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探索溶解氧(DO)对河流底泥中氮释放和去除的影响,选择城市污染河流底泥,通过室内模拟不同的DO条件,观察河流上覆水中氨氮、亚硝态氮和硝态氮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底泥是主要的二次污染源,氮污染物质以氨氮的形式向上覆水体中释放;DO浓度越低越有利于底泥中氨氮的释放,DO浓度越高水体中氨氮去除越快.同时试验过程中出...  相似文献   

2.
在夏季环境下以武汉汤逊湖、南湖和墨水湖的底泥沉积物为目标,采用蒸馏水作为上覆水进行静态释放试验,监测各试验柱上覆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变化趋势,计算TN、TP的累计释放量,分析湖泊底泥中氮磷营养盐的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各湖泊底泥样本向上覆水中释放的氮主要以NO3--N的形式存在;墨水湖底泥向上覆水中释放的氮最多,南湖底泥向上覆水中释放的磷最多。3个湖泊的底泥向上覆水释放的氮磷总量仅占底泥氮磷总量的极少部分,说明汤逊湖、南湖和墨水湖底泥均具有较大的氮磷释放潜力。  相似文献   

3.
施肥对紫色土坡耕地氮素淋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径流小区试验,研究了4种施肥条件下紫色土坡耕地氮素淋失特征.结果表明,单施氮肥、氮磷配施和氮磷钾配施等施肥处理渗漏液中硝态氮含量在10.17~21.88 mg·L-1之间,渗漏液硝态氮占总氮含量的比例在85.5%~90.8%之间.各施肥处理渗漏液硝态氮含量呈前期较低,迅速七升,而后逐渐降低的季节变化趋势.玉米生长季各处理硝态氮淋失总量顺序为:单施氮肥>氮磷配施>氮磷钾配施>无肥处理,单施氮肥处理硝态氮淋失总量最高(44.31 kg·hm-2),氮磷配施和氮磷钾配施处理硝态氮淋失量分别较单施氮肥降低47.6%和54.2%.氮磷钾合理配施方式有助于显著减少紫色土坡耕地硝态氮淋失.  相似文献   

4.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污水氮的去除效果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采用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IVCW)系统,研究了系统内部水流方向上各态氮和其它理化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中,硝态氮、亚硝态氮、溶解氧和pH沿水流方向逐渐减小;总氮去除率为43.63%,可使劣V类水的总氮指标降至Ⅲ类;氮的去除主要发生在下行池,上行池因溶解氧低、有机碳不足和系统向水中释放氮的原因,脱氮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于2012—2014年分别对江苏省南通市紫菜、贝类增养殖区进行9个航次共计11个指标的水质监测,采用有机污染评价指数法分别评价2个养殖区的水质状况,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水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2个养殖区的水质均受到污染,但各月份污染程度不同,污染因子包括亚硝态氮、硝态氮、活性磷、化学需氧量、氨态氮。贝类养殖区水质监测结果的总体方差主要来源于盐度、溶解氧、硝态氮、溶解性无机氮,其次为亚硝态氮、活性磷、叶绿素a,再次为pH值、化学需氧量、氨态氮,最次为温度;紫菜养殖区主要来源于氨态氮、溶解性无机氮、活性磷、温度、叶绿素a,其次为硝态氮、化学需氧量、亚硝态氮,再次为pH值、盐度、溶解氧。贝类养殖区的盐度、溶解氧、硝态氮、溶解性无机氮之间,亚硝态氮与活性磷之间,pH值、化学需氧量、氨态氮之间均呈较好的正相关,而亚硝态氮、活性磷、叶绿素a之间呈较好的负相关;紫菜养殖区的氨态氮、溶解性无机氮、活性磷之间,温度与叶绿素a之间,化学需氧量与亚硝态氮之间,pH值、盐度、溶解氧之间均呈较好的正相关,而氨态氮、溶解性无机氮、活性磷与温度、叶绿素a之间,硝态氮与化学需氧量、亚硝态氮之间均呈较好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紫色丘陵区小流域典型降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对2007年盐亭小流域两场典型降雨(施肥后首场大雨和大暴雨)的径流过程进行了连续监测,同步测定了径流量、氮磷浓度,旨在阐明农业小流域典型降雨氮磷流失随降雨径流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流量曲线与浓度过程线变化趋势一致.整个径流过程中的氨态氮(AN)与磷酸盐(PO3-4-P)浓度较低且波动较小.初期径流颗粒态氮(PN)、颗粒态磷(PP)与总磷(TP)的浓度高于后期径流,初期冲刷效应明显.颗粒态氮(PN)是氮素在径流初期迁移的主要形态,而后期以硝态氮(NN)为主;但PP是整个径流过程中的主要迁移形态.初期径流中AN、PN、TP、PP及泥沙(SS)负荷分布较大,而硝态氮(NN)、总氮(TN)和PO3-4一P则主要分布在径流后期.污染物初期冲刷和NN后期淋溶是暴雨径流氮素流失的主要原因,而施肥后首场降雨氮素流失的主要原因是NN淋溶.暴雨径流产生氮磷负荷巨大,TN与TP分别为167.04kg和20.75 kg;而施肥后首场大雨径流氮磷流失负荷较小,分别为12.07 kg(TN)、1.04 kg(TP),其中60%的TN以NN流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滇牡丹、紫斑牡丹胚乳中氮磷的含量。[方法]分别采用直接吸光光度法、靛酚蓝比色法、过硫酸钾氧化吸光光度法测定了滇牡丹、紫斑牡丹胚乳中氨态氮、硝态氮和总氮的含量,采用硫酸-钼酸铵抗坏血酸还原法测定了滇牡丹、紫斑牡丹胚乳中磷的含量。[结果]滇牡丹和紫斑牡丹胚乳中氮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氨态氮,硝态氮含量较少;紫斑牡丹胚乳中氨态氮、硝态氮、总氮及磷的含量均高于滇牡丹。[结论]在牡丹组织培养中,该研究结果可为培养基中氮磷的调节与准确定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王帅  刁玲玲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8):161-164,176
以崂山水库周边农用地为研究对象,在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集了9块种植不同作物试验地的降雨后地表径流,对其中的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溶解性磷(SP)输出浓度和流失量进行分析核算,同时考察了施用化肥和控释肥对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作物类型的降雨径流中氮磷流失差别较大;施用控释肥料较普通肥料可以减少17.9%的氨态氮、16.4%的硝态氮和18.0%的溶解性磷输出.  相似文献   

