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栽培条件对肥地小麦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因素对小麦生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单因子试验结果表明。450kg/hm^2氮肥处理的产量最高。穗数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而逐渐增多,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降低。总茎数随着播量的增加而增多。播量多穗粒数少。千粒重低。9月24日、10月3日、10月13日播种,产量最高的播量分别为82.5、105.0、142.5kg/hm^2。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总茎数和穗数随着行距的增加逐渐减少,穗粒数和穗粒重则逐渐增多。行距10.0~26.7cm的产量最高。总茎数和总穗数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多。穗粒数随着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施尿素450ks/hm^2的产量最高,平均7211kg/hm^2。[结论]试验中,以尿素360kg/hm^2增产效果最佳。磷肥用量、基本苗、行距、品种对产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不同播量对中筋小麦扬麦11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里下河地区中筋小麦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A、B、C、D、E5个处理(播种量依次为60、90、120、150、180kg/hm^2),研究不同播量对扬麦11号穗粒结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处理C单产最高,达441.8kq,比最低产量高65.34kg。扬麦11号高产的播量约为120kg/hm^2。各处理的有效穗数分别为22.1万、23.4万、25.7万、25.9万、26.3万。处理A的群体总实粒数最小,为14851.2万/hm^2;处理C的千粒重最高,为41.93g,处理E的千粒重最低,为39.47g,其余各处理的千粒重均在40g以上。处理A群体的平均穗长为10.32cm,比处理E群体的平均穗长长0.82cm。在播量为120kg/hm^2时成穗率最高,达45.73%;播量为180kg/hm^2时成穗率最低,为34.07%。[结论]不同播量对产量影响显著,产量随着播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3.
在施纯氮195kg和P2O5 120kg/hm^2的基础上,研究了钾肥施用量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可以改善小麦产量因素性状(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和提高小麦产量。在K2O施用量0~120kg/hm^2范围内,每增施K2O 15kg/hm^2,可增产小麦91.65kg/hm^2。在新乡市土壤养分含量和常规氮磷施用量情况下,施K2O 120kg/hm^2具有显著的增产效应。钾肥施用量对提高粒籽粒品质的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超迟播稻茬小麦播种量·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超迟播稻茬小麦适宜的播种量、施氮量、氮肥运筹方式。[方法]研究不同处理的基本苗及产量构成,比较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的成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结果]不同的播种量、施氮量、氮肥运筹方式对成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播种量每增加15 kg/hm~2,成穗数增加10.65万穗/hm~2、千粒重减少0.22 g、产量增加150.45 kg/hm~2;施氮量每增加15 kg/hm~2N,实粒数增加1.07个、产量增加450.75 kg/hm~2。氮肥运筹方式的影响随播种量、施氮量的变化而变化。产量最高的氮肥运筹方式是播种量480 kg/hm~2时"轻施返青肥,重施基肥和拔节肥"方式、施氮量240 kg/hm~2N时"氮肥后移、返青肥和孕穗肥等量"方式。[结论]该研究为超迟播稻茬小麦的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耐旱水稻新品种“绿旱1号”旱直播栽培的生长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量的提高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和穗实粒数下降;在低播量的情况下,增加氮肥用量可提高有效穗数,但在高播量的情况下,增加氮肥用量对增加有效穗数效果不明显;播种量和氮肥用量对千粒重的影响很小;各处理中,以A3B1处理的产量最高,达11518.3kg/hm^2,A2B2处理的产量次之,达11315.0kg/hm^2,较对照A1B1分别增产2073.3kg/hm^2、1870.0kg/hm^2,增产幅度分别为21.9%、19.8%;“绿旱1号”在旱直播栽培的情况下,播量以30-45kg/hm^2、全生育期氮肥用量(纯氮)在225-270kg/hm^2范围为宜。  相似文献   

