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态修复对川西北沙化草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生态修复过程中沙化草地土壤有机质和氮素的变化特征,选取了未修复沙化草地和围栏种植红柳生态修复年限分别为2年、4年、6年、8年的沙化草地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川西北不同生态修复年限沙化草地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氮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生态修复年限的增加,植被盖度和高度显著提高,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均呈现增加特征,其中,0-20cm土层增加幅度较大,生态修复8年沙化草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分别比未修复沙化草地增加95.60%、100.00%和50.73%,均极显著高于未修复沙化草地;20-40cm和4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增加幅度及显著性明显低于0-20cm土层.  相似文献   

2.
苹果树根域土壤理化性质对园艺地布覆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园艺地布覆盖对苹果树根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本研究设置了园艺地布覆盖和清耕2个处理,于2018年2—12月对苹果树休眠期、盛花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及果实成熟期0~60 cm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园艺地布覆盖果园相比清耕,土壤含水量提升了0.16%~7.10%;土壤pH在休眠期40~60 cm土层增大了0.12,在其余生育时期及土层内降低了0.06 ~0.43;有机质含量在休眠期至幼果期0~20 cm土层、休眠期和盛花期40~60 cm土层、果实膨大期0~60 cm及果实成熟期40~60 cm土层增加了0.05~4.05 g·kg-1;碱解氮含量增加了2.10~46.05 mg·kg-1;速效磷含量在休眠期40~60 cm土层和盛花期20~40 cm土层分别降低了0.87 mg·kg-1和0.43 mg·kg-1,在其余生育时期及土层增加了5.57~57.58 mg·kg-1;速效钾含量增加了43.78~182.19 mg·kg-1。园艺地布覆盖处理对土壤含水量、pH、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各因子的作用强度在生育时期间和土层间有较大差异,在幼果期至果实膨大期对土壤含水量的提升超过4.60%,在休眠期和盛花期对土壤含水量的提升作用低于3.00%;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提升作用在生育时期间以果实成熟期最明显,增加量均大于107.00 mg·kg-1,在土层间以20~40 cm土层最明显,增加量均大于97.00 mg·kg-1;对其余各因子的作用强度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3.
地膜-秸秆双重覆盖模式下果园土壤养分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地膜-秸秆双重覆盖模式对渭北旱塬果园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对5个不同处理(地膜压玉米秆双重覆盖、地膜压短麦秆双重覆盖、长麦秆压地膜双重覆盖、地膜压长麦秆双重覆盖和无覆盖清耕对照)下果园0~10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并统计了苹果产量。结果表明:地膜-秸秆双重覆盖模式能显著提高果园土壤养分平均含量,并提升养分有效性;其中地膜压短麦秆双重覆盖处理综合效果最佳,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显著高于无覆盖对照(P0.05),提高比例分别为29.72%、8.82%、19.35%、51.87%、22.66%;碱解氮含量提高比例高于全氮,说明该模式能够提高氮肥有效性。与无覆盖对照相比,地膜-秸秆双重覆盖模式对土壤剖面养分垂直变异影响不明显,均呈现出随深度增加先降低后缓慢递增的趋势。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和提升其养分有效性的角度出发,利用地膜压短麦秆双重覆盖模式进行果园土壤管理可以成为实现渭北旱塬果园高产、优产、稳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4.
洛川苹果园土壤养分等级及与有机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苹果优生区洛川县域范围内,选取管理措施不同的果园采集土壤样品,对其土壤有机质、全量N、P、K及速效养分和微量元素进行了等级分布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洛川果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属于偏低水平;土壤有效磷变异大,部分果园有累积现象,土壤速效钾含量丰富。微量元素铁、锰、铜、锌较缺乏,相对而言,缺锌程度最大;土壤有效铜变异较大。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碱解氮和有效磷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铁、有效锌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铜、有效锰的相关性较低;苹果园产量随着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多。  相似文献   

