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探究绿原酸对鸡源抗生素耐药大肠杆菌抑菌及耐药消除的作用机制,以影印法分离绿原酸浓度为1.25 mg/mL(亚抑菌浓度,1/2 MIC)的LB肉汤培养的第3代禽源大肠杆菌耐药逆转菌株,以微板法测定耐药逆转菌株的左氧氟沙星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进一步通过转录组测序方法分析绿原酸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耐药逆转菌株对左氧氟沙星的MIC由16 μg/mL降低至4~8 μg/mL,说明1.25 mg/mL的绿原酸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耐药大肠杆菌的左氧氟沙星耐药性。为进一步解析绿原酸对鸡源大肠杆菌耐药消除作用的分子机制,通过转录组测序方法对耐药性消除前后鸡源大肠杆菌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绿原酸作用后共有12个基因的表达量发生显著下调,通过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基本一致。经过GO功能富集分析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在功能上集中于膜组成成分和DNA重组,在代谢通路富集中差异基因均与代谢相关,差异基因中bhsA、cysP为Coli-HB染色质转录RNA(GenBank登录号:CP020933),oqxA、oqxR、emaA、pinR、xerD、folA、repA、repC、adhP、IS26为Coli-HB质粒1转录RNA(GenBank登录号:CP020934)。从差异表达基因的分布可以看出,绿原酸可以抑制细菌DNA重组、使细菌抗逆性减弱、抑制耐药基因活性等,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大肠杆菌的左氧氟沙星耐药性,起到抑菌及耐药消除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鉴定禽源耐药大肠杆菌1株,命名为Coli0,其小檗碱亚抑菌质量浓度(1/2 MIC)为250 mg/L。药敏试验显示Coli0对左氧氟沙星、头孢菌素、庆大霉素和氨苄等9种抗生素耐药。经小檗碱处理后多耐药大肠杆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性部分消除,得到耐药消除菌5株,分别命名为Coli1、Coli2、Coli3、Coli4和Coli5。对Coli0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显示其基因组由1个序列长度为4 858 944 bp的核DNA和2个质粒DNA组成,注释得到的基因总数4 883个,耐药基因67个。对Coli0和Coli1进行耐药基因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小檗碱处理后共有18个耐药基因发生显著变化,其中acrR、mexE、sul2、mdtH、mdtL、cpxR、phoQ和pmrC显著下调,mdtE、gyrA、gyrB、macA和macB显著上调,bacA、acrE和emrK消失,mdtA和baeR新产生。小檗碱通过阻碍大肠杆菌多药耐药外排泵表达,影响细胞壁合成,导致耐药质粒丢失和上调抗生素靶蛋白表达等多方面影响细菌抗药性。而macAB耐药外排泵活性增强可能是细菌抵抗小檗碱的反应,这预示着尽管Coli0和Coli1小檗碱的MIC并未改变,大肠杆菌可能会对小檗碱也有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3.
测定了牛至油、小檗碱、头孢噻呋、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及氟苯尼考6种药物对分离产ESBLs鸡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牛至油与小檗碱等5种药物联用对12株产ESBLs鸡大肠杆菌和标准菌的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分析牛至油与小檗碱等5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为筛选对产ESBLs鸡大肠杆菌有效的药物及复方牛至油口服乳的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2株产ESBLs鸡大肠杆菌对牛至油、小檗碱敏感,对4种抗菌药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小檗碱与牛至油联用均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该试验研究刺槐素对鸡源性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和耐药性消除效果。采用药敏纸片判断刺槐素的抑菌效果,对比前后2次MIC的浓度大小判断刺槐素对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消除效果。结果:刺槐素抑菌效果:大肠杆菌①的MIC为32μg/mL,大肠杆菌②的MIC为128μg/mL,大肠杆菌③的MIC为64μg/mL,大肠杆菌④的MIC为16μg/mL,大肠杆菌⑤的MIC为32μg/mL。耐药性消除试验结果:大肠杆菌①的MIC由1024μg/mL下降为128μg/mL,大肠杆菌②的MIC由512μg/mL下降为64μg/mL,大肠杆菌③的MIC由2048μg/mL下降为128μg/mL,大肠杆菌④的MIC由256μg/mL下降为32μg/mL,大肠杆菌⑤的MIC由512μg/mL下降为64μg/mL。结论:刺槐素对鸡源性大肠杆菌具有抑制作用,对头孢耐药性有消除作用。  相似文献   

5.
