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玉米纹枯病是我县玉米上新上升的一种病害,近几年来对玉米生产威胁很大,有关测报和防治的技术资料较少。为了给综合防治该病提供理论依据,从1986年开始笔者对该病的田间发生规律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对产量损失进行了测定,对防治技术作了研究,现报道于后。一、系统观察选择玉米纹枯病发生严重的田块,播种中单二号品种,整个生育期不进行任何药剂防治,三叶期开始每3天普查一次,始病后确定5点,每点用红油漆标记20株,5天调查一  相似文献   

2.
20%三环唑·井悬浮剂是上海市农药研究所研制的一种型复合杀菌剂,经室内毒力测定三环唑和井冈霉素比例以3:1,既能防治穗颈瘟又防治纹枯病,有降低三环唑用量及省工、节本等特点。经近年田间药效试验及大面积防治推广表明,防治稻瘟病及纹枯病效果良好。 1991年,在长汀县东街村的“79106”水稻上,每亩用20%三环唑,井悬浮剂100克和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克(浙江东阳农药厂);25%井冈霉素粉剂25克(浙江海宁农药厂)及空白对照进行试验,小区面积0.03亩,重复3次,孕穗末期及齐穗期用手动喷雾器各喷药1次,亩喷药量60公斤。试验结果表明,20%三环唑·井悬浮剂防治水稻穗颈瘟和纹枯病效果分别达94.8%和95.6%;三环唑防治穗颈瘟效果为97.3%,防治纹枯病无效;井冈霉素防  相似文献   

3.
鸭粪中1株水稻纹枯病菌拮抗细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稻鸭复合生态系统抑制水稻纹枯病发生的作用机理,以从鸭粪中分离到的1株拮抗细菌A168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拮抗效果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其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拮抗作用及其抑菌谱;根据培养性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测定、扫描电镜观察及16S rDNA序列分析对其进行了鉴定;构建了包括其在内的13株相关种属菌株的系统发育树。A168菌株对水稻纹枯病有明显的拮抗作用,且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和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有抑制作用,抑菌谱广;A168菌体杆状,革兰氏染色阳性、芽孢中生、周生鞭毛、16S rDNA分析与其亲缘关系较近菌株Bacillus cereus(AJ577288.1)的同源性达99%,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A168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其16S rDNA序列已在GenBank中注册,登录号为GQ118339。A168为开发防治水稻纹枯病生防制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玉米螟蛀孔数与玉米产量损失率关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9月17日和2003年9月19日分别在伊宁市汉宾乡和巴彦岱镇,选取玉米螟发生相对较重的2户农民的玉米田块测定了玉米螟为害产量损失与蛀孔数关系的试验。田间取样按行向抽取样时间(年-月)虫眼数(个/株)穗粒重(g/穗)单产(kg/亩)损失率(%)2001-091165.08825.41.542157.24786.26.  相似文献   

5.
科技文摘     
稻田玉米纹枯病损失率测定及其防治研究/谢恩平…湖南省植保植检站410127∥湖南农业科学.-2001,3:-50~51发展稻田玉米是湖南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压缩早籼稻种植面积的主要措施之一。但在长江流域,由于稻田玉米生长期间降雨量多,玉米纹枯病与水稻纹枯病属同一菌源,往往造成稻田玉米纹枯病大流行。经损失率测定,说明玉米纹枯病影响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重和穗率重等。在各因素中主要通过减少穗粒数和降低千粒重而影响玉米产量。病情一级和二级对产量影响不大,病情三级时产量损失达18.03%,病情…  相似文献   

6.
匡石滋 《植物保护》1991,17(6):40-41
稻粒黑粉病(Tilletia horrida)是我县杂交稻制种田的主要病害,其为害率是检验发病程度、防治质量及估计损失率的主要依据。在调查时,往往对病穗率较易调查,但损失率主要按每穗不同病粒数进行测定,工作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小麦纹枯病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通过44个品种83块麦田小麦纹枯病为害损失的测定,明确小麦纹枯病可引起小麦显著减产。病级1~4级,穗粒数降低依次为3.39%、4.68%、5.97%、15.99%,但差异并不显著。千粒重降低依次为2.15%、5.74%、10.53%、18.66%,减产依次为7.21%、12.22%、25.05%、37.72%,千粒重降低是减产的主导因素。同一病级的为害损失,品种间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出耐病和敏感的不同,稻茬小麦损失大于玉米茬小麦。小麦群体病株率(X_1)和病情指数(X_2)与产量损失率(L)的关系符合二次曲线:L=0.2072X_1-8.0747×10~(-5)X_1~2-1.4937(n=67,R=0.7181),L=0.4346X_2-3.4835×10~(-4)X_2~2-0.8787(n=67,R=0.7530)。防治适期在小麦返青拔节期3月15日前后。小麦纹枯病防治指标商榷为病株率15%,或病情指数4%。  相似文献   

