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对7个小麦品种萌发期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分析,结果表明,7个小麦品种资源中,PPO活性变化范围在30.60~70.20 u/(g·min)之间,平均值为49.40 u/(g·min),小麦籽粒萌发过程中PPO活性是不稳定的,小麦籽粒萌发过程中成熟干籽粒(0 h)PPO活性最低;萌发过程中不同品种的PPO活性的变异系数有一定差异;小麦籽粒萌发过程中品种和萌发期对PPO活性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普通小麦品种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邻苯二酚为底物,采用全籽粒浸提分光光度法测定了200个普通小麦品种的多酚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1)不同多酚氧化酶活性范围的品种频次分布呈偏态性,峰值倾向低多酚氧化酶活性一侧;(2)种皮颜色和胚乳质地与多酚氧化酶活性有关。红皮品种PPO活性高于100 AU·min-1·g-1的占31.82%,高于200.0 AU·min-1·g-1的占11.63%;白皮品种PPO活性变幅较小,主要集中在28.3 AU·min-1·g-1左右,高于100 AU·min-1·g-1仅占10.40%,高于200 AU·min-1·g-1的占0.06%。总体上看,在平均PPO活性和具有高PPO活性的品种比例上,白皮小麦显著低于红皮小麦品种;(3)白皮粉质和半角质小麦中,PPO活性低的品种较多;(4)我国大面积种植的一些小麦品种PPO活性差异很大,黄淮麦区的很多品种PPO活性在20~50 AU·min-1·g-1之间,属PPO活性较低的类型。  相似文献   

3.
黄婷  柴元爱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2):10251-10251,10259
[目的]探讨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小麦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为小麦面团色泽性状的改良和优势区域种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宿州和涡阳地区种植面粉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差别较大的13个小麦主栽品种(系),研究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对小麦面粉PPO活性的影响。[结果]宿州地区安农0236的面粉PPO活性最高,而涡阳地区皖协2691的面粉PPO活性最低。在同一地区,基因型及其互作对小麦面粉PPO活性都有显著影响,不同基因型的PPO活性均大于互作的PPO活性。小麦面粉PPO活性的品种与试点互作效应十分明显,不同试点、不同品种(系)的PPO活性差异显著。[结论]研究品质性状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对小麦品质遗传改良和优质小麦的区域化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白度低PPO活性小麦种质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对142份小麦种质资源的面粉白度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面粉白度值高于国家一级粉标准的有73份,占样本总数的51.4%;样本PPO活性低于100 AU.min-1.g-1有41份,占供试样本的28.9%;筛选出9份面粉白度值高于80%,且同时具有较低PPO活性(〈100 AU.min-1.g-1)的小麦种质,可作为小麦白度性状改良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小麦多酚氧化酶(PPO)的特性及其褐变的控制方法,为提高小麦品质提供试验和理论依据。[方法]对洛阳地区5个品种小麦籽粒PPO的催化特性、热稳定性和pH值稳定性等性质进行了研究,同时考察了抑制剂对PPO的褐变抑制作用。[结果]小麦PPO活性的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值为6.0;柠檬酸、抗坏血酸、半胱氨酸等抑制剂均可有效抑制PPO的活性,且随着抑制剂浓度的增大PPO活性降低越明显。[结论]可通过调节合适的温度、pH值和添加一定浓度的抑制剂有效地防止PPO褐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利用分子标记PPO18和STS01对173份供试小麦品种Ppo 2APpo 2D位点的等位基因变异进行分子检测,并根据品种间不同PPO等位基因组合类型将供试小麦品种进行分类,同时对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进行生化测定及面粉白度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73份小麦品种共检测出Ppo A1b/Ppo D1a、Ppo A1b/Ppo D1b、Ppo A1a/Ppo D1aPpo A1a/Ppo D1b 4种等位基因组合类型,且各基因组合类型出现的频率分别为38.7%、13.9%、35.8%和11.6%;供试小麦品种不同位点PPO等位基因出现的频率差异较大,2A位点等位基因Ppo A1a、Ppo A1b出现频率相近,而2D位点等位基因Ppo D1a出现频率是Ppo D1b的3倍;所测定的173份小麦品种PPO活性均值为117.3A475/(min·mg) ,其中低PPO品种所占比例较高;4种基因组合类型PPO活性顺序为Ppo A1a/Ppo D1b>Ppo A1a/Ppo D1a>Ppo A1b/Ppo D1b>Ppo A1b/Ppo D1a ,且彼此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供试小麦的面粉白度均值为73.0%,达到国家面粉白度等级一级标准的品种38份,占供试小麦总数的22.0%;其中基因组合为Ppo A1a/Ppo D1b的品种面粉白度显著低于其他3种基因组合。总体来看,供试的小麦品种间面粉白度及籽粒PPO活性变异范围较广,面粉白度与PPO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且控制PPO的主效基因的等位变异对PPO活性及面粉白度均有显著影响。对供试小麦品种的面粉白度、PPO活性表现及PPO等位基因组合类型进行综合考察,筛选出23份具有高白度低PPO活性的小麦品种,可以作为高白度低PPO活性小麦育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7.
