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探索杂交棉中棉所1206在石河子垦区的最佳栽培模式,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在石河子开展了该品种的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在6 000株/667 m2种植条件下皮棉产量最高,达到205.76 kg/667 m2,但与4 000株/667 m2和8 000株/667 m2的皮棉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建议在北疆棉区,中棉所1206的适宜种植种植密度为5 000~8 000株/667 m2。  相似文献   

2.
山农丰抗棉 6号 (原系 97- 5 2 )是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育成的春棉新品种 ,来源于 91- 2 8/ / 2 69/植4 80 ,于 2 0 0 1年 4月通过了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鲁农审字 [2 0 0 1]0 15号 )。产量表现 该品种 1999~ 2 0 0 0年参加山东省中熟品种区域试验 ,两年皮棉、霜前皮棉平均89.1kg/ 667m2 和 82 .9kg/ 667m2 ,分别比对照中棉所 12号增产 12 .76%和 14.1% ,均居第一位 ;2 0 0 0年参加区域试验的同时参加生产试验 ,皮棉、霜前皮棉分别比对照中棉所 12号增产 14.2 %和 16.3%。此品种桠果成铃率高 ,丰产潜力大 ,2 0 0 0年在稀植大棵…  相似文献   

3.
棉花诱导抗虫性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已受过棉虫为害的棉叶饲养棉铃虫幼虫,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与对照相比,幼虫生长受阻,虫体重较轻,且虫龄越小,阻碍作用越强,幼虫生长期延长,化蛹率和羽化率约有下降。在正常棉株和受害棉株之间,棉铃虫雌蛾产卵明显趋向正常植株,但未能发现幼虫在取食定向反应时也表现出趋性。  相似文献   

4.
棉花品种的抗虫性和抗虫鉴定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棉花品种抗虫鉴定是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的抗虫鉴定主要对象是红铃虫和棉铃虫。抗虫鉴定方法为网室接虫鉴定,红铃虫的接虫密度是平均每10m2网室接5对成虫;棉铃虫的接虫密度为每10m2网室接虫2对;所接虫源雌雄各占50%。抗红铃虫鉴定指标为种子虫害率;抗棉铃虫鉴定指标为棉株生长点和蕾、花、棉铃受害率。根据棉花受害率将品种的抗虫性分为免疫(I),高抗(HR),抗虫(R),中抗(MR),感虫(S)和高感(HS)共6级。  相似文献   

5.
特早双季连作花生新品系38──415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品种特性:该品种是我省农民花生育种专家陈南方,从58个花生品种中筛选出优良亲本,经8年杂交培育而成的我国第一个花生连作品种。全生育期春播100——105天,夏播85天,作二季花生栽培90——95天,具有株型直立紧凑、茎杆粗壮、叶色深绿、耐肥抗倒、抗病耐旱等优点。其主茎高55——60cm,单株分枝7——8条,单株结果20个以上,他果率95%,百果重125克,出仁率80%,且结果集中,果柄坚韧不落果,可一年两熟.2栽培要点;21播种期:种子发芽起点温度12C。春播在我区如用地膜发盖3月25日左右播种;田地栽培名月SB左右播种;夏播5月中旬——6月上旬,作二季栽培(翻秋)在7月25目前播种.2.2#种密度及用种量:春夏播每亩密度为9000——10000穴,667/m‘(亩)用种丑17.5公斤,H季花生拒种为12000穴,667m’(亩)用种具20公斤,穴播成仁.2.3施肥情况: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底肥667m’(亩)用土粪1500公厅或三元复混肥50公斤.齐苗后及时用1%尿素溶液hUI%的铅酸按水溶液叶面喷施以促苗早发.3产量表现:春播地膜栽培350——400公斤/667m’;露地300——350公斤/667m’...  相似文献   

6.
形态抗虫棉对棉铃虫实验种群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系统饲养,采用组建种群生命表的方法,研究了取食不同抗性品种对棉铃虫实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形态抗虫棉的棉铃虫,不仅种群生长发育受阻,其存活率和生殖力均下降,从而使种群数量增殖减缓。取食形态抗虫品种川棉243的种群,幼虫、蛹的发育历期延长、体重减轻,成虫寿命及产卵期缩短、产卵量降低,在同一特定年龄均以取食川棉243的种群的死亡率较取食对照品种的高,种群累计存活率和繁殖力低,砷群数量增长指数仅为161.7,分别较取食感虫品系中无151和常规推广品种中棉所12的低52.6%和39.4%。  相似文献   