5.
渭北果园土壤有机质及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渭北果园土壤生物质量演化趋势,分析制约地区苹果可持续发展的土壤因素,在渭北旱塬果区选择了<10 a、10~20 a、>20 a园龄段苹果园各3个,选用农田土壤作为对照,研究0~100 cm范围内土壤有机质、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随着果树种植年限的增加,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仅在表层0~20 cm有不同程度地累积趋势,且在>20 a果园累积较为明显;20~40 cm土层处有机质呈现在植果初期递减,20 a后逐渐增加的趋势;果园土壤3种酶活性变化差异主要体现在0~40 cm土层范围,过氧化氢酶活性在0~40 cm呈现递减趋势,且在0~100 cm土层显著高于农田土壤;脲酶活性在0~40 cm有不同程度递增过程,碱性磷酸酶活性在0~40 cm也呈现出相对增高的态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与3种酶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相关。由此得出,渭北地区果树对土壤生物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0~40 cm范围,果园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递减和表层土壤脲酶活性增加可能会对苹果树生长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胡杨、梭梭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野外调查取样与实验室测定等手段,比较研究了新疆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裸地、梭梭与胡杨样地0~10 cm、10~30 cm、30~50 cm土层土壤氮素含量特征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裸地、梭梭和胡杨样地内的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亚硝态氮与碱解氮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具有表聚性特点.土壤中3种无机氮的含量为:硝态氮>亚硝态氮>铵态氮,硝态氮最高达到7.512 mg·kg-1,铵态氮最高仅为0.815 mg· kg-1,故硝态氮是土壤无机氮的主要赋存形式.同一土层胡杨氮素总含量高于裸地和梭梭,其有机质含量最高(均值为11.852 g·kg-1).相关分析表明,除铵态氮外,有机质与全磷和其他氮素间呈显著相关.pH与其他土壤理化性质及氮素含量间均呈不显著相关,碱解氮与土壤理化性质(除pH与电导率外)及其他氮素间均呈极显著相关(P<0.01).  相似文献   

7.
棉粕腐植酸肥对土壤团聚体、酶及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小麦新春38号作为供试品种,设置3个处理:空白对照、等养分复合肥和等养分棉粕腐植酸复合肥,研究了棉粕开发的腐植酸水溶性肥料对土壤团聚体、酶和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较,腐植酸肥处理使土壤团聚体含量向2~0.25 mm和2 mm粒级有显著转移;土壤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对蔗糖酶活性差异不明显;可显著提高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腐植酸肥处理能平均提高全生育期0~20 cm土层碱解氮37.27%、速效磷42.24%、速效钾37.02%,20~40 cm土层碱解氮提高15.55%、速效磷提高61.52%、速效钾提高57.36%。与等养分复合肥处理相比,腐植酸肥处理使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百分含量向2~0.25 mm和2 mm粒级均有转移;前期抑制土壤脲酶活性,后期提高壤脲酶活性,提高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差异不明显;可提高土壤中碱解氮含量,显著提高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腐植酸肥处理可平均提高全生育期0~20 cm土层碱解氮5.92%、速效磷8.8%、速效钾4.29%,20~40 cm土层碱解氮提高1.9%、速效磷提高15.39%、速效钾提高8%。  相似文献   

8.
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灌丛地的土壤特性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采用样方调查法对毛乌素沙地天然臭柏灌丛地土壤特性调查结果表明 :臭柏灌丛地土壤水分、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碱解氮等养分资源分布具有空间异质性。在臭柏灌丛地(覆盖度 70 %~ 85 % ) 0~ 5 cm的土层 ,聚集了较多的中细粒子 ( 0 .2 5~ 0 .0 2 cm) ,平均含量为68.9% ,比油蒿覆盖区 (覆盖度 40 %~ 5 5 % )高 9% ,并随土层深度的加深 ,其含量降低。水分、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碱解氮等养分含量的分布 ,存在明显的“沃岛”现象。在 0~ 1 0 0 cm的土层范围内 ,臭柏灌丛地 60 %以上的土样含水率为 1 %~ 2 % ,变异系数高达 1 1 3%。土层深度 <2 0 cm时 ,臭柏灌丛土壤含水率由灌丛内向灌丛外逐渐减少 ,当土层 >2 0 cm时 ,则正好相反。70 %的土样速效磷含量 <2 mg/kg,除速效磷之外 ,土壤中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碱解氮等在臭柏灌丛下 0~ 2 0 cm的土层内相对富集。在 0~ 1 0 0 cm的土层内 ,有机质的变异系数为 96.3% ,全氮为 1 0 1 .4% ,碱解氮为 80 .6% ,速效钾为 88.4%。臭柏灌丛地土壤特性的空间异质性 ,是生物和物理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现场采样研究了内蒙古多伦县一家河牧场华北落叶松(Larix principis-rupprechtii)人工林和兴安杨(Populus hsinganica C.Wanget Skv.)人工林0-60cm深度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土壤全量养分和速效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树种相同土壤层间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0-5cm土层除外)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两树种5cm以下土层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的差异显著,落叶松人工林5-20cm土层、20-40cm土层和40-60cm土层土壤活性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兴安杨人工林高35.3%、38.8%和45.9%。两树种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的表聚性明显,并且随着土层深度增加速效氮、磷、钾含量降低趋势显著。落叶松人工林0-5cm、5-20cm和20-40cm土层全钾含量分别比兴安杨人工林相应的土层高30.9%、35.4%和31.6%。兴安杨人工林0-5cm土层全氮含量比落叶松人工林高55.1%。  相似文献   

