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经济的发展,农村老年人为成年子女提供了越来越多的代际支持。这种逆向代际支持是否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目前研究尚未得出定论。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3年的数据,分析逆向代际支持对中国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和支出的影响。研究发现,老年人给子女的总钱物支持和彩礼支持会提高他们的自评健康水平和支出水平,而净钱物支持则会降低其生活满意度及日常支出。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和医疗服务利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城乡发展差距,一方面,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相对落后,医疗资源供给不足,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家庭养老仍是主要养老来源;另一方面,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致使农村集聚了大量老年人,照料老人的人力资本减少。在此背景下,研究代际支持与农村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以2016年CFPS微观数据为基础,利用两部分模型分析了子女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发现代际经济支持、代际情感支持对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显著为正,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福祉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运用2015年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对家庭结构中老年人的子女数和居住安排对家庭养老中代际支持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老年人的子女数和居住安排对其获得的经济支持、日常生活照料支持和情感支持都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农村老年人的儿子数与其获得的经济支持、日常生活照料支持和情感支持呈现显著正相关,女儿数与农村老年人获得的日常生活照料支持情况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与获得的情感支持情况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城市老年人的儿子数和女儿数对其获得日常生活照料支持的影响都不显著,对于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则都是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获得的经济支持相对较少,但获得了更多的日常生活照料支持和情感支持。因此,要通过鼓励生育和多代同住或就近居住来巩固和支持家庭养老,同时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杨倩  赵慧  崔翠 《安徽农业科学》2016,(32):229-233
根据对重庆市642位农村老年人的问卷调查数据,建立多元线性逐步回归模型,分析了重庆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水平分布及家庭养老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重庆农村老年人家庭养老保障水平总体不高,老年人获取代际支持较少,但其主观满意度评价较高,家庭养老仍是其认可的主要养老方式;老年人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对其养老满意度具有显著影响;子女数目、子女回家频次、受教育程度对于老年人家庭养老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且子女代际支持呈现出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的数据,将代际支持、储蓄率分别作为“家庭养老”和“储蓄养老”模式的载体,研究养老模式的更替问题。结果表明:子女给予的经济支持和非经济支持均会降低老年人的储蓄率,且经济支持对于老年人储蓄率的影响效果大于非经济支持。此外,在代际支持对老年人储蓄行为产生的影响中,经济支持占据决定性地位,即以经济支持为主和非经济支持为辅的“家庭养老”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替代老年人传统的“储蓄养老”模式。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并且不断创新养老模式,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更全面的保障。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家庭养老保障的现状,根据CHARLS数据库2015年的数据,从子女代提供代际支持的角度,运用OLS模型和有序logit模型,从经济支持、情感交流和生活照料三个方面,研究子女代际支持对于我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认为,子女代际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影响,其中,经济支持的影响大于情感交流和生活照料,且收入、年龄、健康、教育程度是比较显著的控制变量。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5"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对城乡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娱乐活动参与和家庭活动参与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相比娱乐活动参与和家庭活动参与,老年人经济活动参与都很低。年龄、性别、健康、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健在子女数、子女经济支持、社会养老金、医疗服务利用等对三种活动参与的影响存在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8.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8年微观数据,运用Logit模型分析了土地流转和子女代际支持对居民选择养老保险缴费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土地转出的居民倾向于选择更高水平的养老保险缴费,但土地转出的数量与缴费水平不相关。在子女的代际支持方面,经济支持、生活照料与居民养老保险缴费水平不相关,但子女的精神支持显著增加了养老保险的缴费水平。基于此,当前要进一步加强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建立土地流转与居民养老保险之间的衔接机制。重视家庭养老作用的发挥,不断提升社会养老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9.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显著提升了农村老年人的养老质量,但其是否会通过代际交换对农村留守儿童产生溢出效应呢?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4年和2016年两期平衡面板数据,本文分析了新农保对农村留守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及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村老年人在领取新农保养老金后,通过增加其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照料时间,进而提高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认知能力;异质性分析表明,农村老年人对留守孙子女的教育期望越高,新农保对其认知能力的促进作用越明显;相比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新农保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认知能力的促进作用更大。由此可以看出,新农保不仅直接提高了参保老年人的自身福利水平,而且还带来了明显的溢出效应,有效地促进农村留守儿童人力资本的积累。  相似文献   

