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研究玉米"两用系"9417雄穗不育的分子机制,以玉米光温敏雄性不育系9417的不育和可育2种状态的植株为材料,利用SDS-PAGE、质谱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对其幼穗分化敏感期叶片中叶绿体差异表达蛋白质组进行分离和鉴定。电泳图谱显示,光温敏雄性不育、可育株在雄穗分化发育敏感时期叶绿体表达蛋白至少存在4条显著的差异条带,其中No.1、No.2是可育株中存在而不育株缺失的条带;No.3、No.4是不育株存在可育株中缺失的条带。质谱分析共鉴定出4种蛋白质:①AOL_s00004g466、②luc7-like protein 3-like、③putative T3SS effector EspN2-2、④ABC transporter ATP-binding protein。可育株中No.1为假定蛋白,No.2蛋白的U1-snRNP成分在RNA的加工和修饰中起介导自身与帽结合蛋白相结合的作用;不育株中No.3蛋白具T3SS效应,No.4蛋白在膜上ATP结合区域具单向转运底物的作用。叶绿体出现差异蛋白质,可能与雄性败育、不育有关。  相似文献   

2.
以玉米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六叶期的功能叶为材料,采取SDS-PAGE与MALDI-TOF联用方法,对玉米雄性不育系及其同型保持系叶片蛋白质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SDS电泳图谱中,不育系与其保持系叶片的电泳图谱有5条蛋白差异带,分布于14.4~97.6 kD,不育系与保持系有4条带在含量上有差别,不育系比保持多一条带No.1。其中No.1蛋白质可能为一种钙依赖性磷脂蛋白。  相似文献   

3.
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白菜核雄性不育两用系中不育株与可育株的植株性状、育性、花器结构和花粉扫描电镜形态等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白菜核雄性不育两用系中不育株花粉败育彻底,不育株与可育株呈1:1分离,是一种稳定可靠的核雄性不育两用系;对不育株与可育株花蕾总蛋白进行了SDS-PAGE凝胶电泳,发现不育株与可育株都有各自的一条特异蛋白条带,分别命名为A-1和B-1,两者的表达量都比较高。  相似文献   

4.
根据“复等位基因遗传假说”,以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3A为不育源,按照合成转育模式将核不育基因向可育品系sl05中转育。遗传分析表明,可育品系sl05的基因型为Ms′Ms′,新甲型“两用系”和新临时保持系可从3A和sl05的F2后代中获得。以新甲型“两用系”的不育株为母本与新临时保持系进行杂交,获得了不育株率100%的新不育系。  相似文献   

5.
大白菜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花蕾生理生化特性比较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通过对大白菜雄性不育株与可育株花蕾中总糖、还原糖、蛋白质含量、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含量、呼吸强度的测定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游离全蛋白质电泳分析,发现供试的大白菜6个雄性不育“两用系”,一个雄性不育系均表现为不育株较可育株的还原糖、游离氨基酸、蛋白质含量低,呼吸强度弱,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多,雄性不育系酯酶同工酶谱带出现一条“杂种带”。还讨论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的表达与雄性不育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白菜核雄性不育两用系的表达差异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利用cDNA AFLP技术 ,对白菜核雄性不育两用系可育株群和不育株群分析显示 :花蕾之间基因表达存在差异 ;莲座期叶片之间、开花期叶片之间和花茎之间基因表达无差异 ;叶片、花茎和花蕾之间基因表达存在差异。对开花期的小蕾、中蕾和大蕾分析显示 :10对引物中 ,1对在可育株中蕾和大蕾中扩增出 1条特异带 ,另 1对扩增出 1条在可育株中蕾中表达丰度高于不育株中蕾的条带 ,其余 8对未发现差异条带。对上述表达丰度有差异的基因进行Northern验证 ,结果与之一致 ,表明cDNA AFLP技术可以用于植物雄性不育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花药的细胞学和蛋白质组学差异,以辣椒胞质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蕾发育的6个不同时期的花药为材料,以石蜡切片于Leica DM1000显微镜下观察其发育过程的差异。然后利用SDSPAGE进行花药蛋白分离,经LC-MS/MS质谱技术和蛋白质组学分析对差异蛋白质条带进行鉴定。结果显示:花粉败育发生在四分体形成以后,与绒毡层细胞的过度液泡化及四分体周围的胼胝质不能解体有关。另外,与辣椒保持系相比,在不育系花药蛋白中有4条差异蛋白质条带(条带1~4)表达量下调,质谱分析后共鉴定出蛋白质68个,其中不重复蛋白质64个。对质谱数据利用UniProt数据库进行搜索鉴定,鉴定出的蛋白质按分子功能归类,涉及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最多有24个;按细胞组分归类,涉及细胞内膜组织的最多有20个。按生物学过程归类,参与代谢过程的最多有24个。这说明在四分体形成以后,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药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出现异常,导致绒毡层异常膨大,四分体不能获得物质和能量从而败育。另外,这也充分说明本研究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鉴定出的差异蛋白质可初步解释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在细胞学上的差异表现。  相似文献   

