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奶牛瘤胃臌气是奶牛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采食过多容易发酵的饲料导致的。饲料在进入瘤胃后发酵出现异常,导致产生大量的气体,从而造成瘤胃扩张。该病对于奶牛正常生长发育具有十分严重的影响。该病主要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奶牛患病后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腹部臌大、呼吸困难,严重的还会造成呼吸系统衰竭,最终出现死亡。本文主要对奶牛瘤胃臌气的病因及治疗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
正瘤胃积食为临床常见病,是由于牛采食大量难消化、易膨胀的饲料引起,通常是饲养管理上的疏忽所致。以瘤胃内容物滞留,容积增大,胃壁受压及运动神经麻痹为特征。具体症状为病畜食欲、反刍、暧气减少或停止,精神沉郁等。本文归纳阐述了一些奶牛瘤胃积食的病因、症状及诊断,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瘤胃积食又称急性瘤胃扩张,是反刍动物贪食大量  相似文献   

3.
1瘤胃臌胀本病又称瘤胃臌气,是瘤胃内气体排泄障碍性疾病。临床上以患病奶牛瘤胃气体蓄积性增多,左腹部臌胀凸起为特征。本病通常分为急性和慢性2种。急性瘤胃臌胀是因奶牛采食大量易发酵的饲料和饮用大量水,胃内迅速产生大量气体而引起瘤胃急剧臌胀。根据临床症状和病因分析可以及时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4.
<正>瘤胃臌气又叫瘤胃臌胀,是由于奶牛大量采食了易发酵的饲料后,在瘤胃内迅速发酵产生大量气体,致使瘤胃容积急剧增大,超过瘤胃的正常容积,并呈现反刍及嗳气障碍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左肷部隆起、膨胀为主的腹围明显增大、呼吸困难、反刍和嗳气障碍为特征。1病因原发性瘤胃臌气:主要是由于采食大量易发酵  相似文献   

5.
瘤胃酸中毒是反刍动物采食了过量易发酵的碳水化合物饲料 ,在瘤胃内产生大量乳酸并蓄积而引起的以前胃机能障碍为主的一种疾病。近几年来 ,笔者在西宁、民和及贵德等地共治疗奶牛瘤胃酸中毒病 2 3例 ,其中治愈 2 2例 ,死亡 1例 ,现报告如下 :1 病因本病的主要病因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农户散养的奶牛、畜主为了提高产奶量 ,采用增加精料的办法或在奶牛产前产后给牛大量补饲精料 ,突然饲喂大量玉米面或大麦面粉等精料。民和曾有一位农民在奶牛产后的 8h内连续两次给牛饲喂了 12kg玉米面而发病。另一种是国营或集体奶牛场 ,其主要病因是长期…  相似文献   

6.
奶牛瘤胃酸中毒是奶牛瘤胃消化功能发生障碍引起的一种全身性代谢疾病 ,以发病急、病程短、病症重及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近年来笔者在临床上用综合措施防治奶牛瘤胃酸中毒 ,效果理想。1 发病规律及病因该病主要发生于 3~ 6岁、1~ 3胎的奶牛 ,5胎后的奶牛发病较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冬春季节发病率为最高。临产牛和产后 3d内的奶牛发病较多 ,发病与产奶量成正比例 ,产奶量越多 ,发病率愈高。发病原因有多个方面。1 .1 采食过量或误食大量易产酸发酵的精料 若大量饲喂小麦、大麦、玉米及大豆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饲料 ,这些饲料在牛…  相似文献   

7.
奶牛瘤胃酸中毒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奶牛瘤胃酸中毒主要是因为过食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谷物饲料,特别是粉碎过细的谷物饲料,或偷食大量粮食等精料,在瘤胃内高度发酵,很快产生大量乳酸堆积并吸收入血后引起的急性代谢性酸中毒.临床上以急性重剧型前胃迟缓、脱水、瘤胃pH值明显降低,粪、尿呈酸性为特征.耕牛、奶牛、犊牛都有发生,多见于奶牛和育肥牛.病畜主要表现为消化障碍,瘤胃胀满,精神沉郁,运动失调,卧地不起,神志昏迷,酸血症,病牛陷于脱水状态而死亡.  相似文献   

8.
瘤胃酸中毒是奶牛常见的一种疾病,是由于采食大量的含碳水化合物的饲料后,瘤胃内积累大量乳酸,造成微生物群改变,引起的酸中毒,影响着奶牛的生产性能.本文从奶牛瘤胃酸中毒的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阐述,望给相关人员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9.
奶牛瘤胃酸中毒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奶牛瘤胃酸中毒是由于给牛饲喂大量碳水化合物饲料,致使乳酸在牛瘤胃中蓄积而引起牛全身代谢障碍的疾病.笔者介绍了奶牛瘤胃酸中毒的病因及临床症状,并提出了该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0.
奶牛瘤胃积食是由于瘤胃中存在大量的食物,导致瘤胃扩张,从而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通常是由于食入过多精料或者是突然更换饲料而导致的。该病是奶牛常见疾病之一,容易在冬季发生。患该病的奶牛主要表现为瘤胃停滞、脱水,严重的无法站立、死亡,极大地抑制了我国奶牛养殖业的发展,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饲养人员日常应加强预防。本文主要就奶牛瘤胃积食的病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期降低养殖户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1.
<正>1奶牛真胃变位的病因第一,分娩导致的病因,这是因为在妊娠后期奶牛子宫生理发生变化,使得牛瘤胃被子宫从腹部底端抬高,真胃就被转入瘤胃的下部。奶牛分娩时,由于奶牛腹部藏有胎儿与羊水,这时会大量溢出来,腹部因此变得很空,妊娠期间被撑起来的瘤胃由于没有支撑而下沉,真胃也被瘤胃压迫,位置也随之变化。第二,饲料质量导致的病因,奶牛在日常采食过程中所采食物质量的好坏严重影响奶牛的身体健康。现实情况是很多饲养员为了提高奶牛的产奶量而给奶牛  相似文献   

