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格蓬油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共鉴定出81种成分,主要成分分别为β-蒎烯(34.88%)、3-蒈烯(16.48%)、α-蒎烯(12.18%)、2-侧柏烯(5.79%)、δ-杜松烯(3.35%)、月桂烯(3.24%)、α-依兰烯(2.64%),其中烃类物质最多有46种,百分含量为91.65%。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蜜源的蜂蜜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对5种蜂蜜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对提取液进行GC-MS分析。5种蜂蜜中共鉴定出25种化合物,其挥发性成分组成及含量差异较大,其中雪脂莲蜜、柠檬蜜、菊花蜜中含量最高的均为顺式-芳樟醇氧化物,其含量分别为56.90%,54.18%,55.12%,而枇杷蜜含量最高物质为糠醛(33.60%),益母草蜜中含量最高物质为油酸乙酯(30.51%)。  相似文献   

3.
红富士苹果花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了解红富士苹果花散粉后的挥发性物质,探讨其挥发性物质和传粉昆虫的关系,为苹果蜜蜂授粉提供思路。笔者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红富士苹果花散粉后的挥发性物质,进行定性分析;按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红富士苹果鲜花中共检测鉴定出31种挥发性成分,有醇类4种(76.05%)、芳香烃类4种(5.36%)、腈类1种(橙花腈,4.6%)、烷烃类10种(4.54%)、酯类7种(3.86%)、烯类3种(3.71%)、醛类1种(壬醛,1.67%)、酸类1种(月桂酸,0.21%)组成。醇类中以苯甲醇含量高,为49.74%;其次芳樟醇17.9%,(Z)-3-己烯-1-醇7.82%,雪松醇0.59%。烯类有罗勒烯、石竹烯和法呢烯,罗勒烯含量最高为2.69%。苯甲醇、(Z)-顺-3-己烯-1-醇、芳樟醇、橙花腈为苹果鲜花挥发物的主体成分。  相似文献   

4.
脱水青胡椒粉风味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固相微萃取采集40目、60目和80目3种不同脱水青胡椒粉的挥发性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鉴定,并用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分析其风味成分,共鉴定出石竹烯(18.43%~30.07%)、3-蒈烯(17.32%~21.84%)、β-派烯(7.61%~15.21%)、柠檬烯(3.28%~14.77%)、α-派烯(4.39%~9.61%)、石竹烯氧化物(2.13%~6.20%)、δ-榄香烯(3.32%~4.96%)和可巴烯(2.01%~2.63%)等34种化合物,而且脱水青胡椒粉粹程度越大,其挥发性成分中3-蒈烯和可巴烯的含量越大。  相似文献   

5.
旨在利用固相微萃取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SPME/GC-MS),对香花型石斛花朵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为云南省香花型石斛兰种质资源筛选、新品种培育和石斛花精油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通过SPME/GC-MS方法,对兜唇石斛、金钗石斛、铁皮石斛和美花石斛4种香花型石斛盛花期花朵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测定和分析。从4种石斛花朵中共鉴定出挥发性成分80种,所共有的挥发性成分为反式-α-罗勒烯和月桂烯。其中,兜唇石斛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乙酸异辛酯和反式-α-罗勒烯,相对含量为45.86%和37.3%;金钗石斛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β-石竹烯,相对含量最高为20.7%;铁皮石斛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α-蒎烯、柠檬烯和桉叶油醇,其相对含量分别为31.49%、14.6%和13.6%;美花石斛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乙酸异辛酯,相对含量为83.21%。石斛花朵中的挥发性成分及相对含量具有明显差异,主要挥发性成分对其香味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研究分析比较漳州地区产的蕲艾(Artemisia argyi var. argyi ‘Qiai’)、五月艾(Artemisia indica)及黄金艾(Artemisia vulgaris)挥发性成分。运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GC-MS)技术分别进行挥发性成分测定,并对测定成分进行比较。经GC-MS分析得知,蕲艾含30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91.40%,倍半萜类化合物占2.02%,含量较多的为桉叶油醇(73.56%)、邻伞花烃(4.94%)、樟脑(3.65%)、α-蒎烯(3.41%)、樟烯(2.66%)、侧柏醇(2.41%)、4-己烯基乙酸酯(1.95%)、石竹烯(1.83%)、β-蒎烯(1.49%)及异松油烯(1.15%)。五月艾含17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68.91%,倍半萜类化合物占31.22%,含量较多的为蒿酮(50.29%)、石竹烯(15.56%)、大根香叶烯D(9.05%)、α-蒎烯(7.57%)、蒿醇(3.75%)、侧柏酮(3.49%)、4-己烯基乙酸酯(2.29%)及β-长叶蒎烯(1.60%)。黄金艾含14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单萜类化合物占77...  相似文献   