小麦籽粒多酚氧化酶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3种不同方法提取21个小麦品种籽粒的多酚氧化酶(PPO),以综合研究不同的提取方法与其活性的关系,结果显示:在3种提取方法中,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提取全麦粉PPO的活性平均值和变异系数最高,分别为57.2 U/(g.min)和77.7%;而用磷酸盐提取全麦粉PPO活性平均值为19.6 U/(g.min),变异系数为59.6%,低于前者。用磷酸盐提取完整籽粒的PPO活性平均值及变异系数最低,分别为5.1 U/(g.min)和16.7%。简单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分别用磷酸盐和SDS提取全麦粉PPO活性的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达0.954;其次是磷酸盐提取的完整籽粒和SDS提取全麦粉的PPO活性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925;最小的是用磷酸盐分别提取完整籽粒和全麦粉PPO活性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77。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同时研究了磷酸盐和SDS分别提取PPO活性的时间特性,结果表明:对于PPO活性差异较大的品种,其活性曲线的差别也较大;对于同一品种,这2种方法提取的PPO活性面积(活性曲线下包含的面积)也差异明显。上述说明磷酸盐缓冲液中加入SDS可有效地改善PPO的提取效果;不同品种、不同的提取方法,PPO的活性曲线也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开发出小麦籽粒PPO活性的分子标记,并对新标记的应用进行研究,为面制食品外观品质的改良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一条由小麦2D染色体上PPO基因编码的mRNA序列(GenBank:AY515506)设计引物,对7个高PPO活性和7个低PPO活性小麦品种进行PCR扩增,筛选出有差异的引物,对130份小麦品种资源进行检测,验证不同带型与PPO活性的相关性,并利用一套中国春缺体、四体及双端体对STS标记进行染色体定位。在此基础上,结合一个位于小麦2A染色体上的PPO基因分子标记(PPO18),对新开发的标记在小麦低PPO活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的作用进行评价。【结果】在AY515506的不同位置共设计了8对引物,其中一对引物(STS01)在高、低PPO活性材料中表现出多态性。该引物在7个低PPO活性的材料中能扩增出560 bp的目标片段,在7个高PPO活性的材料中没有扩增出目标片段,利用中国春缺体、四体及双端体最终将该标记定位在2D染色体长臂上。利用该标记检测130份小麦品种,结果表明有75个品种可以扩增出560 bp的目标片段,其PPO活性均值为221.08 A475/(min•g•103);55个品种没有扩增出目标片段,PPO活性均值为309.98 A475/(min•g•103),方差分析表明两者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利用STS01和PPO18共同检测后发现,130份品种中,有37个品种的双标记扩增均表现出高活性带型(H1H2),这些品种PPO活性的均值为337.82 A475/(min•g•103),显著高于其它几种扩增带型品种的PPO活性均值(P<0.01)。32个双标记扩增均表现为低活性带型(L1L2)的小麦品种PPO活性值普遍较低,可作为改良面制食品外观品质的候选亲本。【结论】STS01是一个位于小麦2D染色体长臂上PPO基因分子标记,可以在小麦PPO活性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筛选出小麦籽粒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种质资源,为贵州小麦籽粒品质的遗传改良及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生产中表现优异的135份贵州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采用苯酚染色法进行染色,在此基础上以STS分子标记(PPO16、PPO18和PPO29)检测小麦PPO活性相关基因,并通过Fragment AnalyzerTM毛细管电泳鉴定相关基因,进而对小麦籽粒低PPO活性基因的组成进行鉴定和筛选.[结果]135份小麦材料籽粒经苯酚染色后,有4份材料未染色(A级),9份呈浅绿色(B级),65份材料呈棕色(C级),57份材料呈黑色(D级).STS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在A级和B级材料中检测到10份材料含Ppo-A1b基因、4份材料含Ppo-D1a基因,其中4份材料同时含有Ppo-A1b/Ppo-D1a基因,分别是贵麦2号、惠水1-23、石无芒和08-9选单-2-7;在C级材料中检测到3份材料含Ppo-A1b基因、17份材料含Ppo-D1a基因,其中1份材料(贵农08-9)同时含有Ppo-A1b/Ppo-D1a基因;在D级材料中均未检测到Ppo-A1b和Ppo-D1a基因.[结论]采用苯酚染色法结合STS分子标记检测可对小麦籽粒是否含低PPO活性基因进行准确鉴定.贵麦2号、惠水1-23、石无芒、08-9选单-2-7和贵农08-9等5份含有双低PPO活性基因(Ppo-A1b/Ppo-D1a)的种质资源,可作为亲本材料直接用于小麦籽粒低PPO活性遗传改良及新品种选育.  相似文献   

10.
