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利用欧洲中心精细化数值预报模式产品资料,对2015年来宾市降水和气温预报按月份、量级进行了检验评估。结果表明:模式对中雨及以下量级的降水预报准确率较高,暴雨及以上量级预报则不太理想。模式对气温预报性能较好,误差基本在2℃以内,且具有一定的季节性特点。  相似文献   

2.
对降水预报进行性能评估及应用对策研究可以更好地发挥降水预报在防汛抗旱中的决策支持作用。基于安徽省气象台近10年汛期(2007—2016年5月1日—9月30日)24~168h共7个预见期降水预报和地面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正确率、TS评分、概率统计、ROC曲线以及CTS等方法评估安徽省降水预报性能,并分析其在防汛抗旱中的应用对策。结果表明:(1)近10年中雨到暴雨量级降水预报性能逐步提高;降水预报性能随预见期缩短而逐步提升;降水预报总体性能随降水强度增加呈下降趋势;皖北平原降水预报性能优于皖南山区及大别山区;(2)降水预报与实况量级整体相差不大,存在过度预报现象且对强降水中心预报能力不足,但对于强降水过程仍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当预报有降水过程时,防汛抗旱要关注降水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不确定性;(3)长预见期降水预报不确定性大,短预见期降水预报可信度较大,尤其是短预见期的强降水过程以及转折性天气过程预报性能相对于长预见期有明显提高;在具体应用时要长中短预见期预报相结合,并根据最新降水预报进行防汛抗旱方案调整。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预报可为防汛抗旱提供有价值的决策支持信息。  相似文献   

3.
2016年6月28日,鹰潭市出现了1次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鹰潭市出现了雷暴、大部分地方出现了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基于此,通过对常规资料、数值预报等分析检验,力求找出此次预报失误的原因,并寻找新的鹰潭暴雨预报着眼点,争取使今后鹰潭暴雨过程的预报更加准确和精细。  相似文献   

4.
在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和1°×1°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8月13日的一次雷雨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场特征分析基础上,从雷雨和强降水的发生条件入手,讨论了数值预报中的对流参数在此次过程中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地面中低层的暖湿西南气流和高层浅槽东移的天气形势配置是给此次雷雨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机制。数值预报产品中的对流有效位能、沙氏指数的分布和变化可以较好地提示此次雷雨的发生、发展。而水汽通量散度的变化对降水过程的指示意义也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17年5月呼伦贝尔市一次西南大风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前期高温少雨气候特征为大风天气提供了有力的气候背景;乌拉尔山附近压脊发展以及脊前低槽东移为本次大风天气提供了有力的高空环流背景;蒙古气旋的热力不稳定是大风天气对流发展的重要机制。对于本次过程EC和T639数值预报的10风场预报都表现出很好的预报能力,对今后类似大风天气过程的预报预警和决策服务有一定的指示性。  相似文献   

6.
农田土壤湿度的人工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多层误差反传网络结构模型和一维时间序列拓展的方法,发展了一种新的旱季农田土壤湿度预报模式。该模式不公预报准确性高,而且不受中期降水预报准确性的影响。一般只要具备386以上的计算机条件即可进行工作,十分便于业务预报推广。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区域山洪预警的精准性,对比分析JMA和ECMWF两种降水集合预报模式在朝阳地区山洪预警的效果。结果表明:JMA降水集合预报模式在朝阳地区大雨量概率预报的精度高于ECMWF模式,其山洪预警效果好于ECMWF模式,更适用于朝阳地区的山洪预警。  相似文献   

8.
利用2008—2012年4—6月NCEP/NCAR 500 h Pa高度场和700 h Pa风场逐日格点资料以及湖北省89个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通过使用低频天气图的方法,确定影响湖北省的强降水过程天气关键区,从而进一步分析影响湖北省强降水过程的低频天气系统的活动周期、变化路径,同时凭借低频天气系统和强降水过程的相关配置,针对湖北省4—6月的强降水过程,构建了模型。对2013—2015年4—6月强降水过程进行预报检验,准确率为63%,其中报对19次强降水过程,空报2次,漏报10次。  相似文献   

