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龙翔宇  徐术菁 《现代园艺》2023,(24):123-125
以文化表征理论为依据,通过解构代表性传统村落常见文化符号(表征物)所表征的乡土景观环境,以及提取元素重新构建传统村落风貌,从而追求“乡愁思念、游客向往”的独特景观意象,实现传统景观村落的多元化发展,为乡土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合理化模式方案,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为传统村落文化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景观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载体,也是社会发展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城市与农村的矛盾日益凸显,不少村落在城市文明的冲击下,逐渐解体消失。如何让传统村落景观得以可持续发展,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根据广西地区村落实际情况及发展规律,分析其景观特征,从而探索可行的传统村落景观发展策略。为广西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村落景观是历史发展演变的结果,见证了人类和当地自然协调的过程[1]。保护和发展村落乡土景观对生态环境以及当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快速的城镇化发展,乡村的建设过程中缺乏对村落乡土景观的保护和传承。本文以星火村为例,挖掘传统村落现状问题,提出了乡土景观的发展和保护策略,以期为发展乡土景观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作为独具民族风格的乡村文化承载体,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保护与规划传统村落对于传统村落的乡村振兴有重大意义,通过保护和规划传统村落,可以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助力传统村落的生态、产业、文化振兴,传承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为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我国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理论,本研究阐述了我国传统村落的现存主要问题、需求,将主要问题及需求与传统村落保护振兴案例阿者科村的先进经验结合研究,提出了传统村落的保护策略和规划原则。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布满众多各具风情、历史悠久的传统村落。传统村落蕴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和自然生态景观,村落景观充分展示着中国农民的生活物质、精神文化等各个方面。正确掌握传统村景观的营造手法,才能更好地通过景观手段来保护传统村落的景观资源,也为我们获得新的设计借鉴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6.
陶彦松  区智 《现代园艺》2023,(10):91-93
面对当下乡村旅游消费更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需在传统村落房屋、街巷、广场、标志性景观、周边水系等景观基础上进行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改造设计。围绕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玩赏、文化消费需求导向,考虑不同乡村地区存在的地形地貌、建筑文化理念、景观审美观念,以传统村落景观为例,对传统村落景观中的宏观生态环境、中观建筑及空间结构、微观旅游体验景观进行综合性设计,尽可能在保留与还原历史文化遗存的同时,完成传统村落景观空间格局、建筑结构、生态及服务环境再造,以满足乡村旅游民众的生态性、文化性与娱乐性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城镇化规模逐渐扩大的过程中,许多传统村落的形态和文化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何保护和延续中国传统村落文化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该文以景观基因视角为着眼点,借助景观基因理论对土坑村进行分析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从景观基因的角度提出相应保护更新策略,对土坑村的保护、开发及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颜政纲 《现代园艺》2023,(10):80-82+85
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和营建理念。以清水江流域传统村落文斗村为例,基于“三生”景观的整体系统,分析传统村落独特的景观特征及内在机制,提出滨河沿线传统村落自然生态景观、农业生产景观、人文生活景观提质的方式方法,旨在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等要求,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滨河沿线传统村落景观营建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以贵州省贵定县盘江镇音寨为例,分析了音寨传统村落景观资源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以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为指导,提出音寨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能为音寨以及贵州布依族地区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彭屯村是鹤庆县坝区典型性传统村落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村落景观基因。运用景观基因理论,从环境基因、建筑基因、文化基因、布局基因4个方面对彭屯村景观基因进行识别提取、特征分析,结合村落景观现状提出保护与发展规划思路探析,力求传承村落优秀景观基因,打造村落特色景观环境,为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步道在各地园林景观中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是一个城市的亮点,但乡村步道多年来一直不被人们重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建设被作为重点,生态宜居作为乡村旅游最大的卖点,设计应推动乡村特色生态保护、传统村落、自然风貌等的有机结合,反映到景观步道设计中就需要其有艺术特色和一定文化内涵,要深入挖掘乡村本土文化,不断提升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目的是以文化传承及休闲旅游型模式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村落景观改造设计项目,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将进坑村改造设计为传统村落乡村旅游景观项目。  相似文献   

12.
营建乡村景观,保护村落环境,恢复村落历史文化遗产,维系基层信仰体系,建立充满活力的和谐乡村关系,是乡村振兴战略建设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老村庄不应被彻底夷为平地,城市也不应完全改变它。通过乡村景观的格局营建,使乡村景观的生态,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过程可以连续不断地再生。  相似文献   

13.
李畅  赵艺源 《现代园艺》2019,(10):140-141
陕西关中地区村落是我国传统村落中的代表,而为了保证这些传统村落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传统特色,应对这些村落的空间及景观特征进行探究。简要介绍了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的概况,探究了陕西关中地区村落的空间特征和景观特征,实现陕西关中地区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保证陕西关中地区的传统村落文化不会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相似文献   

14.
风水林是中国传统村落营建中必不可少的环境要素,在生态保护、园林观赏、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在介绍指南村风水林现状的基础之上,通过实地调研,阐述村落风水林的保护应用现状,总结出指南村践行群落生态保护、景观美态营建、地域文态延续的"三态"保护利用理念,以"指南红叶"主题,着力将风水林与村庄建设融合,为乡村建设中...  相似文献   

15.
传统聚落是人类聚居和活动的场所,也是有独特的魅力和明显的群系特征的人居文化空间。为保护传统村落内的整体历史风貌,以国家传统村落之一的胜利镇三家子村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环境特征、空间布局特征、建筑景观特征、人文景观特征4个角度分析三家子村传统聚落文化景观,这对美丽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乡村景观设计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与展现村落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以营造古朴优美的村落景观为出发点与立足点。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适当修缮,修旧如旧、新旧协调,以维持生态平衡。坚决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破坏资源和文化,必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两者和谐共生。文章以梅州桥溪古韵为例,探讨乡村景观的延续与开发。  相似文献   

17.
何博 《现代园艺》2022,(1):76-80
乡村振兴战略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举措,美丽乡村建设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指明了方向和创造了新的保护发展机遇.研究表明,加强达州市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传承村落文化络脉是根本,建设生态田园生活方式是目标,发展村落新产业是重点,提升村民文明素养是保障,并依据研究结果针对性地提出了达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是展现一个地区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载体,对一个区域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地形地貌、建筑肌理、民族特色等有着很重要的保护与传承作用。传统村落作为一个突出广西独特文化遗产的代表,数量颇多且拥有较高的经济、艺术和社会价值,极具研究意义。在文献查阅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古碑刻文化、古建筑文化、传统节庆文化、名人文化、古景点文化、乡土植物文化等分析扬美古镇村落景观文化的现存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扬美古镇村落景观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措施。旨在为今后广西以及其他省、市的传统村落景观文化保护和传承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传统村落拥有弥足珍贵的乡土景观遗产,目前,村落保护与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困惑与不足。本文以花驼村为例,梳理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和类别,探明传统村落现状问题,提出乡土景观的发展和保护策略,为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乡土景观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南方园艺》2021,32(5)
植物景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植物认知和应用经验,是传统村落景观的绿色基地,兼具地域性与民族文化性。研究对桂林灵川19个传统村落进行植物景观及应用调查。结果表明:桂林灵川传统村落村域范围内常见植物共81科,202种;植物景观的基本格局从外到内分布为:生态型植物景观--生产型植物景观--生活型植物景观。桂林灵川传统村落植物景观存在一定的问题,建议加强绿地斑块之间的联系,构建稳定的生态绿地网络格局;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形成地带性村落景观;加强古树资源保护,传承植物文化景观。研究成果对建设美丽乡村景观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