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细菌性疾病是危害我国水产养殖动物最严重的疾病,其病原种类多,流行地区广,危害养殖水域类别多,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结合水产养殖病害检测结果和养殖场实地调研,发现近期水产养殖动物细菌性疾病具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正细菌性疾病是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疾病之一,其危害种类多,鱼虾蟹贝等海淡水养殖动物都有发病;流行性广,不分季节、不分养殖模式,因此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长期威胁着水产动物养殖的健康发展。细菌性疾病的防控措施已成为水产养殖生产的重要环节。然而,在我国水产动物疫苗研究和产品应用远远滞后于产  相似文献   

3.
水产养殖动物致病菌耐药性检测数据实际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水产》2013,(10):57-61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地域的扩展、规模的扩大、集约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养殖环境恶化的不断加剧、种质退化和苗种质量不佳等因素的影响,养殖病害日趋严重。为有效控制疾病,药物防治便成为生物防治、生态防治和药物防治三大方法的主要方法。水产养殖动物疾病简称鱼病,在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营养性疾病等诸多病种中,细菌性疾病是最重要的类群,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部疾病所造成总体经济损失的半数以上;  相似文献   

4.
前言近二十余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迅速, 但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张,病害问题日益严重,由于疾病导致的经济损失不断上升。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水产养殖病害发病率达50%以上, 损失率20%左右,因病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百亿元之巨,已成为制约着我国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传统的疾病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规模化养殖的水产品种类已达60多种,几乎所有养殖品种都会受到疾病威胁。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水产养殖病害种类高达200余种,其中常见病就有几十种之多。病原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据资料显示,2006年水产养殖生物源性疾病中,病毒性疾病占11.02%、细菌性疾病占57.63%、寄生虫性疾病占24.58%、真菌性疾病占4.24%。2018年,中国水产养殖因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50亿元。  相似文献   

6.
<正>一、近年来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发生现状近年来,水产养殖动植物的各种暴发性病害时有发生、受到各种病害的危害也日益严重,水产养殖动植物每年由病害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至少为数百亿元以上。对养殖鱼类危害严重的主要疾病有:草鱼出血病、疱疹病毒病、鲤春病毒血症、传染性脾肾坏死病、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虹彩病毒病等病毒病;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链球菌病、爱德华菌病、烂鳃病、赤皮病、打印病、水霉病等细菌、真菌病;刺激隐核虫病、小瓜虫病、指环虫病、三代虫病等寄生虫病等。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入世后我国动物疫情透明化管理的需要、为使广大从事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教学、研究人员及时掌握全国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流行情况,指导水产养殖生产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2004年我们开辟水产养殖病情测预报专栏,旨在改变传统的病害防治观念,树立新的水产养殖预防疾病观念、树立水生动植物保护观念、树立公共卫生观念、树立水产养殖产品质量观念、树立依法治病的观念,从而提高人们对养殖疾病的控制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及降低因养殖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入世后我国动物疫情透明化管理的需要、为使广大从事水产养殖病害防治、教学、研究人员及时掌握全国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生、流行情况,并指导水产养殖生产者及时采取对应措施,2004年起本刊特开辟水产养殖病情测预报专栏。本栏目的创立旨在改变传统的病害防治观念,树立新的水产养殖预防疾病的观念,树立水生动植物保护的观念,树立依法治病的观念,从而提高人们对养殖疾病的控制能力、提高水产品质量,增加水产品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降低因养殖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竞争加剧,养殖种类逐渐增多,养殖密度也不断加大,工、农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以及水产养殖业自身产生所谓"自家污染"日益加重,导致水产养殖环境急剧恶化,各种病害对水产养殖动植物的危害也日益严重。据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监测结果统计,近年来,严重危害水产养殖动植物的病害高达100多种,由于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高达百亿元以上。我国水产养殖动植物病害防控正面临异常严峻的形势。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全年在全省设置测报县(市、区)50个,对6万多亩养殖水面的9个养殖品种进行病害监测,一共监测到28种病害,其中细菌性疾病是主要水产养殖病害,占总数的53.6%,其次是寄生虫性疾病,占总数的28.6%。5~9月是我省鱼病综合发病高峰期。根据各主要养殖品种的平均死亡率,估测2009年全省水产养殖病害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6亿。  相似文献   

