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新高及爱宕梨雄性不育特性及其败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梨雄性不育表现和细胞学特征,观察分析了新高、爱宕和丰水(对照)梨花器官特征、花粉数量和育性,比较了花药和小孢子发育过程的细胞学特征。结果表明,新高、爱宕花药较小,花药内花粉粒数量很少、且活力低,表现出雄性不育的空囊花药。新高小孢子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晚期,但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就表现出部分异常;爱宕小孢子败育也主要发生在单核晚期,而此前发育正常。认为新高、爱宕小孢子败育可能与绒毡层提前解体有关。  相似文献   

2.
从形态学和细胞学基础方向研究了春萝卜不育系4-05A,以保持系4-05B为对比。观察并测量花器官雌雄蕊形态,确认4-05A比4-05B的花长势弱,雄蕊花药外形小、中空无花粉,雌蕊花柱较长。采用花粉压片法观察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及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证明该不育系材料为花粉败育型。不育系4-05A的小孢子母细胞能正常进行减数分裂并形成单核花粉,但雄配子体进一步发育过程中,在单核中期到靠边期的发育阶段小孢子发生败育,不能形成可育的成熟花粉粒。减数分裂胞质分裂方式为同时型。  相似文献   

3.
为了从细胞学角度研究大葱雄性不育的机理,利用石蜡切片法对大葱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花药与花粉发育过程进行比较研究。观察结果表明:大葱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小孢子母细胞都能正常进行减数分裂,四分体可以释放出小孢子。雄性不育系的花粉败育发生于单核小孢子时期,具有单核败育的特征。观察发现大葱雄性不育系的小孢子有2种败育类型:(1)绒毡层细胞正常发育,但中层细胞发生了延迟解体的现象,小孢子时期仍然存在,与逐渐缩小的药室一起挤压小孢子细胞成一染色极深的团块状物质;(2)绒毡层提前解体,不能提供小孢子发育所需的营养,小孢子的细胞质和细胞核逐渐解体,仅剩下内空的花粉粒。花粉败育不仅与绒毡层有关,还与中层细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新梨7号小孢子败育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以梨雄性不育品种新梨7号为试材,解剖观察了其小孢子囊及雄配子发生发育的全过程。结果表明:新梨7号花药雏形已于上年生长季形成,次年2月中旬雄蕊原基休眠即可解除,早春气温是解除休眠的主导因子。新梨7号小孢子母细胞的减数分裂主要发生在3月中旬。在单核花粉粒形成之前,其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和四分体从药室组织中游离出来的过程完全正常。此后,单核花粉开始解体消失,其败育途径不同于多倍体梨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行为异常导致的败育。单核花粉的解体与药壁绒毡层细胞在发育后期增大、液泡化有关,是绒毡层机能障碍的结果。初步认为该品种败育属胞质雄性不育类型(CMS)。  相似文献   

5.
大白菜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采用塑料半薄切片技术, 在光学显微镜下系统地观察了大白菜同质异核、异质同核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花药发育过程的细胞形态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细胞核雄性不育系花药败育主要发生在减数分裂期, 花粉母细胞不能发生正常的减数分裂; 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花药败育主要发生在四分体时期或小孢子单核期, 表现为绒毡层细胞异常, 四分体或小孢子败育。  相似文献   

6.
辣椒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42,自引:7,他引:35  
耿三省  王志源 《园艺学报》1994,21(2):165-169
辣椒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育过程的细胞学观察表明,雄性不育系小孢子败育发在四分小孢子形成以前。由于绒毡层细胞发育异常,高度液泡化,挤压小孢子母细胞,严重影响了减数分裂的正常进行,不能形成正常花粉粒而导致败育。辣椒雄性不育系的花器明显小于保持系,前者成熟花药瘦小,干瘪,无花粉粒或花粉粒极少,花粉粒磺化反应不着色或着色极淡。扫描电镜下观察:辣椒雄性不育系的共粉粒表面光滑,无明显乳状突起,保持系花粉粒则有明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西瓜雄性不育材料的不育类型和花药败育时期,以西瓜雄性不育系GMS4为材料,对花蕾不育性状进行田间观察统计,利用石蜡切片法观察西瓜花药发育过程。结果表明,该材料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为细胞核雄性不育类型。可育株雄蕊发育正常,不育株雄蕊较小,花药干瘪无花粉,可育株和不育株雌蕊发育无明显差异,均可正常结瓜。从花药发育的整个过程来看,在花药发育早期,可育株和不育株花药结构形态差别不大,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不育株异常绒毡层细胞过度增殖,体积小,排列不整齐,挤压药室,无二分体和四分体形成,在花药发育后期,无花粉粒形成,最终导致西瓜雄性不育发生。据此认为,花药败育发生时期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相似文献   

