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葛菁华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6):207-209
分别对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当贵州省农业现代化于2006年开始进入起步阶段的同时,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也开始进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大于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阶段.因此认为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阶段与贵州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存在发展阶段的耦合性,即贵州省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与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开始进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大于未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的阶段在时间上是耦合的.  相似文献   

2.
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得知,一方面通过就地转移的方式大量转移剩余劳动力很困难;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往大中城市转移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大、中城市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大大地降低。因此通过农村城镇化建设,把剩余劳动力向小城镇转移是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小城镇转移模式在吸收剩余劳动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建议通过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3.
从农村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现状出发,探讨曲靖市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综合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解决曲靖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以期为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罗怀良  许可  李霞  陈浩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7029-7031
在分析川中丘陵地区农村经济与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大英县抽样调查资料分析了川中丘陵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该县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初中文化为主,外出务工多选择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中心城市,绝大多数以初级劳务型工作为主,文化程度和转移地点对务工年收入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地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出发点不规范及转移秩序混乱影响了当地农业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给输出地带来较多社会问题。针对该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发展乡镇企业、高效农业和第三产业等措施消化和吸收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强管理,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服务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目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且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路径依赖",与转移路径配套运用的政策制度滞后.已有路径已无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高效转移,无法带领农民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陷入困境.创新转移路径势在必行.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的疏导治理出发,力图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得到突破与完善.  相似文献   

6.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军政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694-4698
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分析,构建了“政府引导、市场带动、农村自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体系,即以“政府引导+中介主体+其他补充”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体系,以便形成高效、经济和公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体系,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组织体系建设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王周火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7):3006-3008
以欠发达地区湖南省邵阳市为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状况,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旨在从政策上提供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贵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点和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下降的原因,深入剖析了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适合贵州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筛选了11个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得到各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联度,给出各因素对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长的贡献率;分析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因素,提供制定相关政策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沈忠明  张成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6990-6992,7017
在介绍綦江县域概况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綦江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针对綦江县域的实际情况,提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建议,以有效解决綦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2.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从漳县实际出发,认真分析漳县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深入剖析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有效探索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征(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不断增多,农村劳动力中有1.5亿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成为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一大桎梏,因此解决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的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其次分析了国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模式,最后结合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提出山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快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步伐,促进西部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目前己存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的研究,结合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提出了一些解决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而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探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有效途径:优化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业就业容量;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产品的深加工;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要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8.
以新疆吉木乃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调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吉木乃县劳动力转移状况。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偏远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及问题,以寻找适应偏远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最终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目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且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路径依赖”,与转移路径配套运用的政策制度滞后。已有路径已无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高效转移,无法带领农民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陷入困境。创新转移路径势在必行。本文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路径的疏导治理出发,力图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得到突破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对比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良  赵飞 《广东农业科学》2010,37(3):290-292
从农户视角出发,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的成本、收益进行对比,分析了影响农民进行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选择的主客观因素,结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实际情况,提出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带动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