11.
王玉堂 《中国水产》2013,(12):47-50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品种的逐渐增多,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方式的演进,以及养殖环境的恶化等,水产养殖病害频繁发生,细菌性、病毒性和寄生虫性疾病流行,给养殖生产造成巨大损失,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都在100亿元以上,最高达150多亿元。  相似文献   

12.
正我国是世界上唯一水产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水产养殖产量位居世界第一。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水生养殖动物各种疾病的发生与流行日趋严重,我国每年因为各种病害造成的水产养殖经济损失在500亿元以上。抗生素是控制细菌等致病微生物感染的有效药物,养殖户为降低感染发病率,提高效益,习惯在饲料中添加各类抗生素。我国是滥用抗生素极为严重的国家,不仅滥用于人体,还滥用于畜牧水产养殖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年,我国面临水产养殖动植物疾病种类多而复杂的局面,各种病害对水产养殖动植物的危害日益严重,2014年由病害所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仍达到百亿元以上。由于目前对部分严重危害水产养殖动植物的暴发性病害尚缺乏有效的防控措施,病害问题对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形成重大威胁。  相似文献   

14.
蛭弧菌是一种以捕食细菌为生的寄生性细菌,对诸多水产动物病原菌具有吞噬和裂解作用。蛭弧菌能够预防水产动物的细菌性疾病、改善养殖环境以及增强水产动物机体免疫力。养殖刺参的疾病以细菌性病害为主,利用蛭弧菌可以预防刺参疾病的发生。关键词蛭弧菌水产养殖刺参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正>6月份,全国进入初夏时节,气温的快速升高和频繁的降水对水产养殖影响较大,这一时期,水产养殖动物生长迅速,摄食旺盛,使池塘中残饵和排泄物增多,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而频繁的暴雨等极端天气造成养殖池塘温度剧烈变化和水质下降,易使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导致病害发生与流行。这一时期不仅要关注常见多发的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同时要高度关注一些病毒性疾病可能对水产养殖造成的重大危害。  相似文献   

16.
<正>水产养殖动物病情测报是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的一项重要的公益性职能,加强病情测报、预警预报和防治工作对于减少养殖病害发生,降低因病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促进我省水产养殖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省开展病害测报工作已有十余年,从2016年起使用病害测报系统软件上传数据,2016年我省共上传测报数据1156条,全面较好地反映我省水产养殖疾病的发生情况。一、水产养殖病害测报工作现状1.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网络初步建立按照全国水产推广总站部署和要求,我省已初步建立了"省—市—县—场"四级病害监测及防治网络,并积极开展工作。根据各地水产养殖  相似文献   

17.
为了及时掌握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发生情况,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减少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农业部渔业局在全国组织开展了水产养殖动物病情测报工作。通过几年的监测,取得了大量水生动物病害数据,基本掌握了水产养殖病害发生规律,为病害防治及预测预报积累了第一手资料,打下了一定基础。目前只能根据当年病害  相似文献   

18.
2008年江西省水产养殖病害监测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在全省设置测报县(市、区)30个,测报监测点90个.对4万多亩养殖水面的9个养殖品种进行了病害监测,一共监测到33种病害,其中细菌性疾病是主要水产养殖病害,占总数的43%,其次是寄生虫性疾病,占总数的24%.5~9月是我省鱼病综合发病高峰期.根据各主要养殖品种的平均死亡率,估测2008年全省水产养殖病害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6.2亿元.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水产》2003,327(2)
一、2002年水产养殖病害总体状况(一)病害流行情况及特点2002年4~10月全国30个省市)对65种水产养殖品种43种、甲壳类10种、两栖和爬行类5种、贝类5种、藻类2种)的187种病害(其中病毒性疾病17种、细菌性疾病81种、真菌性疾病5种、寄生虫疾病39种、藻类性疾病5种、其他病害6种、不明病因34种)进行了监测。2002年水产养殖病害的特点是发病的品种多、疾病种类多、综合发病多,发病时间长、面积广,病害控制、治理、消灭难度大, 死亡率高, 经济损失大。病原以生物源性疾病为主,在生物源性疾病中又以细菌性疾病为重。(二)病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200…  相似文献   

20.
正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养殖虾类产量已经达到400万吨以上,占水产养殖总产量的8%左右,其中主要养殖品种为凡纳滨对虾、克氏原螯虾、日本沼虾、罗氏沼虾等。最近几年来危害我国养殖虾类的主要疫病和新发病害主要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真菌性疾病。为了给广大的水产养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