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室内饲养地中海蟋蟀(Gryllus bimaculatus De Gccr)雄性成虫,解剖出侧体(CA)离休培养、测定其保幼激素Ⅲ(JH)的生物合成率。未交配和交配两组处理结果表明:成虫羽化后2天JH Ⅲ的生物合成率均达到最高峰,但交配组雄虫的生物合成率约是未交配组的2倍;羽化2天后,未交配雄成虫JH Ⅲ的生物合成率平稳下降,而交配过的雄成虫有一段时间JHⅢ生物合成率有起伏。成虫羽化后的4天内血淋巴中JHⅢ的滴定度与CA离体培养的JHⅢ的生物合成率相近。心侧体-咽侧体(CC-CA)-复合体与分离的脑一起培养,_羽化后2天JHⅢ生物合成率下降24%。8天下降45%;完整的脑-CC-CA-复合体培养,羽化后2天和8天,均下降95%。  相似文献   

2.
在温度(25±1)℃,光暗周期L:D=14:10(光期06:00开始,20:00结束),相对湿度RH=75%-80%的条件下,观察了麻楝蛀斑螟成虫的羽化与生殖行为.结果表明:成虫羽化率85.4%,羽化期25d左右;羽化行为主要出现在暗期,日羽化高峰在20:00-23:00,占总羽化量的80.7%;雌、雄比例0.83:1.羽化后第2天达到性成熟,当天羽化的成虫未发生交配;交配发生在进入暗期5-8h,交配持续时间50—200min;随着日龄的增大,交配率降低,交配持续时间增长;交配后第2天开始产卵;雌、雄虫均未发现2次交配现象.交配雌虫平均产卵104粒,卵期7d左右,孵化率84.3%;未交配雌虫平均产卵157粒,孵化率0.交配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3.73和2.93d,未交配雌虫和雄虫的平均寿命为5.87和5.03d.  相似文献   

3.
在心侧体-咽侧体(CC-CA)复合体的培养液中增加200μmol/L法尼醇(Farnesol)能引起甲基法尼酸(MF)的大量积累,但不提高保幼激素Ⅲ(JHⅢ)的生物合成率。初步认为是由于甲基法尼酸环氧化酶受到抑制所致。培养液中增加Ca ̄(2+)浓度,可刺激CA大量合成JHⅢ,试验结果表明,在10mmol/LCa ̄(2+)浓度条件下每对CA合成JHⅢ的量最大。但提高K ̄+浓度则几乎完全抑制了JHⅢ的合成。不同浓度Ca ̄(2+)与20μmol/L外源性法尼醇同时处理腺体复合体,不增加MF的积累,但提高K ̄+浓度再和200μmol/L法尼醇一起处理,能诱导JHⅢ的生物合成,大幅度增加MF的积累。  相似文献   

4.
小菜蛾交配行为及能力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在室内条件下小菜蛾的交配行为和能力,为探明小菜蛾[ Plutella xylostella(L.)]在自然条件下的交配规律提供参考.结果表明:成虫羽化后当天即可进行交配,雄虫可以多次交配;全天有3个交配高峰值,分别为12:30、0:30及6:30,羽化后第1d,交配率较低,羽化后2-4d交配率较高(71.4% ~7...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对兴安落叶松鞘蛾(Coleophora dahurica Flkv.)成虫生物学特性及交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其雄成虫出现的时间比雌成虫早24—36h。雌成虫羽化后24—42h为性信息分泌高峰期;羽化后30—48h的雄成虫对性信息素反应最敏感,故雄成虫提前羽化对交配有利。雌成虫无重复交配现象;雄成虫可重复交配,最多可达4次左右。雌、雄成虫在交配过程中有一定的行为反应。补充营养和交配次数对成虫寿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心侧体-咽侧体(CC-CA)复合体的培养液中增加200μmol/L法尼醇(Farnesol)能引起甲基法尼酸(MF)的大量积累,但不提高保幼激素Ⅲ(JHⅢ)的生物合率。初步认为是由于甲基法10mmol/L Ca^2+浓度,可刺激CA大量合成JH的量最大。但提高K+浓度则几乎完全抑制了JHⅢ的合成。不同浓度Ca^2+浓度Ca^2+与20μmol/L外源性法尼醇腺体复合体,大增加MF的积累,但提高K  相似文献   

7.
荔枝蒂蛀虫羽化及交配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荔枝蒂蛀虫羽化规律及其交配行为。[方法]在室内观察荔枝蒂蛀虫的羽化规律、成虫交配行为。[结果]荔枝蒂蛀虫雌、雄茧蛹集中在进入暗期6h后的时间段内羽化,进入暗期2h为羽化高峰;荔枝蒂蛀虫茧蛹第6~9天为羽化高峰期,雌雄性比接近1:1。暗期8h后为荔枝蒂蛀虫的交配高峰期。荔枝蒂蛀虫雌蛾羽化当天不进行交配,2~8日龄雌蛾均可交配.2、3日龄雌蛾进入交配高峰期;1~15日龄雄蛾均可交配,2-5日龄雄蛾进入交配高峰期。[结论]该研究摸清了荔枝蒂蛀虫羽化规律及其交配行为。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马铃薯块茎蛾成虫的交配行为,结果表明,成虫羽化当天即可进行交配,交配高峰出现在黑暗后1.0~3.0h,交配活动以羽化后2—4d表现强烈,以4日龄雌虫和3日龄雄成虫的组合效果最佳。雌雄蛾有多次交配习性,雄蛾平均交配3.2次,雌蛾有二次求偶现象。补充营养影响雌蛾起始求偶时间。  相似文献   