7.
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存活、生长及为害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1994~1996年以室内组织饲养、罩笼人工接虫和田间小区试验等方法研究了转Bt基因棉品系R93-4对棉铃虫的抗性。结果表明:(1)转Bt基因棉对棉铃虫具有高度的抗生性,可严重阻碍幼虫对棉株的取食和营养利用,显著降低幼虫的存活、生长和发育;(2)转Bt基因棉的抗虫性随棉株组织、棉株生育期以及害虫龄期的变化而变化,棉株营养组织的抗性较繁殖组织为高,棉株生育前期的抗性较后期为高;(3)种植转Bt基因棉可显著抑制田间棉铃虫种群的发生及为害,在棉铃虫重发生年份可减少50%以上的化防次数,而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转Bt杂交棉花新品种 ‘苏棉29’ 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客观分析杂交棉花新品种‘苏棉29’的性状,为棉花育种者制定合适的育种策略提供依据。基于江苏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数据,采用Excel、G—GE等统计软件系统研究了新品种‘苏棉29’的丰产性、稳产性、产量构成因素及纤维品质、抗性等性状。结果表明:在江苏省区域试验中2年(2010、2011)平均,‘苏棉29’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为4185、1737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泗杂3号’增产10.6%和8.5%;生产试验中(2012)平均籽棉产量达到4176kg/hm^2,皮棉产量1744.5kg/hm^2;‘苏棉29’纤维品质各项指标均达国家Ⅲ级以上标准,高抗棉铃虫,兼抗棉花枯黄萎病。该品种在2013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研究从表型数据初步解析了该品种高产、稳产、抗病虫机理,将为进一步推广利用该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华棉101的抗虫性鉴定机制及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华棉101是采用杂交育种和抗虫鉴定技术相结合选育而成。该品种高抗棉铃虫,其蕾铃受害率比CK“HG—8”减退26.17%;抗红铃虫,其子害率比对照品种相对下降30%;高抗苗蚜,苗期蚜指比非洲棉E40减退12.9%,7叶恢复期蚜指减退34.6%。华棉101在完全治虫的湖北省区试中产量与CK鄂荆1号相当,在减少2~4次化学治虫的生产试验中比CK增产1~2成。其纤维品质优于鄂荆1号,现已在湖北、河南等省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筛选优良玉米新品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引进12个玉米品种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黔259产量最高达776kg/667m^2,比对照增产16.8%,安2032产量达737.6kg/667m^2,比对照增产11%,春喜4号产量达725.3kg/667m^2,比对照增9.1%,登海3790产量达721.3kg/667m^2,比对照增8.5%,4个品种群体产量高,综合性状好,适合兴义市种植。  相似文献   

11.
王永锋 《种子》2006,25(3):86-87
“神豆2号”在黄淮海夏大豆产区属中熟偏早品种,抗旱性强,抗倒伏,抗病毒病、炭疽病、紫斑病和根腐病等多种病害。其蛋白含量达48.16%,脂肪含量16.25%。该品种全省2年区试平均产量为234.11kg/667m^2,比对照增产12.75%;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218.28kg/667m^2,比对照增产14.8%。种植“神豆2号”必须抢时早播,要求行距40~50cm^2密度以1.25万~1.575万株/667m^2为宜。施有机肥2-3t/667m^2,配合施磷酸二铵15~20kg/667m^2、硫酸钾10kg/667m^2。初花期追施尿素5~10kg/667m^2。  相似文献   

12.
棉花品种 中植棉2号 国审棉2006001,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新乡县七里营新植原种场、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选育;2004~2005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春棉组品种区试,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5.2公斤、93.7公斤和86.8公斤,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1增产12.4%、12.2%和11.9%.2005年生产试验,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亩产分别为230.2公斤、92.5公斤和90.3公斤,分别比对照中棉所41增产9.8%、10.1%和10.5%.  相似文献   

13.
景忆莲  李胄 《科学种养》2008,(11):50-50
陕棉2177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杂交育种培育的中熟棉新品种。2007年3月通过陕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棉纤维品质优良,籽、皮棉产量高。2004~2007年在陕西的蒲城、临渭、大荔、华阴、泾阳等地试验示范,表现突出,比对照中棉所41号皮棉增产10%以上。  相似文献   

14.
为扩大春播棉种植面积,筛选出适合我县种植的春棉当家品种,特在我县留固镇小营村设立了春播棉品种对比试验。 1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4个处理:新高抗;春矮早;中棉所23;中棉所19号(ck)。每处理设3次重复,随机排列,小区面积133m2,试验地为轻砂壤土的春白地,排灌条件良好,肥力中等。播种前,施优质农家肥8m3/667m2,过磷酸钙50kg/667m2,碳铵40kg/667m2,硫酸钾5kg/667m2。……  相似文献   

15.
以中棉所3013、中棉所49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地处新疆塔里木地区的三十一团、三十四团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两个参试品种均适宜作为机采品种,中棉所3013产量最高,籽棉产量6 046.5 kg/hm2,比对照新陆中35号增产10.2%,皮棉产量2 696.7 kg/hm2,比对照新陆中35号增产15.1%;中棉所49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略低于对照新陆中35号。  相似文献   

16.
“湘棉16号”(原编号“90-G3”)是湖南省棉花研究所用(岱27X86-1)F4作母本、(无酚1号X兰布南特低酚棉)F4作父本杂交后于1986年定型后选育而成的棉花新品种。1994年1月经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产量表现1992年至1993年两年参加湖南省棉花区试.平均亩产皮棉108.9公斤,比对照“泅棉2号”和“湘棉10号”分别增产7.85%和8.84%。1993年同时进行生产试验,在省棉种所(有病点)亩产91.04公斤,在大通湖农场(无病点)亩产77公斤,均比对照增产。特征特性“湘棉16号”株高120厘米左右,植株松散呈塔形,果枝第一果…  相似文献   

