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纪念性场所是承载人们缅怀沉思的精神场所。对纪念性景观营造手法的研究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场地的景观效果,实现在纪念场所的物质载体设计中激发观赏者的情感体验。以景观设计逻辑思维为基础,通过现状分析和经典案例文本解析,归纳纪念性园林中如何通过景观设计营造场所精神。研究结果表明,纪念性园林设计应以周边环境为切入点,在确定物质空间的精神表达的基础上,合理组织设计语言,同时考虑材料及光影结合设计来提高场所体验性感知。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广西平乐县中山公园的纪念性空间营造现状展开调查与分析,总结其纪念性空间表达的特色与不足,探讨其纪念性空间优化的建议:加强公园管理力度,引导市民游客文明游园;重视纪念性空间周边景观营造;增加纪念性空间的互动参与性。希望通过本研究以充实纪念性空间研究的内容,并为其他纪念性空间的营造、改造等提供一些参考,同时呼吁市民游客重视中山公园的重要历史意义,学习和弘扬中山精神,保护好纪念性空间。  相似文献   

3.
设计符号应用于纪念性景观中,可以唤起观者的记忆,触动观者的情感,提升环境空间的可理解性,是对纪念景观中文脉传承和记忆故事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以纪念性景观为研究对象,对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为案例,从宏观、中观、微观3层次,分析设计符号在纪念性公园景观中的作用和具体应用方式。  相似文献   

4.
植物作为重要的景观元素,在纪念性空间中占据着大量的篇幅,其在空间塑造、文化表达、情感烘托上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当前针对郑州市纪念性空间植物造景的专类研究较少,不够充分,因此,以地下空间中的植物景观作为切入点,从植物构成、空间营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百色起义纪念园景区邓小平纪念区的规划设计为例,从场地分析、概念构思、空间布局、绿化设计等方面,探讨以时间和空间作为2条交织主线的纪念性园林规划设计方法,强调了人与景观形成情感上的交流是纪念性园林规划设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纪念性在人类历史情感的轨迹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表现了人们对于过去的无限怀念与追思,承载着深厚的情感。园林景观作为纪念性物化形式的一种,其外在形式不仅承载了纪念的意义,并且能够将这种纪念意义通过主题雕塑、空间布局、环境营造、文化提炼表达出来。本文通过主题雕塑表达形式与纪念性对应关系中普遍存在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为纪念性场地内主题雕塑的创意表达方式提供一个可循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西蜀名人纪念园林是根植于西蜀历史文化土壤上的纪念性质的古典园林。其造园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文化及西蜀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纪念性精神的传承是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的核心。本文以西蜀名人纪念园林为例,采用实地调研、文献研究法进行研究,认为西蜀名人纪念园林纪念性主要表现在选址、空间布局与水体、植物栽培上。西蜀名人纪念园林对文脉的延续和历史的传承可为现代造园提供借鉴,注重精神空间与物质空间、地域性与场所精神等方面的考虑。  相似文献   

8.
朱晓萍 《现代园艺》2023,(5):148-150
基于当今社会老龄化日趋加重的背景,以乡村户外活动空间为载体,梳理分析乡村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关注场地中景观环境情感需求设计滞后的事实,提出了户外活动空间情感化设计的价值,总结出乡村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情感需求在空间中的设计原则和策略,为乡村老年人户外活动空间设计提供方案和思路。研究阐述老年人情感需求体验重要性的同时,挖掘并激活乡村户外活动空间蕴藏的潜在动力,赋予乡村户外活动空间生活空间能量。  相似文献   

9.
我国红色纪念性景观建设如火如荼,但建设过程中也出现诸多问题,如空间表达方法单一,红色纪念性景观建设未成体系。为丰富红色纪念性景观空间的设计质量,将叙事学理论引入红色纪念性景观设计中,系统地阐述景观空间的叙事表达方法,为红色纪念性景观设计提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纪念性景观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类型,是社会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以人物为纪念对象的纪念性景观,更加注重人物精神传承和生平事迹的展示。本文以李元龙纪念林景观设计为例,对人物类纪念性景观设计表达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结合金东区郑店历史文化村落案例,分析村落景观空间的人文感知、体验营造,从村落片区、空间序列、空间节点3个层面,提出了对应的营造策略。通过对人文空间的营造与序列的串联,将村落空间场所的人文感知体验回归到人与空间的情感表达与交流层面,使乡村景观能更好地留住传统、留住文化、留住乡愁。  相似文献   