9.
以关帝山文峪河上游3种典型河岸林为研究对象,分5个梯度进行外源氮磷输入试验,通过定期土壤取样、试验室化验分析,对不同河岸林外源氮磷加载后土壤氮截留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灌木林对氮的截留量最高;全氮截留量:灌木林阔叶林针叶林,铵态氮的截留量:阔叶林灌木林针叶林;硝态氮的截留量:灌木林针叶林阔叶林,铵态氮的截留量显著大于硝态氮。不同河岸林土壤对氮素的截留率有差异,针叶林的氮素截留率最高,灌木林最低。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滞留率都与全氮滞留率、外源氮输入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全氮、硝态氮滞留率与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的截留率与土壤pH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2005年6月至2006年4月,时三峡水库万州大周库湾投饵式网箱养鱼基地的水质和底泥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万州大周投饵式网箱养殖对水温、DO、透明度、pH及电导率的影响都不显著.网箱养殖区水温、D0略低于网箱上游和网箱下游.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总氮、总磷及正磷酸盐的含量趋势为网箱区最高,其次网箱下游,网箱上游最低,ANOVA分析结果显示差异不显著(P>0.05).无机氮的主要形态以硝态氮为主,其次是氨氮,亚硝态氮最少.以总氮和总磷作为氮、磷闻值来分析,网箱上游水质已达到富营养化水平,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网箱上游为Ⅲ类、劣Ⅲ类水质,网箱区为劣Ⅳ类,网箱下游为Ⅳ类水,网箱养殖加重了该水域水质的富营养化.网箱养殖使底泥中氮、磷、硫化物、有机质大量富集.  相似文献   

11.
菌根真菌在控制湖泊面源污染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湖泊富营养化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面源污染的控制因其特殊性而成为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中的一大难题。文章介绍了面源污染对湖泊富营养化的影响以及面源污染的特点,菌根真菌在植物根际吸收营养元素方面的作用,特别是对湖泊的主要污染元素N,P的吸收,提出了应用菌根真菌控制湖泊面源污染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富营养化水体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大量含有氮、磷元素的营养物质排入河湖加剧了水质下降及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影响到水体的生态环境,控制水体富营养化成为当务之急;削减水体氮、磷负荷是消除富营养化、恢复生态系统的关键,在外源性营养物质减少后,对内源性营养物质的控制中,生物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生态浮床技术最具经济和技术合理性,国内研究主要包括浮床植物的筛选、浮床的机理、浮床材料及应用等方面;微生物强化技术是利用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通过脱氮菌、去磷菌、光合细菌、复合光合细菌、有效微生物群(EM)、溶藻菌等去除水体污染,由于传统微生物修复的限制,新型脱氮菌群、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以及固定化技术、微生物制剂等的应用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今后生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更加侧重于植物—微生物的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观山湖湿地公园水体质量。[方法]以观山湖湿地公园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同时期的采样监测,研究湿地水体氮、磷的时空变化特征,并运用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水体富营养化状态进行评价。[结果]湿地水体中氮、磷无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但有明显的时间分布特征,TN浓度丰水期大于平水期,TP浓度丰水期小于平水期;2014—2016年除下湖的TN浓度呈下降趋势外,下湖的TP浓度和上湖的TN、TP浓度均呈增加趋势。富营养化评价综合指数表明,观山湖湿地水体在时空尺度上均处于轻富营养化状态,且磷为湿地水体的营养盐限制性因子。[结论]为防止观山湖水体进一步富营养化,应控制氮、磷的引入,尤其是磷的引入。  相似文献   