17.
泗棉3号(原名泗阳263)是江苏省泗阳棉花原种场用抗枯萎病新洋76—75,与该场选育的泗阳791杂交有成。1993年4月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定名泗棉3号.1产量表现:省区试平均87.7公斤/亩,居参试品种之首,是江苏省1982年以来参加区论中产量突破泗棉2号的棉花高产品种:在通州市1992~1993年抗病棉品比试验中,平均产量96.1公斤/亩,比盐棉48增产19.23%,比苏棉3号增产9.13%。2抗枯萎病性:1991年沿海地区所新洋试验站签定,其病率、病指均为0。1992年省区试、沿江地区所、省农科院经作所的人工病回抗枯鉴定结果平…  相似文献   

18.
采用ELISA法(酶链免疫法)、室内初孵棉铃虫生测法和田间棉铃虫为害调查方法,研究和分析了中国构建的 Bt(Bacillus thuringiensis)基因抗虫棉品系GK3和美国构建的Bt基因棉品系新棉33B的不同生育期以及花铃期不同器官的杀虫蛋白含量、校正死亡率和田间受害率变化趋势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转Bt基因棉Bt杀虫蛋白含量在棉花生育过程中呈时空动态变化,在时间分布上,各生育期顶尖平展叶表现为:初花期>蕾期、花铃期>苗期>吐絮期;在花铃期,各器官表现为:功能叶、茎尖>小蕾、幼铃>花蕊、花瓣、苞叶、老叶。室内生测幼虫校正死亡率与棉株Bt杀虫蛋白含量高度一致;田间表现与Bt杀虫蛋白含量有一定的差异,除主要受Bt杀虫蛋白影响外,棉铃虫取食选择性,以及残存高龄幼虫为害和棉株各部位营养结构等也影响其抗虫性,造成后期棉铃虫主要为害花、蕾和幼铃,两材料抗虫性表现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9.
转基因抗虫棉Bt 毒蛋白表达量的传递方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卡那霉素抗性鉴定、抗虫性鉴定和 Bt毒蛋白含量测定等三个方面对转基因抗虫棉 Bt毒蛋白表达量的传递方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转基因抗虫棉美棉 3 3 B和 GK-12对棉铃虫具有显著的抗性。盛蕾期饲喂美棉 3 3 B、GK-12棉株顶端叶片 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死亡率分别为86.8%、75 .1% ,对照 TM-1、泗棉 3号、苏棉 12三个常规棉品种 (系 )初孵幼虫死亡率分别为10 .9%、13 .9%、9.2 %。美棉 3 3 B、GK-12盛蕾期功能叶片 Bt毒蛋白含量分别为每克鲜重 83 6.68ng、682 .5 6ng。饲喂美棉 3 3 B、GK-12与常规棉品种 (系 )杂种一代棉株顶端叶片 72 h后 ,初孵棉铃虫幼虫平均死亡率分别为 84.1%、77.2 % ,两个转基因抗虫棉品种与常规棉品种 (系 )杂种一代功能叶片的 Bt毒蛋白含量平均值分别为每克鲜重 82 0 .5 8ng、683 .77ng。转基因抗虫棉与常规棉杂种一代的抗虫性表现及 Bt毒蛋白表达量与转基因抗虫棉亲本非常接近 ,杂种二代群体 Bt毒蛋白检测阳、阴性反应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3∶ 1,回交世代 BC1 群体 Bt毒蛋白检测阳、阴性反应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 1∶ 1,与抗虫性鉴定结果高度一致。转 Bt基因抗虫性状的遗传是受一对完全显性基因控制的 ,Bt基因与 NPT II基因是紧密连锁或完全连锁的。Bt毒蛋白表达量按照一对显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Bt棉的抗虫性对不同昼夜温差变化的响应机理,应用生物测定和ELISA方法,于苗期对2种不同来源的Bt棉棉株进行连续96 h的不同昼夜温度处理,用处理后的叶片饲喂棉铃虫,研究昼夜温度变化对Bt蛋白表达及棉铃虫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天高温35℃,夜间低温18℃,能显著影响Bt棉蛋白表达量和幼虫死亡率,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杀虫蛋白含量和幼虫死亡率急剧下降;虽然白天高温35℃,夜间正常温度28℃,也会影响杀虫蛋白表达量和幼虫死亡率,但影响程度较小,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Bt蛋白的下降幅度趋于稳定。2个不同基因来源的品种间,美国棉‘邯杂154’蛋白表达量高于‘皖棉11’,且美国棉品种受到昼夜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小。白天极端高温,晚上极端低温可以显著影响Bt棉抗虫性,并且胁迫时间越长,影响越强,该研究结果将为中国棉花种植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极端天气下Bt棉的抗虫性安全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