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广东是我国外来植物入侵的主要"窗口",是我国发生物种跨国界迁移和洲际迁移几率最大的区域之一,其外来入侵植物以薇甘菊、水葫芦、空心莲子草、飞机草以及南美蟛蜞菊的危害最为严重。探讨重要农林入侵植物的防治方法,并依据入侵植物的各自特点将其进行有效的利用,成为了现今治理外来入侵植物的重要研究方向。对外来入侵植物进行科学的防治和有效的利用,以最小的治理成本实现对入侵植物的有效遏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入侵物种适生区,优先选择物种最可能扩散的地区,提早进行防控,是生物入侵管理的有效手段.南美蟛蜞菊是一种具有严重危害性的入侵植物,已在中国南方部分地区形成入侵.基于南美蟛蜞菊在美洲和中国海南的分布记录和19个生物气候变量,应用MaxEnt模型对其适生区进行建模,并通过计算AU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AICc(小样本下校正的赤池信息标准)指数选择MaxEnt的最佳设置,用于预测南美蟛蜞菊在中国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情形下的适生区.结果表明,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台湾等地区是南美蟛蜞菊的适生区,且在未来气候情形下,其适生区范围向北扩张.为减小南美蟛蜞菊入侵可能导致的损失,需要根据南美蟛蜞菊当前分布情况,结合其适生区分布图,优先对现有分布区周边的适生区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3.
外来植物入侵已成为全球性环境问题,而全球的环境变化如气候变暖、氮沉降及盐渍化等因素又反过来会影响入侵植物的形态属性、入侵性等。以外来植物南美蟛蜞菊和本地蟛蜞菊为研究对象,采用同质园试验研究比较了南美蟛蜞菊和本地蟛蜞菊对模拟盐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初步探讨了南美蟛蜞菊对盐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南美蟛蜞菊呈现出盐胁迫抑制生长的规律,而本地蟛蜞菊呈现出低盐胁迫(0.1 mol/L)促进生长,中高盐胁迫(0.2、0.3 mol/L)抑制生长的规律,对植物生长的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总生物量、相对株高、茎节数以及根长的减少。其中低盐胁迫下2种植物的叶片数均有所增加。随着盐浓度的升高,2种植物叶片中的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都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这些结果可为今后南美蟛蜞菊适生区的预测及其入侵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前,外来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尽管已经有很多研究报道了南美蟛蜞菊快速扩张的机制,但是关于南美蟛蜞菊在低营养环境下依旧能够保持较快扩散能力机制的研究却很少。旨在探讨不同磷环境下丛枝菌根真菌对南美蟛蜞菊快速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丛枝菌根真菌与南美蟛蜞菊可以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在低磷环境下,可以明显优化南美蟛蜞菊的生物量分配策略,地下、地上的生物量分配支持最优分配理论。此外,丛枝菌根真菌可以显著提高低磷环境下南美蟛蜞菊叶片中的茉莉酸、赤霉素含量,从而促进植物生长。以上研究结果说明,丛枝菌根真菌可以通过调节植物体内的激素含量而对南美蟛蜞菊的生物量分配策略产生影响,从而促进南美蟛蜞菊在低磷环境下的快速生长与扩张。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出适合粤东地区屋顶绿化的入侵植物,对薇甘菊、南美蟛蜞菊、五爪金龙和马缨丹4种粤东地区的入侵植物进行盆栽种植,测定扦插育苗存活率、株高和侧枝长,考察土层高度和灌溉方式对植物生长、抗旱抗寒能力及植物萎蔫后复活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层越高,植物生长越好;滴灌有利于植物生长;南美蟛蜞菊扦插存活率高,在低土层中生长良好,适应冬季干旱寒冷条件,枯萎的植株在恢复浇水后迅速复活。南美蟛蜞菊观赏性强,具有在粤东地区进行屋顶绿化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研究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和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在匍匐和攀援方式下的形态、生物量和构件生物量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 匍匐的南美蟛蜞菊花数明显多于攀援的植株,差异极显著(p<0.01),而平均节间长显著(p<0.05)低于攀援植株。除平均节间长外,攀援的五爪金龙分枝节数、分枝叶片数、节总数、花数和叶总数均明显高于匍匐的植株。2)攀援的南美蟛蜞菊植株叶、节和花干重均极显著低于匍匐的植株。攀援的五爪金龙植株叶极显著高于匍匐的植株,节和花干重也高于匍匐的植株。3)匍匐的南美蟛蜞菊除花干重显著高于攀援的植株外,其余均无显著性差异。攀援的五爪金龙植株叶干重比极显著高于匍匐植株、花干重比显著高于匍匐的植株,而茎干重比则极显著低于匍匐的植株。说明南美蟛蜞菊和五爪金龙表现出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具有较强的形态可塑性(尤其是五爪金龙),这也许是二者具有较强入侵性和能够成功入侵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外来入侵植物和本土植物对不同类型土壤的生长适应性。