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首先阐述了稻虾共作模式的特点及发展现状,其次从多个方面对稻虾共作模式的生态效应及"双刃性"进行分析探讨,最后提出优化稻虾共作模式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近年来,稻虾共作模式由于综合效益高引起了政府和我国农民的重视,解决了目前农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深度分析稻虾共作模式的"双刃性",以便能够合理规范的应用于实际农业中,由此探讨出稻虾共作模式的可持续性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2.
灌云县借鉴里下河农科所张家宏教授的"一稻三虾"绿色生产模式,结合灌云当地气候、环境等因素,对传统的稻虾共作和稻虾连作模式进行创新,形成"一稻三虾"绿色高效种养模式。该文主要从合理选择田块并整理,增施有机肥,栽种水草、空心菜,稻虾的种苗选择、养成与繁殖,大田后期管理等环节对"一稻三虾"种养模式进行介绍,并就该模式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为"一稻三虾"绿色高效生产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同一苗种来源、同样饵料投喂的红螯螯虾,分别采用池塘和稻虾综合种养2种模式进行养殖,对其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和评定。结果表明:池塘组红螯螯虾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池塘养殖红螯螯虾异亮氨酸和组氨酸、精氨酸均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红螯螯虾,池塘组红螯螯虾肌肉中二十二碳五烯酸(D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均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显著低于稻虾共作组,总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2种养殖模式的红螯螯虾均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池塘组红螯螯虾肌肉中K、Zn和Fe的含量均显著高于稻虾共作组,Mg、Se和Cu矿物元素含量,池塘组红螯螯虾均显著低于稻虾共作组。2种模式养殖的红螯螯虾肌肉营养成分存在上述差异的原因,可能主要是由池塘养殖和稻虾共作环境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4.
稻虾共作模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Oryza sativa)-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以下称小龙虾)共作模式作为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模式,近些年在我国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迅速.综述了近10年来稻虾共作模式相关理论研究进展和产业发展情况.在理论研究方面,从稻田土壤、水质、生物多样性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阐述了稻虾共作对稻...  相似文献   

5.
结合上海市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规划和打造地产优质大米的战略部署,崇明区形成了技术路径可推广、绿色福利可共享、商业模式可持续的稻虾共作综合种养关键技术集成标准化体系。为促进稻虾共作模式的推广应用,现分别对稻虾共作模式中的水稻种植技术要点和小龙虾养殖技术要点进行总结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稻虾共作模式下土壤细菌菌落数变化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变化。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样品中细菌菌落数,土壤酶分别采用3, 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靛酚蓝比色法、 3, 5-二硝基水杨酸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与CK水稻单作模式相比,A1稻虾共作模式在水稻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深度土壤显著提高了土壤细菌的菌落数(p<0.05)以及提高了土壤酶的活性。为丰富稻虾共作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理论,同时为贵州地区土壤利用改良、农业模式调整以及发展稻虾共作绿色生态型农业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7.
江苏里下河地区“一稻两虾”共作模式生产技术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稻两虾"共作模式是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利用稻虾互利共生,实现生态种养一体化的农渔结合模式,其生产过程绿色环保、节本增效,具有显著的生态经济价值和应用推广潜力。为进一步规范该模式生产技术,从品种选择、田间工程设置、时空耦合、田间种养管理等技术层面进行操作规范,以期为江苏里下河地区推广应用"一稻两虾"共作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虾苗密度对稻虾共作模式下稻虾生长及氮磷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虾共作模式下设置不同小龙虾虾苗投放密度(2、4、6、8尾·m~(-2)),研究不同虾苗投放密度对水稻、小龙虾生长及氮、磷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虾苗投放密度≤6尾·m~(-2)时,虾成活率高,生长快,饵料系数低;虾苗投放密度增加能够改善水稻的部分农艺性状,但有降低水稻产量的趋势;稻虾共作模式下,肥料是氮、磷的主要来源,稻谷和秸秆是氮、磷主要输出途径。在该试验条件下,虾苗适宜投放密度为6尾·m~(-2)。虾和稻对系统中氮、磷的总利用率分别为34.37%~40.75%、22.59%~25.29%,相当部分的氮、磷未被利用,应适当减少化肥的投入,进一步优化稻虾共作模式下提高氮、磷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监测巢湖地区稻虾共作模式生产前后稻田土壤肥力的变化,2016年度在巢湖周边设置2个监测区域,分别在水稻种植前、营养生长期和收割后3次采集稻田土壤样本,测定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等肥力指标;并结合水稻和小龙虾产量及施肥投喂管理,比较了常规单作稻田和稻虾共作模式稻田土壤肥力变化及生产效益。结果显示,稻虾共作模式水稻产量均高于常规单作稻田,可增产2%~3%;正常投喂时,共作模式可收获小龙虾1 200 kg·hm~(-2)以上。水稻生产后,A区稻虾共作模式田的肥力水平普遍高于单作稻田,B区域稻虾共作模式田土壤有机质、全磷、阳离子交换量水平高于单作稻田(P0.05),其余肥力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总体而言,稻虾共作模式更有助于保持监测区域稻田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0.
稻虾共作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农业集成性生态养殖模式,具有绿色、生态、种植高效的特点,它将种植业和养殖业进行有效融合,既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养殖作物的品质。虾稻共作是生态养殖模式的典范,具有非常大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潜力,也是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路径。本文针对稻虾共作种养生态模式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相关技术的运用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开展了河北滨海稻区稻田养殖克氏原螯虾模式的试验,对该区域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产量、规格、成本、利润等进行了分析,并对该模式的构建、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稻虾共作模式中,克氏原螯虾每公顷产量约为750-1200kg,成虾体长90mm左右,体重30g左右;每公顷水稻和虾的总利润为77598.6-109098.6元。比单一种稻模式每公顷的总利润高75264.597-106764.597元。  相似文献   