7.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8):2777-2784
本研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质联用分析技术,优化样品吸附条件和比较六月霜不同部位及贮藏年份间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和差异。结果表明:顶空固相微萃取处理的最佳条件为:样品用量1.2 g、水浴温度70℃及吸附时间60 min。通过GC-MS分析,从六月霜中共鉴定了45种挥发性物质,其中花45种、茎40种,二者共有的为40种。六月霜的挥发性成分主要以萜类成分为主,其中六月霜花中主要以石竹烯氧化物、桉叶油醇和乙酸龙脑脂为主,而茎中以β-金合欢烯、环氧化蛇麻烯Ⅱ和石竹烯氧化物为主且含量低。随着贮藏年份的增加,大多数的萜类化合物含量逐渐降低,而具有特殊香味的乙酸龙脑脂、(-)-α-侧柏酮、(-)-宁酮及α-香附酮含量却逐年增加。通过主成分分析,不同贮藏年份的茎的挥发性成分类似,而花的成分与茎略有不同,并且不同贮藏年份间挥发性成分差异较大。本研究为六月霜及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青蒿种子的挥发性赋香成分.方法:固相微萃取富集青蒿种子的赋香挥发性物质,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其组成.结果:从酉阳及黑龙江青蒿种子的挥发性赋香成分中分别鉴定出20和15个化合物,占挥发性成分的89.74%和88.26%.酉阳青蒿种子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是(3E,5E)-2,6-二甲基-3,5,7-辛三烯-2-醇(30.29%),2,6-二甲基-2,7-辛二烯-1,6-二醇(22.31%),蒿酮(7.69%),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已烯-1-醇(5.28%),1-甲基-4-(1-甲基乙基)苯(3.42%),2-辛烯4-醇(3.36%),3-甲基-2-亚甲基-3-丁烯基-2-甲基丙烯酸酯(2.4%)和樟脑(2.19%);而黑龙江青蒿种子的主要挥发性成分包括蒿酮(70.19%),4(14),11-桉叶二烯(3.48%),8-羟基芳樟醇(3.30%).正已醇(2.68%),马兜铃烯(1.53%),(3E,5E)-2,6-二甲基-3,5,7-辛三烯-2-醇(1.49%),1,8-桉叶烯(1.19%)和柠檬烯(1.03%).结论:两种青蒿种子的挥发性成分差别明显.  相似文献   

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SPME/GC-MS)分析红枣刺梨复配发酵果酒中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在其中检测并鉴定出29种挥发性成分,共0.985 mg/L。其中,包含醇类物质3种,含量为0.223 mg/L(22.64%);酯类物质14种,含量为0.522 mg/L (53.05%);羧酸类物质7种,含量为0.153 1 mg/L (15.55%);酮醛等其他物质5种,含量为0.086 mg/L (8.77%)。相对含量较大的成分有辛酸乙酯(0.155 mg/L,15.71%)、己酸乙酯(0.136 mg/L,13.82%)、丁醇(0.101 mg/L,10.26%)、苯乙醇(0.092 mg/L,9.36%)等,是构成红枣刺梨果酒挥发性风味成分的主要基础物质。同时检测出角鲨烯,或可成为红枣刺梨酒的特色成分。  相似文献   

