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为了获取作为微生态制剂的候选菌株。本研究从鸭的空肠内容物中分离到22株乳酸菌,并对菌株ZW001进行研究。通过形态、生理生化、16S rDNA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构建,鉴定为Pediococcus acidilactici(乳酸片球菌)。而且从耐酸、耐胆盐、耐高温及抑菌方面,研究其益生功能。结果表明:乳酸片球菌ZW001具有较好的抗逆性和抑菌特性。总之,菌株ZW001可以作为益生菌的候选菌株应用于饲料工业。  相似文献   

2.
采用从婴儿粪便中提取具有益生作用的菌种,为下一步的研究开发做乳酸菌种库做积累。选取河南省洛阳市5位志愿者进行样品采集,得到5份完全由母乳喂养的婴儿(2月龄)自然排出的粪便样,并分离纯化出5株乳酸菌(RS1, RS2,RS3,RS4,RS5)和5株双歧杆菌(SQ1,SQ2,SQ3,SQ4,SQ5),经鉴定,确定RS3和SQ1具有益生作用的。结果表明,此2株菌具有较好的耐酸性、胆盐耐受力,对温度敏感,对模拟胃液和肠液具有较强的耐受力,且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具有95%以上的抑菌率,可作为优良的益生菌候选菌种。  相似文献   

3.
乳酸菌作为最安全、最有效的益生菌种,在医疗、食品、饲料等行业应用普遍。但其特性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对肠黏膜的黏附性是乳酸菌发挥良好益生作用的首要前提。黏附后的乳酸菌不仅能够在肠道内大量定植,还能够通过与致病菌竞争黏附位点,抑制病原菌增殖。同时,乳酸菌能够通过调控肠黏液层中黏蛋白的表达,巩固肠黏液屏障,减少微生物入侵。主要论述了乳酸菌黏附特性及作用,以期能够为乳酸菌的深入认识及科学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从4类中国传统发酵豆制品(臭豆腐类、腐乳类、豆瓣酱类、豆豉类)中分离出具有益生功能的乳酸菌。利用MRS液体培养基培养,通过对菌株进行耐酸、耐小牛胆盐、表面疏水性、抗氧化和降胆固醇试验,确定菌株的物理特性,同时进行16S rDNA序列的比对,最终确定分离得到了4株乳酸菌,分别命名为C1,C2,F1和F2。初步鉴定C1,C2为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F1,F2为戊糖片球菌(P.pentosaceus),4株菌株均具有潜在益生功能。  相似文献   

5.
应用嗜酸乳杆菌发酵豆乳制成发酵豆乳,通过进行体外耐酸与耐胆盐试验和测定货架期内益生菌数量,探讨发酵豆乳潜在益生作用。结果表明,货架期内发酵豆乳的益生菌对酸和胆盐都有很强的耐受性,并且整个货架期内益生菌数基本为1×107CFU/mL。因此,说明发酵豆乳在货架期内具有潜在的益生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介绍乳酸菌的定义、分类和益生功能,及其在食品、医药、饲料等领域中的应用,为功能性乳酸菌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发酵香肠、酸菜及酸奶为原料,通过平板分离、体外降胆固醇能力的测定及益生功能评价,筛选出1株胆固醇降解率为69.2%的益生菌菌株S-59。该菌株不仅具有良好的耐酸能力、耐胆盐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疏水性。经形态学、生理生化试验,将其鉴定为嗜酸乳杆菌。  相似文献   

8.
以含有益生乳酸菌的酸奶为基料,研究不同明胶添加量和稀奶油添加量对冰激凌品质特性影响,分析不同含量明胶的益生菌酸奶冰激凌膨胀率、融化率、黏度、硬度、感官评价和益生菌存活数目等指标,筛选出较为合适的益生菌酸奶冰激凌配方。结果表明,当明胶添加量为0.5%时,益生菌酸奶冰激凌的膨胀率为26.7%,融化率为76.84%,黏度为175.62 m Pa·s,硬度为1 032.67 g,在此条件下感官评价相对较高为91.52±1.38分。  相似文献   

