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氮高效利用基因型水稻根系形态和活力特征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目的】研究水稻(Oryza sativa)氮高效利用基因型根系形态和活力变化,为根系的栽培调控和育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选择前期筛选出的水稻氮利用效率高低不一的基因型为试验材料,在比较氮利用效率基因型差异的基础上,采用水培试验,利用根系分析系统提取苗期至抽穗期不定根、粗分枝根和细分枝根的长度、表面积和体积等形态指标数据,探讨各类根形态与氮吸收的关系,同时分析氮高效利用基因型中典型材料不同供氮水平下根系活力变化。【结果】(1)水稻产量和氮利用效率呈现极显著的基因型差异,氮高效利用基因型籽粒产量、籽粒氮积累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比低效基因型高50.20%、34.20%、11.48%、26.01%和12.50%。拔节期和抽穗期水稻干物质量、氮积累量与籽粒产量、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均呈现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抽穗前(特别是拔节期和抽穗期)的物质积累和氮的吸收显著影响水稻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的提高。(2)低氮水平下,氮高、低利用效率基因型间的根系形态指标差异显著。细分枝根根长占水稻总根长的比重最大,为73.40%,且高效基因型在苗期、分蘖期、拔节期和抽穗期比低效基因型分别高32.09%、14.66%、14.40%和12.69%;粗分枝根表面积和体积分别占水稻总表面积和总体积29.81%和43.50%,其中高效基因型粗分枝根表面积在拔节期和抽穗期比低效基因型分别高94.70%和64.38%,体积分别高90.24%和58.18%;不定根根长、表面积和体积分别占水稻总根长、总表面积和总体积19.68%、36.66%和41.19%,且高效基因型不定根根长、表面积和体积在拔节期比低效基因型高40.84%、44.90%和51.02%,差异最大。(3)氮高效利用基因型根系吸收面积和还原力随着氮水平的提高显著降低,而氧化力变化不大。相同氮水平下,氮高效利用基因型拔节后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氧化力、还原力分别为低效基因型的1.3-2.1倍、1.1-3.2倍、1.0-3.0倍、1.4-2.2倍。(4)低氮水平下,粗分枝根的根长、表面积和体积对氮积累量影响程度最大,为47.1%-78.4%。粗分枝根的发育情况直接影响氮的吸收,从而影响水稻产量和氮利用效率。【结论】低氮条件下良好的根系形态和生理活性是水稻氮高效利用的重要特征。培育氮高效利用基因型,可对水稻营养生长期根系形态和活性加以遗传改良,尤其是提高粗分枝根的比例,以期塑造良好的根系构型。  相似文献   

2.
水稻旱育秧苗与湿润秧苗根系生理活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武运粳七号为材料,对水稻旱育秧苗和湿润秧苗根系生长的生理物质活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埋育秧苗总根数、白根数、根系活力及活跃吸收面积较高,根系C/N舟低于湿润秧苗,可溶性糖和硝态氮含量是湿润秧苗的数倍至数十倍,糖和硝态氮的较高积累不仅有利于维持秧苗根系正常的生理活动,也为移栽后秧苗根系生长和新根的发生贮备了充足的营养物质。旱育秧苗移栽前根系中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含量高于湿润秧苗。异戊烯基腺嘌呤(iPAs)、赤霉素(GA3)含量低于湿润秧苗,而移栽后3d,IAA、GA3、iPAs含量均高于湿润秧苗。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探明了在辽西地区不同育苗基质对水稻秧苗素质、根系形态及养分吸收的影响。【方法】以水稻品种稻花香为试验材料,比较沈阳金桥水稻育秧基质M1、法库琦丰生产基质M2、鑫族丰生物炭基质M3、辽宁省水稻研究所配制基质M4及营养土基质M5条件下水稻秧苗形态、根系形态及养分吸收差异。【结果】水稻秧苗在离乳期时,M4处理秧苗长势旺盛,干物质积累量大,根系形态最佳,M4处理秧苗的对氮的吸收量最大,M3处理秧苗对磷、钾的吸收量最大,基质培育的秧苗对养分吸收显著好于营养土。秧苗在移栽期时,基质培育的秧苗生长速度显著加快,M4处理秧苗根长、不定根数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大,养分吸收量加大,尤其对氮元素的吸收更为明显。【结论】由此说明,辽宁省水稻研究所配制基质具有培育秧苗素质佳、根系形态好、养分配比合理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将经高温发酵处理后的杏鲍菇菌糠与土壤按照比例进行配比制作水稻育秧基质,分析不同配比的水稻育秧基质的理化性质,比较研究水稻秧苗的秧苗素质、根系性状和营养吸收情况等。结果表明添加高温发酵腐熟的杏鲍菇菌糠对育秧基质的容重、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和持水孔隙具有改善作用,随着菌糠添加量的增加,容重逐渐减少,总孔隙度、通气孔隙和持水孔隙逐渐增加。水稻秧苗的株高、叶绿素含量、秧苗地上部百株干重、根的百株干重、根系活力和水稻秧苗的氮、磷、钾含量水平均优于100%土壤和100%菌糠,其中V(土壤)∶V(菌糠)为20%∶80%的基质配比更有利于水稻壮秧、干物质积累、根系生长发育和对氮、磷、钾的吸收。  相似文献   