养殖场抗生素滥用造成多种耐药性细菌的产生,从奶肉类制品中分离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案例逐年增长,对养殖业食品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本研究筛选出与左氧氟沙星具有联合抑制MRSA效果的天然产物盐酸小檗碱(BBR),探究BBR与其对MRSA的协同抑菌效果和联合抑菌机制。结果表明,BBR能有效抑制MRSA生长,提高MRSA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度,两者联用后,MRSA对左氧氟沙星的MIC降为之前的1/16。协同作用机制主要为上调ribA及下调mec Amsc L表达水平,破坏细胞壁、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达到协同抑菌的目的。本研究有助于降低畜牧养殖中抗生素的使用,为提高肉奶类食品安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穿琥宁小檗碱注射液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穿琥宁小檗碱效果比穿琥宁注射液和2%硫酸小檗碱注射液抑菌效果明显.穿琥宁小檗碱注射液对丹毒的MIC(mg/mL)值为1 1,对猪大肠杆菌的MIC(mg/mL)值为0.1 0.1.对巴氏杆菌和链球菌的MIC(mg/mL)值均为0.01 0.01.穿琥宁、小檗碱联合使用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以中药提取物小檗碱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实验采用常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随后分别选取2 MIC、1 MIC、0.5 MIC浓度小檗碱,采用结晶紫染色法测定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生长的抑制率,同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2 MIC、1 MIC、0.5 MIC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62.5μg/mL,2 MIC、1 MIC、0.5 MIC浓度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率分别为77.14%、66.91%和55.55%,荧光定量PCR测得各组金葡菌Nuc基因的Ct值大小为Ct值(0.5 MIC)> Ct值(1.0 MIC)>Ct值(2 MIC),说明随着小檗碱浓度的增大,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增强,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本研究为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防治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小檗碱消除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杆菌耐药性的效果,试验以3株ESBLs大肠杆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小檗碱作用3株ESBLs大肠杆菌前后的MIC变化,然后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ELISA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别检测小檗碱作用后大肠杆菌R质粒、ESBLs活性、生物被膜形成及外排系统AcrA mRNA、AcrB 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表明:3株ESBLs大肠杆菌对小檗碱的MIC均为2.00 mg/mL;经小檗碱作用后有2株ESBLs大肠杆菌对头孢噻肟的MIC从32.00 mg/mL降至8.00 mg/mL,有1株ESBLs大肠杆菌对头孢噻肟的MIC从32.00 mg/mL降至16.00 mg/mL。经小檗碱作用后有2株ESBLs大肠杆菌质粒条带消失2条,有1株ESBLs大肠杆菌质粒条带消失1条;3株ESBLs大肠杆菌的ESBLs活性均极显著降低(P<0.01),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极显著升高(P<0.01);3株ESBLs大肠杆菌外排系统AcrA mRNA转录水平极显著降低(P<0.01),2株ESBLs大肠杆菌外排系统AcrB mR...  相似文献   

9.