10.
基于代际关系视角,根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数据,对H省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影响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代际支持的原因,分析并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劳动力转移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途径,利用中国养老与健康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采用路径分析方法,就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劳动供给与照料孙辈在劳动力转移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路径中的中介作用及交互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经济支持、情感支持、劳动供给与照料孙辈在劳动力转移对农村老年人健康的影响途径中均能发挥一定的直接中介作用。其中,劳动供给和照料孙辈对老年人躯体健康有更明显的正向中介效应,情感支持对老年人精神健康的负向中介效应更加显著。2)中介变量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一方面,子女的经济支持减少了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和子女看望的频率;另一方面,老年人照料孙辈在提高子女经济支持同时,总体降低了子女的情感支持。3)在所有的中介效应中,子女看望缺失导致的老年人健康恶化效应大于其他影响途径对老年人健康的增益效应以及子女通讯的健康补偿效应。这说明,子女的情感支持,尤其是子女看望对当前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2009年江苏省农村地区50岁及以上老年人养老意愿的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Logistic模型方法,就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开展分析。研究发现,传统的"和子女过"的养老意愿依旧处于主导地位",自己过"的养老意愿有不断增长的趋势。经济来源的稳定与否对养老意愿有显著地影响,个人特征变量和家庭特征变量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并不明显,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农民养老意愿也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从空巢老人微观主体出发,基于2019年贫困地区(河南省T县)的调研数据,以Anderson行为模型为指导,构建了空巢老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针对影响因素进行了M估计稳健回归分析。研究显示:(1)空巢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意愿普遍较高,占53.59%;(2)影响空巢老人养老意愿的极显著因素有7种,其中年龄、文化程度、养老收入、社会救济金额会对养老意愿有极显著的正向影响,性别、自评健康、收入来源稳定程度会对养老意愿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其中倾向性因素对养老意愿的影响最大;(3)社区养老未普及地区"高龄、身患疾病、低收入"等特征的女性空巢老人更愿意选择"跟随子女同住"或"居家养老(独居或与配偶同住)";(4)社区养老资源较完备地区"健康、子女少、高收入"的空巢老人更倾向于机构养老;(5)五保户空巢老人更倾向于选择正式养老机构。结果表明,以河南省T县为例的贫困地区空巢老年人具有"低龄、低学历、子女少"的特征且以五保户居多,这类群体更向往在正式机构中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相当严重,由此衍生的养老问题将面临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将更加突出和严峻。基于2019年陕西省6个县区农村老年人的实地调查数据,利用描述性统计和二元Logit模型,分析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意愿,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82.8%的农村老年人对社会养老服务有需求意愿,社会养老服务主要有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3种方式,其中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且区域差异较小;其需求内容意愿最为强烈的是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医疗保健。经济收入和政策法规完善程度对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意愿有正向影响,而婚姻状况、子女数、家庭规模、代际关系、健康状况、政策重视和宣传力度、生活照料评价对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意愿有负向影响。因此,需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正确处理好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关系,以农村老年人需求为导向,合理安排社会养老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15.
基于北京市郊区七个区县的农村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状况满意度的多维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整体养老满意度较高,但仍有近三成农村老年人对自身养老境况不满意。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反映个体客观特征的健康状况、反映家庭特征的有老伴、反映人际关系中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朋友数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反映经济状况的月支出、反映精神状况的孤独寂寞感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满意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因此,政府应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孝道文化,同时从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为农村老人提供养老支持。  相似文献   

16.
陈利娜 《浙江农业科学》2020,61(6):1222-1226
本文以浙江省绍兴市钱清镇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的基本家庭情况,辅以子女的陈述,以家庭结构中的养老支持力为立足点,比较老年人与其子女之间养老意愿的差异性与一致性;以家庭结构与养老方式选择作为依据,论证影响钱清镇老年人养老方式选择的因素。结果表明,多子女多家庭是该地区父母与子女主要的实际居住结构,父母与子女对最合理的居住结构、养老支持力的看法存在明显差异,通过回归分析得出子女性别构成与居住人数对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的特征明显。由于农村经济较落后于城市,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更是迫在眉睫。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是农村社会稳定的前提,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大动力。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难以靠农村自身解决,需要将外部行为准则嵌入其中,与本土化、个体化和流动化的农村社会相结合。研究发现,农村留守老人存在生活支持困境、心理依赖困境、健康医疗困境、代际关系困境为表现的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境。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通过经济嵌入、社会嵌入、制度嵌入、文化嵌入等方式去应对目前农村社会的养老困境,以保障农村留守老人收入增加、情感依赖、健康保障、代际支持等问题的妥善解决。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湖北省孝感市、黄冈市和咸宁市农村留守老人进行调查,分析影响留守老人养老满意度的因素和养老方式的选择,研究发现:自我养老和子女养老仍是留守老人主要的养老方式;留守老人缺少代际照料,以自我照料为主;经济创造能力和健康状况是影响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重要内部因素,社区服务和养老保险是重要的外部因素.破除他们的养老困境,需要在居家养老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社区服务,鼓励农村发展多重养老方式,重视农村养老保险对留守老人的科学分档,提倡孝文化.  相似文献   

19.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3):201-202
选取了2013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CHARLS)中部分数据,考察了"新农保"对农村地区老年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分析表明,是否参加养老保险并不会对老年人劳动供给行为产生显著影响,但领取养老金收入确实影响了老年人的劳动供给决策,每多领取10元,老年人平均每月工作时间减少2.67小时。  相似文献   

20.
农村长期制度性养老保障的不足一直是制约土地流转市场发展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通过对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2018年4期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系统研究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对60岁以下农户家庭土地转出决策的影响,并考察了在不同代际支持条件下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新农保提供的预期养老保障功能能够替代土地养老保障,降低农户对未来土地经营产出的期望,从而减少了农业劳动供给,推动了土地的流转。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影响在子代提供经济支持的情况下更为显著。此外,当子代未提供经济支持时,新农保鼓励农户将农业劳动力转移到边际收益更高的非农劳动领域,也有助于土地的流转。进一步分析还揭示了新农保在不同地区存在的差异性影响,即参与新农保会促使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农户更多地从事非农劳动,而会降低西部地区农户的劳动供给。因此,本研究建议改进新农保的衔接和转化机制,特别要关注子代经济支持不足以及欠发达地区的弱势群体,采取差异化政策支持,以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