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与气象条件关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气象条件对夏大豆各生育阶段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 ,增加生育期间积温可获得良好的夏大豆植株性状和产量性状 ,出苗~开花期气象条件对夏大豆植株性状影响显著 ,有效分枝始节、结荚高度除与该期气象条件有关外 ,还与播种~出苗期气象条件有关 ;而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与该期降水量及降水日数呈显著正相关 ,与生育前期和后期气象条件无关。夏大豆株高、茎粗、主茎节数与生育前期和后期气象条件均无关。开花~成熟期气象条件主要影响夏大豆百粒重  相似文献   

2.
玉米、大豆套作是我国南方主要种植模式之一。为了提高套作大豆产量,筛选适宜重庆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以5个重庆主栽大豆品种为材料,试验比较套作模式下不同大豆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结果表明:南豆12、贡选1号的株高、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产量均大于其他品种,667 m2产量分别为126.7 kg、113.3 kg,是适宜重庆地区种植的套作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3.
麦类作物粒重与气象条件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麦类作物粒重是构成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粒重在年际间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产量的稳定性。根据试验和调查资料,无论是农家品种、系统选育品种、还是杂交育成品种的千粒重在年际间由于气象条件的影响最大可达10克以上。尤其是近年来,千粒重下降已严重影响到粮食作物产量的持续增长。为此,我们对粒重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作一初步分析,供生产和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不同大豆品种在养分吸收及产量上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对红丰11等四个大豆品种吸收利用氮、磷、钾养分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施肥一致的条件下,不同大豆品种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不同,养分利用率也不同,导致产量的差异。以红丰11养分吸收量最多,表现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不同大豆品种在养分吸收及产量上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对红丰11等四个大豆品种吸收利用氮、磷、钾养分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施肥一致的条件下,不同大豆品种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不同,养分利用率也不同,导致产量的差异。以红丰11养分吸收量最多,表现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黑河农科所于2001年引进俄罗斯快生型大豆根瘤菌BB-32,用以提高大豆自身的固氮能力,减少化学氮肥的使用量,提高大豆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本文就大豆施用寒温带快生型根瘤菌BB-32对大豆黑交96-1525品种的增产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1 试验材料及培养模式1 1 试验材料:(俄罗斯  相似文献   

7.
黄淮平原大豆品质的气象条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几种数理统计方法,据黄淮海南一组5年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测定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资料与平行观测的气象资料,对黄淮平原大豆品质与气象条件关系进行分析,得出了形成蛋白质和脂肪所要求的气象条件是相异的分析结果.影响蛋白质形成的综合气候关键期是8月中旬,主导气象因子是温度;8月上旬是影响脂肪含量的综合气候关键期,主导因子是日照时数.温度日较差对二者均有重要影响.并找出影响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气象指标.  相似文献   

8.
黑土农田大豆产量形成过程的模拟验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站长期定位水肥耦合试验数据为依据,模拟大豆产量形成过程。首先建立大豆品种遗传属性数据库和相应的模型参数,利用DSSAT模型系列中的CropGro-Soybean模型,对大豆品种遗传属性、作物产量和生长过程中土壤水分进行了模拟验证。模拟结果表明,CropGro-Soybean模型能够准确地模拟大豆生育期,相对误差在-2%~3%之间,均方根误差RMSE为2.3。对不同年际不同田间处理的大豆产量模拟结果分析的相对误差在-7%~9%之间,均方根误差RMSE为75.9,模型性能指数EF为0.8。模型对不同层次土壤水分变化的模拟效果也较好。  相似文献   

9.
快生型根瘤菌(BB-32)对大豆黑交96-1525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杰 《土壤肥料》2004,(2):49-49,51
黑河农科所于2001年引进俄罗斯快生型大豆根瘤菌BB-32,用以提高大豆自身的固氮能力,减少化学氮肥的使用量,提高大豆产量,改善产品品质。本文就大豆施用寒温带快生型根瘤菌BB-32对大豆黑交96-1525品种的增产作用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吉林地区日光温室越冬茄子生产的最适播种时期,以5个茄子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3个不同时期的播种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对不同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日光温室越冬茄子产量的影响较大,其中4个品种均在7月15日播期产量最高,产量随播期的延迟呈递减趋势。因此,吉林省日光温室越冬茄子生产选择7月中旬进行播种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1.
磷素水平对不同大豆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选用近年来在黑龙江省推广面积比较大并具有代表性的东农42(高蛋白品种)、合丰25(中间型品种)、东农46(高油品种)3个基因型大豆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的方式,在每千克土壤施N和K2O各为0.033g基础上,设P1、P2、P3、P4 4个施P处理(即每千克土壤分别施P2O5 0、0.033、0.067、0.100g),进行了3个大豆品种产量和品质的研究。结果表明,3个基因型大豆品种在单株产量、品质方面存在着差异。东农42和合丰25以P3处理单株产量和蛋白含量最高,东农46以P2处理单株产量和蛋白质含量最高;3个品种都是P4处理脂肪含量最高。同一处理不同品种间子粒蛋白质含量是东农42>合丰25>东农46;子粒脂肪含量是东农46>合丰25>东农42。  相似文献   