10.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分析技术快速分析比较5种蜡梅属植物新鲜叶片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差异。结果表明:5种蜡梅属植物叶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及含量有较大差异,其中蜡梅叶中的特有挥发性成分为罗勒烯(10.5%)、乙酸芳樟酯(27.8%);突托蜡梅叶中的特有成分有1,8-桉叶素(18.27%)和大根香叶烯(37.22%);柳叶蜡梅、浙江蜡梅及山蜡梅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有α-蒎烯、月桂烯、1,8-桉叶素、毕橙茄油烯、β-榄香烯、石竹烯、大根香叶烯、3-(4,8-二甲基-3,7-壬二烯)呋喃等萜类成分。在5种蜡梅属植物中,柳叶蜡梅、浙江蜡梅和山蜡梅中主要的挥发性成分比较相似,蜡梅与突托蜡梅的成分与前3种略有不同。蜡梅叶中的特有成分罗勒烯、乙酸芳樟酯可与其它4种蜡梅属植物叶进行区分,1,8-桉叶素也是可以区分蜡梅叶和其它4种蜡梅属植物叶片的关键成分。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式可有效富集叶片中的香气成分,且方法简便,重现性较好,可作为蜡梅属植物叶片挥发性成分的前处理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丁香对卤制鸡肉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道口烧鸡工艺中丁香与鸡肉的配比制作卤鸡腿,运用SPME和GC-MS测定鸡肉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研究了丁香对卤制鸡肉挥发性风味物质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香组与空白组鸡肉中分别鉴定出59种和72种成分,其中59种为共有成分。与空白组相比,丁香组鸡肉中的挥发性成分新增了13种物质,其中丁香油酚、乙酸丁香酚酯、芳樟醇、连四甲苯、2-丁酮、6-甲基-1-辛烯和1-癸烯等7种物质差异显著,2-辛烯醛的含量减少,而苯甲醛、正辛醛、十六醛、己醇、庚醇、十三烷、(+)-柠檬烯、2-庚酮、2-戊基呋喃、乙酰苯、萘等11种风味物质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2.
采用振荡萃取的方式对树兰花浸膏挥发性成分进行前处理并利用GC-MS技术进行分析鉴定,共检测出70种成分,主要成分包括葎草烯(17.657%),γ-依兰烯(11.660%),石竹烯(8.671%),α-可巴烯(8.530%),亚麻酸乙酯(5.668%),亚麻酸(5.855%),茉莉酮酸甲酯(4.103%)等。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蒸气蒸馏-溶剂萃取法(SDE)对从农村集市上收集的劣质大豆油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旋蒸和氮吹法进行富集,通过气相色谱-质谱仪(GC-MS)检测和鉴别,探讨其挥发性物质与油品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从大豆油中检出有代表性的4种挥发性醛类物质(反式4-庚二烯醛、壬醛、2,4-壬二烯醛、2,4-癸二烯醛)对大豆油品质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分析比较不同加工方法的白柠檬油中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进行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分析,并通过质谱库检索,结合保留指数验证,从蒸馏白柠檬油和冷榨白柠檬油中分别鉴定出85和79个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蒸馏白柠檬油主要成分为柠檬烯(30.628%),γ-松油烯(11.414%),α-松油醇(7.939%),萜品油烯(7.540%),对伞花烃(4.543%),α-松油烯(3.140%),1,4-桉叶素(3.123%),β-蒎烯(2.598%),β-没药烯(2.286%),γ-松油醇(1.559%),1,8-桉叶素(1.541%)等化合物;冷榨白柠檬油主要成分为柠檬烯(34.469%),β-蒎烯(15.423%),γ-松油烯(10.847%),α-蒎烯(3.676%),β-没药烯(3.457%),桧烯(3.418%),(E)-α-香柠檬烯(2.400%),(E,E)-α-金合欢烯(1.973%),β-石竹烯(1.623%),月桂烯(1.546%),对伞花烃(1.541%),白柠檬素(1.035%)等化合物。两种不同加工方法的白柠檬油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含量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花朵中挥发性气味物质对吸引传粉昆虫采集所起到的作用,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检测梨花和油菜花全花、花药、花蜜中挥发性气味物质成分,并进行主成分及与昆虫采集相关性分析。鉴定梨花中挥发性气味物质成分有9种,氧烷类为主要挥发性气味物质,占44.44%,通过主成分分析,气味贡献物主要来自于二甲基硫醚、十四甲基环七硅氧烷、苯丙腈、苯甲醛等化合物。油菜花中挥发性气味物质成分有23种,酯类和氧烷类为主要气味挥发性物质,分别占8.7%和16.09%,气味贡献物主要来自于反-2-己烯醛、异硫氰酸-2-苯乙酯、4-异硫氰酸根合-1-丁烯、二甲基三硫醚、二甲基二硫醚等化合物;花药的挥发性气味物质种类比花蜜中更丰富。传粉昆虫调查发现,试验地共有传粉昆虫4目10科11种,梨和油菜传粉昆虫数量上有显著差异(P<0.05),但各成分与采集昆虫数量均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发现梨花和油菜花挥发性气味物质成分有显著差异,将为研究气味物质主要贡献物在吸引传粉昆虫中发挥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千层金叶片挥发性物质的种类,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气质联用(GC-MS)技术分析、鉴定了千层金叶片的挥发性成分,并将研究结果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HD)提取的千层金叶片精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总共检测出76种挥发性物质,占总峰面积的97.28%;采用HD提取的千层金叶片精油,总共检测出37种挥发性物质,占总峰面积的99.67%;HS-SPME提取的千层金叶片的挥发物质主要有醚类、酯类、烃类、酚类、醇类、醛类等,其中醚类的相对含量占比最大,含量最高的成分为甲基丁香酚,相对含量达到72.42%以上;HD法提取的千层金叶片精油中,最主要成分甲基丁香酚的相对含量达到91.48%。千层金叶片精油中含有这么高含量的甲基丁香酚,在植物保护上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收集3个不同产地的厚朴(Magnolia officinalis Rendet Wils)种子,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种子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目的是评价基因和环境因素对厚朴种子挥发性物质累积的影响.结果显示3个种子样品挥发性物质主要成分为α-蒎烯、莰烯、β-蒎烯、对异丙基甲苯、1-柠檬烯、芳樟醇、龙脑、α-松油醇、龙脑乙酯、反-α-佛手柑油稀、β-石竹稀、α-石竹稀、没药烯、2-[4-(1-甲基-2-丙烯基)苯基]丙醛、石竹稀氧化物、3-乙基-2,5-二甲基-l,3-己二烯、β-桉叶油醇,且含量的差异不显著;种子挥发精油的含量差异显著.这一结果暗示了种子作为繁衍的遗传生命体,有高度的遗传特性,挥发性成分代谢累积过程中可能受到遗传因素支配,而生长环境条件差异,使代谢产物生源合成过程中酶的表达受到影响,从而导致挥发精油产率表现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龙眼微生物保鲜剂挥发性物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筛选到的一株具有龙眼保鲜功能的微生物Brevibacillus brevis FJAT-0809-GLX生产的龙眼微生物保鲜剂“果立鲜”,不仅对龙眼等多种水果具有很好的保鲜作用,同时具有特殊的挥发性香气。为了解该菌株挥发性香气的成分,采用SPME/GC-MS的方法分析龙眼微生物保鲜剂“果立鲜”的挥发性物质成分24种,匹配度在90%以上的有11种。其中烷类8种,占总成分14.11%,包括正十六烷、十甲氧基五硅氧烷、十四烷、正十七烷、十八烷、2,6,10,14-四甲基-十五烷、4-甲基-十五烷、2-甲基-十五烷;烯类2种,占总成分的1.65%,包括(+)-长叶烯、(-)-α-柏木烯;酯类1种,占总成分的0.70%,为2-丙基-十四烷-亚硫酸酯。(+)-长叶烯、(-)-α-柏木烯这2种化合物是具有香气的成分,为天然的香料;2,4-二叔丁基苯酚是多种光稳定剂和抗氧化剂的重要中间体。  相似文献   

