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疆自然保护区现状评价及2000年发展预测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自然保护区所占国土面积比例大小,已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高低的标志之一。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与建设,则是环境保护和国土整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的新疆,占我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加之位于我国极端干旱区,其自然保护工作的水平,将直接对我国自然保护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仅就1988年底新疆自然保护区现状及2000年发展预测加以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作为世界原始胡杨生长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地方,在研究胡杨对环境约束的适应机制方面提供十分宝贵的资源。胡杨对干旱,盐碱有极强的忍耐力,因此,它作为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在保持整个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平衡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干旱区特殊的环境、地形地貌条件以及人类对水、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地表水资源的减少,地下水位的下降,最终引起了胡杨生态环境的退化。本文以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分析塔里木河流域胡杨生态系统脆弱性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并提出一些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河流域胡杨保护区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是以胡杨林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对保护塔里木河中游甚至塔里木河流域生态安全,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遥感数据入手,对研究区塔里木胡杨自然保护区的土地覆盖/土地利用情况,通过遥感数据分类,结合GPS数据和多年实地照片分析的基础上,获取了研究区近30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信息,分析了影响生态环境的自然与人文因子,进一步提出了保护塔里木河岸林的重要性及其保护措施。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与改善措施,为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6万hm2,湿地总面积11.35万hm2,其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独特,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环境类型多样,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动植物中有许多保护种和特有种。然而近几年来,由于自然和人类的双重作用,生态环境逐渐退化,生物多样性种类数量锐减,生物多样性保护刻不容缓。只有加强科学管理和生态建设,恢复和重建敦煌西湖保护区生态系统和栖息地环境,才能使其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5.
我国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生态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旅游业十分普遍 ,造成的问题也十分严重 ,因此旅游产业生态化建设在自然保护区内势在必行 ,有利于保护和发展二者齐头并进。该文对自然保护内开展旅游业所造成对环境的潜在威胁作了分析 ,提出自然保护区内实现旅游产业生态化的主要措施 ,以及实现产业生态化的方法 ,最后提出相应的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6.
九峰山地区有维管植物597种,以中生多年生草本及东亚成分最丰富。九峰山为草原半干旱区的山地“森林岛”,对维护临近地区的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面临着草原化的威胁和人类的破坏。本文从植物区系分析入手,结合植物群落学特性,探讨了植物的保护价值及保护对象,进而提出“环境效应评价值”做为监测指标。并建议正式成立九峰山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7.
我国北方土地荒漠化成因与草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14  
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也是脆弱生态系统失去平衡而急需治理的国土整治问题。笔者认为 ,土地荒漠化的发生虽然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非可持续性的人类活动是加剧土地荒漠化的主导因素。从分析荒漠化发生的社会经济原因入手 ,阐述发展草业在保护生态与环境、发展西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以此为突破口 ,提出完善软环境体系、创新草业发展机制、加强管理和强化目标责任制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发展农村沼气的条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生态脆弱和能源匮乏是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西部要发展,必须首先解决农村能源和农民收入两大根本问题。从中国西部农村能源供应、农牧民生产生活、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以及自然气候特点等方面分析了西部地区发展农村沼气的必要性、适宜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对策和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恶劣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使得内蒙古西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十分困难,而人类活动,特别是地区经济、城市工业等的发展又成为目前造成保护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直接原因,西鄂尔多斯自然保护区就是一典型例证。  相似文献   

10.
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丰宁坝上段的生态环境建设对于首都圈经济、社会、环境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对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分析当地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以及居民生产、生活方面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保护现有林地,转变造林机制,改良草场,建立最优放牧模式;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力;积极开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积累资金;普及教育,为产业结构调整培训专业化人才;发展交通,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草地类自然保护区在我国已有20多年的发展历程,但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和统计标准,研究成果也寥寥无几。本文针对以上现状,在对我国的草地类自然保护区进行逐一统计和了解的基础上,初步提出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应包括的主要类型,目的在于统一标准,便于研究。同时,通过分析草地类自然保护区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认为在今后的草地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中应注意以下问题:加强内部管理与保护,走牧民参与型的发展模式;加强科学研究,挖掘保护区科研潜力,做好资料库的建设;探索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协调的新型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1971-2010年东北三省平均地面风速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71-2010年逐月观测资料,分析东北三省年、季节和月平均地面风速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① 东北三省年平均地面风速变化呈显著递减趋势,变化速率为-0.23 m·s-1·(10 a)-1,1971-2000年(前30 a)、1981-2010年(近30 a)和1991-2010年(近20 a)平均地面风速变化均呈显著递减趋势,线性变化速率分别达-0.25 m·s-1·(10 a)-1、-0.20 m·s-1·(10 a)-1和-0.17 m·s-1`(10 a)-1,均通过了0.001显著性检验;② 近40 a东北三省各季和逐月平均地面风速变化趋势呈显著递减趋势,均通过了0.001显著性检验;春季递减速率最大,冬、秋季次之,夏季最小;③ 近40 a东北三省地面年平均风速的趋势变化除个别站点外,其他均呈现出比较一致的显著递减趋势,但最近20 a呈显著递减趋势的站点数在减少,递增趋势的站点数增多。  相似文献   