9.
德国小蠊生物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德国小蠊 Blattella germanica(L.)观察表明,昼夜24小内都可脱皮、羽化、交配和产卵。若虫1-5龄各龄期均1周左右,第6龄接近两周。若虫脱皮和成虫羽化,均有借重力脱皮和展身行为。若虫有取食自己蜕的习性。以平均值计,成虫羽化后4.7天开始交配;雄虫一生交配2.7次,雌虫4.1次;每次交配需时68min。雌虫腹部背面7.8节腺孔的分泌物对雄虫有较强引诱力。成虫一生产1—3个卵鞘,第一产卵鞘含卵粒最多,卵期约19天。未见孤雌生殖现象。虫体后肠分泌的聚集素使之有明显的群居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60)Co-γ200Gy辐照小菜蛾6日龄蛹,并通过蛹的羽化率及成虫的飞行能力、交配能力、生殖能力、寿命等一系列参数来验证遗传不育技术防治小菜蛾的可行性。【方法】用200Gy ~(60)Co-γ辐照50头小菜蛾6日龄蛹,然后将其与50头未辐照的对照组6日龄蛹置于温度(25±1)℃、相对湿度60%~70%、光照时间14~16h/d、光照强度1 000~4 000lx的条件下饲养,观察并记录蛹的羽化率、辐照雄虫的飞行能力、雄虫对雌虫性激素的感知能力、雄虫的交配能力及雌、雄成虫的寿命等参数。【结果】经200Gy ~(60)Co-γ辐照处理后,小菜蛾雄蛹的羽化率为60%,羽化后雄虫寿命为8.83d;雌蛹羽化率为52.67%,羽化后雌虫寿命为7.90d。与对照组相比,辐照雄虫的飞行能力、交配能力、对雌虫性信息素的感知能力均无显著差异。4个配对组合UM×UF、IM×UF、UM×IF、IM×IF(其中UF、UM和IF、IM分别表示未辐照和辐照处理的雌虫和雄虫)的当代成虫单雌产卵量分别为23.24,16.34,6.98,5.33粒,F_1代卵的孵化率分别为94.83%,75.93%,86.88%和64.15%,F1代化蛹率分别为82.52%,44.11%,21.83%和10.35%;与对照组相比,辐照组当代成虫和F1代单雌产卵量、F_1代卵的孵化率和F1、F_2代化蛹率均显著降低;辐照组F_1代雄虫与雌虫的性别比以组合IM×UF最大,且显著大于对照组。【结论】用最佳亚不育剂量200Gy ~(60)Co-γ辐照小菜蛾6日龄蛹,蛹的羽化率、羽化后成虫寿命及生殖力受辐照影响显著降低,辐照雄虫的飞行能力、交配能力及对雌虫性信息素的感知能力不受辐照影响,说明采用辐照不育技术防治小菜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6-8周龄雌性小鼠经腹腔注射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诱导超数排卵,与相同品系雄鼠交配后24h,40h,65h和92h分别采集1-,2-,8-细胞胚和早期囊胚样本,并于各相应胚胎发育期采集小鼠输卵管液,子宫液和血清样本;未交配雌鼠于注射PMSG后24h采集未受精卵,输卵和液和血清样本。  相似文献   

12.
粘虫幼虫的寄生性天敌粘虫绒茧蜂,其寄生率为7.35%-43.75%,以五,六龄幼虫寄生率最高;完成一个世代需18-19d,有效积温为410-425度/日,自然界年发生2-3代,羽化蜂最为适宜的温度为20-25℃相对温度为75%-80%。湿度过高过低则影响蜂的羽化和寿命。  相似文献   