8.
以大葱不育系和保持系为试材,对其进行了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以揭示大葱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雄蕊鉴别特征及雄性不育发生的细胞学机制。结果表明:大葱不育系的花药外形表现为干瘪,无花粉粒散出,花粉囊内的花粉粒无活性;保持系的花药外形饱满,成熟后开裂,有黄色花粉粒散出,花粉囊内的花粉粒活力为91.65%;通过对大葱不育系和保持系花药发育的细胞学比较发现,大葱不育系的花粉败育原因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绒毡层细胞的提早液泡化并解体,解体时间始于花粉母细胞时期,到单核花粉粒时期几乎完全消失,不能为小孢子发育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二是绒毡层细胞内的原生质浓度低,无明显的多核现象,该绒毡层细胞的异常也造成营养物质供应不足,引起花粉粒败育;三是在单核花粉粒到成熟花粉粒发育过程中,有些花药的药隔细胞纤维化,阻碍了水分和营养物质由维管束向花粉囊的输送,从而引起花粉粒败育。而保持系的花药绒毡层细胞在花粉母细胞和减数分裂时期,细胞质浓、染色较深、无早期液泡化现象,在单核花粉粒时期出现解体,一直到花粉粒成熟才逐渐解体消失。该研究为田间鉴定大葱不育系及揭示不育发生的细胞学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04-6-12’(魏可实生)、‘2004-2-30’(巨峰实生)及魏可(对照)葡萄花器官特征、花粉萌发率、花粉粒形态、成熟花粉粒内部结构以及花药、小孢子发育过程细胞学特征的观察,研究了葡萄雄性不育的特性。结果表明,‘2004-6-12’和‘2004-2-30’的花粉无生活力,花粉粒P/E值分别为(1.13±0.05)和(1.12±0.04),均为近球形,且无发芽孔和发芽沟;花粉粒横切面边缘光滑,外壁纹饰分别为网状和穴状。魏可(对照)花粉粒极轴值与赤道轴值之比(P/E值)(2.11±0.08),为长球形,萌发沟为三孔沟型,外壁纹饰为孔穴状。‘2004-6-12’和‘2004-2-30’小孢子败育主要发生在单核早期,但‘2004-6-12’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就表现出部分异常,表明2者的小孢子败育可能与绒毡层提前解体有关。  相似文献   

10.
平邑甜茶×扎矮山定子杂交后代的胚胎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颖  商月惠  王玉霞  魏鑫  董文轩 《园艺学报》2008,35(8):1093-1100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LSCM)和石蜡切片技术对平邑甜茶与扎矮山定子杂交获得的6个皱叶矮生型株系的胚胎发育过程及发育特性进行了观察与研究。结果表明:各皱叶矮生型株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表现出的特征大体相同,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并由功能性大孢子形成的有性胚囊表现出良好的发育趋势;在开花当天至花后2 d,各株系的胚囊中均出现了精核或花粉内容物,观察到了部分株系的受精卵;在花后10 d左右原胚形成。另外,在胚囊发育的特定时期,胚囊内细胞核的分布方式各株系间略有差异;在部分株系中观察到了少数多胚囊现象。综合而言,皱叶矮生型株系的胚胎发育特征是以有性生殖为主要的生殖方式,与亲本扎矮山定子的胚胎发育特征较为一致;而与亲本平邑甜茶不同,未出现平邑甜茶胚胎发育中的复杂现象并表现出较低的无融合生殖能力。  相似文献   

11.
桃雄性不育的表现形式及其败育途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桃[Prunus percica Batsch(L.)]23个品种花粉发生发育和花粉败育过程中细胞形态学上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桃雄性不育的主要表现形式为空粒花粉和花药空囊及花粉形似发育正常,但生活力极低。导致空粒花粉产生的主要途径:①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不正常;②花粉处于单核晚期至二核早、中期绒毡层细胞发生液化、增生现象。空囊产生的主要途径:①四分体至单核早期绒毡层细胞体积发生明显的增大、液化;②绒毡层细胞在四分体至单核早期发生增生;③造胞细胞或花粉母细胞生长发育不良。  相似文献   

12.
花椰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花椰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09-R9为试材,以可育材料24为对照,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花椰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花药败育过程进行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花椰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花药可以形成部分外形正常的花粉囊,但囊内物质随着花蕾的发育逐渐解体,最终这种不正常的花粉囊全部解体消失。不育系花药发育受阻于花粉母细胞形成之前,此时花粉囊内未见绒毡层,可能是其本身并未形成绒毡层。  相似文献   