8.
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饲两用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提供工业能源等方面 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细胞质雄性不育是高等植物中普遍存在的生物学现象,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可以分为 T 型、 C 型与 S 型 3 种类型。不育基因来源于线粒体基因重排形成嵌合基因,新形成的嵌合基因对花药中小孢子的发 育产生危害导致败育的发生。恢复基因的存在可以消除不育基因的危害,使小孢子正常生长。由于不育基因为 线粒体基因,恢复基因为细胞核基因,对细胞质不育与恢复机理的研究同样是探究质 - 核互作关系的桥梁。同 时对雄性不育系的利用是玉米利用杂种优势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玉米生产上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对于作物杂 种优势的利用、杂交种的制种都有重要意义,不但能够解放劳动力降低制种成本,而且提高了制种纯度增加产量。 对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分类、特征及近年来发现的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与育性恢复基因进行概述,并探 讨了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与发展前景,以其为细胞质雄性不育在生产上的推广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大白菜抗根肿病"临时保持系"的选育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现有的抗根肿病大白菜雄性不育甲型两用系CRAB742为不育源向本地主栽品种转育,采用同一轮回亲本,分别回交转育雄性不育甲型两用系和临时保持系。根据复等位基因遗传模式设计3种转育抗根肿病临时保持系的方法。结果表明:方法3得到的临时保持系抗病性及经济性状与来源同一材料的雄性不育甲型两用系最接近,均达到转育要求,可利用其配制抗根肿病的雄性不育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获得百日草雄性不育系,并探索其花药发育机制,为百日草杂种优势的利用提供一条新途径。【方法】采用自交F2代出现的不育材料连续回交获得的不育系再进行兄妹交、可育株自交,结合与多个自交系测交进行不育类型鉴定,并对其细胞学进行研究。【结果】获得了百日草深红色单隐性雄性不育两用系AH209AB。正常可育的花药,其药壁由4层细胞构成,即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胞质分裂为同时型;成熟花粉为三细胞型。雄性不育株花瓣退化或丝状,雄蕊退化成丝状,内无花粉,外观呈绒毛状;花药在造孢细胞组织形成后,没有继续分化产生药壁结构、花粉母细胞及其花粉,为完全的结构性雄性不育类型。【结论】该雄性不育系属于无花粉囊型不育系,在F1代种子生产上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两系稻育种实践显示 ,以农垦 58s为光敏核不育基因源转育成的籼稻两用不育系大多是温敏型的 ,而光敏型籼稻两用不育系又大多表现为发育的感光性 ,在籼粳类型、发育感光性与育性转换的光敏特性三者之间似乎存在一定联系 .为探索这一问题 ,以杂种 F1花药培养获得的 2个光温敏不育系群体 [一个为随机选育的不育系群体 ,记为 DHS;另一个为育种获得的 (偏 )籼型不育系群体 ,记为 Hs]为材料 ,对上述 3种特性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 ,所有 Hs株系皆为 (偏 )籼型 ,而 DHS株系籼型和粳型皆有 ,但以中间型居多 .DHS和 Hs中约有一半株系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发育感光性 ,且绝大多数株系的育性转换特性为光温互作型 .在总共 39个株系中 ,仅发现 3个为光敏型 .其中 Hs- 9和 DHS- 2 4的育性光敏效应极显著 ,其温敏和光温互作效应几乎不存在 ,表现为单纯的光敏型 ;DHS- 38的光敏和温敏效应显著 ,但互作效应不显著 ,表明其育性转换可能同时受到光长和温度的独立控制 .未发现单纯的温敏不育型以及发育感温的光敏不育型 .在DHS和 Hs群体中 ,3种特性间相互独立 ,但发育感光性和育性转换的光敏性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 .以上研究结合育种实践表明 ,将光敏核不育基因重组到籼稻背景中是可行的 ,而培育早籼光敏不  相似文献   

