败血液氏杆菌发生变异与表面蛋白组成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8.
筛选、鉴定能高效降解缫丝蚕蛹蛋白的菌株,用于提高缫丝蚕蛹生产食品和动物饲料的营养价值。从蚕蛹储藏车间及周围的土壤中收集细菌,经富集培养、干酪素平板初筛和发酵蚕蛹蛋白复筛,获得一株产蛋白酶活性较高的菌株,命名为CY21。该菌株在32℃、pH 7.0条件下培养60 h后所产蛋白酶的比活力可达到272.7 U/mg。通过形态学观察、经典生理生化试验以及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与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亲缘关系很近的一个菌株。  相似文献   

9.
以高产蛋白酵母菌株S4.1为出发菌株,对其进行紫外线诱变,获得一株高产蛋白酵母菌株S4.107,该菌株生长速度快,粗蛋白含量高达27.31%,较出发菌株提高22.96%,净增5.1百分点;较麸皮原料提高67.85%,净增11.04百分点。S4.107的最佳生长时间为26h,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为7,适宜的碳源为蔗糖和葡萄糖,适宜的氮源为酵母浸出汁和蛋白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制得的乳清蛋白抗氧化肽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副产物少,有发酵的芳香,安全无毒。主要利用微生物发酵法制备乳清蛋白抗氧化肽,通过菌株的筛选及乳清蛋白肽制备条件的优化,得到乳清蛋白肽最佳制备工艺。结果表明,选择瑞士乳杆菌CICC 22818发酵最终水解度为9.36%,菌株活力达到8.5 LogCFU/g,且产酸能力较强,因此选择瑞士乳杆菌CICC 22818作为最终发酵菌株。发酵乳清蛋白的最佳工艺为:乳清蛋白含量10%,发酵时间63 h、发酵温度43.3℃、接种量3.5%,此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26.4%,同时乳清蛋白肽纯化后DPPH自由基清除率提高到35.62%,·OH自由基清除率达到20.58%。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分离菌株的荚膜血清型、菌体血清型与外膜蛋白型之间的相关性,首先对自行分离的10个菌株采用间接血凝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进行鉴定(均为A:1);然后采用超声波破碎、高速离心和十二烷基肌氨酸钠提取外膜蛋白,通过SDS-PAGE电泳的方法对上述10个菌株与C48-1(A:1)、X73(A:1)、P1059(A:3)、CU(A:3,4)等一起进行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s,OMP)分型研究。结果表明:14个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以2个主要蛋白OmpH和OmpA的差异为依据分为3种主要OMP型;依据次要蛋白的差异,OMP-1,3菌株进一步分为OMP型1.1,1.2和3.1,3.2,其中OMP型1.1有6个菌株,OMP型1.2有5个菌株;OMP型2有1株(YZ7031);P1059为OMP型3.1;CU为OMP型3.2;另外,血清型为A:1的12个菌株中有11个菌株外膜蛋白型均为OMP-1型,血清型为A:3、A:3,4的菌株外膜蛋白型属于3型。说明禽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型与特定的外膜蛋白型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试验对强烈抑制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牛源肠道益生菌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N-10菌株产抗菌蛋白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利用单因素分析法,分别考察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对BN-10菌株发酵产抗菌蛋白的影响;结合培养基组成正交试验和发酵条件正交试验,利用SPSS软件进行极差分析和一般线性模型分析,考察培养基组成对发酵产抗菌蛋白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发酵产蛋白条件。BN-10菌株产抗菌蛋白的最佳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为:培养基组成为蔗糖2%、黄豆粕粉5%、ZnSO40.01%、KCl 0.02%,初始pH值6.0,种子液按2%接种量接种至装瓶量为30 ml/250 ml的三角瓶中,200 r/min、37℃培养24 h。优化后,表征抗菌蛋白产量的抑菌圈面积增大了65.2%。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发酵条件的优化,获得了BN-10菌株产抗菌蛋白的最佳培养基和发酵条件,抗菌蛋白的产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兽医学报》2019,(5):878-883