5.
不同氮素营养对水稻的生理效应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水稻是中国主要的粮食作物,氮是作物吸收利用的大量元素之一,水稻对氮的吸收利用效率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水稻根的特性分析可知,在大田条件下水稻不仅吸收NH4^ .而且吸收相当数量的NO3^-。对在不同氮素营养条件下水稻的生长、氮的吸收动力学、离子吸收、氮同化酶活性和内源激素的研究进行综述,探讨了在不同氮营养条件下不同基因型水稻的生理过程;并从水稻根际的硝化作用,不同NH4^ /NO3^-对水稻的生理机制,不同氮素形态对旱作水稻水分利用的效率等方面对今后水稻氮营养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稻草基质育秧不同有机肥处理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稻草基质育秧不同有机肥培氮量处理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选用鸡粪有机肥(JF)、猪粪有机肥(ZF)和垃圾有机肥(LJ),各为100 L基质17,45,75 g培氮量进行育秧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基质培氮量的增加,水稻秧苗生长加快、根系发根力增强、秧苗素质向好,3种有机肥处理表现一致。秧苗的苗高、出叶、假茎宽、干物质量、氮含量、叶绿素含量等均随着基质培氮量的增加而提高;碳水化合物总量随着基质培氮量的增加而降低。3种有机肥育秧苗效果各有特点。垃圾有机肥处理秧苗地上部生长最好,株高和叶龄最大,地上部干质量最大;猪粪有机肥处理秧苗根长、根质量最优、单株干质量最大;鸡粪有机肥处理根系氧化力高、植株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秧苗发根力与根系氧化力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825 0。从秧苗综合素质看来,垃圾有机肥和猪粪有机肥的育秧效果优于鸡粪有机肥。有机肥培肥的基质育秧效果优于或等同于化学复合肥。100 L稻草基质的有机肥培氮量不低于75 g。  相似文献   

7.
氮、磷、钾对水稻秧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试验就氮、磷、钾对水稻秧苗根系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秧苗三叶期前,氮肥抑制根的生长;三叶期后,氮肥促进根的生长;整个秧苗期,磷钾肥均促进根的生长,磷肥促进作用大于钾肥。  相似文献   