12.
为改良大豆种质,提高其产量和品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广适、丰产、抗逆性强的品种中品661为母本、吉育88为父本,经人工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出了大豆新品种陇豆3号。2019 — 2020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区域试验,2 a平均折合产量 2 771.25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8.00%。2021年参加甘肃省大豆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 2 677.20 kg/hm2,较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 9.94%。该品种丰产性好,抗花叶病毒病,抗灰斑病,籽粒粗蛋白含量 381.8 g/kg,粗脂肪含量 208.2 g/kg。适宜甘肃省陇东、天水、沿黄和河西灌区春播,陇南地区夏播。  相似文献   

13.
应用~(15)N稀释法筛选高固氮能力的大豆品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15N稀释法筛选出了具有高固氮能力的大豆品种和品系,大豆品系1005,8502,2096,1454,94用东农42是高固氮品系,它们的固氮效率高达70%,大豆品系1454和1555即高产又高固氮。根据方差分析,不同大豆品种或品系固氮效率差异显,固氮效率与产量无相关关系,与成熟期呈正相关,成熟期越长,固氮效率越高。有10年品种或品系在1992和1994年两次进行试验,尽管两年的降雨情况有较大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系)在黄淮海区的适宜播期,本研究以黄淮海地区高蛋白大豆新品种(系)圣豆18、圣豆24、菏豆37、菏豆38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播期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对各大豆品种(系)生育期、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籽粒品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推迟,出苗至始花期缩短幅度较大,大豆全生育期缩短;大豆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随播期推迟均逐渐降低;各大豆品种植株有效分枝、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根干重、茎干重、豆荚干重、植株总干重、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以及产量均随着播期推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且随着播期推迟,豆荚干重变化幅度较大,根、茎干重所占比例均逐渐缩小,豆荚干重所占比例均逐渐增大;播期对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产量的影响均占主导地位;圣豆18、圣豆24、菏豆37、菏豆38均在6月15日播种时产量最高,分别为3 940.95、3 750.24、 3 252.37、3 905.54 kg·hm-2,且单株粒重与产量相关性最大。综上可知,只有适期播种,大豆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才能实现合理过渡,促使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等达到最佳状态,从而保证大豆优质高产,进而推动大豆及高蛋白大豆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合理密植和延后施氮是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手段,为阐明不同大豆品种对种植密度和施氮时期的响应,于2020年在河南省新乡县开展试验,试验以大豆品种齐黄34和郑1307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大豆品种,副处理为种植密度和氮施用时期,分析其农艺性状、生物量积累及产量要素构成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齐黄34和郑1307在18万~27万株/hm2密度范围内苗期、盛花期、盛荚期施氮时产量分别为4027.55~4748.20和4783.65~5113.60 kg/hm2,郑1307产量比齐黄34高12.2%~21.8%。随种植密度增加,两个品种产量均无显著变化,其中齐黄34茎粗降低、分枝减少、有效荚数、有效粒数和百粒重均降低,但其茎秆伸长、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增加;郑1307茎粗和有效分枝降低,但单位面积生物量增加。氮施用时期对齐黄34产量影响显著,盛荚期施氮产量最高,与苗期和盛花期施氮相比分别提高5%~8%和8%~17%;对郑1307产量无显著影响,但在27万株/hm2下盛荚期施氮有一定增产效应,且影响其有效荚数和百粒重。综上所述,在18万~27万株/hm2种植密度区间内,种植密度通过调整大豆株型、改变地上部和根系的干物质积累,维持其群体产量;延后施氮对齐黄34有一定的增产效应,但对郑1307的增产效应未达到显著水平。研究结果为稳定提高黄淮海地区大豆单产,保障我国大豆产量及落实“大豆振兴”战略提供了理论基础及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不同基因型大豆磷素吸收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东农4(2高蛋白品种)、合丰2(5中间型品种)、东农4(6高油品种)3个基因型大豆品种作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的方式,在每kg土壤施N和K2O各为0.033g基础上,设P1、P2、P3、P4 4个P处理(即每kg土壤分别施P2O5 0、0.033、0.067、0.100g),进行了3个大豆品种磷素吸收特性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个基因型大豆品种在吸收土壤速效磷、植株含磷量、干物质积累、单株产量、脂肪含量方面存在着差异。生育期内高油品种土壤速磷含量始终低于中间型品种和高蛋白品种;高油品种全株磷素含量最高,高蛋白品种含量最少;高蛋白品种从分枝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大于中间型品种和高油品种,高油品种干物质积累最少;高蛋白品种单株产量最高,高油品种单株产量最低,中间型品种单株产量介于二者之间;高油品种的脂肪含量大于中间型品种和高蛋白品种。  相似文献   

