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茶皂素及茶多酚对八角炭疽病菌及桉树梢枯病菌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茶皂素和茶多酚对2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茶皂素的抑制作用均比茶多酚强。对八角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EC_(50)值分别为3.72mg/mL及28.35mg/mL;对桉树梢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EC_(50)值分别为10.02mg/mL和104.35mg/mL。茶皂素与茶多酚按照1︰1、1︰4、2︰3的比例混配后抑制八角炭疽病菌的CTC值分别为471、318、246,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以1︰1混配后增效作用最显著;两者按照1︰1、2︰3、4︰1的比例混配后抑制桉树梢枯病菌的CTC值分别为406、141、234,也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以1︰1混配后增效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2.
八种杀菌剂对八角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5%丙环唑EC等8种杀菌剂对八角炭疽病菌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8种杀菌剂对八角炭疽病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毒力最强的是25%丙环唑,EC_(50)值为0.022 3 mg/L,其次是25%咪鲜胺EC,EC_(50)值为0.034 2mg/L;效果最差的是43%戊唑醇SC,EC_(50)值为2.047 mg/L。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4种高效低毒杀菌剂对花椒炭疽病的抑菌活性,旨在为花椒炭疽病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4种供试杀菌剂对花椒炭疽病菌的菌丝生长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但具明显差异。其中,苯醚甲环唑和百菌清的抑菌效果较强,其EC50值分别为2.18mg/L和2.20mg/L,其次为多菌灵,克菌丹对花椒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差,其EC50值为851.14mg/L。因此,苯醚甲环唑和百菌清对花椒炭疽病菌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可作为花椒炭疽病的有效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4.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浓度的僵蚕醇提物对3种林木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僵蚕醇提物对种供试林木病菌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提物浓度的升高,抑制率增大。僵蚕醇提物对苹果炭疽病菌、苹果腐烂病菌及花椒落叶病菌的EC50分别为0.048g/mL0.099g/mL和0.078g/mL。在3种供试病植物病原真菌中,僵蚕醇提物对苹果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5.
桉树小新壳梭孢梢枯病菌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常用杀菌剂对桉树小新壳梭孢枝枯病菌Neofusicoccum parvum (Penny Cook & Samuels)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25%苯醚甲环唑和25%丙环唑对N.parvum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是0.0312和0.0330 mg/L;18.7%丙环·嘧菌酯、25%咪鲜胺、50%甲基硫菌灵、50%异菌脲、50%多菌灵、40%腈菌唑和75%百菌清抑菌效果次之,EC50值分别为0.0499,0.0681,0.1462,0.1672,0.2720,0.3454和4.6199 mg/L;25%嘧菌酯抑菌效果最差,EC50值是16.1451 mg/L.  相似文献   

6.
以斜纹夜蛾和莴苣指管蚜为测试对象,用浸渍法测试白花地胆草粗提物和匙羹藤粗提物的杀虫活性,在10mg/mL浓度下,白花地胆草和匙羹藤粗提物对莴苣指管蚜有较好的杀虫活性,受药48h后,白花地胆草粗提物对莴苣指管蚜的死亡率达到70.0%。以香蕉炭疽病菌、香蕉枯萎病菌、芒果蒂腐病菌、水稻纹枯病菌、椰子灰斑病菌5种病原菌为供试菌种,通过生长速率法对白花地胆草、匙羹藤粗提物进行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白花地胆草粗提物对供试病原菌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率均在50.00%以上,其中对香蕉炭疽菌的抑制率为75.33%。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白花地胆草粗提物对香蕉炭疽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为1.3437mg/mL。因此,白花地胆草具有进一步开发植物源杀菌剂的可能。  相似文献   

7.
室内分别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凹玻片法测定亚磷酸钾对油松枯梢病菌Sphaeropsis sapinea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林间测定亚磷酸钾复配剂对油松枯梢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树势的生理影响。结果表明:亚磷酸钾对油松枯梢病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3天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中浓度(EC50)为7.360,24 h对孢子萌发的EC50为19.058;防治油松枯梢病时注入亚磷酸钾复配剂后,试验组树干单位电容高于对照组,且钾(K)、磷(P)含量较对照组稳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选择8种不同的杀菌剂,用菌落生长速度法对桉树枝枯病主要病原菌可可毛色二孢、拟隐孢壳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对可可毛色二孢抑菌效果最好的是25%咪鲜胺,EC50值为0.03 mg/L,效果最差的是50%异菌脲,EC50值为11.49 mg/L;对拟隐孢壳菌抑菌效果最好的是25%咪鲜胺,EC50值0.23 mg/L,效果最差的是25%苯醚甲环唑,EC50值为6.65 mg/L。  相似文献   