19.
香荚兰籽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以萃取挥发性成分种类数和萃取量Y值大小作为衡量萃取效果指标优化萃取条件,测定分析香荚兰籽中挥发性成分的组成,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并结合测定相关物质的保留指数(Retention index,RI)值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75μm碳分子筛/聚二甲基硅氧烷萃取纤维头,样品量1.0 g,萃取温度80℃,萃取时间20 min,解析时间8 min时,萃取效果最佳,香荚兰籽中含有48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为90.44%。其主要挥发性成分为香草醛、邻甲氧基苯酚、苯酚和呋喃甲醛,相对含量分别为80.22%、1.61%、1.23%和1.00%。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罗马洋甘菊精油与德国洋甘菊精油的挥发性成分及其香气特征的异同,构建特色芳香植物风味数据库,筛选适宜工业化生产的具香原料,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经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2种洋甘菊精油的挥发性成分,结合感官评价对其香气性能进行分析,并初步探索洋甘菊精油在饮料中的应用性能。罗马洋甘菊、德国洋甘菊精油中共鉴定挥发性成分49种,分别有43、46种挥发性成分在2种精油中得到鉴定,均以酯类、醇类和萜烯类成分为主。2种精油中具有共性挥发性成分40种,其中反式-松香芹醇、α-蒎烯、惕各酸烯丙酯及2-甲基环丙烷-1-甲酸乙酯是2种精油的共性丰量成分;洋甘菊油烃只在德国洋甘菊精油中得到鉴定。感官评价结果表明,罗马洋甘菊精油的药草香透发,花香、果甜香显,刺激感和土味较弱,香气性能较好。0.5%(w/w)罗马洋甘菊精油添加到花草茶饮料基础液中,可制备出澄清透明、具特征风味、稳定性较好的饮料产品。研究结果可为洋甘菊的品种选育、香气品质提升、精油提取及制备,以及洋甘菊精油的工业化生产及产品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