9.
运用实况观测资料、区域自动站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等资料,天气学原理、天气动力学等理论,对2015年4月28日且末县沙尘天气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并初步总结了且末县沙尘暴预报着眼点与预报指标。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由低槽东移进入南疆,引起冷空气西翻而导致的一次南疆盆地自西向东的西翻大风沙尘天气,高低空急流、垂直环流共同作用是高空动量下传的重要动力机制,中低层的冷平流输送是此次天气过程形成的热力因子;同时得到且末县沙尘天气的预报着眼点和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农业气象模式方面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10年来的文献资料,综述了我国在农业气象模式方面的研究成果.我国关于农业气象模式的研究时间不长,主要集中于天气-作物模式的研究,特别是产量预报模式的研究.着重介绍了除产量预报模式之外的模式研究概况,其中包括天气-作物生长发育模式、水分利用模式、农业气象灾害模式、天气-作物病虫害模式和作物气候生产力模式,以及某些农业气候模式.  相似文献   

11.
武威市霜冻气候特征及预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武威市1960-2009年4个气象站霜冻(最低地温≤0℃)资料,系统分析了该区霜冻的时空分布、强度和持续性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武威市霜冻天气主要发生在北部山区和沙漠边缘;年、年代霜冻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霜冻主要发生在5月上、中旬和9月下旬;各种强度霜冻日数的变率较大,随着霜冻强度的增强,霜冻日数逐渐减少;霜冻天气具有持续性特征,持续2d以上的霜冻次数占总次数的56.4%~65.1%,强霜冻日大多出现在持续霜冻时段内。运用2003-2007年的5月和9月逐日20时ECMWF数值预报格点场资料,采用Press准则进行预报因子初选,逐步回归预报方法进行预报因子精选,使用最优子集回归建立最低地温预报方程,采用CSC双评分准则确定5月、9月各站最低地温预报全局最优的显著性方程。预报方程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回代拟合率为56.7%~66.7%,预报准确率为51.8%~60.0%,达到了一定的预报水平,可为当地霜冻预报服务。采用最大靠近原则确定了霜冻预报临界值和霜冻预报、预警的级别。  相似文献   

12.
一种基于回归分析与时序分析的降水预报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长期降水预报存在的问题是资料不足和预报精度较低.运用回归分析与时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实测降水序列分解成趋势、周期、随机3种成分,并分别构建各分量的子模型;将3个子模型线性叠加,并对拟合的纯随机序列进行修正,得到降水预报的第三类模型;进而给出了模型精度评价方法.实例分析表明,运用修正后的模型进行降水预报,可以缩小峰值处的误差,预报精度比其余两类模型有所提高.该方法可仅根据历史资料进行降水预报,对资料要求较低,精度可靠,是一种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新型统计检验聚类方法(CAST)将山东省冬小麦种植区分成4个区,并利用1981-2011年冬小麦产量、生育期、逐日气象资料以及土壤墒情资料分区构建冬小麦温度、水分、日照及气候适宜度模型,利用基于气候适宜指数的作物产量预报模型对各区冬小麦产量进行动态预报,并与基于传统等值线方法分区的产量预报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传统等值线分区的产量预报,其中一个分区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不能建立预报模式,其它3个分区历史回代检验的平均准确率为94.2%,外推预报的平均准确率为92.3%;而基于CAST分区的产量预报模型均通过0.0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各分区预报模式的历史回代检验平均准确率达95.8%,外推预报的平均准确率达93.6%。表明基于CAST分区的产量预报明显优于传统分区产量预报,可为精细化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提供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利用北京台站195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包括降水量、最大风速及其风向),对文献[3]提出的"天气气候征兆预报法"进行验证。文献[3]提出根据3种征兆,即"西南风或南风"、"风力3级以上"、"没有降雨"来预报未来100±5d的降水情况的方法,据称,该方法准确率达93%以上。验证结果表明,根据文献[3]的条件,100±3d内降水准确率为77.0%,100±5d内降水准确率为84.7%,结果与文献[3]接近。进一步弱化文献[3]中设定的条件表明,无需这些条件,任一组±3d降水准确率均为77.0%左右,说明文献[3]中的3项征兆与"百日后降雨"没有必然关联。北京台站60a的实际降水概率与征兆法预报"百日后降雨"准确率比较接近,说明文献[3]揭示的是北京的客观降水概率,与"征兆"无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多因素相似组合分区原则,对我国灾害暴雨泥石流进行了小比例尺的预报分区。文中综合考虑了泥石流分布、活动特点与地形、地质构造因素的关系,泥石流发生与气候、气象和降水的关系,提出了灾害暴雨泥石流各个分区预报的季节、天气尺度系统、日降雨量和小时雨量强度指标,并对各个分区做了简述。  相似文献   

