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古乌审马染色体核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方法和常规染色体制备技术,对内蒙古乌审马染色体核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乌审马染色体核型2n=64,雌性核型为64,XX;雄性核型为64,XY。32对染色体中,31对常染色体,1对性染色体;常染色体中,13对为亚中和中着丝粒染色体,18对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为较大的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Y染色体为最小的端着丝点染色体。通过对乌审马的染色体核型分析,为其分子原位杂交及基因定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采用耳组织成纤维细胞培养方法及常规染色体标本制备技术,对阿巴嘎黑马的染色体核型及G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阿巴嘎黑马染色体数目为2n=64,雄性核型为64,XY;雌性核型为64,XX。其中1~13号染色体为中或亚中着丝粒染色体,14~31号染色体为端着丝粒染色体,X染色体则为2对大亚中着丝粒染色体,Y染色体为最小的端着丝粒染色体。另外,阿巴嘎黑马染色体G带明暗相间,且每对染色体都有其独特的带纹特征,其中部分染色体的G带与已报道的阿拉伯马的G带特征有明显差异。本研究首次在国内报道了阿巴嘎黑马染色体核型及G带特征,这将为阿巴嘎黑马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和疾病诊断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利用二倍体栽培稻(Oryza stativa L.)品种8204,染色体组型为AA,2n=24作为母本,四倍体小粒野生稻(Oryza minuta)染色体组型为BBCC,2n=4x=48作父本杂交,获得异源三倍体杂交种,染色体组型为ABC。F1根尖检查,染色体数目为2n=3x=36。用该异源三倍体杂交种的幼穗诱导愈伤组织,经长期细代培养进行原生质体游离,获  相似文献   

4.
小麦阿拉伯木聚糖含量的QTL分析及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伯木聚糖是小麦中最重要的非淀粉多糖, 对营养和加工品质有重要影响。采用IciMapping软件, 对PH82-2/内乡188重组自交系群体(F2:6)的水溶性和总阿拉伯木聚糖含量进行QTL分析, 在1B、4B、5B、5D和6B染色体上定位5个控制总阿拉伯木聚糖含量的QTL, 分别解释5.6%~18.7%的表型变异; 在1A、1B、5B、6B和7A染色体上定位5个控制水溶性阿拉伯木聚糖含量的QTL, 分别解释4.3%~34.9%的表型变异。其中, 1B、5B和6B染色体上影响水溶性和总阿拉伯木聚糖含量的QTL位于同一标记区间。1BL/1RS易位对水溶性和总阿拉伯木聚糖含量有显著作用, 籽粒硬度对总阿拉伯木聚糖含量有显著作用。阿拉伯木聚糖含量, 特别是总阿拉伯木聚糖含量, 与快速黏度分析仪峰值黏度、稀澥值, 以及面条品质黏弹性、食味呈显著相关, 但相关系数受1BL/1RS易位和籽粒硬度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东平湖鲤(Cyprinus carpio)的遗传组成,为发掘、保护及合理利用其种质资源提供细胞遗传学方面的基础资料,采用腹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的肾细胞体内培养法,以东平湖鲤头肾组织为材料,通过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东平湖鲤的染色体数2n=100,核型公式为2n=20m+38sm+20st+22t,染色体总臂数(NF)为158。通过比较分析认为,东平湖鲤在鲤属鱼类中属于较为进化的类群。  相似文献   

6.
李国珍  王风  李国凤 《作物学报》1986,12(2):129-132
利用火焰干燥涂片法制片和吉姆沙染液分化染色,分析了粗山羊草的染色体组型和 C-带带型。粗山羊草具有7对染色体,包括5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1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1对随体染色体。除第1对染色体外,所有染色体都具着丝点带。有的染色体具变化较大的中间带和末端带。据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粗山羊草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在幼苗不同时期,其酶谱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溪黄草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酶解去壁低渗法对溪黄草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溪黄草的核型公式为2n=2X=24=14m +6 sm +4 st,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4=13M2+9M1 +2S,染色体组型为“2A”型.这一细胞学结果可作为溪黄草与其它种的区分依据,同时也为其开发和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5个拟直立型组和2个花生组野生种的染色体组型:7个种皆为二倍体2n=2x=20,染色体长度介于2.69~6.47μm之间,臂比为1.07~2.54;在10对染色体中,8、9对具中部着丝点,其他具近中部着丝点。根据染色体长度、臂比及随体的位置,可把每个种(系)中6~10对染色体加以区分。研究中还把染色体的臂比作为独立性状,分析了供试种(系)间的遗传距离(D~2)。其中拟直立型组5个种(系)间的D~2差异很大(0.136~11.523),说明该组在进化过程中染色体组型已出现较大分化和变异。拟直立型组与花生组在染色体组型上虽有一定相似性,但差异更显著,首先,花生组中“A”“B”两个标志染色体在拟直立型组中不存在,其次是对称性优于拟直立型组。文中对上述两个组的进化程度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以AA型染色体组的稻种(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的半野类型)为母本,以CC型染色体组的稻种(广西药用野生稻)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将获得的胚乳发育不完全的F_0种子进行离体培养,成动地获得了栽培稻与药用野生稻以及普通野生稻与药用野生稻的杂种植株,并用栽培稻回交成功,获得了大批的B_1F_1植株。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有性杂交与离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是克服稻属种间远缘杂种不孕性,取得种间杂种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种质矮孟牛第一部分同源群染色体遗传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由山东农业大学创制的矮孟牛是重要的冬小麦遗传资源。为了揭示矮孟牛种质第一部分同源群染色体的遗传差异,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和基因组原位杂交方法,对矮孟牛I型至VII型7个姊妹系的遗传差异进行了鉴定。PCR结果显示,矮孟牛II型、IV至VII型中含有1RS和1BL,不含1BS和1RL;I型和III型中含有正常的1B染色体。基因组原位杂交结果证明,在矮孟牛II型、IV型-VII型中1RS取代了1BS,而在矮孟牛I型和III型中含有正常的小麦染色体组。利用138个多态性标记分析了7个类型第一部分同源群的遗传差异,其中3个标记检测到矮孟牛V型的特异片段,即位于1A染色体的标记Xwmc336和Xmag1884及位于1B染色体的Xgwm124,分别源于牛朱特和矮丰3号。本研究结果揭示了矮孟牛7个类型第一部分同源群的遗传差异,为深入研究和利用该种质资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