8.
小麦纹枯病发生规律与测报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小麦纹枯病是南阳地区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病害,1983年首次记录,发生面积38万亩,1987年扩大到126.5万亩,1991年达444.5万亩,重病田病茎率100%,平均减产20%以上,成为影响本地小麦高产稳产的重要因素之一。1984年以来,我们对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消长规律及测报技术进行了一些研究。一、小麦纹枯病发生消长规律从1987年秋开始,选择本地主要品种宛7107三块,进行病情系统调查。方法是小麦出苗后3天调查一次,见病株后定点,每隔10天调查查一次,每块田5点取样,每样点50株,3月1日后每点改为30茎,记载  相似文献   

9.
选择不同品种和不同病穗密度的二棱大麦田10块,每田取176m~2范围,以1m~2为样点单位,全群调查坚黑穗病病穗密度,测定其空间分布型。 分田块计算样点平均数(x)及方差(s~2),采用7种聚集度指标检验所属分布,其测定值分别为:(1)扩散系数C1.8747—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小麦纹枯病菌群体组成及致病力分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明确河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特点及病菌特征,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该病的发生情况,通过细胞核染色、菌丝融合反应和r DNA-ITS序列分析测定196株纹枯病菌群体组成,并比较其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河北省3个不同生态类型麦区30个监测点均有纹枯病发生,临漳县发病最重,其次是邯郸县和馆陶县,青县发病最轻;纹枯病菌可划分为AG-D、AG-B(0)、AGI、AG-4和AG-5共5种融合群,分别占菌株总数的88.3%、1.5%、5.1%、3.6%和1.5%;采自黑龙港平原区和山前平原区的纹枯病菌对石新828、良星99和邯6172的平均致病力均明显强于冀东平原区;菌株可划分为极强、强、中等和弱4个致病类型,分别占菌株总数的45.92%、33.67%、7.65%和12.76%。表明河北省小麦纹枯病发生普遍,总体呈南重北轻的趋势,纹枯病菌群体组成较简单,以强致病力AG-D融合群为主。  相似文献   

11.
调查浙江省嘉兴市和湖州市两地稻田乱草发生及危害情况,考察不同种群乱草的生物学特性差异并测定乱草对不同除草剂的敏感性差异。乱草分布及危害调查结果表明,其发生频率为5.6%~33.3%,危害等级以Ⅰ级危害为主,其中嘉兴市秀洲区、海宁市、桐乡市和湖州市安吉县等4个地区部分稻田存在Ⅱ级危害。7个不同种群乱草株高、穗长等性状比较结果表明,种群S3(浙江省桐乡市龙翔街道单桥村)的株高、穗长和剑叶长与其余种群表现差异显著,各种群间每穗粒数表现差异显著,其余性状如节数、剑叶宽和单株分蘖数各种群间差异不显著。不同种群乱草对不同药剂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群乱草对■唑酰草胺均表现敏感,说明■唑酰草胺可用以防治乱草,但不同种群间对■唑酰草胺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浓度梯度试验结果表明,种群S7(安吉县递铺镇宋家湾村)对■唑酰草胺存在一定的抗性。不同种群对相同药剂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说明建立敏感性监测以有效防控乱草和避免其对药剂产生抗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淘土调查小麦吸浆虫土内虫口密度是规划吸浆虫防治区和掌握其密度变化的主要方法,每年在小麦返青后、吸浆虫成虫羽化后和穗部幼虫入土后都要进行。由于淘土调查比较费工,各地在面积调查时往往每块调查田仅取1~2个样方。显然这样做取样误差较大,代表性不足,准确性差。为了寻找适宜的淘土调查方法,我们于1990年4月初对南阳县溧河乡的一块麦田进行了研究。1.土内密度的分布情况:用等距抽样法在田内取150个点,每点取0.5(长)×0.5(宽)×  相似文献   

13.
设置正常灌水处理(T1)、重度干旱处理(T2)2种处理,测定株高、穗重、单株粒重、千粒重和产量(单位面积产量)等性状,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抗旱系数(DRC)、综合抗旱系数(CDRC)、加权抗旱系数(WDC)、隶属函数值(D)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成熟期不同甜高粱品系的抗旱性进行鉴定及指标筛选。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各性状均有显著影响(P0.05);抗旱系数频次分析表明,各性状抗旱性敏感程度由大到小顺序为穗粒数分枝数株高茎粗千粒重穗茎粗穗重穗长单株粒重产量;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穗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产量与穗粒数、穗重、单株粒重、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穗粒数与穗重、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株粒重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通过主成分分析,将10个性状转化成5项新的互相独立综合指标,可代替88.087%原始所有性状抗旱信息;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各性状DRC与D的密切程度大小顺序为单株粒重千粒重穗粒数产量穗茎粗分枝数穗重穗长株高茎粗。对D值进行聚类分析,将22个不同品系甜高粱分为5个抗旱级别,其中Ⅰ级3份、Ⅱ级7份、Ⅲ级6份、Ⅳ级4份、Ⅴ级2份。对聚类分析结果的抗旱系数进行抗旱性等级统计分析表明,除株高、茎粗和穗长以外,千粒重、单株粒重、穗重、穗粒数、D值、分枝数、穗茎粗、CDRC值和WDC值随着抗旱级别的升高而增加。逐步线性回归方程表明,千粒重、单株粒重、穗粒数、穗茎粗与D值密切相关。综上所述,干旱胁迫对甜高粱成熟期各性状均会产生显著影响,千粒重、单株粒重、穗粒数和穗茎粗可作为甜高粱成熟期直观、准确和简单的抗旱鉴定评价指标,筛选出成熟期抗旱性强的甜高粱品系为F417、F438、F6137。关键字:  相似文献   

