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运用HACCP方法对河豚鱼安全食用的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河豚鱼安全食用流程图(一)河豚鱼安全食用的知识体系 1、河豚鱼生物学知识(1)河豚鱼在生物学中的分类地位;(2)河豚鱼的种类及分类依据;(3)河豚鱼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4)我国河豚鱼的种类及其分布;(5)我国河豚鱼可食用种类与不可食用种类的区别特征;(6)我国批准的可试食用河豚鱼种类的特征及可食用部位;(7)经处理确认对人体健康无害的河豚种类和部位。2、河豚毒素的性质及产生机制(1)河豚毒素的来源;(2)河豚毒素的分子结构;(3)河豚毒素的理化性质及检测方法;(4)河豚鱼含有河豚毒素在各个方面表现出的多样性;(5)河豚鱼食用中毒的诊治。…  相似文献   

2.
水产动物分子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介绍了水产动物分子生物学尤其是分子标记的发展,比较了共显性标记和显性标记用于水产动物育种研究的优缺点.介绍了开展分子标记育种研究的基础研究--连锁图谱和经济性状QTL定位研究进展.同时还对国内外已开展的标记辅助的家系育种和QTL研究为基础的性状选择育种等研究进行了综述.最后,着重探讨了分子育种理论及作者建立的有关鲤的3种分子标记指导的育种技术.通过分子育种技术具有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分析以及分子育种的实例介绍,旨在加快分子选择手段与常规表型选择的结合,从而推进分子育种技术在中国主要水产养殖动物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河豚毒素(TTX)作为一种强神经毒素主要应用在医学上。目前对河豚毒素的医学应用、提取纯化、检测方法等方面研究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河豚毒素的化学结构、中毒机制、毒素来源、检测方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近年随着水产养殖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病害频繁,大量使用化学药物不仅导致动物的免疫功能下降,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安全.而微生态制剂具有促进动物生长、防治疾病、无副作用、不污染环境等特点.研究表明,微生态制剂能改善动物肠道菌群平衡,激活动物免疫功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本文就微生态制剂的分类、作用机理及在水产领域中的应用作了简要综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田雪  彭念念  李学军 《水产学报》2022,46(12):2467-2475
色素细胞是动物体内产生色素的一类特化细胞,其色素颗粒可选择性吸收或反射特定波长的光,产生多种颜色,从而形成动物的体色。色素细胞由胚胎神经嵴细胞分化形成,在动物警戒、求偶、伪装、拟态、隐蔽以及环境适应性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黄色素细胞的受关注度仅次于黑色素细胞,其合成含有类胡萝卜素和蝶啶成分的红/黄色素小体,可以形成从白色到红色等一系列的颜色,是研究色素细胞互作、色素沉着以及生物进化机制的理想模型。本文综述了鱼类色素细胞的来源和分布、黄色素细胞的发育和分化以及蝶啶色素合成代谢机制三个方面,并提出了现阶段黄色素细胞研究中存在的缺陷,为鱼类体色形成、色素细胞分化及体色性状分子选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河豚毒素是一种剧毒的天然非蛋白质类神经毒素。本文综述了河豚鱼中河豚毒素的起源分布、生理活性、中毒防治及分离纯化方法的研究新进展,探讨其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齐志涛  徐杨  邹钧  聂品 《水产学报》2020,44(9):1572-1583
抗菌肽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体内的小分子多肽物质,为机体固有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均具有较好的抑制或杀伤作用。抗菌肽具有无污染、无残留、广谱抗菌及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有望代替抗生素用于水产动物病原性疾病的防控。近年来,抗菌肽已在水生甲壳动物、水产软体动物、鱼类和两栖类等水产动物中得到报道,但其分类和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对不同水产动物中的抗菌肽进行了分类,对各类抗菌肽的结构特征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并从直接杀伤作用、非膜靶向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等三个方面对抗菌肽的免疫作用机制进行了分析,期望能够为今后在水产动物中开展抗菌肽的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生物疾病控制与分子病理学实验室刘庆慧研究员等发明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VP292多肽与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是双链DNA病毒,基因组全长305 Kb,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动物病毒。近年来,该病毒严重危害我国及亚洲太平洋地区人工养殖的对虾,此外还可侵染淡水及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多种蟹类、龙虾类、端足类、水蝇类等甲壳纲动物,具有较广泛的宿主范围,对海洋渔业及海洋生态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还难以对WSSV进行预防和控制,一方面由于WSSV能在自然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另一方面对此病毒分子水平的了解还尚少。因此,研究针对WSSV  相似文献   

9.
2007年对上海市崇明县前卫村中心横河泥土护岸、西竖河木桩护岸及环村河水泥护岸等三种河道护岸进行跟踪监测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类型生态护岸底栖动物的时空分布和变化规律,底栖动物群落的特征以及对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护岸的生态环境各异:泥土护岸河道中底栖动物的生物量较小,水质不稳定,易受气候影响;水泥护岸河道中生物多样性较差,护岸稳定性较高,其生态效应较差;木桩护岸河道中生物多样性较好,生物量较大,水质较稳定,有利于改善并保持水土.  相似文献   