8.
采用不同浓度的L-蛋氨酸培养液培养秧苗,并用L-亮氨酸15N喷施分蘖期、抽穗期和蜡熟期水稻叶面,研究水稻根系对L-蛋氨酸、水稻叶面对L-亮氨酸15N吸收情况。结果表明,用1 000、2 000、3 000、4 000 mg/L的L-蛋氨酸溶液浸根培养,与对照相比,秧苗L-蛋氨酸含量分别增加8.2%,9.8%、19.7%、21.3%;用500 mg/L的L-亮氨酸15N在分蘖期、抽穗期和蜡熟期喷施水稻叶面,三个时期都会不同程度吸收L-亮氨酸,吸收最好的时期是抽穗期和蜡熟期。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探明氮肥、磷肥,钾肥含量配比对水稻秧苗素质及营养吸收的影响。【方法】本试验以中晚熟品种辽粳401为试验材料,选用壤质土为基质,采用随机区组方法研究了16种不同养分配比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壤质土培育的水稻秧苗在氮、磷、钾养分配比4∶2.5∶3.5的秧苗素质最好,根系形态指标最佳,秧苗对纯氮、纯磷、纯钾的最大吸收量分别为每盘4.32、0.95、2.97 g,能够满足秧苗对养分的需求,促进秧苗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培育健壮的秧苗。【结论】本试验表明:养分配比4∶2.5∶3.5的秧苗素质,根系形态指标均为最佳,且能够满足秧苗对养分的需求,有利于秧苗生长,因此,生产上建议用氮、磷、钾为4∶2.5∶3.5的养分配比。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溶解氧质量浓度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生育中后期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以4种不同基因型水稻为试验材料,采用水培法,研究不同溶解氧质量浓度对水稻生育中后期根系形态、根系抗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育中后期高氧处理可显著增加水稻的根长和根条数,低氧处理对水稻根系的伸长影响不大,根条数有所增加,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高氧处理可显著增加抗氧化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说明水稻生育中后期增加根际溶解氧质量浓度有利于水稻根系的生长发育,有效延缓根系衰老。  相似文献   

11.
汤菊香  李新峥  李广领  徐新娟  赵娟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0):1802-1802,1839
以3个不同品种的南瓜为试材,进行耐盐性试验,测定其幼苗的苗长、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POD(过氧化物酶)活性等生理指标,比较其差异显著性。结果表明:中国南瓜幼苗耐盐性最强,福瓜次之,西洋南瓜幼苗耐盐性最弱。  相似文献   

12.
氨基酸态氮对水稻幼苗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无菌培养条件下,研究甘氨酸、谷氨酸、丝氨酸、组氨酸4种有机氮和无机氮(硫酸铵)对水稻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谷氨酸、甘氨酸和组氨酸3种有机氮和无机氮均被水稻吸收利用,其中对谷氨酸态氮表现出偏好性,但不吸收丝氨酸;浓度低于6mmol N/L的谷氨酸能促进水稻幼苗的根、叶片和株高的生长,提高植株生物量和含氮量,但浓度超过6mmol N/L后,促进作用有所减弱。说明水稻能够吸收利用有机氮,但对不同有机氮的吸收能力不同,只有在适宜的浓度范围内,有机氮对水稻幼苗生长的促进作用才有可能明显。  相似文献   

13.
在旱作和淹水2种培养方式下,研究了5种基因型水稻(Oryza sativa L.)(常规粳稻、杂交粳稻、常规籼稻、杂交籼稻和旱稻)幼苗根系解剖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2种水分条件下,水稻根通气组织的形成和皮层厚壁细胞的形态均存在基因型差异。  相似文献   