16.
利用阜新地区1977-2009年116个冰雹日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天气学和物理量计算等方法对降雹的时空分布规律、冰雹天气形势、冰雹短期潜势和短时预报模式进行研究,并对预报模型进行了试报验证.结果表明,(1)阜新地区冰雹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日变化特征明显,大部分发生在正午至傍晚(12:00-19:00),主要集中在14:00-17:00;其月变化特征显著,主要集中在5-9月,其中6月最多,7月次之;阜新的西北部和东北部是冰雹发生最多地区,中部为冰雹发生较多地区,西南部和东南部较少.(2) 500hPa天气形势分析表明,阜新地区冰雹天气形势可归类为高空冷涡型、高空冷槽型、横槽型和西北气流型4个类型.(3)选取对冰雹天气具有明显物理意义的θse(850-500)、850hPa比湿、T850-500、U700-850、K指数5个预报因子,建立了阜新市夏季冰雹短期潜势和短时预报模式,并应用T639数值预报产品对2011年8月两次冰雹天气过程进行试报,试报结果准确.冰雹潜势预报和短时预报模型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冰雹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统计近24年兴隆县板栗的产量资料与生育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板栗产量与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条件的相关关系,选取与板栗产量相关好的气象要素为预报因子,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了板栗气象产量评估方程,并进行了回代和检验。  相似文献   

18.
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ICOADS的SST格点资料以及晋北地区18个台站1960-2008年春季降水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影响晋北地区春季降水异常的海-气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晋北地区春季多雨年中高纬度500hPa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在乌拉尔山以东至贝加尔湖以西一带有低压槽加强,晋北地区处于低槽的东南侧,西北冷空气与东南暖湿气流多交汇于华北一带,因而造成春季多雨天气.与此相反,在少雨年冷、暖空气势力较弱,弱的辅合区位于蒙古中部,不利于晋北地区春季降水的产生.通过分析晋北春季降水与海温异常的相关关系得出,当前期ENSO暖位相时,晋北地区春季降水偏多;前期ENSO冷位相时,晋北地区春季降水偏少.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晋北地区旱涝异常成因,为短期气候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参考作物腾发量(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 ET0)是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参数,对评估未来的干旱程度和实现农业精细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ET0的预报精度,该研究将多模式集成方法应用于ET0的预报,运用遗传算法-回归型支持向量机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日本气象厅和韩国气象厅4个中心全球集合预报模式输出的天气变量进行多模式集成处理,基于最优的模式和方案使用Penman-Monteith公式对山西运城站未来1~7 d的ET0进行预报,并对其在站点附近农业试验田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多模式集成能够调和单一模式在气象预报中的优劣,从而提高ET0预报的精度和长预见期下的稳定性;在ET0预报中,多模式方案的性能明显优于原始单一模式,由最优模式和方案组成的重组方案预报性能最好,具有最小的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为0.65~0.81 mm/d和19.43%~23.78%,以及最高的决定系数(0.83~0.89)。在对试验田未来1~7 d的ET0预报中,重组方案仍表现出良好的预报性能,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不超过0.83 mm/d和34.57%。该研究能有效提升数值天气预报在运城站下属乡镇地区的适应性,为当地农业实际生产提供准确的ET0预报信息,对于农业需水预测以及水资源优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气象条件等级预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甘肃省马铃薯晚疫病监测资料,分析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发展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确定影响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气候生态因子.结果表明,相对湿度、降水量、气温与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呈正相关,相对湿度增大、降水增加、气温升高有利于晚疫病发生发展;日照时数、平均风速与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呈负相关,天气晴朗、日照充足,风速增大、空气交换加快不利于晚疫病发生发展.当可控条件一定时,气象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的主导因素.采用甘肃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病害资料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密切相关的温度、湿度等气象资料,建立了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模型.经检验,预报方程准确可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