14.
水花生去除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及抑藻效果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水花生对超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水体的总氮总磷的去除能力及抑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水花生对总氮总磷的平均去除速率用平均生物量法计算处理3最高,分别是79.2mg/kg·d,23.7mg/kg·d;而对总氮总磷的相对去除率处理5最高,分别是91.6%和95.1%;同时研究了水花生的生长量、抑藻效果、体内总氮总磷含量,进一步探索了水花生在水质净化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客水对南淝河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其降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客水对南淝河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及其降解特征。[方法]以典型城市河流南淝河为研究对象,调查受不同排口影响下南淝河水质特征,评价南淝河水体富营养化状态;并以初期雨水、道路径流和污水处理厂尾水为代表性客水来源,探明不同来源客水在客水土著微生物、光化学的作用下水质及溶解有机质组成的变化特征。[结果]南淝河水体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受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影响较大,且南淝河总体上处于富营养或超富营养状态,但叶绿素(Ch-a)含量和富营养化等级在受不同排口影响下的河段中却不存在明显差异;不同来源客水在土著微生物和光化学作用下,其TN和TP均有较大的削减,且溶解有机质(DOM)组成发生了明显的转化。[结论]该研究可为城市河流的综合整治,特别是入河污染物的削减技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摘要:利用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磷进行植物生产是创新资源化利用污染物的途径之一。采用室内栽培的方式,探索不同富营养化程度水体对水芹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培养液中氮磷浓度升高,水芹生物量开始升高,生物量的增加值也随着增加,但在生物量增加值达到最大值后,再继续提高培养液氮磷浓度,生物量增加值反而减少;叶片的SPAD值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随培养液氮磷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根系活力随培养液氮磷浓度增加而减少,且不同处理间根系活力变化具有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地表管理与施肥方式对太湖流域旱地磷素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农业面源磷输出是导致太湖流域地表水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探明该地区农田土壤磷随地表径流向水体迁移的形态与通量对水体富营养化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设置野外径流小区,观测了不同地表管理及施肥方式下旱地土壤磷径流年输出负荷。结果表明,常规管理下典型旱地磷向水体迁移的年负荷为4.05kg.hm^-2左右,约占年施肥量的4.1%,其中颗粒态磷是径流损失的主要形式,占总流失量的76%。地表管理和施肥方式能有效地降低磷流失量,其中地表覆膜、秸秆覆盖、肥料条施及穴施分别可降低90.5%、86.5%、80.2%、80.5%的磷流失。  相似文献   

18.
氮、磷的过量输入导致太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而农业面源污染是其主要来源。阐述了太湖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及主要原因,提出了以发展有机农业来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导致的太湖水污染问题,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工作者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滇西北开展高原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农业面源污染控制研究,得出湖滨带对来源于农业面源污染纳污河流—金龙河水体中N、P污染净化效果,并结合湖滨带对农田废水中N、P污染净化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位于滇西北高原的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金龙河水体中的N、P污染净化效果较好,尤其在农业生产行为活动较频繁的夏秋季节,茭草湿地湖滨带对金龙河水体中N素和P素的污染净化效果分别可达55.8%~62.52%和59.47%~69.81%。剑湖茭草湿地湖滨带对剑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起到较好效果,并最终为保护剑湖水环境污染起到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湖泊底泥营养参数的空间估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梁素海是河套灌区农田退水的主要受纳水体,农田退水中营养物质的流入使湖泊底泥中沉积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其中沉积的氮磷是形成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了解底泥中氮磷的含量可为湖泊水体、水草、底泥中氮磷的迁移转化提供基础数据。为此利用地质统计学中的普通克里格法对乌梁素海底泥中氮磷的含量进行空间估值,估值后进行了精度分析,并对实测值和估值进行了误差分析。通过分析可知,地质统计学中的普通克里格法可用于湖泊底泥营养参数的空间估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