12.
奶牛乳酸中毒主要是由于采食大量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谷物饲料,导致瘤胃内异常发酵,产生大量乳酸,引起瘤胃内微生物群落活性下降。影响奶牛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如果瘤胃内乳酸浓度长期处于高水平,还可导致其他疾病的发生,甚至引起死亡。本文主要概述该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症状、诊断以及防治,以期为防控本病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奶牛营养代谢障碍性疾病要进行调查和分析.奶牛过多动员体脂,出现血酮、尿酮和乳酮增高的现象称为奶牛酮病.奶牛饲喂过量碳水化合物饲料后瘤胃中乳酸蓄积,并伴随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的积累,瘤胃pH急剧下降,从而导致瘤胃酸中毒.奶牛在妊娠期间过度肥胖,体内尤其是肝脏中蓄积大量脂肪造成肥胖症.皱胃移位是由于营养代谢紊乱引起皱胃正常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导致乳脂率下降的因素包括日粮精粗比过高、粗料切得过短和大量饲喂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日粮等.瘤胃膨胀是由于奶牛采食大量易发酵的饲料,经瘤胃发酵后所产生的气体不能以嗳气排出而引起瘤胃扩张.  相似文献   

14.
奶牛瘤胃积食也称为急性瘤胃扩张、瘤胃滞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通常是舍饲奶牛更容易发生,主要在冬春季节发病。该病的病因主要有奶牛过于瘦弱、前胃运动机能异常、饲养管理方式不合理、采食过多适口性好的饲料、突然更换饲料等。另外,为促使奶牛产奶量的提高,会在日粮中添加大量的精饲料以及其他工业副产品,如豆腐渣、啤酒糟、糖糟等,也可引起发病。如果病牛没有及时进行治疗,会继发引起瘤胃酸中毒而死亡,因此要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模式的发展,为提高奶牛的产奶性能,养殖者大量饲喂以谷物淀粉为主要能量饲料的高精料日粮,使得诱发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风险几率增加,继而造成干物质采食量下降、蹄叶炎及腹泻等症状,严重的会诱发一系列代谢紊乱性疾病增加了奶牛的淘汰率。论文主要从奶牛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方法及对奶牛的危害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展牛群健康监测及有效控制或减少亚急性瘤胃酸中毒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1病因1.1急性瘤胃臌气原因奶牛机体内游离的大量气体以及泡沫性食物可造成急性瘤胃臌气。奶牛急性瘤胃臌气通常与多种疾病共同发生,如钙浓度低、肠梗阻、消化道受损、消化不良以及腹膜炎等。造成奶牛急性瘤胃臌气的原因有以下三方面。1.1.1泡沫性原因奶牛短时间内食入大量紫花苜蓿、三叶草、豆科牧草等可引起急性瘤胃臌气。这类饲料可造成奶牛瘤胃内产生大量稳定的泡沫。此外,遗传因素也易导致奶牛出现泡沫性瘤胃臌气。  相似文献   

17.
奶牛瘤胃酸中毒是由于奶牛采食大量能在瘤胃内高度发酵产生乳酸的饲料引起的一种前胃机能障碍的急性中毒病。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常表现为毒血症、脱水、瘤胃蠕动停滞、身体虚弱。在兽医临床中比较常见,对奶牛生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瘤胃是成年奶牛的主要消化吸收器官,能够降解粗饲料、非蛋白氮等饲料。微生物大量存在于瘤胃,其组成、丰度、功能和代谢会影响奶牛的产奶和饲料转化效率等性状。本文介绍了宏基因组技术在微生物基因组组装、瘤胃微生物调控奶牛生产性状形成机制以及微生物新酶发现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奶牛瘤胃宏基因学发展前景,旨在为解析奶牛重要性状遗传与调控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1 瘤胃臌胀 瘤胃臌胀也叫瘤胃臌气,是奶牛因采食了大量易发酵产气的饲料,使瘤胃容积极度增大,压力增高,胃壁扩张,严重影响心肺功能而危及生命的疾病。 主要是奶牛因采食了大量易发酵产气的饲料,如带露水、霜水的青草、麦苗,苜蓿、三叶草、紫云英等豆科牧草,酒糟和冰冻的多汁饲料或变质发霉的饲料等。继发于瘤胃积食、食管梗塞、创伤性网胃炎、瓣胃阻塞、真胃积食、瘤胃与腹膜的粘连等疾病。  相似文献   

20.
《农村养殖技术》2004,(4):22-22
问:奶牛正常体温是多少度? 正常牛体温为37.5~39.5℃,如果体温超过或低于正常范围就是有病现象。 问:牛只前胃驰缓的病因和症状? 答:牛有4个胃,除了真胃外,瘤胃、网胃和瓣胃统称前胃。前胃驰缓是奶牛常见病,其中瘤胃发病率最高。 病因:前胃驰缓常发生于饲料变化,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