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际林木抗病育种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概述了近40年来国际林木抗病育种研究的经验。突出地介绍了作为抗病性育种主体的寄主和病原菌两个对立系的遗传和变异。认为从现有林分中选择高抗性个体是当前行之有效的抗病育种途径,而制定快速、有效和大批量人工接种鉴定入选个体抗性的方法又是抗病育种的中心。建议强化我国林木抗病育种的研究,以为发展集约人工林服务。  相似文献   

2.
分子设计育种研究进展及其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分子设计育种的概念、研究进展及其在动植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结合当前林木育种发展现状和育种目标, 介绍了开展林木分子设计育种的研究基础, 包括林木多基因转化技术研究、林木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研究以及林木的生物信息学研究。针对林木分子设计育种现状, 分析了开展林木分子设计育种存在的相关问题, 并对今后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我国林木育种的发展历程及取得的主要成就, 综述了近年来林木遗传标记技术、林木基因组研究、林木抗虫、抗病、抗逆境、品质改良、遗传转化等基因工程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进展, 并探讨了生物技术与林木常规育种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许多不同的技术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持续增长,生物技术是其中最重要和最有前途的方法。因为生物技术不仅可以增加生产力。而且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中起重要作用,应用生物技术可以生产高产、优质、高抗性和无病植物,同时也可以提高育种效率和促进食品的工业化生产。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是目前生物技术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例子之一。由此而产生的抗虫植物正在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商业化生产。本文综述了苏云金杆菌抗虫基因的研究进展和它在未来林木遗传工程中的应用。表4参68。  相似文献   

5.
从60年代以来,林业抗性育种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居林木育种各大项中的领先地位。据初步统计,英国联邦农业局的《林业文摘》杂志1983—1987年中,就有167条文摘是属抗性育种方面的,  相似文献   

6.
植物遗传工程研究在林业研究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首先,遗传图谱的构建,是林木育种和基因转移的有利工具,使森林遗传学和林木育种学研究产生了新的飞跃,还为林木早期选择,提高选择效果,缩短选育周期提供了可能;其次,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通过植物遗传工程,克隆毒蛋白基因,并将抗虫基因转入植物细胞,得到抗虫转基因植株,从而为林木的抗病育种提供一个划时代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林木遗传育种基础研究热点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由于世代周期长、个体高大、遗传负荷高等自身固有的一些特性,一直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难以操作的遗传学材料,导致林木遗传育种在基础研究方面远远滞后于模式动、植物和其他重要作物,成为限制林木遗传改良进程的主要因素。分子育种是突破林木育种周期长的关键技术,通过基因组学研究,分析和阐明林木基因的功能是进行林木分子育种设计的前提。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领域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林木遗传育种基础研究也出现一些新的热点。本文主要阐述林木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学、连锁与关联分析、木材形成机制及分子育种技术的研究进展,虽然目前相关研究成果实际应用的条件还不成熟,但作为技术储备是急需加强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毛白杨抗虫、感虫无性系树皮内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4年生抗虫、感虫毛白杨无性系树皮内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酶活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抗、感虫无性系间树皮内多酚氧化酶的酶活力差异显著,抗虫无性系大于感虫无性系;而感虫无性系内的过氧化物酶的酶活力大于抗虫无性系,但二者差异不显著,多酚氧化酶的酶活性与抗虫性有一定的关系,是造成抗性差异的原因之一,可以将多酚氧化酶活性作为毛白杨抗性育种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9.
《安徽林业科技》2006,(1):F0004
“安徽省松材线虫抗性育种中心项目”隶属于“中日合作林木育种科学技术中改项目”,是中日两国政府间的技术项目。  相似文献   

10.
林业育种中新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多项新技术在林木育种中得到了应用。该文详细分析了当前分子标记技术、组织培养技术、航天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现状,指出分子标记技术侧重于林木基因表达性状的早期鉴定,组织培养技术侧重于远缘杂交育种以及林木的快速繁育,航天育种侧重于林木基因突变育种方向,转基因技术侧重于林木的抗虫育种。在林木育种工作中,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最佳的育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