12.
正本文主要从水稻栽培技术以及稻虾共作的特点进行分析,基于此基础之上对该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不足之处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借此对其进行改善,提升模式的优越性。为了对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让土地的产量以及效益得到增加,需要对绿色农业发展进行促进,改善和保护生态农业环境。本文主要以泗洪县为例,对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的应用进行了阐述。1稻虾共作模式的特点1.1对农业发展的空间进行了拓展  相似文献   

13.
在国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背景下,稻虾共作模式作为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模式,近年来发展迅速。该文对滁州市全椒县稻虾共作产业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广稻虾共作模式提供参考,同时帮助农民提高种养效益,以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了解潜江市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养殖情况,针对潜江市克氏原螯虾不同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调研分析。结果表明,虾莲共作模式下的克氏原螯虾效益最低,虾稻共作模式下的克氏原螯虾效益较好,池塘专养模式下的克氏原螯虾效益最高,为虾莲共作模式克氏原螯虾效益的2倍;虾稻共作仍然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种养模式,且通过综合技术优化其效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稻田小龙虾养殖模式可分为虾稻轮作和虾稻共作.其中虾稻轮作由于技术要求低及易于推广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与虾稻共作模式相比.虾稻轮作模式由于少一茬小龙虾的养殖.且出产的水稻品质一般.所以经济效益要比虾稻共作模式低.因此.研究和推广虾稻共作技术对于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江苏里下河地区水稻+克氏原螯虾共(连)作绿色种养模式中"三大、二水、一网"的配套工程建设,稻前虾、稻中虾和稻后虾"一稻三虾"种养时空耦合技术,以及绿色施肥、绿色防控以及水位调控和投饵技术,为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四收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稻田小龙虾养殖模式可分为虾稻轮作和虾稻共作.其中虾稻轮作由于技术要求低及易于推广的优点而被广泛应用.但与虾稻共作模式相比.虾稻轮作模式由于少一茬小龙虾的养殖.且出产的水稻品质一般.所以经济效益要比虾稻共作模式低.因此.研究和推广虾稻共作技术对于提高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虾稻共作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中稻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白鹭湖农场土壤养分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以速效磷变异最大;土壤中氮磷钾养分都表现不同程度肥料残存效应。结果表明:潴育型水稻土水稻目标产量8 250~9 750 kg/hm~2,应根据虾稻共作年限分类推荐水稻施肥量。虾稻共作1年田块推荐氮磷钾(9.5-3.5-4.5)用量262.5 kg/hm~2,虾稻共作2年田推荐氮磷钾(9-3.5-4)用量247.5 kg/hm~2,虾稻共作3年田推荐氮磷钾(8.5-3.5-4)用量240 kg/hm~2,虾稻共作4年以上田块推荐氮磷钾(8-3.5-4)用量232.5 kg/hm~2。  相似文献   

19.
稻虾共作种养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稻虾共作种养技术可以减少水稻种植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同时能够减少小龙虾养殖带来的水源浪费和污染,因而能够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同时,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本文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技术的基础上,结合鄂州市稻虾共作种养技术特点,分析该模式下的水稻种植和小龙虾养殖注意事项,以期为稻虾共作种养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治畅  袁娇  陈灿  王华 《湖南农业》2021,(11):24-25
(续第10期第24页) 稻-虾-蟹综合种养模式是在稻-虾和稻-蟹共作的基础上拓展而来的.虾、蟹生活习性和养殖条件基本相同,但虾、蟹的生长旺季却有所不同,适宜小龙虾的生长时间一般为4-6月,在6-7月就陆续出售,剩下的部分可作为种虾以繁育下一年的虾苗;而适宜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时间一般为6-10月,出售时间基本在10月以后;因而两者在生长时间上可以兼顾,相比单一养殖品种,虾、蟹混养更好地利用了水体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