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狗牯脑茶是江西省珍贵名茶之一,产于江西省遂川县汤湖乡的狗牯脑山,该山形似狗,取名"狗牯脑",所产之茶即从名之。狗牯脑茶始于清代,距今已近200年历史。1915年,遂川县茶商李玉山采用狗牯脑山的茶鲜叶,制成银针、雀舌和圆珠各1公斤,分装3罐,运往美国旧金山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荣获国际评判委员会授予的金质奖并授予奖状,被誉为"顶上绿茶";1930年,李玉山  相似文献   

2.
寒夜忆茶     
湖北省黄梅县系名茶“团黄”的产地。茶圣陆羽曾到黄梅县山乡考察了“团黄”的生产与采制。他在《茶经·八之出》中记录了考察结果:“薪州生黄梅山谷。”七十年代,笔者在县供销社作了一段多种经营管理工作,经常走茶场、访茶园,对名茶“团黄”及该地产的其他雀舌春茶的色味香,至今念念不忘。八十年代重返文艺战线,再无机会登山涉水,去县四大山区访茶,但当年品茶的余味,尚在脑中飘逸,故撰《寒夜忆茶》以记事。霜风袭户紧敲窗,荡涤尘心骨也凉。渴病缠身寻旧梦,思茶买杖走山乡。初饮反岩(1)茶踏雾乘云到反岩,山泉煮茗畅心怀。绿…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茶的祖国,产茶历史已历数千年,茶叶品类之丰富,堪称世界之冠。从古至今,数百种茶叶一直被世界各国所享用。由于茶叶种类、产地、加工方式之不同,茶叶冠名的方式也各不相同。茶叶之名,林林总总,绮丽多姿,妙趣横生。它既是我国广袤土地上名山大川的蕴藉,又洋溢着丰富厚重的人文精神。丰富多彩、美妙绝伦的诸多茶名,和琳琅满目的各地名茶一样,散发着诱人的芬芳,显示出无穷的魅力。这一切,无疑构成了一片色彩斑斓的奇妙天地,一个昭示中国茶文化丰厚底蕴的窗口。一、鸟嘴雀舌出天成俗话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相似文献   

4.
摘要:雀舌罗汉松是南通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盆景素材,在国内外各种盆景大赛中屡获大奖,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然而由于雀舌罗汉松生长缓慢,繁殖数量少,极大限制了雀舌罗汉松产业规模化的发展和花木产业的繁荣。本研究采用光合-荧光测量仪对雀舌罗汉松和大叶罗汉松在不同CO2浓度和光强下的光合能力进行了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雀舌罗汉松虽然具有更低的CO2补偿点和更高的CO2饱和点,但是电子传递效率要低于大叶罗汉松。光合-光强实验结果表明,雀舌罗汉松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都高于大叶罗汉松,强光下两者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基本一致。气孔导度分析结果表明,相同光照强度下,雀舌罗汉松的气孔导度小于大叶罗汉松,不利于气体交换。本研究从CO2浓度、光强的角度分析了雀舌罗汉松和大叶罗汉松光合能力的差异,并提出了适宜雀舌罗汉松快速生长的条件,为进一步规范雀舌罗汉松的种植,推进雀舌罗汉松产业规模化发展,促进花木产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5.
茶诗话(续)     
五,苏东坡的“茶癖”在“茶诗话”开篇时,我便许了愿,要专门写一篇东坡与茶的诗话,今天该向各位茶友交卷了。苏东坡的爱茶成癖,是名传八百年而历久不衰的。他的茶诗,数量也许比不上白居易、陆放翁,但是经他吟咏的茶事,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却是千年诗史与茶史所罕见的。他笔下的名茶各具风姿,难分高低:“顾渚茶芽白于齿”(咏顾渚紫笋),“雪芽双井散神仙”(咏双井茶),“拣芽分雀舌,赐名出龙团”(咏龙团茶),“帝规武夷作茶圃”(咏武夷岩茶),“白云峰下两旗新”(咏白云茶)……真是奇香异馥,尽入诗中。尤其值得称道的是,东坡品  相似文献   