12.
光敏核不育水稻研究利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近年来我国在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理论与应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作了分析与探讨,认为光敏雄性不育现象是一种复杂的光温、生理、生态现象,其生表达虽然主要受光温的双重影响,但学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具体和机理仍不清楚。要达到更好地遗传工具来人人类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13.
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机理研究在生态学、细胞学、遗传学及生理生化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 ,重点概述了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过程中氨基酸、酶活性 ,内源激素及蛋白质的变化 ,对光温敏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机理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To determine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genic male sterility A/B lines in Chinese cabbage-pakchoi (Brassica campestris ssp. chinensis Makino var. communis Teen et Lee), we used the RNA fingerprinting technique, cDNA-AFLP analysis,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different tissues. While no obvious differential expressions were observed in rosette leaves, florescence leaves, and scapes, some differential expressions were found in alabstrums of A/B lines and among leaves, scapes and alabstrums. We analyzed the alabstrums collected in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with 10 primer combinations. We got a unique band between middle size alabstrums and large alabstrums in B line in one of the ten pair primers, and in another one pair, one band reflecting a higher gene-expression level in A line than that in B line was obtained. No unique bands were found with the other primer combinations. The bands reflecting different gene-expression level were confirmed by Northern hybridiza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cDNA-AFLP was a suitable tool for studying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genic male sterility in plants. SDS-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patterns of soluble proteins further verified the difference in A/B lines.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两系杂交水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华北的京、津、唐地区既有长光,又有相应的高温,两系杂交稻研究有可能在近期取得突破。华北地区应以光敏为主,而不是温敏。起点温度以22~23℃为宜。选育有实用价值的粳型两系应注意解决异交结实率、杂种优势、抗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高温对滇型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育性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本文在对滇型杂交水稻雄性不育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温度敏感雄性不育的概念。发现滇Ⅰ型粳稻不育系滇寻1号A是一个典型的温度敏感不育系,并提出利用这一特性来实现滇型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两系化”的设想。滇型杂交水稻雄性不育系异地种植的结果表明,除滇Ⅰ型滇寻1号A外,在不同的气侯条件下一般表现完全不育。滇寻1号A在较高温度地区种植时则表现出育性恢复的现象。进一步研究表明,其育性转换的主导因子是温度。育性转换的临界发育时期为花粉母细胞形成期至双核花粉发育期。育性转换的临界日平均温度为22.0℃。低于此温度时表现为完全不育。而高于此温度时,在一定范围内可育性随温度增高而增加。对此不育系自交结实后代的观察发现,自交结实后代仍表现为完全不育,亦具有温敏的特性。恢保关系与滇寻1号A本身完全相同。研究还表明:这是一个对温度敏感的不育系,可以通过异地播种选择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种植来繁殖不育系,或配制杂种而利用杂种优势,还可作生理遗传的研究材料。  相似文献   

17.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4种不同种质的7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在可育期内相互杂交,将其杂交组合的F1、F2代在广州长日高温条件下种植,观察其育性表现,并进行等位性测验。结果表明,N12S与N18S的不育基因完全等位,W7415S与5460S之间,安农S-1与W7415S、N12S(N18S)之间光温敏不育基因部分等位,即它们两两之间存在1对位点相同的不育基因。W6154S与所有其他6个不育系,衡农-1S与所有其他6个不育系,5460S与W7415S之外的其他5个不育系,不育基因均完全不等位。文章还对不育基因等位性划分标准,以及光温敏不育系的转育利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水稻雄性育性通常受一对可育基因和质、核间相应诱导物质(RNA)共同作用,质、核间育性诱导物质的协调与否,能影响基因性状的表达,目前三系中的“不育”系就多为这种类型。“光(温)敏核不育”则还受一对光(温)敏育性基因及相应的光(温)敏核诱导物质(RNA)共同作用,在特定光(温)条件下能表现可育,条件不具备时则表现为“不育”。因这两种“不育”均非不育基因作用,实质上应是败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