9.
7种杀菌剂对杨树烂皮病、溃疡病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杨树烂皮病病原菌金黄壳囊孢菌Cytospora chrysosperma (Pers.)Fr.、溃疡病病原菌Dothiorella gregaria Sacc.的毒力.72 h含药平板对抑制金黄壳囊孢菌的菌丝生长毒力最强的有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250 g/L嘧菌酯悬浮剂,EC50值依次为0.0006,0.020 2μg/mL;其次为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EC50为0.195 8μg/mL;最弱的是树乐粉剂,EC50为319.658 0μg/mL.48 h对杨树溃疡病病原菌的毒力最强的有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EC50依次为0.072 2,0.090 4μg/mL;其次为70%甲基托布津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EC50依次为2.5603,19.0454 μg/mL;树乐最弱,EC50为366.415 7μg/mL.同一药剂对杨树烂皮病菌的毒力强于溃疡病菌.  相似文献   

10.
由莰烯醛(1)与羟胺盐酸盐反应合成了莰烯醛肟(2),继而与卤代烃反应合成了5种莰烯醛肟烃基醚衍生物,分别为:莰烯醛肟乙基醚(3a)、莰烯醛肟正丙基醚(3b)、莰烯醛肟正丁基醚(3c)、莰烯醛肟正戊基醚(3d)和莰烯醛肟苄基醚(3e)。通过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等仪器分析手段对产物结构进行了确认。在此基础上,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评价了莰烯醛肟及其烃基醚衍生物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产物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皆有一定抑制作用,其中莰烯醛肟的抑菌活性最优,并且对油茶炭疽病的抑制效果最好,EC 50为39.25 mg/L,对水稻纹枯病菌、猕猴桃果实拟茎点霉、玉米赤霉病菌和毛竹枯梢病病原菌的EC 50为40~50 mg/L;在质量浓度为500 mg/L时,莰烯醛肟对水稻纹枯病菌等9种植物病原真菌完全抑制,对松枯梢病菌和七叶树壳孢菌的抑制率达97%以上,当药液浓度降低时,莰烯醛肟对大部分病原菌的抑制率仍然超过百菌清500 mg/L时的抑制率。虽然莰烯醛肟烃基醚衍生物的抑菌活性较莰烯醛肟有所降低,但对毛竹枯梢病菌、梨链格孢菌和玉米赤霉病菌的抑制率皆高于(或等于)百菌清。  相似文献   

11.
红豆杉属于珍稀濒危植物,在栽培过程中易受到病害的侵袭,为了筛选不同杀菌剂对红豆杉立枯病菌—茄腐皮镰孢菌的毒力作用和防治效果,在室内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了6种杀菌剂对红豆杉立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6种杀菌剂的毒力效果分别为: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菌必治可湿性粉剂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代森锰锌对红豆杉立枯病菌的抑菌率最高,毒力作用最强,EC50值为0.32 mg·L~(-1)。  相似文献   

12.
信阳茶树炭疽病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林业科技》2015,(4):42-47
采用菌落直径法,测定信阳地区茶树炭疽病菌对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信阳地区茶树炭疽病菌对苯醚甲环唑、嘧菌酯、丙环唑、代森锰锌敏感性较强。其中茶树炭疽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EC50为0.3185~0.6740μg·m L~(-1),平均为0.4470μg·m L~(-1);对嘧菌酯的EC50为0.6028~0.9009μg·m L~(-1),平均为0.6915μg·m L~(-1);对丙环唑的EC50为0.3935~0.6872μg·m L~(-1),平均为0.5441μg·m L~(-1);对代森锰锌的EC50为1.5720~2.5062μg·m L~(-1),平均为1.9028μg·m L~(-1)。部分菌株对多菌灵表现出中等程度抗药性。  相似文献   

13.
以莰烯衍生物内型异莰烷基甲醛与氨基硫脲衍生物进行缩合反应,合成了5种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3a~3e),并通过IR、MS、1H NMR和13C NMR等分析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了化合物3a~3e对水稻纹枯病菌等8种植物病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明:5种化合物中,内型异莰烷基甲醛缩氨基硫脲(3a)对8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率最高,在质量浓度为50 mg/L时,3a对油茶炭疽病菌、枇杷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91.9%和97.2%,对油茶果生刺盘孢菌和彩绒革盖菌的抑制率均达100%,对水稻纹枯病菌、松枯梢病病原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的抑制率分别为80.7%、 79.8%、 79.5%,均优于阳性对照样百菌清。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出具有开发和应用价值的油茶品种,为油茶病害的防治提供新思路,为油茶果壳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28种油茶果壳乙酸乙酯提取物进行分析,根据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类,并在每类中选出1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用于生物活性测定。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油茶果壳提取物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活性;采用多孔板-DPPH法测定油茶果壳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触杀法测定油茶果壳提取物的杀松材线虫活性。【结果】通过高效液相分析,根据次生代谢产物的情况可将28种油茶果壳划分为7类。生物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赣石84号’油茶果壳提取物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其EC50值为(2.02±0.09) g/L;‘桂无4号’油茶果壳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其IC50值为(5.80±0) mg/L,强于阳性对照BHT的IC50值(25.90±0) mg/L;‘璠龙5号’油茶果壳提取物表现出较好的杀线虫活性,其在处理24、48、72 h后的IC50值分别为(9.65±1.54)、(5.03±0.73)和(3.72±0.12) g/L。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中,保留时间3.0、3.5、7.5、...  相似文献   