13.
梨星毛虫性信息素研究Ⅰ──求偶与交配行为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梨星毛虫成虫的求偶及交配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结果表明:梨星毛虫雌蛾的求偶姿式为弓起腹部,振动翅部。在雌雄蛾羽化后1~4日内均有较高的交配率,然后交配率逐渐下降。且湿度对交配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春尺蠖羽化发蛾特性研究表明,发蛾期与气温密切相关。邻近城区比郊外大田发蛾期早7~10d;发蛾前期雄蛾多于雌蛾,以后雌蛾增多;成虫为全日程羽化出土,雌雄性比为1:1.42;雌蛾交尾最多可达3次,雄蛾仅1次。应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诱捕春尺蠖雄蛾数量大。灯距120m范围内,树干表皮单位面积上的有效卵率较无灯对照区下降了24%~61.5%,控害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成虫的羽化规律和产卵习性,采用滤纸保湿培养皿法,在室内观察了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的羽化节律及温度、不同性比对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羽化高峰期出现在开始羽化后的5~10 d,每日的羽化主要集中于2∶00—10∶00,其中雌虫的羽化高峰期集中在4∶00—10∶00,雄虫则在2∶00—8∶00和18∶00—24∶00出现2个小高峰。雌虫羽化后当天即可产卵,第2天产卵量最多,产卵高峰期出现在每日14∶00—24∶00。成虫寿命及有效卵量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15℃时寿命最长,未交尾雌、雄虫分别为11.9 d和10.7 d;交尾雌、雄虫寿命低于未交尾雌雄虫,分别为7.6 d和6.9 d;单头雌虫有效卵量平均为109.4粒;在30℃时寿命最短,未交尾雌、雄虫分别为2.6 d和2.9 d,交尾雌、雄虫则为1.9 d和2.7 d,单头雌虫有效卵量平均为49.4粒;在25℃时,不同雌雄配比的成虫寿命无显著差异,雌、雄虫平均约为2 d和4 d,单雌有效产卵量亦无明显差异。结果提示,韭菜迟眼蕈蚊成虫羽化和雌虫产卵具有明显节律性,不同温度对成虫寿命及有效卵量影响较大,不同雌雄虫配比对成虫寿命和产卵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与雄性信息素有关的棉铃虫的交配行为可分为雌蛾求偶、雄蛾反应、接近雌蛾、打开味刷以及交配成功等阶段,雌、雄蛾单独放置,雌蛾求偶行为正常进行;雄蛾的前期交配行为如触角前伸、振翅、飞行等行为,即使在没有雌蛾刺激的前提下也能在确定的黑暗周期如期发生。光周期紊乱的雄蛾不能同正常雌蛾交配,处于求偶高峰期的3日龄雌蛾与1~4日龄雄蛾配对时,3日龄雄蛾与雌蛾交配率高达80%,而其它几个日龄的雄蛾与雌蛾的交配率明显偏低,去掉雌蛾触角交配率下降至40%;除去一根雄蛾触角仍能交配,但交配率下降;去掉两根雄蛾触角则完全不能交配,雄性信息素组分对雌蛾求偶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对美洲斑潜蝇成虫羽化都有显著的影响,高温低湿及高温高湿对成虫羽化均不利.15、20、25和30℃恒温条件下,相对湿度与羽化率关系式分别为y=8.5017+1.7569x-0.0123x2、y=-3.5494+2.2391x-0.0147x2、y=-7.3213+2.3888x-0.0157x2和y=-20.0583+2.516x-0.0177x2.土壤含水量太高时对成虫羽化不利.25℃时,土壤含水量与羽化率关系式为y=54.897+3.9403x-0.1093x2.  相似文献   

18.
枣尺蠖(Sucrajujuba Chu) 是枣树的重要害虫之一, 其分布与寄主较为广泛, 近年来在我省为害极其严重。该虫在我省一年发生一代, 以蛹在枣树下土壤中和枯枝落叶层中越冬, 翌年4 月上旬羽化, 羽化高峰期为4 月8 日至17 日, 一日内以上午7∶30 ~9 : 30 和下午6 :30 ~8 : 30羽化最多, 形成两次明显的羽化高峰, 羽化率为75-4 % 。雌雄性比为2-4∶1。成虫交配高峰期为黑暗期1-5~2-5 h, 交配持续时间在正常光周期下多数为3 ~7 min , 在控制光周期(14L: 10D)下多数为15 ~30 min。每雌平均产卵量为645 粒  相似文献   

19.
1、白杨透翅蛾在北京地区为害杨树目前所有栽培树种。每年发生一代,偶有二代,以幼虫在树干遂道内越冬,翌年4月开始为害。 2、白杨透翅蛾主要营两性生殖,偶有孤雌生殖现象。雌虫羽化后性器官已经成熟,当天就可以交配产卵。成虫借助雌虫腹部末端8—9节节间膜背面伸出的乳头状性信息素分泌腺分泌的气味招引雄虫来交配,每只成虫一生只交配一次,未发现重复交配现象。 3、用0.5%的 Thio—TEPA丙酮溶液浸蛹,有50%左右的蛹不能羽化,羽化的雌虫不产卵。通过生殖系统的解剖发现,雄虫睾丸比正常的小,雌虫卵巢管发育不全,甚至有些半边卵巢完全不发育,卵巢管内卵细胞稀少,半数以上不能成熟。 4、天敌:幼虫阶段有啄木鸟和寄生蜂、蛹期有镰刀菌属真菌、螨类和蚤蝇科寄蝇。  相似文献   

20.
黄杜鹃花提取物在室内以拌土法、喷雾法、浸渍法处理美洲斑潜蝇蛹,结果其羽化率有不同程序下降。0.05%闹羊花素-Ⅲ和1%乙酸乙酯(EtOAc)萃取物对成虫取食忌避率分别达76.57%和75.42%。田间施用1%EtOAc萃取物后11天,防治效果为70天,防治效果为70.62%、叶面保护率为79.25%,均明显高于0.045%杀虫单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