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不论在什么地区饲养蜜蜂,原则上都要养强群,特别是定地饲养.大家知道定地养蜂和大转地养蜂是无法相比的,因为大转地蜂群由于不失时机的转场,蜂群始终处在不离花的环境里.而定地饲养的蜂群就做不到这点.虽说管理措施大同小异,但定地饲养蜜源有限,只有油菜是一个稳产的好蜜源,就是早了些,开花流蜜期蜂群正处于新老交替期和增殖期,没有更多的适龄采集蜂.  相似文献   

2.
我的一个蜂友,是具有20多年养蜂经历的专业养蜂户,到1989年夏季,蜂群已发展到60群。他饲养的本地意蜂×黑蜂很适宜定地饲养,繁殖力强,采蜜量高,越冬性好,既省蜜又抗病。近几年来,我地出现了互相移虫育王的风气。1980  相似文献   

3.
正2020年我饲养的中蜂遇到一些怪事,直到现在还不明白,提出来请蜂友们指点。我养蜂的地域是在广西桂南地区,3月下旬至4月下旬摇荔枝、龙眼蜜,一共摇了3次,都是封盖蜜,割了蜜脾来摇的,用很大的力来摇也摇不干净。把蜜装在瓶子里,到5月份,把装蜜的瓶子颠倒,蜂蜜结晶不会流出来;另一方面,每次摇蜜(外界还有蜜源流蜜),都有很多蜜蜂疯狂地往摇蜜机里钻,  相似文献   

4.
谈蜂群越夏     
正荔枝、龙眼蜜源结束,我地蜂群就进入越夏期。对转地饲养的蜂群,越夏很容易度过,因为接着蜜源不断——扫把枝、海榄(红树林)、小叶桉、乌桕、西瓜花、甜玉米等,蜂群可以摇蜜、分蜂与繁殖。相对来说,定地饲养的蜂群越夏就较困难。因为蜜源短缺,必须留足饲料,又遇气温高,蜂群需遮阴,还要防胡蜂等的侵袭,9月份才能秋繁。越夏期长达4个月。  相似文献   

5.
笔者通过认真总结多年来的养蜂经验 ,认为在秋季胡枝子花、向日葵花、荞麦花以及各种山花等花期 ,要从利用好这些蜜源 ,生产部分蜂蜜和调整群势 ,做好越冬准备的需要出发 ,对蜂群采取以下几点饲管措施 :1、勤摇蜜。盛花时 ,每 2 -4天摇一次蜜 ,天气好 ,进蜜多 ,要把巢中的大部分蜜摇出来 ,天气不佳 ,要少摇蜜 ,保留一些饲料蜜。2、育新王。秋季盛花期是育王的好机会 ,定地饲养的蜂群和小转地的蜂群要有计划地培育一批蜂王 ,换掉老劣蜂王 ,为繁殖越冬蜂备好优良蜂王。3、治螨虫。此期蜂群里的蜂儿还不是越冬蜂 ,可采用杀螨剂 1号 ,以 1∶40 0…  相似文献   

6.
<正>我的这些蜂友们家住黑龙江省东宁县老黑山镇,每户饲养蜂群在二十群以上一百群以下,以定地饲养为主,结合小转地放蜂,全部为业余养蜂。以产蜜为主。我的这些蜂友有养蜂50多年的,也有近几年开始养蜂的,年龄最大的蜂友70多岁,年龄最小的30多岁。虽然养蜂时间相差之大,但他们都能将蜂群养的全县大有名气,并年年有效益。蜂群无疾病,都能年年安全越冬,无损失,使外地很多养蜂户前来参观取经,包括专业养蜂场也前来交流。那么,我们这些蜂友们有哪些比其他养蜂人高明之处?那究竟在哪里?通过与其他蜂友交流,结论有了。  相似文献   

7.
<正>荔枝、龙眼开花流蜜有大小年之分。荔枝、龙眼品种繁多,绝大部分都开花,满树都是花,并且天气好,流蜜量大,通常荔枝能摇3~4次蜜,龙眼能摇2~3次蜜,这就叫大年。而迟熟的"香荔"以及只有部分的龙眼开花,并且相对开花数量少,荔枝、龙眼蜂蜜总共只能摇2~3次蜜称为小年。天气方面,荔枝流  相似文献   