15.
几种杀菌剂树干注药对板栗疫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抑菌及田间树干注药药效试验,探讨戊唑醇、烯唑醇、己唑醇、甲霜灵等几种杀菌剂对板栗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室内戊唑醇、烯唑醇、己唑醇、甲霜灵等几种药剂对板栗疫病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EC50在(0.24~65.64) mg/L之间,其中戊唑醇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50为0.24 mg/L,其次为烯唑醇和己唑醇,EC50分别为0.28 mg/L和0.29 mg/L.戊唑醇对板栗疫病病原菌孢子毒力最高,EC50为0.67 mg/L.田间树干注药,10%戊唑醇注干杀菌剂对板栗疫病的防治效果最佳,按树干地径1 mL/cm的注药量防效83.85%,可有效控制板栗疫病的危害,其次为10%烯唑醇和10%己唑醇,防效依次为73.19%和71.03%.  相似文献   

16.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6种常用杀菌剂对杨树壳梭孢溃疡病菌Fusicco-cum fesculi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80%代森锰锌WP和50%异菌脲WP对F.fesculi抑制效果最好,EC50值分别是38.175,41.947 mg/L;70%甲基硫菌灵WP2,5%三唑酮WP和75%百菌清WP抑菌效果次之,EC50值分别是137.43,149.90,205.98 mg/L;60%多菌灵WP抑菌效果最差,EC50值是419.91 mg/L。  相似文献   

17.
壳聚糖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2种不同壳聚糖(水溶性壳聚糖CS1、酸溶性壳聚糖CS2)对油茶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这2种壳聚糖均对油茶炭疽病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壳聚糖浓度的增大而抑菌活性增强;在pH 5.3~6.0环境中抑菌效果最优,最佳酸溶剂为酒石酸和醋酸;2.50 mg.mL-1CS1 1%HA c对油茶炭疽病菌抑制率为71.6%,抑制作用几乎与500倍甲基托布津等效.壳聚糖是甲壳素脱去乙酰基的产物,无毒无害,可生物降解,又具有较强抑菌作用,可望开发为一种新型的环保农药.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不同营养元素对桉树枝枯病菌(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菌丝生长指标的影响,采用不同N、P、K、Ca、Mg、B、Cu、Zn、Fe、Mn元素及不同浓度对桉树枝枯病菌菌丝进行培养,观测菌落大小、菌落长势、生长速率和菌丝生长指数。结果表明:(NH_4)_2CO、KCl、CaCl_2、MgSO_4、H_3BO_3和MnSO_4均能促进菌丝生长,且(NH_4)_2CO、KCl和H_3BO_3在2μmol/L处理时菌丝生长达到最高峰,密度最大;CaCl_2和MnSO_4处理随浓度增加,菌丝生长加快,在8μmol/L时,菌落直径达最大;CuSO_4、ZnSO_4和FeSO_4能抑制菌丝生长,随元素浓度增高,菌丝生长减慢,密度小、稀疏;低浓度KH_2PO_4处理能促进菌丝生长,在高浓度时却能抑制菌丝生长。  相似文献   

19.
通过测定10类21种药剂对‘富平尖柿’炭疽病病原菌的MIC值及菌丝生长的毒力(EC50),筛选出效果较好的药剂,并进行田间防治试验,最终选择适宜推广的防治药剂。2012—2014年连续3年采集陕西富平曹村镇的‘富平尖柿’炭疽病病害枝条和叶片样本,比较不同部位及不同分离方法炭疽病菌分离效果,以得到的炭疽病菌株为实验材料,通过设定药剂浓度梯度的含药培养皿,测定22种杀菌剂对病原菌抑制作用,测定MIC设置浓度梯度为0、1、5、10μg/m L,测定EC50设置浓度为0、0.15、0.312、0.625、1.25、2.5μg/m L。选择效果较好的防治药剂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叶脉是病原菌分离的最好材料,但保存期短,枝条不易分离,但保存期长,对具有典型分生孢子角的材料可直接挑取孢子角进行分离。苯并咪唑类、脱甲基抑制剂类、苯吡咯类3类杀菌剂效果较好,MIC值均在10μg/m L以下,EC50多在0.5μg/m L的范围内,选择苯菌灵、甲基托布津、噻呋酰胺、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戊唑醇6种药剂进行田间试验。苯菌灵、噻呋酰胺、咯菌腈3种药剂对‘富平尖柿’炭疽病菌抑制效果较好,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20.
花椒叶霉病是陕西省新近出现的一种引起花椒严重落叶的病害,其病原菌鉴定为花椒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zanthoxyli(Cooke)GuoLiu。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花椒叶霉病菌的生长以PPDA培养基最佳,其次是PDA培养基,碳源以甘露糖最佳,氮源以蛋白胨为适宜;最适生长温度为25℃;病菌菌落在pH 5~6条件下生长良好;光照对菌落生长影响不大。室内药剂筛选显示,戊唑醇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0.0471 mg/L),代森锰锌和甲基托布津次之(EC50依次为3.064,4.414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