HtrA是一种重要的抗应激蛋白,对细菌抵抗应激条件至关重要。为研究HtrA蛋白在狐源大肠杆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利用λ-Red同源重组方法构建狐大肠杆菌HtrA基因缺失株,并从生长特性、生化特性、抗吞噬细胞吞噬能力、菌株毒力等几方面对突变菌株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狐源大肠杆菌野生型菌株相比,HtrA基因缺失株生长特性和生化特性无明显差异,但其抗吞噬细胞吞噬能力有明显下降,细菌半数致死量有显著提高。本研究成功构建狐源大肠杆菌HtrA基因缺失株,为研究HtrA蛋白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6株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因子及其对小鼠的致死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根据嗜水气单胞菌毒素、蛋白酶及S蛋白3种毒力因子的检测结果,从66株嗜水气单胞菌中选出3种毒力因子分布情况各异的有代表性的6个菌株。分别用含菌量均为108CFU/mL的6株嗜水气单胞菌肉汤培养物注射小鼠,结果,毒素、蛋白酶及S蛋白均有的菌株以及具有前两者而无S蛋白的菌株对小鼠的致死率均达100%;仅有蛋白酶的菌株对小鼠致死率达60%;而只有S蛋白的,或既有毒素又有S蛋白的,或3种毒力因子均无的菌株对小鼠无致死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益生菌T-70-1胞外产抗菌蛋白的产量,试验采用单因素分析法,以抑制大肠杆菌能力为指标,分别考察碳源、氮源、无机盐种类对T-70-1菌株发酵产抗菌蛋白的影响,再结合正交试验法对该菌株胞外产抗菌蛋白的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利用SPS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确定最佳发酵产抗菌蛋白的条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葡萄糖2.5%、蛋白胨2.0%、Mg SO40.08%、KCl 0.10%;初始p H值为6.5,种子液按照4%接种量接种于装液量为30 m L/250 m L的锥形瓶中,30℃发酵培养32 h。优化后胞外产抗菌蛋白相应的抑菌圈面积增大至525.5 mm2,较优化前增幅达60.7%。说明通过优化发酵条件获得了菌株T-70-1发酵产抗菌蛋白最佳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抗菌蛋白产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三叶草根瘤菌SDS-PAGE分析及结瘤试验分子验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细胞蛋白SDS-PAGE是一种能快速、稳定、准确地反映细胞内蛋白分子类型的方法,可对根瘤菌进行初步分群,也可用于结瘤试验中结瘤菌株的验证。从云南、湖北、河北等6个地区采集的三叶草Trifo-lium spp.根瘤中分离得到120个根瘤菌菌株,采用SDS-PAGE分子标记法对其进行初步分群得到104个类型,在80%的相似性水平上分为6个类群,并依据菌株特征及采集地点等选取其中的42株进行结瘤试验。结果显示,接种根瘤菌的42株三叶草植株全部结瘤,结瘤率达100%,同时对部分代表菌株所结根瘤进行重新分离,得到二次分离菌株(以下简称结瘤菌株)。在相同的培养条件下对结瘤菌株与供试菌株进行全细胞蛋白SDS-PAGE分子标记试验,发现10株供试菌株与其对应结瘤菌株的蛋白分子图谱相似性极高,从而肯定了它们与三叶草的共生结瘤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B-5菌株发酵产黑豆肽的能力,采用单因素法和响应面法对B-5菌株的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并采用DPPH法对优化后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性能进行了测定。