6.
四川名茶矿质元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以永川秀芽、万春银叶、巴山雀舌、蒙顶春露、龙湖翠、青城雪芽、雨城云雾、红岩迎春、鹤林仙茗、竹叶青、沫若香茗、宝顶茶、雨前茶13个四川省较有影响的名茶作为试料。这些名茶覆盖四川雅安、乐山、宜宾等13地、市、县茶叶主产区,并包含了历史名茶、恢复名茶及创新名茶3类,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此外,另征集了13个普通绿茶样作对照。  相似文献   

7.
名茶与传说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悠久的产茶历史,辽阔的产茶区域,众多的茶树品种,丰富的采制经验,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我国名茶品种之多。制法之巧,质量之优。风味之佳,都是别国所不及的,琳琅满目的中国名茶,论形状,千姿百态,有的纤嫩如雀舌,有的含苞象鸟嘴,有的挺直赛松针,有的卷曲成螺形,有的浑圆似宝珠,有的满身披银毫,有的紧压类砖饼,有的碎屑如梅片。论品质,香味兼优,有的香浓味厚,有的香醇味甘,有的如鲜花气味,有的如桃仁、檀香、肉桂。饮之舌根尽留芳,香馨回九肠。这些名茶,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文化繁荣中,外贸事业中,外交活动中和人民日常生活中发挥了,并且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也必将在世界茶坛,放射出更加瑰丽的异彩。名茶特别是传统名茶,在发展过程中,茶区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名茶与传说被称为双绝,相辅互存,相  相似文献   

8.
卢茂村 《农业考古》2002,(4):303-303
黄山毛峰 ,是我省名茶之一 ,形如雀舌多白毫 ,汤色清澈带微黄 ,香气持久似白兰 ,滋味醇厚回味甘 ,喝时清香可口 ,余味无穷。黄山及其周围的种茶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徽州府志》载 ,始于宋之嘉 ,兴于明之隆庆。黄山毛峰在三百年前就相当著名了。明代许次纾所著《茶疏》中说 :“若苏之虎丘、钱塘之龙井 ,香美浓郁 ,并可雁行 ,次甫极称黄山。”又据《黄山志》载 :“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 ,多轻香 ,冷韵袭人断腭 ,谓之黄山云雾。”这里说的黄山云雾 ,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黄山云雾茶 ,也就是现在黄山毛峰茶的前身。《徽州商会资料》载 :清光绪年间 ,…  相似文献   

9.
安徽霍山县,古属寿州。霍山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清光绪(霍山县志)记载:“霍山黄芽之名已肇启于西汉。《史记》记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霍山曾隶属寿州故称寿春之山)。司马迁《史记》记载:“寿州南山产黄芽也。”古代说的“寿州南山”,即今安徽霍山县大化坪镇金鸡山。这里山高岭陡、云雾缭绕,细雨霏霏,使茶树聚天地之精华,得自然之独厚,故茶叶风味独特,它细嫩多毫,形似雀舌,汤色碧绿,入口香醇、甜润、清心爽神,回味无穷。唐李肇《国史补》把寿州霍山黄芽列为十四品目贡品名茶之一。唐时为饼茶…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们对雀舌栀子的认识与了解,更好地应用和推广雀舌栀子,就雀舌栀子的植物学特征、生态学特性、繁殖与栽培技术及应用前景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大悟悟峰名茶加工全程机械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程机械化加工名茶和手工加工名茶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只要掌握好机制茶的投叶量、温度、时间等技术,在品质上两者之间没有什么差别,而机械花比手工制茶工效提高7倍以上,经济效益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茶乡茶山     
自古名茶出名山。 陕南茶乡平利.号称西北名茶大县.种茶十余万亩,年产“女娲牌”名茶数千吨,民以茶富.而茶之名藻.蓋因有女娲山。  相似文献   