14.
1992年我们进行了可杀得防治柑桔溃疡病田间药效试验,效果显著.试验在浦北县江城乡崩塘果场七年生的化州橙、红江橙果园进行.设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美国固信公司产品)300倍液、50%加瑞农可湿性粉剂(日本北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产品)1000倍液以及空白对照等3个处理,不重复,每药剂处理15亩,空白对照设3株.于7月26日柑桔晚夏梢修剪时,开始用第一次药,连用3次,每次间隔10天.药效调查于第一次施药后60天进行,每处理随机5点取样,每点2株,每株调查上、中、下部5个枝梢及幼果,共150个梢(包括幼果).检查梢上的所有叶片病斑,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爱米)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乳油防治水稻纹枯病每667m2用量20g、15g和10g的3个处理防效分别为84.5%、75.4%和68.54%,对照药剂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爱苗)乳油每667m2用量20g和43%戊唑醇(好力克)悬浮剂每667m2用量15g的防效分别为83.4%和69.1%。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可作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水稻安全,可以大面积推广应用,生产上推荐每667m2用量为15~20g。  相似文献   

16.
1984年在早稻上,每亩用3%井岗霉素150克,兑水25公斤,1毫米孔径喷片喷雾,进行防治早稻纹枯病试验结果: 1.不同生育期1次性喷药于(月/日)6/30、7/4、7/8和7/12(即幼穗分化始期、孕穗、始穗和齐穗期,防治1次,收割前考查得出,  相似文献   

17.
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防治指标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有效防治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的为害,通过人工接虫方法研究了其幼虫虫口密度(x)与玉米缺苗率(y)的关系,采用人工去苗模拟为害方法研究了玉米缺苗率(y)与产量损失(z)的关系,并提出了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的防治指标。结果显示,虫口密度为1、3头/株时,无缺苗现象,虫口密度为5、10、20和30头/株时,缺苗率分别为19.4%、22.8%、44.4%和49.6%。玉米缺苗率随着虫口密度增大而升高,二者呈显著二次线性相关:y=-0.0609x2+3.636x-4.5306,R2为9564;玉米缺苗率对单株穗重、穗长、穗粗和秃尖长等均无显著影响;玉米缺苗率(y)与产量损失(z)也呈二次线性相关:z=0.0036y2+0.3077y-0.3553,R2为0.9691。根据防治的直接收益和成本,提出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幼虫的防治指标为3头/株,此时玉米缺苗率为6%~7%。  相似文献   

18.
蒋海霖  丁旭 《植物保护》1990,16(6):35-35
穗瘟是我县后季晚稻的主要病害,近年我们对其空间分布型、调查技术及产量损失率进行了调查测定,现简报如下。 选择后季晚稻主要品种南粳33、盐粳3号,分类型采用全查法调查每样点(一穴)的病穗数,测定各自空间分布型。以5点、对角线、棋盘式、平行线法,“Z”字型等5种抽样方法在病穗实况图上重复抽样,抽样结果进行t测验,并确定理论抽样数量。同时在各类型病田中分病级挑选大小一致的稻穗,成熟  相似文献   

19.
南美斑潜蝇在蚕豆上的为害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云南丽江地区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南美斑潜蝇在蚕豆上的发生为害习性及与有关生态因子的关系。本研究可为该虫的综合治理提供一定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田间取样与调查方法:在丽江县城郊选择两块蚕豆地,每块地约为0.33hm~2,品种为丽江青皮,为冬性品种。自蚕豆出苗后(11月中旬)开始定点、定株、定叶调查,一直到蚕豆收获为止(5月中旬)。采用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20株,每株自下而上按叶位进行调查,每叶位固定1片叶子,每隔5d调查1次。调查成虫取食孔(分级计数)、幼虫潜食斑(分级计数)和幼虫蛀道数。  相似文献   

20.
水稻纹枯病是湖北省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常年发生程度较重.为了了解24%噻呋酰胺悬浮剂(满穗)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效果,探索其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最佳施药时期、用量、施药次数等,笔者2013年进行了满穗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试验,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