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矮秆、丰产、迟熟的晚粳稻品种“秀水27”经辐射诱变处理后,获得了比“秀水27”早熟6—11天的早熟突变新品系9份,株高显著降低的特矮秆突变品系5份,蛋白质含量比亲本高6%以上的突变品系8份。还选到千粒重增加,每穗粒数增多的突变新品系。经抗性接种鉴定,多数突变品系保持了原品种的抗性,还有少数突变品系的抗性比原品种提高,有的品系不仅保持了原品种的矮秆抗倒,较抗稻瘟病,米质较优的特征和特性,而且生育期缩短,每穗粒数增多,提高了丰产水平,很有可能成为直接应用于生产的突变新品种。此外,还产生了一大批具有某些优良性状的育种材料可用作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
采用60 Coγ射线 2 0 0Gy辐照处理 (晚粳“丙 92 1 2 4” 晚糯“绍糯选”)F2 干种子 ,经多代筛选获得晚糯稻突变体ZH2 0 6。ZH2 0 6经试种表现为产量高、籽粒大且品质优。 2年、2地区域试验比对照平均增产 9 4% ;籽粒较双亲明显增大 ,千粒重较母本丙 92 1 2 4重 4 1g ,较父本绍糯选重 3 6g ,千粒重达 30g以上。糯性优于对照祥湖 84,更优于亲本绍糯选。 2 0 0 3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命名为“浙糯 36” ,成为近 2 0年来在浙江省 (市 )级晚粳糯稻区域试验中 ,增产幅度和籽粒均达到最大的晚糯稻审定品种。该品种的选育成功表明辐射诱变同步改良糯稻多个性状的可能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Pigm基因改良粳稻保持系的稻瘟病抗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经济有效的技术途径。为了改良粳稻保持系浙04B的稻瘟病抗性,以含稻瘟病广谱抗性基因Pigm的粳稻材料MP3为供体亲本,浙04B为受体亲本,通过杂交、回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将Pigm基因导入浙04B中,利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47个多态性SSR标记检测近等基因系的遗传背景回复率,获得了23份背景回复率0.80的近等基因系。选用4个浙江省稻瘟病优势菌株Zj-5、Zj-8、13-37和13-41人工接种鉴定,23份近等基因系均表现为抗穗颈瘟。田间自然诱发鉴定结果表明,23份近等基因系叶瘟为0级,穗瘟均为1级,表现为抗穗瘟,表明近等基因系稻瘟病抗性明显提高。对10项农艺性状的考察结果表明,导入Pigm基因的近等基因系剑叶变短,千粒重增加,生育期延迟,株高增加,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产量总体减少。本研究结果为选育抗稻瘟病新品种提供了材料,同时为Pigm基因抗病育种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空间诱变技术进行早籼稻新品种的改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卫星搭载2个早籼稻品系浙105和浙207干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回收后SP2~SP7逐代选择,以主要农艺经济性状改良为目标,结合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筛选,获得一批突变品系;选用72对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SSR引物对5个变异株系与原种对照进行DNA分子检测。结果表明:空间诱变对水稻品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生理损伤,SP1表型不分离,SP2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SP3起逐代选择获得农艺经济性状、稻瘟病和白叶枯病抗性变异株,从中选出得到明显改良的新品系;5个变异株系与原种之间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SSR多态性差异。  相似文献   

5.
采用空间诱变技术选育特早熟晚粳新品种航天36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晚粳品种丙1067进行空间诱变处理,诱变后代结合抗性鉴定和糙米外观品质鉴定,育成优质特早熟晚粳新品种航天36。航天36在熟期、米质和抗病性上比原始对照品种丙1067有明显改良,耐迟播性强,从正常的单季播期可以一直持续到7月底,是理想的救灾备灾品种。2006年该品种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用于浙江省及长江中下游稻区。航天36的选育成功表明空间诱变为同步改良晚粳稻多个性状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核辐射创造的高配合力水稻种质扬稻6号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辐射诱变育成的水稻新品种扬稻6号在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籽粒充实度、单株产量等产量构成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显著高于其它参试恢复系,对“两系”不育系和“三系”红莲型不育系具有配制出超高产杂交稻组合的特殊配合能力,其丰产、优质、多抗性能推进了以其作恢复系所配制杂交稻组合,及以其作亲本选育常规水稻品种和恢复系“水涨船高”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C两优9号     
《农业信息探索》2014,(5):46-46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13;品种名称:C两优9号;选育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品种来源:C815S×70124;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6.0天.比对照Ⅱ优838长1.8天。株高116.2cm.穗长24.8cm,每667m。有效穗数17.3万穗,每穗总粒数186.6粒,结实率77.9%,千粒重24.6g。(1)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2.8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褐飞虱。(2)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6%,长宽比3.1,垩白粒率20%,垩自度1.8%,胶稠度81mrn,直链淀粉含量15.3%,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3级。  相似文献   