取阔叶十大功劳叶和功劳木,分别用水提和醇提2种提取方式制得4种提取物,经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这些提取物中主要成分为小檗碱、药根碱、巴马汀等,对18株耐药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很低,功劳叶水提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范围为15.6-250g/L(生药),其余提取物的MIC均大于250g/L(生药)。在耐药菌的肉汤培养基中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中药提取物进行传代培养,18株耐药菌有8株菌的MIC降低了8倍以上,耐药逆转率为44%。结果表明,十大功劳提取物能消除大肠杆菌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黄连生物碱的抑菌活性,采用高速逆流色谱(HSCCC)法分离黄连生物碱,K-B法检测其抑菌活性,测其对敏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显示:从黄连中分离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小檗碱、表小檗碱,提取率分别为44.41%、36.72%、68.54%、18.3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分别为10.00、29.50、21.00和12.50 mm;对无乳链球菌分别为11.40、27.50、14.00和15.50 mm;对粪肠球菌、大肠杆菌O157等均无效;黄连碱、表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的MIC和MBC均分别为136.36、272.73μg/mL;小檗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62.18、136.36μg/mL,对无乳链球菌的MIC和MBC分别为136.36、272.73μg/mL;掌叶防己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乳链球菌的MIC和MBC均分别为62.18、136.36μg/mL。结果表明:用HSCCC制备生物碱,省时、方便,4种生物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无乳链球菌作用明显,对其余试验菌无效。  相似文献   

11.
12.
13.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采用酸水法提取黄连中小檗碱,并测定提取的小檗碱对八株大肠埃希氏杆菌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最佳正交提取工艺为C3B3A1,即硫酸浓度0.2%、冷浸72h、用15%NaCl盐析,提取物对八株致病性大肠杆菌的MIC为0.50mg/mL-1.5mg/mL。提取的小檗碱对致病性大肠杆菌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中药复方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性消除效果,以从仔猪腹泻病例分离的1株多重耐药大肠埃希氏菌为研究对象,测定杨树花-地榆、杨树花-地锦草、杨树花-马齿苋和地榆-马齿苋4个中药复方的最小抑菌浓度,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该菌株在中药复方作用后微观结构的变化,采用影印法和RT-PCR法测定各中药复方对该菌株耐药表...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贵州省猪源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类抗菌药的耐药情况和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本试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783株分离于贵州省8个地区规模化养殖场的猪源大肠杆菌对6种四环素类药物的敏感性,并通过PCR方法检测其携带四环素耐药基因情况。结果显示,猪源大肠杆菌对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97.3%、97.6%、96.6%、89.3%、48.0%和34.2%;土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水平最高,其MIC50分别为256 和128 μg/mL,而MIC90均为512 μg/mL,四环素的耐药倍数高于土霉素;米诺环素和替加环素的耐药水平最低,其MIC90分别为32和4 μg/mL,耐药倍数相同;耐药基因tetA、tetB、tetC、tetD和tetM的检出率分别为92.60%、41.50%、58.75%、58.62%和70.10%;耐药菌株中主要以tetA基因为主,且大多数以携带复合基因的形式存在;大肠杆菌对土霉素、四环素、金霉素、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的耐药性分别与耐药基因tetB和tetM呈极显著相关(P<0.01),tetD基因分别与对米诺环素和替加环素的耐药性呈极显著相关(P<0.01)。贵州省猪源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类药物的耐药情况十分普遍,尤其是四环素和土霉素,金霉素和强力霉素有高度耐药的趋势;外排泵是四环素类药物主要的耐药机制;在兽医临床上越来越严重的耐药情况与耐药基因的广泛存在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以真菌防御素Plectasin衍生肽NZ2114和奶牛乳房炎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为研究对象,旨在阐明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机制及其阻遏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效果。