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黔南、黔西南少数民族饮茶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境内长期生活着仡佬族、苗族、侗族、彝族、土家族、水族、布依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包括着茶文化。本文对今天的仡佬族和长期生活在贵州山区的各个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2.
举世闻名的"黄果树大瀑布"是贵州的一大胜景,但2009年秋冬季延至至今的干旱造成"大瀑布"大瘦身,贵州全省80多个县遭受干旱,农作物严重受灾.贵州境内多高原山地,安顺市山苍籽是当地的特色自然资源,鸿祥绿色产业公司就是开发利用山苍籽资源取得显著效益的企业之一.  相似文献   

3.
广西地区共有十一个少数民族世代居住,其中壮族和瑶族是广西地区人数最多的两个少数民族。选取壮族和瑶族这两个代表性民族从农业、林业发展方面的生产民俗和民族服饰、日常饮食方面的生活民俗对其传统生态民俗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境内长期生活着仡佬族、苗族、侗族、彝族、土家族、水族、布依族等数十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其中包括茶文化.  相似文献   

5.
举世闻名的“黄果树大瀑布”是贵州的一大胜景,但2009年秋冬季延至至今的干旱造成“大瀑布”大瘦身,贵州全省80多个县遭受干旱,农作物严重受灾。贵州境内多高原山地,安顺市山苍籽是当地的特色自然资源,鸿祥绿色产业公司就是开发利用山苍籽资源取得显著效益的企业之一。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的聚集具有地域性以及多样性,其空间未经过规划,但是其空间的形成以及功能性又与当地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性息息相关。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当地村民对现代生活的追求,传统的村落公共空间现已无法满足村民日益丰富的生活习俗。在积极响应国家"美丽乡村"的政策下,在改善村落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为村民营造出一些舒适、悠闲的功能区域。  相似文献   

7.
贵州从江小黄村农耕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从江县地形零碎,山高坡陡,熟田较少,垦殖率很低。其耕地特点:稻田多,旱地少;梯田多,坝田少;田块小,分布零散。由于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等多种原因,其境内尤其是小黄村一带的许多资源未能开发利用,如果适当调整和改变当地农事习惯的话,这里就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重点研究四川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5.12"大地震后10年建设情况,围绕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获批的5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现状进行剖析,调研其村寨建设、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经济增长、生态文明建设等,充分挖掘各村落特色及建设中的不足。结合十九大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意见,提出适用于当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创新性理念,促进当地农村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早上7点,村子全都身处云中,村民在屋子里喝着早茶,云朵从门口溜进来,又从窗边飘出去。"海拔1600多米的半坡老寨点缀在云雾环绕的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南糯山上,置身其中,宛若仙境。陈升茶业公司副总经理温铁流说起村中的美景,赞不绝口。勐海境内野生茶树遍布,生活在这里的哈尼、傣、布朗、拉祜等少数民族有无茶不成礼的传统。住在南糯山的哈尼人世代种茶,茶叶是半坡寨村民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前村民生活苦,一年在家就住两个月,其  相似文献   

10.
立足于贵州"三农"问题的现状,从贵州"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基本特征和基本制度出发,对贵州省"三农"问题的现状进行了深入详细地阐述,并论述了其与当地农村法制发展的关系问题。具体来说,从贵州"三农"问题的特殊性,引出了当地法制发展的背景因素;从基本特征的角度,阐述了贵州农村法制发展的基本思路;从制度化的角度,探讨了贵州农村法制发展的具体措施。着眼于农村法制发展的社会背景大环境,通过对贵州"三农"问题3种历时性分析,以期为农村经济发展以及法律制度的日臻完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贵州境内汉代墓葬分布较广,通过墓葬中的出土文物,可以考察古夜郎族群民风民俗的面貌。贵州汉代墓葬的出土文物反映,在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生活方面,古夜郎族群已经具有显著的农耕文化特征;巫觋鬼神的过度信仰,体现了古夜郎族群以农牧为基础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寄托;生殖崇拜的多种多样,附着着古夜郎族群在农牧社会条件下繁衍后代的文化色彩;赫章可乐出土的“套头葬”,具有深厚的农耕文明的文化意蕴和独特的科考文旅价值。  相似文献   

12.
侗族是贵州境内一个人数众多的重要稻作少数民族,其历史悠久的传统稻作文化凸现出了极为丰富的生态意蕴:一是传统稻作农田开垦、灌溉及品种选育中的顺应自然倾向;二是传统稻作种植、收贮中的和谐共生现象;三是传统稻作饮食中的均衡协调追求。  相似文献   

13.
在世代演替中,水逐渐成为众多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良好的水环境也是少数民族村落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目前很多少数民族村落水污染问题明显,已威胁到当地村民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基于对贵州黔东南侗族村落苗兰村的实地调研,重点分析了当地水污染现状成因,如生活垃圾及污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村民环境意识淡薄等,从经济、政治、公...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外来文化的侵入,使民俗这种充满人民智慧的文化,正在慢慢的减少,甚至消失。所以,对民俗的保护开发,无论国内外,无论政府与民间,都越来越重视。民俗保护开发的模式,从最早的资金帮助,设置博物馆,到后来的与旅游开发相结合,让民俗产生当地村民的收益,及某些学者提出的让民俗与老百姓的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其成为生活中精神的一部分。指出了中国目前民俗保护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国外开展民俗保护的方法,提出了苍南县民俗保护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15.
广西龙胜龙脊地区的稻作民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龙脊梯田作为农业景观广为人知,但是其丰富的稻作生产和生活民俗却不被重视。作者依据实地调查,参考相关文献,较为全面的梳理介绍了当地的稻作民俗内容,并初步分析了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6.
论贵州在我国糯稻栽培圈中的历史地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属于我国历史上的"糯稻栽培圏",其糯稻生产和种质资源在全国占重要地位。贵州黔东南地区是贵州糯稻栽培圈的核心区,且以糯禾为特色。糯禾是贵州黔东南原生态农耕文化的瑰宝,是境内各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乡村民俗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村庄发展有重要作用。以安徽省绩溪县伏岭村为调研点,以当地一项民俗活动——"舞回"为研究对象,以村民对活动的参与度、认同度为切入口,从村民交往圈层、村民相互信任度、村民对乡村公共事务参与度、在外村民对村落共同体的反哺情况四个维度系统分析了民俗文化传承对村落社会资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根据以往资源收集经验,选择地方传统资源相对富集、以往考察和收集触及较少的地区为调查县,以确保收集资源的新颖性,确定对贵州20个县(市)、87个乡镇的稻类地方资源进行考察。本文总结了当地少数民族种植地方品种的经验和主要原因,并对下一步保护地方稻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贺剑武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00-10302
在介绍桂林龙胜龙脊梯田概况、发展沿革及其旅游价值(即具有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是典型的农业复合生态系统及农耕文明与少数民族民俗的完美结合)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桂林龙胜龙脊梯田旅游开发的对策:①建立生态博物馆的旅游开发模式。以典型的农业复合生态系统为基础,以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现象为基本内容,以原汁原味的当地"活态人文遗产"为展示重点,与少数民族村寨发展相结合。②加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性。重视梯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规划决策的社区参与;在旅游收益分配上要特别突出社区民众的参与性。③结合观光旅游、民俗旅游共同发展。对现有观光旅游、民俗旅游的有力补充,是对现有客源、现有市场的深度发掘。  相似文献   

2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345-346
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我们研究分析肃南县少数民族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采用《肃南县少数民族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两个乡镇居民进行抽样调查,并对相关数据作对比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收入、地域、民族等变量对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