13.
菜薹细胞质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董庆华  利容千 《园艺学报》1997,24(2):150-154
菜薹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生的细胞形态学观察表明,孢原细胞分化期之前败育的花占59.6%,不形成花粉囊;有花粉囊发育的花占40.4%,其中绝大多数花中只有一个雄蕊能形成一个体积很小的花粉囊,雄性不育系小孢子发育在小孢子母细胞期、四分体及单核小孢子期均有败育,败育方式有绒毡层细胞异常肥大,挤压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无胞质分裂而形成巨细胞;单核小孢子粘连成花粉块,异常膨大等。还有雄蕊雌蕊化等花器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14.
朱云  田惠桥 《园艺学报》2015,42(4):672-678
花药发育中的营养物质转运和转化规律很复杂。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番茄花药发育中的多糖和脂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造孢细胞时期仅花药药隔细胞中有较多淀粉分布。小孢子母细胞的胼胝质壁呈现明显多糖特征,药隔细胞中的淀粉减少。减数分裂后四分体时期的花药中营养物质没有明显变化。在游离小孢子发育早期,药隔细胞中淀粉数量又增多;游离小孢子的花粉壁局部呈现多糖特征。到小孢子发育晚期,液泡化小孢子中既没有淀粉也没有脂滴,仅在花粉壁部位仍显示了多糖特征;药隔细胞中的淀粉数量明显减少,此时绒毡层细胞变形、退化。小孢子分裂后,二胞花粉中先出现一些脂滴。伴随着花粉的发育成熟,又出现了大量的淀粉。开花时花药表皮细胞中也聚集了较多的脂滴。番茄花粉中先积累脂滴、后积累淀粉、以及成熟花粉中积累大量淀粉和脂滴的现象是其花粉发育中营养物质代谢的特征,呈现出不同植物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紫斑牡丹花粉发育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成仿云 《园艺学报》1998,25(4):367-373
紫斑牡丹花粉具二型性,正常花粉占84.3%,异常花粉占15.7%。正常花粉的发育可划分为单核小孢子早期、单核小孢子晚期、花粉第一次有丝分裂期、2-细胞花粉早期和2-细胞花粉晚期(成熟期)等5个时期;异常花粉在单核小孢子晚期开始分化,其中大部分逐渐停滞发育,少数(不超过1%)可在体内启动雄核发育途径,朝着形成孢子体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尖萼耧斗菜花药发育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常规石蜡切片法观察研究了尖萼耧斗菜花药的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尖萼耧斗菜每个花药具4个花粉囊,小孢子在四分体中的排列属四面体型。成熟花粉粒属2-细胞型,并有3个萌发沟。花粉囊壁由4层细胞构成,即表皮(1层)、药室内壁(1层)、中层(多层)、绒毡层(1层)。绒毡层发育属分泌型,出现多核现象。  相似文献   

17.
黄金梨胚珠、花粉发育及花粉败育过程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观察了黄金梨的胚珠、胚囊、花粉发生发育过程中细胞形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金梨的胚珠、胚囊、花粉发育是在春季萌芽到开花过程中完成的。在开花前28d花芽萌动初期,胚珠原基出现,花药囊内为小孢子母细胞;花前21d胚珠原基分化出内外珠被,四分体开始出现;花前14d四分体出现率最高;开花时胚囊形成,花粉败育并形成空花药囊。造成黄金梨花粉败育的原因是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四分体及四分体分离后形成的早期花粉细胞无细胞核,早期花粉细胞液化不能形成较厚硬的外壁而解体。  相似文献   

18.
辣椒细胞质雄性不育系9704A花药发育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辣椒雄性不育系9704A及其保持系9704B的花药发育过程进行了显微结构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表明:保持系9704B的绒毡层属于腺质型;不育系9704A的成熟花药的药隔维管组织发育正常,该不育系属于孢子体败育型,花药绒毡层细胞的核膜在花粉母细胞的细线期消失,核裂解成块分散到细胞质中,并最终消失,解体后的绒毡层类似于变形型绒毡层的周原质团进入花粉囊,渗入花粉母细胞周围,并与花粉母细胞粘连在一起,使花粉母细胞不能继续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花药的中层细胞不退化。  相似文献   

19.
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 is an endangered species endemic to China and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genetic resource for chrysanthemum improvement. We describe here its basic reproductive characteristics. The anthers are tetrasporangiate and the anther wall is composed of an epidermis, endothecium, middle layer and tapetum. The middle layer is lost by the microspore tetrad stage, and the tapetum disintegrates at the trinucleate pollen stage. Meiosis in the microspore mother cells is of the simultaneous type, and the tetrad is tetrahedral in shape. Mature pollen grains have three germinal apertures, two sperm nuclei and one vegetative nucleus. The in vitro pollen germination rate is only ∼10%. The ovule is anatropous, dual-integument, tenuinucellata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mbryo sac follows the Oenothera pattern. The archesporial cell below the nucellus epidermis functions as the megaspore mother cell and forms a linear tetrad. The embryo passes through a globular, heart and torpedo stage before maturing into a cotyledon embryo. The endangerment of O. taihangensis may be associated with low reproductive capacity, as a consequence of poor pollen via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