[方法]对两种外来入侵植物(微甘菊和南美蟛蜞菊)和两种本土植物(金纽扣和鸡矢藤)在两种不同营养水平土壤(潜育性水稻土和花岗岩赤红壤)上叶绿素含量与生物量分配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当土壤肥力水平降低时,微甘菊的叶绿素总量显著升高,叶绿素a/b值显著降低;金纽扣叶绿素总量和叶绿素a/b值的变化趋势则与微甘菊相反。南美蟛蜞菊和鸡矢藤的叶绿素含量、叶绿素a/b值、生物量及根冠比均不随土壤肥力水平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两种本土植物的生物量随土壤肥力水平的下降而降低,根冠比则随土壤肥力水平的下降而升高。[结论]外来入侵植物对不同肥力水平的土壤均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入侵植物南美蟛蜞菊克隆繁殖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东娟  朱慧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469-6470
[目的]揭示不同生境条件下南美蟛蜞菊的克隆繁殖能力和生态适应性,为探明南美蟛蜞菊的入侵能力提供基础性资料。[方法]选取3个生境(潮州市东丽湖、慧如公园、泰佛殿)的蟛蜞菊植株,比较不同生境下土壤含水量与其克隆繁殖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土壤含水量对南美蟛蜞菊的克隆繁殖特性影响显著,土壤含水量越高,其克隆繁殖特性越强。南美蟛蜞菊克隆繁殖特性强弱在3个生境的顺序为:东丽湖(21%土壤含水量)>慧如公园(13%)>泰佛殿(3%),说明在含水量为21%的东丽湖地区,南美蟛蜞菊处于最佳生活状态,具有较长的根和基株匍匐茎,较短的间隔子,较高的克隆分株。[结论]土壤含水量对南美蟛蜞菊的克隆繁殖特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4种入侵植物的水提取液及其与农药的混合液对假眼小绿叶蝉进行趋避和毒杀试验,结果表明,生药量为1g/mL的薇甘菊水提取液和马樱丹水提液对假眼小绿叶蝉趋避效最好;1g/mL的薇甘菊水提取液与2.5%联苯菊酯20 mL 900倍液混合液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毒杀效果与2.5%联苯菊酯35 mL 900倍液的杀虫效果相当.4种入侵植物水提液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强弱依次为薇甘菊>马缨丹>南美蟛蜞菊>五爪金龙.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入侵植物乙醇提取物对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 E)和丁酰胆碱酯酶(Butyrylcholinesterase,BCh E)活性的影响。采用乙醇提取法获得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南美蟛蜞菊(Wedelia trilobata)和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3种入侵植物茎和叶组织活性物质,改良Ellam法测定其对福寿螺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入侵植物的乙醇提取物对福寿螺ACh E和BCh E的活性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薇甘菊和南美蟛蜞菊叶比茎的乙醇提取物抑制作用强,五爪金龙的茎则比叶的乙醇提取物抑制作用强。各提取物对胆碱酯酶的抑制作用存在浓度梯度依赖性特点,在质量浓度为0.100 0 mg/m L时的抑制率接近阳性对照组。五爪金龙的茎和薇甘菊的叶乙醇提取物对福寿螺两种胆碱酯酶的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可达70%以上,说明这两种入侵植物具有开发为福寿螺植物源杀螺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广东果园生物多样性利用与生态农业模式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广东省果园利用的现状,指出全省果园利用中存在单一化种植尧病虫害多尧农药使用多尧循环产 业链短尧土地利用效率低尧外来入侵生物多尧土壤退化尧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结构尧效益以及地 域分布等方面阐述了当前广东省果园利用的典型生态模式,如野猪-沼-果冶模式尧野林-果-草-鱼冶模式尧野果-草-禽 (牧)冶模式尧果园养蜂模式尧果园套种蔬菜尧食用菌模式以及果园间作花生尧牧草模式等。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研究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热带亚热带观赏植物资源非常丰富。论述了观赏植物资源收集保存和研究利用的必要性,评述了广东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研究的进展,分析了资源工作基础差、投入少、流失较严重和没有建立种质利用和创新体系等存在问题;针对观赏植物种质资源特点,提出了加强研究和广东资源库建设的策略与思路。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是我国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极为丰富的热带地区,但因环境的破坏、生物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的入侵等原因,使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主要体现在:热带雨林及其它天然生态系统遭受严重破坏,森林植被覆盖面积减少;物种数量总体减少,濒危物种日益增多;大量当地农作物及其生物资源种质不断丧失;外来物种入侵严重;环境污染;生物资源过度开发等。应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对海南岛生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14.