13.
甘蔗白条病是一种检疫性病害,在我国多个蔗区均有报道,严重威胁我国甘蔗生产.本研究对采自广西蔗区不同品种(系)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保存,并选取其中40份白条黄单胞菌分离物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与接种试验,评价其致病性.根据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等管家基因和Ⅳ型分泌系统virB基因的序列差异和进化树分析,将40个菌株分为...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际间贸易的频繁,外来林木害虫传入我国的风险加大,评估外来林木害虫扩散趋势和速度,建立有效的外来林木害虫监测系统显得尤为迫切。本文结合本课题组有关林木害虫诱集已取得的成果,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对外来林木害虫诱集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就建立适合我国的外来林木害虫监测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脆弱 ,自然灾害频繁。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 ,干旱、大风、沙尘暴、洪水、泥石流以及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 ,严重地影响到盆地的生态安全。在RS、GIS及 GPS等技术支持下 ,研究各自然灾害的孕灾机理及过程 ,建立自然灾害的监测评价及预警系统 ,对于塔里木盆地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坎儿井适宜于新疆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是有效抗旱减灾的水利灌溉工程。民国初年杨增新主政新疆,致力于全疆水利建设,推动吐鲁番、鄯善等地坎儿井发展,坎儿井建设及以其为中心的复杂社会生态系统的运转,揭示出乡土社会在长期的抗旱避灾行动中人与自然、公与私、责与权、民与官、地方与国家等多种关系的交织互动。  相似文献   

17.
北方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我国北方城市区域水文地质背景以及区域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对照城市应急供水的地下水资源属性、应急供水属性、水源地建设条件以及环境影响4个属性指标层的内涵,利用层次分析模型,建立了北方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石家庄市为例,开展了石家庄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适宜性评价,对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在宏观上反映区域地下水的丰富程度,对于开展地下水应急供水、确定北方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地及实施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CNKI数据库作为数据源,通过检索,结合常规统计方法分析,将中国绿洲研究发展进程分为4个阶段:早期阶段,发展、建设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及拐点阶段。1995年在呼和浩特市召开的"绿洲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会议,总结了绿洲多年发展建设的经验与成果,丰富了绿洲研究的重要基础理论,发展、壮大了绿洲学研究,大大推进了绿洲的各项事业。目前,我国正在开展的"向西开放"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开辟了"亚洲中部干旱区绿洲"、"绿洲现代化"等研究内容,拓展了"绿洲学科领域",从内涵与外延方面提升了绿洲研究素质,促进了研究工作再度创新、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文化及生态与环境建设,推进绿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农业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及生态农业分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国自 2 0世纪 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综合国力有了极大提高 ,但东西部发展差距也在迅速拉大。党中央及时作出加快西部开发的战略决策 ,并选择生态建设为切入点和实施退耕还林 (草 )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等措施 ,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却在部分决策者中产生了淡化西部农业地位及农业建设方向迷离等问题。本文认为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 ,农业仍应作为基础产业加以重视。作为我国农业文化的起源 ,西部黄土高原的大地湾文化已有 70 0 0 - 80 0 0年历史 ,仰韶文化亦有 50 0 0 - 60 0 0年历史 ,说明该区农业在远古时代便具有奠基位置。文章接着列举近期 (2 0 0 0年 )西部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 38.1 2 % ,粮食产量占全国 2 7.9% ,棉花产量占全国 36 .33 % ,农业产值占全国农业产值 2 3 .0 9%的事实 ,说明我们西部大开发中不能忽视农业的位置。事实上西部农业产品消费量中 ,其农村住户人口只消费了自身原粮产量的 52 % ,蔬菜产量的 31 .3 % ,油脂产量的 2 6 .3 % ,其余均用于支援城镇建设和调往区外 ,说明西部农业在国家建设中 ,贡献亦是巨大的。西部地区人口总计约 3 .55亿 ,占全国人口的 2 8.67% ,如此数量的人口需求靠国家从区外调剂 ,是不可想象的。因此 ,淡化或轻视西部农业地位的观点 ,将是百害而无一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