6.
以两优培九和天优华占两个中稻品种为材料。研究播种量和厢宽对免耕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播种量、厢宽以及品种×播种量的互作、品种×厢宽的互作、品种×播种量×厢宽的互作对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在产量构成因素方面,播种量对基本苗、最高苗、有效穗、穗粒数等因素影响达显著水平,厢宽对基本苗、最高苗、穗粒数等因素影响达显著水平,但厢宽对有效穗影响不明显。在本试验因素水平范围内,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或厢宽宽度的扩大而增加,达到最高产量后再增加播种量或扩大厢宽,产量反而降低;不同品种所要求的最适播种量和厢宽不同,品种、播种量、厢宽三者互作最佳处理组合为:两优培九、播量为225kg/hm^2、1.8m^2沟3厢处理。平均产量达9252.13kg/hm^2。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稻麦共期及不同小麦播种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本试验设置双因子试验,3个稻麦共生期分别为0 d、7 d、14 d,3个小麦播种量分别为225 kg/hm2、300 kg/hm2、375 kg/hm2;以不同播种量为主因子,不同共生期为副因子,设置3个重复,共27个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播种量增加,基本苗增加,但播种过晚,基本苗、次生根明显减少,共生期过长,播种量过大,抑制叶片的生长,但在拔节以后影响较小;共生期过长、播种过迟,且播种量过大,对拔节期小麦株高有抑制作用。播种过晚,播种量过大,无效分蘖增加,不利于有效分蘖的形成;小麦的结实率、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产量随播种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稻麦共生期为7 d时,播种量为225 kg/km2时,小麦的产量最高,共生期为14 d时,小麦穗数、成穗率、每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最低。本试验对灌云县稻茬晚播小麦的合理播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在最佳播期条件下的最佳播种量,以期为制定有利于发展冬小麦生产的栽培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泰农18及济麦22为试验材料,通过不同播量播种来研究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泰农18子粒产量降低,即小播量(R1)子粒产量达到最大值;随着播种量增加,济麦22子粒产量先升高后降低,中播量(R2)达到子粒产量最大值。随着播种量增加,泰农18及济麦22小麦穗数逐渐增加,大播量(R3)达到穗数最大值。随着播种量增加,泰农18及济麦22小麦穗粒数及及子粒千粒重逐渐减小,小播量(R1)达到穗粒数及子粒千粒重最大值。[结论]随着播种量增加,2个品种小麦穗粒数及子粒千粒重逐渐减小,即小播种量达到穗粒数及千粒重的最大值;随播种量增加,2个品种小麦穗数逐渐增加,大播量达到穗数最大值。  相似文献   

9.
两优E32(广城1号)水稻新组合在越南河西省制种,其父母本播期差在13d左右,父本E32播种至始穗天数为78.80d,母本培矮64S播种至始穗天数为64-66d。父母本栽插行比以2:16最佳,制种产量最高,为2.57t/hm^2,较2:12行比增产43.58%;对母本培矮64S喷施不同量“九二О”,以800g/hm^2用量最佳,制种产量高达3.12t/hm^2,每穗实粒数58粒,结实率36.94%;扬花期割叶没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扬花期防治稻粒黑粉病,可使每穗少5粒病粒,可增加优质种子228.8kg/hm^2。  相似文献   

10.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的株高、穗位、茎粗、穗长、穗粗、行粒数、穗粒数、株粒重、穗粒重、百粒重、株成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秃顶率、空秆率、成穗数则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为60000株/hm^2时产量最高,达7598.5kg/hm^2,密度为45000株/hm^2或52500株/hm^2时,亦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以两优培九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纯N0kg/hm  相似文献   