17.
利用有性杂交和激光辐射相结合的方法培育大豆新品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对大豆孢囊线虫 2号生理小种免疫的品种资源“黑豆 2”与高产“黄沙大豆”进行有性杂交 ,再对表现良好的杂交后代进行激光辐射处理 ,经过多年的稳定和筛选 ,并经多年多点品系比较试验 ,选育出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系德豆 99 1 6。该品系 2 0 0 3年参加了山东省大豆区域试验 ,产量居第 1位 ( 2 739 0kg hm2 ) ,比对照鲁豆 1 1号增产 8 0 5 % ;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均达国家优质大豆品质标准 ;高抗大豆孢囊线虫 2号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两种方法建立辽宁大豆产量丰歉预报模型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辽宁省56个气象站1992?2016年逐日气象资料和5个代表农业气象站的大豆发育期资料,计算不同生育期关键气象因子和气候适宜度指数,分别建立基于关键气象因子和气候适宜度的辽宁省大豆逐候产量动态预报模型,并进行回代检验和预报检验。结果表明:基于关键气象因子的预报模型在6月16日、7月21日、7月26日、8月1日、8月26日和9月16日可以进行产量预报(P<0.05),基于气候适宜度的预报模型在8月16日-10月1日每候可进行1次产量预报(P<0.05);两种预报模型的平均回代检验准确率均高于83.0%;基于气候适宜度的预报模型回代检验准确率和预报检验准确率的变幅较小,稳定性更高;应用两种预报模型,辽宁省大豆产量趋势预报业务得分>0的年份约占60%。说明利用两种模型对辽宁省大豆产量进行动态预报均能满足业务服务需求;进行趋势预报时,可以优先考虑基于关键气象因子的预报模型,而在未出现重大气象灾害的正常年份,可以赋予基于气候适宜度的预报模型更多权重,以减少预报时次。  相似文献   

19.
浙西丘陵山区春大豆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分期播种法探讨春大豆生长对光、温、水气象条件的要求,从中找出大豆各生育阶段每一气象单位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为春大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夺取高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筛选适应重庆市潼南县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适应"麦//玉//苕"三熟变"麦//玉+豆//苕"四熟耕作制度改革的大豆后备品种,于2002—2004年选择七个大豆品种(系)开展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潼大豆9906’平均667 m2产量147.8 kg,在丘陵区域中台位地种植表现好,但成熟后必须及时收获、晾晒。‘潼大豆9923’平均667 m2产量140.5 kg,是目前潼南丘陵区域中台位地至以上坡土首选的秋大豆良种。‘黑豆9号’平均667 m2产量135.6 kg,耐旱性差,耐湿性差,不耐连作,在坝地沙壤土、丘陵低台位沙土种植表现较好。‘黑豆4号’平均667 m2产量128.6 kg,耐湿性差,不耐连作,在坝地沙土、坡地中台位地种植表现较好。以上品种(系)均较CK1(塞凯20)、CK2(渝豆1号)增产。‘潼大豆9901’平均667 m2产量117.0 kg,较CK1、CK2减产,适宜在丘陵高台位瘠薄地种植。2013年,‘潼大豆9923’、‘潼大豆9906’在潼南县推广种植面积分别达3760 hm2、1620 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