9.
冷懿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28):52-56
蜈蚣藻是广泛分布在中国浅海的一种大型红藻,其多糖具有优秀的生物活性,笔者着重研究蜈蚣藻多糖的益生效应,以期将蜈蚣藻多糖开发为一种新型且更为高效的益生元,起到调节人体的免疫力、增强体质的作用,使其能够作为双歧杆菌的促生长因子应用于酸奶的发酵工业中。实验采用水提法提取蜈蚣藻多糖,使用96孔板法对蜈蚣藻多糖进行益生菌增殖实验研究,以低聚果糖组与其作对照。对蜈蚣藻多糖进行体外益生效应测试,发现蜈蚣藻多糖益生效应显著,并明显优于低聚果糖;进行抑菌效应测试,发现蜈蚣藻多糖和低聚果糖都不存在抑制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增殖的作用,反而具有较弱的促进作用,但都处于身体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初步判断蜈蚣藻多糖具有较好的益生效应,可以作为益生元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人体的结肠微生物区对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自从引入益生菌和益生元的概念后,对人体肠微生物区组成的观点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详细研究复杂的细菌群落一直是个巨大的挑战。用抽样法研究肠微生物群将会更加成熟,并广泛应用于此项研究中。目前,以核酸为基础的分析方法是研究肠微生物区系的基本工具。应用先进的分子技术,使点查和鉴定结肠细菌的种类以及族系级别成为可能。目前正在对第二代益生元的概念展开广泛研究。了解内脏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以及处于内脏生态系统中的细菌的作用机制,对于益生菌和益生元将来的发展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对益生菌的概况、来源、种类和特点,以及其在乳制品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概述。益生菌具有抑制病原菌、刺激免疫功能、降低胆固醇及心血管疾病风险、抗肿瘤和其他健康效应等特点,结合乳本身的营养价值,为其综合开发和利用奠定一定基础。益生菌具有利于人体生长发育的营养和生理功能,其在功能乳制品开发方面的重要性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乳酸菌是发酵食品中一类常见的细菌,它对发酵果蔬、发酵肉制品的品质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乳酸菌发酵果蔬以后,除了增加果蔬的风味以外,还可显著提高果蔬的抗氧化能力,这对增加产品的益生功效,促进宿主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乳酸菌发酵提高果蔬抗氧化的作用进行综述,分析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发展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乳酸菌与健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酸菌广泛应用在食品、药品、保健品等行业中,作为一种益生菌,它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就乳酸菌的概况、功效、应用,以及与人体肠道的关系和不适用人群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乳品生物技术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持进行的益生乳酸菌Lcasei Zhang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分析历时15个月,近日全部完成。这是我国第一个独立完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乳酸菌基因全序列测定,标志着我国在乳酸菌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达到国际水平。  相似文献   

15.
以羊奶为原料,研究水苏糖、低聚木糖、低聚果糖、低聚乳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异麦芽糖6种益生元对酸羊奶中乳酸菌活菌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苏糖对乳酸菌有增殖作用,其最佳用量为1 g/100 g羊奶;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和低聚异麦芽糖对乳酸菌也有增殖作用,低聚果糖最佳用量为1.6 g/100 g羊奶、低聚异麦芽糖最佳用量为2 g/100 g羊奶,其中低聚半乳糖的增菌效果最明显,最佳用量为1.2 g/100 g羊奶。在复合益生元研究中,发现低聚半乳糖和低聚异麦芽糖的比例为2∶1,添加量为3 g/100 g羊奶时,增菌效果较好;当低聚半乳糖和低聚异麦芽糖的比例为3∶1,添加量为2 g/100 g羊奶时,增菌效果较好。综合比较,确定益生元的最佳添加量为低聚半乳糖和低聚异麦芽糖比例为3∶1,其添加量为2 g/100 g羊奶时,酸羊奶中乳酸菌活菌数最高。  相似文献   

16.
高产胞外多糖乳酸菌的筛选与初步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酸菌胞外多糖具有良好的功能特性。利用菌落拉丝法,从自然发酵的酸菜和鲜奶中筛选出1株高产胞外多糖的乳酸菌L3,经苯酚—硫酸法进一步鉴定,得出其产胞外多糖能力与菌落拉丝长度成正比。通过生理生化和糖发酵试验,初步鉴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  相似文献   

17.
乳酸菌是具有调节免疫、防癌抗突变的益生菌,也是食品生产中的重要工业发酵菌群。代谢组学技术已在乳酸菌发酵食品的进程监控、产品分型、风味形成机理等研究中广泛应用。本研究概述了代谢组学在食品与营养科学研究中的分离和检测技术平台以及数据分析方法,着重阐述了代谢组学技术在乳酸菌发酵食品行业中的应用现状,包括乳制品、豆制品、腌渍食品和饮品。未来代谢组学在乳酸菌发酵食品中的研究将集中在功能性乳酸菌的代谢机理、乳酸菌代谢组学数据库建设和扩容、代谢组学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系统生物学技术结合应用等领域,尤其是代谢组学技术引入腐乳、酸菜等中国传统乳酸菌发酵食品的产品开发和品质监控,完善行业规范并提升行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乳酸菌的研究如火如荼,对动物源性乳酸菌的分离现状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猪源、鸡源、鸽源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同时综述了乳酸菌制剂的应用研究,最后指出未来的发展将是乳酸菌制剂的时代。  相似文献   

19.
16S rDNA序列分析法鉴定乳酸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6SrDNA序列分析法,对从西藏传统发酵的酸牦牛奶中分离得到的4株乳酸菌,分别提取DNA,经PCR扩增后,测定其16SrDNA序列,并与基因库中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经鉴定1株为瑞士乳杆菌、1株为发酵乳杆菌、2株为干酪乳杆菌。结果表明,该实验方法可以实现乳酸菌种级水平鉴定,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简便、快速等优点,适合实验室及工业化生产中对乳酸菌的鉴定。  相似文献   

20.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能够合成具有多种功能特性的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s,EPS),其通常具有改善乳制品的风味,抗癌、抗氧化和益生特性等功能。然而LAB EPS的产量较低,限制了EPS的工业化生产应用。为了提高EPS的产量,促进其商品化发展,优化菌株产EPS的发酵条件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单因素试验的方法优化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J1发酵产EPS的最佳条件。研究表明:菌株在70 g/L蔗糖、14 g/L牛肉膏、3.5 g/L柠檬酸铵、4 g/L无水乙酸钠、4.00%接种量、培养温度35℃、p H 5.5和160 r/min摇床转速条件下,EPS产量最高,为(72.66±0.02)g/L。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显著提高了P. acidilactici J1的EPS产量,是优化前的4.76倍,为乳酸菌EPS的工业化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