12.
沧麦119产量因素效应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品种沧麦119为试材,通过产量构成因子(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其产量的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拟,研究了沧麦119产量性状对产量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产量性状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互作效应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穗粒数×千粒重。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产量水平7500kg/hm^2。左右的栽培中,沧麦119产量结构参考指标适宜参数为单位面积穗数600~6757万穗/hm^2。、穗粒数30粒/穗、千粒重44~46g。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对大麦的影响。[方法]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试验。[结果]不同氮肥用量及运筹对大麦冬前苗情没有明显影响,随着用氮量的增加和基肥比例的提高,拔节期分蘖、次生根、群体总苗数及成熟期有效穗数均显著增加;当氮肥用量增加到270 kg/hm2时千粒重及产量最高,300 kg/hm2时结实粒数最多;基肥与追肥比例6.5∶3.5时结实粒数最多、产量最高,5.5∶4.5时千粒重最高。[结论]大面积生产时施氮量以270 kg/hm2,基肥与追肥比例掌握在6.5∶3.5到7.0∶3.0为宜。  相似文献   

14.
控失肥对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探讨控失肥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方法]实施小麦施用控失肥肥效田间试验。[结果]控失肥处理小麦有效穗数、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分别比常规施肥处理高34.2万穗/hm2、0.32粒、3.77%0、.19 g和447.52 kg/hm2。[结论]控失肥能够增加小麦群体的有效穗数、实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冬小麦应用生物菌剂拌种试验和示范结果表明,生物菌剂拌种可以明显提高小麦出苗率,促进分蘖,有效穗数增加19.5万/hm2,穗长增加1.1 cm,千粒重和实际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2.1 g和1 572.9 kg/hm2,增产率达到22.8%,产值净增加3 070.5元/hm2。  相似文献   

16.
磷肥和栽培密度对半干旱区特用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半干旱地区特用玉米种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高油115为试材,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施P2O5量处理对特用玉米的产量影响。[结果]增施磷肥和提高密度均使秃顶增多,增施磷肥处理的秃顶大于加大密度的。组合55 500株/hm2(密度)+112.52 kg/hm2(磷肥)的经济性状表现最好,其穗长均匀,秃顶长平均为1.5 cm,穗粒数为641粒/穗,百粒重为20.5 g。组合66 750株/hm2+187.5kg/hm2产量最高,达到7 851.1 kg/hm2;组合55 500株/hm2+262.5 kg/hm2和组合55 500株/hm2+187.5 kg/hm2的产量最低,只有5 697.3和5 766.8 kg/hm2。密度在66 750株/hm2时,3个磷肥用量水平,对产量的影响不大。当密度为59 250株/hm2时,增施磷肥,对产量的负效应显著。[结论]半干旱区梯田地种植特用玉米的适宜密度和最佳施磷量应为59 250~66 750株/hm2和112.5~187.5 kg/hm2。  相似文献   

17.
泛麦5号9000kg/hm2机械化栽培技术为:秸秆还田、配方施肥、精细整地、合理密植、及时浇水、综防病虫、化控化除、增施叶肥。技术指标为:基本苗150万~225万/hm2,冬前分蘖1500万/hm2,最高分蘖1800万/hm2,有效穗675万/hm2,穗粒数35,千粒重45g。  相似文献   

18.
一种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了绿荣追施宝对水稻品种305穗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北京昌平沙河松来堡试验基地喷施绿荣追施宝与清水对照和常规施肥相比,增产均显著,穗粒数分别平均增加5,6粒,千粒质量分别平均增加0.5,0.6 g,分别增产915,1 095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5.6%和19.3%。海淀上庄长乐基地,喷施绿荣追施宝与清水对照和常规施肥相比,增产均达显著水平,穗粒数分别平均增加8,9粒,千粒质量分别平均增加0.5,0.7 g,分别增产1 110,1 260 kg/hm2,增产率分别为12.6%和16.7%。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4种不同水平施氮量(0、112.5、225.0、337.5 kg/hm2)对10个不同水稻品种(系)进行产量及构成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磷、钾标准施用和土壤条件背景一致,10个品种(系)在4种施氮标准下,品种(系)产量整体表现出从0~112.5 kg/hm2逐渐升高,然后112.5~337.5 kg/hm2产量降低的过程。结实率表现为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有效穗则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千粒重无明显变化。同时,不同的品种对氮肥的敏感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