8.
用60 Coγ射线 30 0Gy处理湘辐 87 1 2 湘早籼 2 0号F2 代干种子 ,经多代选育 ,育成了优质早籼水稻新品种湘辐 994,该品种产量一般为 690 0~ 72 5 0kg hm2 ,米质优良 ,抗病性较好。 2 0 0 3年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9.
概述了采用常规杂交方法与核辐射诱变相结合的育种途径,培育成大穗、大粒型小麦新品种西辐十三号(97-γ254)。该品种穗粒数44.6粒,穗重2.09g,千粒重43.3g。2004年10月该品种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同时对育成突破性的新品种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广两优676     
《农业信息探索》2014,(5):46-47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14品种名称:广两优676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品种来源:广占63-4S×福恢676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全生育期平均140.9天,比对照Ⅱ优838长6.7天。株高136.4cm.穗长27.5em.每667mz有妓穗数15.1万穗.每穗总粒数177.9粒,结实率77.1%,千粒重30.0g。(1)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3级.穗瘟损失率最高级9级: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9级:高感稻瘟病、褐飞虱,中感白叶枯病:抽穗期耐热性较差。(2)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3.9%,长宽比2.9,垩白粒率19.0%,垩白度2.9%,胶稠度84mm,直链淀粉含量16.0%,达到国家《优质稻谷》标准2级。  相似文献   

11.
空间诱变育成水稻品种航香糯的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航香糯"是经空间诱变育成的籼型香糯稻品种。与原种南丰糯相比,航香糯的产量和稻瘟病抗性有明显提高,粒形变细长,并带有香味。为深入了解空间诱变的机理以及初步鉴定与性状变异相关的区间,本研究用SSR标记对航香糯与南丰糯进行等位基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在12条染色体上选取的156个标记位点中检测到45个变异位点,变异频率为2...  相似文献   

12.
江川  朱业宝  张丹  陈立喆  王金英 《核农学报》2019,33(10):1883-1892
为挖掘和利用福建漳浦普通野生稻稻瘟病抗性资源,采用自然诱发对福建漳浦普通野生稻2个居群(石湖潭和古糖)67份材料的苗瘟、叶瘟和穗瘟进行抗性鉴定评价,并用Pi9、Pid2、Pi5、Pi2、Pi54和Pikm共6个抗性基因的功能标记分析基因型。结果表明,不同时期病级差异明显,变异系数在31.65%~43.46%之间,苗期平均病级为7.51,分糵期和成熟期平均病级分别为5.15和5.84,2个自然居群3个时期的稻瘟病抗性差异不显著,筛选出M1044、M2010和M2016共3份表现中抗(3级)的材料。漳浦野生稻稻瘟病总体抗性差,易感稻瘟病。苗瘟与叶瘟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2;穗颈瘟与苗瘟和叶瘟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3和0.41。67份材料中,4份含有稻瘟病Pi9抗性基因、17份含有Pi5抗性基因、23份含有Pi54抗性基因、2份含有Pikm抗性基因,均不含Pi2、Pid2这2个抗性基因;材料含有的抗性基因数量在0~3个之间,其中有30份材料不含所检测的抗性基因,29份材料含1个抗性基因,7份材料含2个抗性基因,1份材料含3个抗性基因。本研究结果为漳浦野生稻资源的深入挖掘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赣早籼 5 6号系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运用辐射处理及花药培养与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综合育种技术育成的早籼新品种 ,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耐高温逼熟、熟期适宜、高抗稻瘟病等优良性状 ,2 0 0 4年 3月 1 9日通过了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与命名。本文主要介绍了赣早籼 5 6号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特种稻新品种航香糯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特种稻南丰糯种子搭载神舟4号宇宙飞船,进行空间诱变处理,诱变后代材料经多代选择,育成特种稻新品种航香糯,2009年1月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与原品种南丰糯相比,航香糯的稻瘟病抗性提高,粒型变细长,有效穗和实粒数增加,且具有香味.本文还就空间诱变育种的应用效果和变异材料稳定的世代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水稻类病变突变体lmm1的诱发与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忠华  贾育林 《核农学报》2006,20(4):255-258
用1.0%化学诱变剂EMS处理抗稻瘟病水稻品种Katy,获得一个水稻类病变坏死突变体,命名为lmm1。与对照Katy相比,该突变体的主要农艺性状表型发生了显著变异:植株变矮,分蘖数和千粒重显著减少。遗传学分析研究表明,该突变为单基因细胞核隐性突变。经稻瘟病与纹枯病真菌人工接种实验,结果表明该突变体比对照Katy具有更强的广谱抗性,表明lmm1对于提高水稻广谱抗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17.
用300Gy60Coγ射线处理湘早籼13号/香2B的F2代干种子,经多代选育,育成了优良早籼水稻新品系124,与株IS配制成杂交组合"株两优124",在湖南省预试、省区试中表现产量高(约8000kg/hm2),熟期适宜,生育期109d左右,比对照金优402短2~3d,且米质较好,具有较大的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8.
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籼稻的诱变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卫星搭载4个籼稻品种(系)的干种子,对SP1代种子活力和农艺性状、SP2代农艺性状、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白叶枯病抗性进行诱变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空间环境对籼稻种子损伤较小,SP1代的发芽率、芽长、株高以及结实率的生理损伤变幅为0~26.9%;对空间环境的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桂99、航恢7号、R998、金航138。SP1代表型不发生分离;SP2代在株高、分蘖、谷粒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和白叶枯病抗性等性状出现分离,突变性状在SP3代能够遗传。空间诱变不仅能使水稻农艺性状发生变异,而且能使稻米品质和抗病性产生变异。  相似文献   

19.
李军  顾德法  施德 《核农学报》1996,10(4):193-198
应用软 X 射线辐射诱变选育而成的高抗稻瘟病突变新品种申香粳4号,矮秆、抗病、优质。在所测的88个菌株中,能抗87个菌株,抗菌株率达98.86%。稻米品质优良,具爆玉米花香型香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