8.
<正>2017年,桂南荔枝龙眼蜜减产已成定局。今年我地区的荔枝龙眼开花流蜜属小年,与往年相比,大年摇蜜6~7次,小年摇蜜4~5次,而今年摇蜜只有2~3次,究其原因:1.因为去年冬季气温高,为暖冬,通常气温在20~28℃,气温低于10℃没有几天。因此,很多荔枝龙眼树冲梢,影响花芽的分化形成,既不抽穗吐花蕾,只出嫩  相似文献   

9.
张碧峰 《中国蜂业》2005,56(3):45-45
我地不但没有大的蜜源植物,而且零星分布。饲养中蜂还勉强可以生产一些商品蜜。要定地饲养西蜂.有经验的老蜂友都说很难成功,但是,为了生产蜂王浆.我在2002年冬天,引进某种蜂场的浆蜂种.2003年春季,正在繁殖的蜂群开始发病,使用了很多药物都不理想。蜂群反而越来越少,荔枝花期,  相似文献   

10.
正桂南地区摇完了荔枝、龙眼蜜,中蜂就进入越夏期。有两种越夏方式:一是定地饲养;二是转地饲养。一、定地饲养要点要留足越夏蜜,因为时间长,从5月至9月。夏季天气炎热,气温有时高达37℃,蜂群要防暑降温。将蜂群转移到树荫下或搭棚遮荫,箱盖上用塑料泡沫盖上。夏季常刮南风或东南风,巢门应向南或东南,忌向西,避  相似文献   

11.
邓晖尤 《蜜蜂杂志》2006,26(2):29-30
1四川枇杷蜜源现状简介枇杷是四川省近几年来新开辟的冬季优质蜜源。枇杷蜜不仅蜜质细腻、纯白结晶、甜香味美,营养丰富,而且具有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无任何毒副作用,备受消费者和制药厂家的喜爱,收购价是油菜蜜的2~3倍;大年流蜜很涌。因而每年吸引了许多定地、大小转地的中蜂和意蜂蜂场前去采集,但许多蜂友并不了解枇杷蜜源分布情况和泌蜜规律。如2005年7月底有许多蜂友采完西北油菜蜜后,高价租用加长大汽车把蜂群直接拉到龙泉驿的阳光城枇杷村,在此等花流蜜。阳光城枇杷村的枇杷面积不足1km2,却摆放了20多辆大车拉来的转地蜂场的蜂群…  相似文献   

12.
正笔者是一名基层养蜂员,1965年开始新法饲养中蜂,1974-1984年专业养意蜂,20年多的定地加小转地中蜂和西蜂并养,利用西蜂清理中蜂巢脾上的巢虫和患有"中囊病"巢脾上的死蛹,进行中西蜂营养杂交育王,越冬时抽出中蜂老脾利用脾上贮存的花粉给西蜂春繁期间育虫,流蜜高峰期用西蜂巢脾给中蜂群贮蜜,用西蜂出房子补给中蜂的弱群和幼虫病群。  相似文献   