12.
裴梓博 《现代园艺》2023,(16):24-27
基于Arc Gis10.2,运用最邻近指数和核密度估计法,分析黑龙江省范围内的红色景观资源空间分布集聚程度,研究黑龙江红色景观的空间分布与空间格局的现状特点,运用网络分析工具对黑龙江红色景观进行了可达性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的红色景观资源在空间上呈现出中南部地区集聚分布,而西北、北部以及东部边缘地区的红色景观资源分布较为稀疏,整体呈不均衡态势;(2)黑龙江纪念性景点的平均通行时间在0.0212~9.3564h,其平均值为4.1790h,景观可达性系数极差为562.3705;(3)研究区内红色旅游景点的可达性主要是中南部地区与东南角的可达性较好,北部和西北部以及东部边缘地区的可达性较差。最后为黑龙江省的红色纪念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纪念性空间概念的理解,结合纪念事物的特征,将纪念性空间以景观为载体(地形、水体、雕塑、人工构筑物、植物、色彩和光影声音)在人们面前展示出来,从而创造出能让人们身在其中、而感情能与周围环境寓意相融合的场所。  相似文献   

14.
城市公共空间是民众日常活动、娱乐、休闲、观光、运动的主要场所,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目的是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提升城市形象,满足民众对观光、活动体验、休闲娱乐上的个性化需求。基于此,阐述了装置艺术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涵义,分析了装置艺术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作用,并从建立纪念性景观、塑造奇异空间、创造标志性景观、设计个性化景观道路4个方面,探讨了装置艺术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以期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质量和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5.
研究纪念性景观设计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在当下的痕迹以及在人们记忆中的作用.以现有墓园的外部空间设计为切入点,探索此类纪念性场地的设计特点与未来的发展方向.以灵谷公园、雨花台烈士陵园和腾冲国殇墓园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场地位置、总体布局和景观结构等方面的信息,虽然墓园的建造者和所纪念的对象不同,但设计背后的整体逻辑与思路却基本...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许多高校校友通过各种捐赠方式感恩母校,其中不乏以合力捐建纪念性景观主题园的形式给母校的建设锦上添花,高校纪念性景观主题园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再现学校的历史文脉,而且有利于引领莘莘学子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本文以中南大学铁路园设计为例,探析高校纪念性景观主题园的设计表达手法以及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理清高校纪念性景观主题园设计过程的思路,为其它高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宋嘉怡  郭玉笑  洪丽 《现代园艺》2023,(5):128-130+133
景观叙事学作为叙事学的空间维度分支,在城市开发、城镇化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中均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将文学领域中的叙事手法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以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纪念馆广场设计实践为例,探索景观叙事理念与叙事表达设计策略。研究将整个叙事的拓展表达过程分为3个层次——文脉、主题、线索,并遵循5个基本步骤“体—点—线—面—体”,将景观叙事的主题从抽象的地域文脉与文化背景中提炼出来作为核心,再从核心向外发散丰富其叙事内容,旨在为纪念性园林场所精神的表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植物景观空间呈现出一种实体空间形态,它能给人一种印象深刻的体验。情感化的空间具有一种人文和情感的特性,能够体现人与空间之间的爱和尊重。在目前植物空间设计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据此提出了植物设计的方向与任务。现以情感为基础将植物空间划分为四大类:温馨空间、舒适空间、亲切空间和亲密空间。然后根据植物景观的空间类型和构成要素以及人们心理行为、情感体验等特点,提出了从视、听、触、味、嗅这5个方面进行植物景观空间情感化设计。最后,依据设计方法与原则和植物选种及配置方式来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情感化植物空间。  相似文献   

19.
曾锋 《中国园艺文摘》2015,(1):126-127,238
小平小道纪念公园规划遵循保护第一、强化内涵的原则,通过景点巧妙设置游线安排,将历史游、情景游、体验游、体闲旅游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使其从单一文物游转变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集教育、纪念、休闲为一体的纪念性公园。  相似文献   

20.
童君 《现代园艺》2014,(22):123-124
园林的尺度设计对受众的使用心理和情感体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合适的空间尺度能够为使用者提供良好的游憩环境。园林设计往往通过不同类型的空间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景观,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本文通过解读古典园林中的小空间设计,探讨现代景观设计中小空间的使用类型与景观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