13.
享受佳茗     
李琼华 《农业考古》2003,(2):317-317
澜沦江畔的凤庆县 ,群山起伏 ,森林葱郁 ,云海茫茫 ,清溪潺潺 ,是盛产名茶的故乡。悉心品尝享誉世界的中国凤庆四大名茶———早春绿、太华茶、滇红特级功夫、速溶奶茶 ,那高雅茶文化给予的享受 ,其韵味儿格外地悠长……早春绿 ,绿茶家族中的极品。早春 ,茶乡凤庆细雨飒飒 ,洗透了茶树一身浓绿 ,满眼是一望无际平展展的稚嫩碧绿的小雀嘴儿 ,水淋淋、齐刷刷。制作早春绿的原料 ,是清明前用无性繁殖的特优茶种“凤庆九号”、“清水三号”茶树采摘下来的一芽一叶精制而成的 ,不说一叶千金 ,但实在是茫茫茶海中不可多求的珍品。将早春绿茶放入杯…  相似文献   

14.
毛尖茶属高级特种绿茶,精巧的制作工艺和精细的鲜叶原料,使其比一般绿茶形美质优,香浓味醇。毛尖茶在我市采制历史悠久,近年来又积极恢复制作传统名茶和开发新名茶,使毛尖茶的品质及制作工艺进一步提高,现将毛尖茶的采制技术要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5.
竹叶青茶     
竹叶青茶江西省蚕茶研究所吴英藩临川县农牧渔业局黄小梅宋代中期之后,盛行“斗茶”、“茶宴”之风,从而产制出各种名茶,如雨后春笋,争奇斗艳。竹叶青茶是当时的名茶,产于抚州一带。南宋著名词人陆游,曾宦抚州,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前坪寺戏书触目》,描绘了当...  相似文献   

16.
优质绿茶是绿茶中的优质产品,在同类商品中出类拔萃,品质上乘,有品牌,有大批产量,其中有不少优质绿茶还被有关部门认定。应该说名茶是优质茶,但优质茶不一定是名茶。优质茶生产只有长期保持优良品质,而且产品形成独特风格。并得到社会承认和获得品牌后,才会上升到名茶的档次和地位,成为名茶。  相似文献   

17.
明代冯可宾与熊明遇论罗岕茶及其它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施由民罗茶是明代的名茶之一。中国茶叶发展至明代,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名茶,如明人沈石田《书茶别论后》中所述:"昔人咏梅花云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此惟岁茶是当之。若闽之清源、武夷,吴郡之天池、虎丘,武林之龙...  相似文献   

18.
杨洪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206-208
介绍了"蒲江雀舌"茶叶品牌现状,对其品牌建设的紧迫性及意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蒲江雀舌"品牌建设对策: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利益联动机制,各主体全程参与茶叶生产基地建设管理,充分发挥茶叶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是"蒲江雀舌"品牌建设的关键环节;加强"蒲江雀舌"品牌建设是推动蒲江茶叶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蒲江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咏茶二律     
千茶盛会茶功推事乐时人,茗战久湮今出新。习卜月卜奇珠谁叫绝?场璐佳品孰称珍?清风生腋卢全圣,瑞草成经陆羽神。香味色形评四类,群芳次第占阳春。 试新茶龙团雀舌远闻名,新烙今诉一试情。玉蕊汞杯花乍发,莱芽和水绿还凝。未教真味留舌本,先得妙香通弃灵。品处尤知功独厚,溟膝心宇顿开睛。咏茶二律@余元钱$福建省三明一中~~  相似文献   

20.
评茶用水对名茶感官评价和成份浸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验采用5种敢自不同水源的水.冲泡两种名茶,通过对水质的分析和名茶主要成份没出率的测定.探讨了不同评茶用水及名茶种类对冲泡后茶汤的滋味、香气的感官评价,以及成分浸出率的影响,本文为研究名茶冲泡方法和审评技术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