鲜菊芋块茎加工过程中酶促褐变及其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新鲜菊芋块茎中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以及PPO最适pH值、最适温度、热稳定性等特性和不同化学抑制剂对PPO的抑制效果。[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结果]菊芋皮部的PPO活性和褐变强度分别是心部的2.04和1.88倍;PPO最适pH值为7.4,最适温度为35℃,85~90℃热处理1~5min可使该酶失活。[结论]0.4‰的亚硫酸氢钠(NaHSO3)或柠檬酸(CA)对PPO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外源ZLI浸种对水稻生长的生理效应。[方法]以楚恢7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ZLI浸种对水稻幼苗中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和淀粉酶活性及细胞膜渗透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外源ZLI浸种均可增加水稻种子中过氧化氢酶的活力,种子的电导率和幼苗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的含量,10-5g/L ZLI处理的效果最好。外源ZLI浸种后,种子电导率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0-5g/L ZLI处理的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分别比对照高0.06、0.59和0.65 g/L;ZLI处理浓度为10-5g/L时淀粉酶活力最大,比对照高38.5 mg/(min.g)。ZLI处理浓度为10-6g/L时淀粉酶活力最小,比对照低15.9 mg/(min.g)。[结论]外源ZLI浸种可以提高水稻的生理功能,以10-5g/L ZLI处理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出适合海西州种植的高产、优质春小麦品种。[方法]于2004年进行了10个春小麦品种(系)的品比试验,调查比较它们的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产量。[结果]供试春小麦品种在海西州均可正常成熟。宁春39号的千粒重和折合产量最高,分别为60.6 g和8972.6 kg/hm2,分别较对照(宁春4号、乐麦5号)增加7.21、0.6 g和12.0%、9.2%,折合产量差异显著。其余品种(系)的折合产量为6095.9~7808.2 kg/hm2,较宁春4号、乐麦5号减产2.6%~23.9%、2.5%~25.8%,暂不宜在海西州种植。[结论]宁春39号可在海西州进行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13.
选取430份山东地方品种、124份育成品种和180份高代品系进行籽粒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从中筛选到27份PPO活性较低的品种(系),可作为优质的低PPO活性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4.
为甜高粱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以国外5个甜高粱品种为试材,在苗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取甜高粱叶片,测定不同甜高粱品种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M-81E、Rio、COLLIER、Honey、Umbrella 5种甜高粱品种的SOD活性都是在成熟期达最高值,分别为139.599 U/g、106.323 U/g、110.004 U/g、79.255 U/g和156.417U/g。其中Umbrella在苗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与其他4个品种相比,其POD的活性一直都是最高,分别为24.231U/(g·min)、41.034U/(g·min)、25.234U/(g·min)、37.431U/(g·min)。而5种甜高粱品种在成熟期CAT活性相近。M-81E、Rio、COLLIER、Honey、Umbrella 5种甜高粱的MDA的含量在苗期最低,分别为0.240 2mol/g、0.249 1mol/g、0.246 3mol/g、0.128 1mol/g、0.252 9mol/g。  相似文献   

15.
范志业  吴春西  宋小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639-10640
[目的]了解河南省小麦新品种省级审定情况。[方法]结合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2001~2005年小麦新品种的审定情况,从审定品种数量、育种单位、地区分布等方面进行浅析。[结果]2001~2005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共审定小麦新品种61个,53个适合水地种植,3个适合旱地种植,2个适合信阳麦区,3个适合南阳地区。科研院所育成品种有48个通过审定,公司、农场、农技站有13个品种通过审定。18个科研院所育成小麦新品种通过河南省审定,11个种业公司育成的小麦新品种通过省级审定。29个半冬性品种和31个弱春性品种通过省级审定。通过省级审定的中筋、强筋、弱筋小麦品种分别为534、、4个。[结论]河南省不同小麦生态区均有审定品种,不同类型育种单位之间审定品种数量差异较大,审定品种分布不均衡。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稻麦两熟种植制度下,研究了太湖地区爽水型、囊水型两种典型水稻土磷素地表径流流失状况和对磷的吸附特性。[结果]在常规施磷水平下,囊水型水稻土土壤磷素年径流流失量大于爽水型水稻土。2000~2001年度的地表径流磷流失量分别为603.26、79.5 g/(hm2.a),而在2001~2002年度时分别为1 148.91、350.3 g/(hm2.a)。爽水型水稻土表层土壤磷的最大吸附量(Qm)和最大缓冲容量(MBC)分别为769.23 mg/kg和130.00 L/kg,均高于囊水型水稻土的Qm(666.67 mg/kg)和MBC(66.00 L/kg)。囊水型水稻土的PSI值低于爽水型水稻土,二者的PSI值均小于30。[结论]囊水型水稻土磷素更易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