14.
Protein concentration of grain is an important quality index of rice, and formation of grain protein largely depends on pre-anthesis nitrogen assimilation and post-anthesis nitrogen remobilization in the rice plant.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simplified process model for simulating 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remobilization in plant and protein formation in rice grains on the basis of an established rice growth model. Six field experiments, involving different years, eco-sites, varieties, nitrogen rates, and irrigation regimes, were conducted to obtain the necessary data for model building, genotypic parameter determination, and model validation. Using 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 time (PDT) as general time scale of development progress and cultivar-specific grain protein concentration as genotypic parameter,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s of plant nitrogen accumulation and translocation to environmental and genetic factors were quantified and synthesized in the present model. The pre-anthesis nitrogen uptake rate by plant changed with the PDT in a negative exponential pattern, and post-anthesis nitrogen uptake rate changed with leaf area index (LAI) in an exponential equation. Post-anthesis nitrogen translocation rate depended on the plant nitrogen concentration and dry weight at anthesis as well as residue nitrogen concentration of plant at maturity. The nitrogen for protein synthesis in grains came from two sources: the nitrogen pre-stored in leaves, stem and sheath before anthesis and then remobilized after anthesis, and the nitrogen absorbed directly by plant after anthesis. Finally, the model was tested by using the data sets of different years, eco-sites, varieties, and N fertilization and irrigation conditions with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s (RMSE) 0.22%–0.26%, indicating the general and reliable features of the model. It is hoped that by properly integrating with the existing rice growth models, the present model can be used for predicting grain protein concentration and grain protein yield of rice under various environments and genotypes.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接种不同根际联合固氮菌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对水稻接种了不同菌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接种根际联合固氮菌对水稻分蘖发生发展与成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水稻农艺性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稻谷经济产量和生物量比对照增加。稻谷用菌液浸种,水稻发报数比对照略有增加;苗期喷菌株,对水稻株高、发根量以及鲜重、干重有一定的增加作用,秧苗素质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六福A(籼型不育系)尧丰优2 号(籼型三系杂交稻)尧连粳11 号(粳型常规稻)等3 种不同品种水稻在不 同水分胁迫和不同形式的氮素的影响下、观察分析其幼苗产生的一些变化。结果表明院不同品种水稻的叶部和根部 的硝态氮的含量、均随着营养液中硝态氮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一定的水分胁迫(10%PEG 溶液)可以较为明显地增加 叶部和根部中硝态氮的含量。氨态氮则与硝态氮有相同的反趋势;一定程度上的水分胁迫对根系的生长是有利的、 导致的根系的生长加快、但各品种水稻的增幅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7.
针对早稻育秧技术要求,考察了不同育秧工艺对早稻育秧期生长和插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基质育秧(T1)秧苗密度和根系伤流量较大,个体干物质重、茎重与株高比值较小,30 d时秧苗叶绿素SPAD值较低;以营养土铺垫麻基膜育秧(T2)比不铺膜(CK)处理的30 d秧苗密度大,个体根系发达,根系伤流量大;不覆盖处理(T3)死苗率较高,漏插率显著低于其余处理,不符合水稻田间机插秧质量要求,其余处理均符合要求。基质疏松易于秧苗扎根、供肥迅速,但较营养土保肥性差,育秧时应在后期视苗期补施氮肥;麻基膜有利于秧苗根系的生长,具有明显的加性效应;不覆盖不利于秧苗扎根固定,盘内成苗不均,田间机插秧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8.
不同基质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育秧基质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方法]以镇稻99为材料,采用自然土、营养土和有机育秧基质进行秧盘育秧,研究育秧基质氮素的释放情况以及基质对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培肥度最高的有机基质处理秧苗生长速度快、植株高大;培肥度适宜的营养土处理秧苗健壮、根系性状好。育秧基质有效氮素的释放和供应强度均随其培肥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结论]营养土和有机基质育秧符合水稻机插秧苗的壮苗要求,有机基质育秧应适当控制秧苗的生长并及时栽插。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15)N-硫铵和~(15)N 标记的水稻种子分别研究了水稻秧苗对外源氮肥的吸收;种子胚乳氮素分解的过程以及外源氮肥对胚乳养分分解的影响。结果证明,水稻苗期根系一出来就能吸收外源氮肥;还证明外源氮肥能加速胚乳养分的分解。这些结果为水稻育秧增施基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同一杂交亲本组合中背景和生育期相近姊妹系DN20和DN22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秧苗伤根对寒地水稻分蘖的影响机理及外部调控。结果表明,插秧时秧苗根系受伤显著抑制秧苗生长早期分蘖发生和形成、植株全氮和可溶性糖含量,根系受伤程度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插秧前喷施6-BA有利于促进伤根秧苗早期分蘖发生和形成,增施氮肥为促进早期分蘖发生和形成的最佳措施。插秧时秧苗根系受伤显著降低秧苗分蘖过程中OsMADS57基因转录表达量,显著提高OsTB1、OsD3和OsD14基因转录表达量,秧苗根系受伤程度越大基因转录表达量变化程度越高,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OsMADS57基因转录表达量,显著抑制秧苗分蘖过程中OsTB1、OsD3和OsD14基因转录表达量;插秧前喷施6-BA对OsMADS57、OsD3和OsD14基因转录表达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OsTB1基因转录表达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