10.
蔬菜日光温室栽培条件下土壤养分累积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测定了陕西杨凌示范区不同日光温室栽培土壤剖面的养分含量及变化。结果表明,日光温室土壤有机质、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现显著累积趋势,其中以0~20 cm土层有机质、0~40 cm土层有效磷和速效钾以及0~200 cm土层硝态氮累积量尤为突出。蔬菜生长过程中温室土壤剖面中铵态氮含量的变化相对较小,而硝态氮含量呈逐渐降低趋势。蔬菜收获后土壤剖面(0~200 cm)硝态氮残留量在707~1 161 kg/hm2之间,平均达954kg/hm2,明显高于农田土壤。温室栽培条件下土壤电导率明显高于农田土壤,以土壤表层尤为突出。土壤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与土壤电导率之间的关系均达显著水平,其中硝态氮含量与土壤电导率间的关系最为密切,说明过量施用肥料特别是氮肥,是引起土壤盐分累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采前灌溉对骏枣落果、裂果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8年生骏枣为材料,采用间隔灌水处理法,研究采前(8月1日至9月9日)不同灌溉次数对骏枣落果率、裂果率、叶片相对含水量及果实品质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骏枣叶片相对含水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上升,T3(灌水5次)处理叶片相对含水量比CK高17.64%;随着灌水次数的增多,骏枣采前落果率和裂果率均显著下降,其中T3处理的采前落果率和裂果率分别为7.697%±0.724%、12.393%±0.290%,分别较CK低5.977%、9.987%;灌水次数的增多会导致果实中可溶性糖、可滴定酸、Ca和Zn含量减少,同时会促使其可溶性蛋白、糖酸比、黄酮、N、K、Mn、Fe和Cu含量显著提高,对P和Mg含量影响均不显著。增加采前灌水次数能够明显降低骏枣采前落果率和裂果率,灌水5次处理的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橘小实蝇不能在荔枝健果上成功产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在果园和室内测定,证实橘小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不能在健康荔枝果实上成功产卵,但可在受损伤的果实上成功产卵。  相似文献   

13.
斑翅果蝇是一种主要为害软皮水果的害虫, 诱捕剂诱捕是防治该害虫的重要手段。为明确斑翅果蝇对寄主果实及其挥发性物质的趋性, 进而研发植物源引诱剂, 本研究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斑翅果蝇成虫对不同种类(葡萄、树莓、杨梅、蓝莓、樱桃和草莓)和不同成熟程度鲜果的趋性, 并分析了寄主果实挥发物成分。结果表明:1)斑翅果蝇成虫对过熟鲜果的趋性最强, 其次为成熟鲜果和未熟的鲜果; 2)成虫对葡萄的趋性最强, 其次分别为树莓、杨梅、蓝莓、樱桃和草莓; 3)葡萄挥发物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反式-2-己烯醛, 樱桃和树莓中为苯甲醇, 蓝莓中为乙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高效的斑翅果蝇植物源引诱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沙田柚低温杀虫处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工感染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的沙田柚开展低温除害处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1.7℃±0.06℃和1.8℃±0.33℃的低温条件下,连续处理14天,可将感染在果实中71184头和46341头的桔小实蝇幼虫全部杀死;在0.96℃±0.25℃的低温条件下,连续处理13天,可将感染在果实中58866头桔小实蝇幼虫全部杀死.果实损伤测定试验结果表明,在1~2℃下连续贮藏14天,沙田柚果实无损害.  相似文献   