通过16S rRNA基因鉴定对55份乳房炎奶样中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其耐药性,通过微量稀释法测定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借助流式细胞术和扫描电镜观察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完整性及细胞形态的影响,通过凝胶阻滞和圆二色谱分析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组DNA的影响,将抗菌肽NZ2114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同孵育以研究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的影响,通过PCR进一步分析抗菌肽NZ211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的耐药基因的影响。结果表明,共获得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菌对青霉素等9种抗菌药具有耐药性,且50%为多重耐药。抗菌肽NZ2114对1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强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C)为0.5~1.0 μg/mL。抗菌肽NZ2114可导致金黄色葡萄球菌S7细胞皱缩、细胞内容物泄漏,甚至细胞裂解,碘化丙啶(PI)细胞膜穿透率达5%,且抗菌肽NZ2114可与金黄色葡萄球菌S7基因组DNA结合并改变其DNA结构。金黄色葡萄球菌与1/4×MIC抗菌肽NZ2114孵育12 h后发现,除对阿莫西林和磺胺异噁唑的耐药率没有降低外,对其他抗菌药的耐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10%~40%),且抗菌肽NZ2114对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Z)及杆菌肽类耐药基因(braRS)的消除率分别达28.57%(2/7)和22.22%(2/9)。上述结果证明,抗菌肽NZ2114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体外强抑菌活性,其干扰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膜并结合胞内DNA的作用机制为其低耐药杀菌机制奠定了细胞学基础。同时抗菌肽NZ2114对耐药菌株的耐药性及相关耐药基因均有一定消除作用。由此可见,抗菌肽NZ2114是一种极具前景的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的抗生素替代品。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分析绵羊抗菌肽颗粒溶素(granulysin,GNLY)基因多态性,检测合成多肽的抑菌活性和抑制肿瘤细胞活性,明确绵羊抗菌肽GNLY的生物学功能。通过对GNLY基因RT-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GNLY基因多态性,推导其氨基酸序列信息合成功能区多肽,利用径向扩散试验和MIC试验检测合成多肽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利用MTT试验观察合成多肽对人食管癌细胞(EC109)、人肾癌细胞(X786-0)的抑制作用。结果发现,MIC试验中浓度>250 μg/mL的G16对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浓度 ≥ 7.82 μg/mL的GS16对大肠杆菌抑制作用明显,对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明显抑制作用;62.5 μg/mL GC16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较为明显;G22对4种细菌均无明显的抑制作用。MTT试验结果表明,合成多肽G16、GS16对癌细胞无抑制作用,G22和GC16对EC109、X786-0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其中1 mg/mL G22和1 mg/mL GC16对EC109生长抑制率分别为88.21%和57.21%,对X786-0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6.37%和81.87%。研究显示,合成GNLY多肽对细菌和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本研究结果为绵羊抗菌肽作为候选抗菌药物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和进一步开发植物药进行畜禽大肠杆菌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采摘了本地生长的马鞭草、马齿苋、忍冬藤、蒲公英等四种植物,应用水提醇沉法制备提取液,用纸片扩散法和试管两倍稀释法对猪源、鸽源、牛源大肠杆菌进行体外抑菌效果试验,同时以小鼠为试验动物,检测四种植物提取液体内的抗菌作用。结果显示,四种植物对猪源大肠杆菌的抑菌圈在10~14 mm之间,均为中敏;对鸽源大肠杆菌在10~22 mm之间,马鞭草极敏,蒲公英高敏;对牛源大肠杆菌在7~14 mm之间,马鞭草高敏,蒲公英、忍冬藤中敏,马齿苋低敏。马鞭草对猪源、鸽源大肠杆菌的MIC和MBC是31.25 mg/mL,对牛源是62.5 mg/mL;蒲公英对猪源、鸽源的大肠杆菌MIC和MBC是62.5 mg/mL,对牛源是125 mg/mL;马齿苋对猪源的MIC和MBC是62.5 mg/mL和125 mg/mL,对鸽源、牛源的MIC和MBC分别是125 mg/mL和250 mg/mL;忍冬藤对猪源、牛源的MIC和MBC分别是125 mg/mL和250 mg/mL,对鸽源MIC和MBC是62.5 mg/mL和125 mg/mL。小鼠体内抗菌作用提示,用蒲公英和马鞭草1.88 g/kg、马齿苋和忍冬藤3.75 g/kg进行预防,可使感染大肠杆菌的小鼠成活率为达100%。四种植物提取液对大肠杆菌体外抑菌和体内抗菌均有较好的效果,马鞭草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