从单因素试验的相关结果得出蔗糖含量、黑豆蛋白含量和接种量为影响B-5菌株发酵产多肽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Box-Benhnken设计原理,建立以肽转化率为响应值的回归方程模型,利用Design-Expert得到最优发酵条件。结果表明,当蔗糖含量为2.1%,黑豆蛋白含量为11.4%,接种量为7.2%时,该菌株发酵的肽转化率为(67.921±0.81)%,与优化前相比提高了72.61%,且优化后发酵产物DPPH的清除率为79.12%,与优化前相比,提高了51.25%。本试验优化了发酵条件,提高了发酵产物的抗氧化性能,为高效利用黑豆蛋白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估绿脓杆菌内毒素蛋白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性,试验采用最小致死量(MLD)测定法从奶牛源绿脓杆菌菌株中筛选高毒力菌株,用可使蛋白质与脂多糖分离的合成培养基进行发酵、提取、纯化制备内毒素蛋白,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内毒素蛋白含量,间接ELISA法和免疫攻毒保护试验对制备的内毒素蛋白进行免疫原性和保护性研究。结果表明:筛选得到1株高毒力绿脓杆菌CPA-009菌株,其MLD为2.0×10~7 cfu/mL;用CPA-009菌株发酵制备出5批次内毒素蛋白,平均含量为44.62%,各批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免疫组小鼠体内抗体效价随着免疫进程持续升高,最高达到1∶12 500;内毒素蛋白对CPA-009菌株的保护率为100%,对其他3种血清型绿脓杆菌菌株的保护率均在80.0%以上。说明由高毒力绿脓杆菌CPA-009菌株制备的内毒素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高保护性。  相似文献   

19.
以豆粕为主要原料,通过测定6株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豆粕的粗蛋白、酸溶蛋白含量,并利用SDS-PAGE对发酵豆粕中的大豆抗原蛋白降解情况进行定性分析,比较枯草芽孢杆菌对豆粕的作用效果,筛选出发酵豆粕优势菌株。试验结果显示,与豆粕相比,6株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豆粕48、72、120 h的粗蛋白和酸溶蛋白含量均有所提高,但提高的程度有所差异;菌株Y6发酵豆粕效果优于其他五株枯草芽孢杆菌,发酵120 h的粗蛋白提高了15.7%,酸溶蛋白含量可达9.85%,抗原完全降解。  相似文献   

20.
蛋白质饲料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着中国饲料工业健康平稳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单细胞蛋白(single cell protein,SCP)在解决世界粮食与蛋白饲料短缺问题存在较大潜质。经多年研究,单细胞蛋白在菌种选育、生产工艺、发酵原料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单细胞蛋白饲料成本仍居高不下,在饲料工业中一直未得到大量应用。提高生产单细胞蛋白生产菌株非蛋白氮(non-protein nitrogen,简称NPN)利用效率和生长速度,是降低单细胞蛋白生产成本的关键。本试验从多株酵母菌中筛选出NPN利用能力较强的菌株,并对其进行紫外照射诱变,以期获得菌体蛋白产量高的突变菌株。通过对14株酵母菌对不同碳、氮源利用的研究,确定其最适碳、氮源,并依据14株酵母的生长潜力、菌体蛋白产量、NPN利用能力等进行排名,筛选出综合性能较优的酿酒酵母菌M(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YI59)和N2(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isolate AA2)。将酵母菌M和N2作为出发菌,进行紫外照射诱变。以葡萄糖、硫酸铵为碳、氮源,依平板菌落大小与液体发酵菌体蛋白产量进行初筛和复筛,最终获得菌落较大的3株突变菌MU23、MU3和MU5。经液体发酵复筛发现,MU3和MU5菌体蛋白含量较原出发菌M有显著提高,分别提高12.93%和11.82%(P<0.05),但菌体蛋白产量与出发菌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菌株MU23菌体蛋白含量与出发菌M无显著差异(P>0.05),但菌体蛋白产量较原出发菌M有较大幅度提升,为0.26 g/L,提高13.04%(P>0.05)。综合上述试验结果,使用紫外照射诱变可以达到提高酵母菌NPN利用能力和菌体蛋白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