15.
枣干腰缩果病症状类型及侵染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明确枣干腰缩果病在田间呈现3种症状类型,即干腰型、干肩型和干蒂型。对上述3种症状的病果分离结果表明其病原种类没有明显差别,都以真菌为主,其中细交链孢菌比例最大。从开花期至采收前,每隔10d采样分离表明,病菌从花期至收果前均可造成侵染。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材质和厚度的塑料薄膜为材料,研究果实套袋对橘小实蝇、番石榴实蝇的防虫效果,以及对番石榴品质的影响。室内套袋试验结果表明,当PO、PE厚度≥20μm、PP厚度≥15μm时,橘小实蝇、番石榴实蝇雌虫产卵管不能穿透塑料薄膜而产卵在果实上;田间套袋试验结果表明,PO(20μm)和PE(20μm)套袋的果实均未检测到实蝇。套袋果实外观较未套袋果实好,30μm PP套袋的番石榴果实品质与未套袋果实无显著差异,PO(20μm)、PO(25μm)、PE(20μm)和PE(30μm)套袋的番石榴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糖含量等较对照低。  相似文献   

17.
 杧果大茎点菌Macrophoma mangiferae Hingoroai et Sharma是引起广西杧果象牙品种果腐病的病原菌之一。对杧果大茎点菌和罹病果肉组织,运用病理组织解剖方法,观察到杧果大茎点菌M . mangiferae的子实体在果肉组织中生长发育过程,需经过营养菌丝集结、菌丝球中心组织细胞分化、雏形分生孢子器形成、分生孢子器产生和释放分生孢子等4个阶段。此项研究结果揭示了该类病原菌子实体细胞学发育特点及致病机理。  相似文献   

18.
Neonectria galligena can cause European canker of apple as well as fruit rot. Healthy unwounded fruits on potted trees of cvs Cox, Bramley and Gala were inoculated with conidia of N. galligena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wetness duration and fruit maturity on rot development. Overall, the incidence of fruit rot was influenced more by fruit maturity at the time of inoculation than by duration of wetness (6–48 h). Young fruit were most susceptible to infection, with 50% of fruit infected when inoculated up to 4 weeks after full bloom. The susceptibility decreased initially until c. 2 months after full bloom and then increased gradually until harvest. Almost all preharvest symptoms (eye rot) developed only on the fruit inoculated up to 4 weeks after full bloom. All other rots were observed after six‐month postharvest storage under controlled atmospheric conditions. However, the relative proportion of preharvest eye rots and postharvest storage rots varied greatly among three years. The effect of wetness duration was only significant for fruit inoculated in their early stages of development but not for those inoculated near harvest. Regression models were developed to describe the observed effects of fruit maturity and wetness on the incidence of total nectria rots.  相似文献   

19.
在大田条件下,采用两因素两水平完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从立体生态角度研究了在猕猴桃树体根围施用枯草芽孢杆菌和解磷细菌后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施用枯草芽孢杆菌和解磷细菌后,土壤速效磷、铵态氮含量及磷酸酶活性分别是对照的1.93倍、1.34倍及2.15倍;果实成熟后,其硬度、可溶性糖含量、VC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21倍、1.06倍、1.18倍,可滴定酸含量降低,是对照的88%。多元回归统计分析表明,果实品质与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及磷酸酶活性相关性显著。混合施用枯草芽孢杆菌和解磷细菌可用来改良高龄猕猴桃果园土壤,且能提高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20.
灰霉病是草莓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亟需开发实用的草莓灰霉病绿色防控技术,保障草莓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从第一花序盛花期至果实大量成熟,每周使用鼓风机将发育中果实(花托)上残留的衰老花瓣吹落。在第一、二次吹落花瓣前后分别统计每朵花上花瓣数量,计算每朵花平均花瓣数和花瓣吹落效率。49 d后分别调查花瓣吹落处理区与对照区果实灰霉病发病率。结果显示:草莓盛花期花瓣不易脱落,在盛花期一周后使用鼓风机吹落花瓣的效率较高。连续7次使用鼓风机清理后,对照区果实灰霉病平均发病率(8.27%)显著高于处理区(1.52%)。在草莓第一批果实发育期间使用鼓风机吹落衰老花瓣能显著降低果实灰霉病发病率,该方法对果实灰霉病防效为81.5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