5种外来入侵植物在广东省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东省常见的5种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凤眼莲、金钟藤、薇甘菊和五爪金龙进行了调查,分析了5种外来入侵植物在广东省的分布情况,并提出了应对外来植物入侵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外来物种互花米草由于缺乏资源化利用途径,近年来已在我国沿海滩涂蔓延扩展.为了探索互花米草的控制与资源化利用途径,尝试将互花米草作为秸秆资源用于滨海盐碱土壤改良,为此选择适合于堆肥和还田的收割季节和部位,首先研究了不同部位互花米草成分的季节差异,结果显示,秋季互花米草秸秆的营养组分及其生物量较适合于堆肥和还田.堆肥结果表明,在耐盐菌和VT菌的共同作用下,添加羊粪后的互花米草秸秆经54 d堆肥后,水浸提液的E4/E6值由初始的3.35提高到9.21,腐解过程显著;10min水洗脱盐率达到81.83%,较生米草大幅提高.8个月的盆栽(50 kg级)试验表明,投加腐熟堆料后,土壤容重和含盐量降低,土壤有机碳、TN、TP、蔗糖酶活性显著提高,植物生物量为对照的3.74倍.这些结果初步表明,互花米草/羊粪混合堆肥还田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是一条实现资源化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6.
福寿螺于1981年引入广东并在1984年开始推广养殖,后因过度养殖、管理不善及食味不佳等原因被弃养;由于缺乏天敌,且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福寿螺在我国南方地区暴增,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近年来,福寿螺在广东地区泛滥成灾,已对水稻等水生作物造成严重危害,成为主要外来入侵物种之一。运用环境社会学的受害结构论,对广东福寿螺的危害进行分析,并就外来生物入侵的防治与管理问题展开讨论,以期引起社会对外来生物入侵防治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胁迫是指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或良好演变的各种不利因素,是指示和预测某个生态系统或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因素。已有的生态胁迫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生理角度,区域性生态环境胁迫侧重于定性的评价,缺乏综合性定量评价。从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两方面来选取8小类共计20项指标,构建区域生态环境胁迫评价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Z 分数法和综合指数法,以期对广东省生态环境胁迫2000要2010年的格局和变化情况进行综合性的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过去10年,广东省人类活动胁迫呈加重的态势,2000年人类活动胁迫指数为546.23,2005年为880.62袁2010年为1 225.47,4个片区的人类活动胁迫指数也在增加,10年间各片区胁迫指数从大到小排名均为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各市中受人类活动胁迫最大的为深圳市,最小的为河源市;全省自然灾害胁迫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粤西呈一直减少趋势,粤北呈逐渐增加趋势,珠三角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粤东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各市自然灾害发生面积较大的代表城市为湛江市,较小的为深圳市。  相似文献   

18.
采取实地全面踏查的方法,连续3 a对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增城校区绿地内危害植物进行跟踪记录,包括外国入侵植物和本土危害植物。研究了这些植物的种类、原产地、株型、生活型、危害程度、危害趋势及植物生长习性等。结果表明:1)共有31科81种危害植物,其中菊科、禾本科、豆科、苋科所占比重较大;2)外国入侵种危害性比本土危害种更强,其中美洲起源最多;3)草本植物危害最严重,共有66种,占81.48%;4)多年生和1年生危害植物较多,分别占59.26%和24.58%,夏末和秋季为最佳防控期;5)一年蓬、小蓬草、牛筋草、白花鬼针草、假臭草等17种植物危害严重且扩散迅速,属需高度关注的高危种;6)危害植物的危害及蔓延具明显规律。这些研究结果能揭示广东省低强度养护绿地危害植物侵入及危害规律,并为该类低强度养护城市绿地的科学监控和高效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与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对调查了中国养殖业中外来物种入侵现象进行了调查。初步查明了中国养殖业中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共计27科40种,其中外来入侵水生植物、陆生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分别为5种、10种、3种、22种;来源于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和中国不同生态环境的分别有22种、3种、6种、3种、6种;中国养殖业中的外来物种入侵途径以不当的有目的的引入为主;外来物种入侵已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人民健康和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针对中国养殖业中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的原因,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以促进中国养殖业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