13.
正在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铁石口镇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位青年养蜂大户,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谢祝清。谢祝清蜂友现有蜂群200余群,中意蜂都养。其中,中蜂150多群,小转地饲养。养蜂纯收入近十万元。我通过蜂场实地调查发现,谢祝清蜂友饲养的中蜂,竟然没有保温板,令我耳目一新。我仔细询问,谢祝清告诉我在赣南的温暖季节(3月10日至11月10日),他的中蜂群,无论群势大小,一律不放保温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近期与台湾同行的联络中获知,2019年3~4月的荔枝、龙眼花期,全岛遭遇重灾害性天气,在这个最大花期几乎滴蜜未收,而且是全部蜂场。在联系台湾养蜂协会现任理事长郑金崑时,他告诉我,他的蜂场在台中市外埔区,2019年春繁期共有270群蜂,因荔枝花量少没转入南部高雄采蜜场地,在台中的龙眼花期全场仅取蜜1桶(约290~300 kg/桶,下同)多,合计400 kg,平均每群蜂采蜜仅1.48 kg。而在年成正常的2018年,郑金崑的270群蜂,荔枝、龙眼花期共取蜜20多桶,群平均产蜜23 kg,是2019年的15倍多。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长江以北地区(简称苏北),现有蜜蜂14.1万群,平均161亩蜜源植物有蜂一群,其中60%以上蜂群流动饲养。为探索定地养蜂能不能稳产?我们走访了十多个县,对不同地区的定地或小转地饲养的养蜂场,养蜂户和转地饲养的蜂场,进行了包括蜂群繁殖率、蜜源资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蜂群产量、病虫害等情况的调查。事实证明:苏北地区蜜源丰富、适合定地养蜂,在该地区范围内进行小转地饲养,乃是夺取苏北养蜂高产稳产的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16.
我在张家口定地和小转地放蜂的纪实于力耕(一)我在张家口市郊区养蜂100多群,一个主场两个副场,定地养蜂结合小转地放蜂,蜂群的发展,蜂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经济效益等都是比较好的。我在这里定地养蜂和小转地放蜂,是经过反复调查蜜源,考查养蜂历史,了解养蜂现状...  相似文献   

17.
台湾甜蜜蜜     
黄东明 《蜜蜂杂志》2005,25(6):20-20
《蜜蜂杂志》上的“经验与教训”栏目中,蜂友们经常提醒同行应注意放蜂场地的选择,特别是在夏天多雨季节的放蜂场地要特别注意。但是在2004年7月5日,悲剧还是重演了。许某等2位蜂友,将蜂群转移至随州市封江乡的生态旅游区内放蜂,恰逢当年是养蜂大年,荆条蜜丰收。气温高、流蜜早,7月5日前已连续取蜜3次,蜂友们笑在脸上,甜在心里,却不知厄运已经来临。大暴雨虽只下了1个多钟头,山洪就暴发了,将放在山沟边的蜂箱冲走大半。虽经两位蜂友的奋力抢救,但只救下了不到1/3的蜂群,大部分蜂群被洪水冲走,造成了重大损失。望着眼前的悲惨场面,两位蜂友都…  相似文献   

18.
闽南,是中、意蜂交错饲养的地区。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常青,是闻名的花果之乡。荔枝、龙眼、小叶桉数量多,花期互相衔接。我们根据本地区的蜜源特点和意蜂生物学特性,在总结群众养蜂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三结合”技术定地饲养意蜂,多年来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一、刺激与限制繁殖相结合有主要蜜源时,蜂多产蜜多;缺乏蜜源时,蜂多则饲料消耗多。为了增加收入,减少支出,提高养蜂经济效益,必须对蜂群实  相似文献   

19.
何邦春 《蜜蜂杂志》2019,(5):I0010-I0010
李少航蜂友生于1949年,祖籍广东。汽车公司退休职工。"文革"时在赣南插队落户,随后在赣南成家立业,是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的业余养蜂人。他从1968年开始养蜂至今,从未中断。中、意蜂都养。饲养的蜂群规模最多时曾达到50群。退休前一直定地饲养,退休后开始小转地饲养。每年春季赴广东省从化采荔枝蜜,结束后转场到赣南荫掌山林场进行休整后采山乌桕蜜,一年之中转场数次。  相似文献   

20.
宋章辉 《蜜蜂杂志》2005,25(10):22-22
我身边大多数蜂友是定地养蜂,有少数是小转地或大转地的,这些蜂场转地是为了采蜜,很少是为了提高越冬蜂成活率而转地的。笔者的几次经历说明,为了提高越冬蜂成活率,转地很有必要。1995年以前,我地秋繁时主要蜜粉源有水稻、黄麻、楠树、蓼花,其中楠树、黄麻流蜜较好,每年越冬蜂成活率在30%左右;1997年到现在,我地秋繁时主要蜜粉源有水稻、棉花、少量楠树、蓼花,现在所有的蜜粉源几乎都没有大流蜜。培育越冬蜂时粉源充足,只要喂糖(蜜),培育的越冬适龄蜂很好,但是培育越冬蜂后又多了一个枇杷蜜粉源,在晴朗的日子里,枇杷、蓼花十分吸引蜜蜂去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