10.
河豚毒素为一类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神经性毒素,毒性极强,可通过阻碍钠离子通道而抑制神经传导,使神经麻痹而导致死亡,成为威胁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风险隐患之一,受到国际社会重点关注而被严格管控。同时,河豚毒素具有镇静、镇痛和麻醉等药理作用,在临床医疗方面应用前景广泛。河豚毒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生物法、免疫法和仪器分析法等3大类。但由于缺乏高获得率、高分离度的纯化工艺和制备技术,难以大批量生产高纯度的河豚毒素,成为临床应用和安全管控的难点。文章概述了河豚毒素检测和制备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循环海水养殖中生物滤器生物膜研究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循环海水养殖中生物滤器生物膜的研究进展,包括生物膜的形成、结构、原理、生物多样性以及功能,重点阐述生物膜的微生物学特征,介绍微生物生态学方法,特别是分子生态学方法在生物膜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在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的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2.
湿地水环境生态恢复及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环境退化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恢复受损的水生态系统,促进良性的生态演替,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湿地水环境生态恢复技术已成为当前各国关注的焦点。湿地水环境恢复主要有生态拦截技术、湿地植物净化技术、水生动物净化技术、基于水环境处理的人工浮岛技术和人工湿地净化技术等。在这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湿地植物对污染物的耐受性和多种生态恢复模式的整合将成为今后湿地恢复研究的焦点;同时应该深入研究湿地水环境恢复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探讨其内在的规律和机理,并建设典型湿地水环境恢复示范工程;建立湿地水环境生态恢复技术标准和规范,完善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体系,为该技术在我国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卵泡刺激素(FSH)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卵泡刺激素(FSH)是一种糖蛋白激素,其主要的生理作用是促进雌性动物子宫内膜生长、排卵、刺激多卵泡发育及刺激雄性动物精子发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FSH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和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在超数排卵、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治疗人类相关生殖疾病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作为淡水生态系统浮游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藻是很多动物的开口饵料,其群体形成是应对外界环境压力的一种诱导型防御策略,当环境压力不存在时,会恢复单细胞形态。总结了影响绿藻单细胞-群体形态转变的外源因子及种间作用机制,包括非生物因子(营养、光照、温度)、生物因子(植食性浮游动物摄食、藻-藻竞争、沉水植物-藻竞争)以及人类活动对水生态系统的潜在压力,外源因子(低温、种间信息物质)诱导的多糖积累及胞外多糖分泌增加,可能是诱导绿藻群体聚集的重要原因;而人类活动造成的气候变暖、UVB辐射增强、微污染物增加(重金属、除草剂等),可能会打破绿藻由单细胞向群体形态的转换,提高绿藻被小型草食性动物摄食的概率,影响水生态系统的信息流,从而引发食物网级联效应,进而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基于已有的相关研究,总结了绿藻群体形成对于水生态系统结构、藻类毒理学以及微藻收获的重要意义与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5.
KK-42对凡纳滨对虾热激蛋白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昕  夏西超  宁黔冀 《水产学报》2011,35(10):1458-1462
为探讨咪唑类物质KK-42可能的作用机制,首次克隆了热激蛋白90(HSP90)部分mRNA序列,研究了HSP90以及HSP70基因的时空表达以及KK-42对其表达的影响。将体长3.5~5.0 cm凡纳滨对虾幼虾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1.95×10-4 mol/L的KK-42溶液或不含KK-42的溶液浸泡处理1 min,之后在相同条件下常规饲养。结果显示, HSP90HSP70在凡纳滨对虾大颚器官、眼柄、肌肉和肝胰腺都有表达,其中,肝胰腺中的表达水平较高。实验期间,肝胰腺中两种HSP mRNA水平虽有一定波动,但含量相对较低;KK-42处理可显著诱导肝胰腺HSP的表达,在处理后第1、2、3天,HSP70和HSP90 mRNA含量分别比相应的对照组升高了243.4%、141.3%、410.5%和121.6%、505.5%、481.7%。结果表明,KK-42处理可显著提高凡纳滨对虾肝胰腺HSP90HSP70基因的转录水平。  相似文献   

16.
饲料中添加外源核苷酸对动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苷酸作为一种无毒无害无残留的新型饲料添加剂,对动物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在动物营养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前途。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核苷酸的研究逐渐增多,本文综述了添加外源核苷酸对动物肠道功能的影响,进而对动物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自制的河豚毒素荧光免疫层析检测卡对河豚毒素进行快速定量检测,并分析其稳定性、灵敏度、趋势线拟合程度及检测范围。研究结果表明,自制的河豚毒素荧光免疫层析检测卡变异系数为0.124,拟合方程相关系数r~2值为0.995 5,检测卡的检测范围为2~600 ng/m L,可以满足对河豚毒素快速定量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生态脆弱性研究对发现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生态保护与修复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安江流域的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成功运行,彰显了生态文明思想的力量。本文选取能够真实贴切反应流域生态环境的指标构建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模型(SRP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打分对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在500m×500m的栅格尺度下叠加生态红线的划定对新安江流域2015-2020年的生态脆弱性进行评价与分析,同时为区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出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新安江流域整体的生态状况良好,极度脆弱区占比仅在1%左右,且与人类活动强度的空间耦合性较好,呈现由中部核心地区向周围逐渐衰减的态势;2)5年期间,流域生态敏感性向好发展,生态恢复力略有下降,生态压力度维持稳定态势。整体生态脆弱性结构稳定,虽然脆弱性强度值下降了0.12,但86.6%的区域脆弱性等级未发生变化;3)县域尺度上,脆弱性变化出现“马太效应”,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屯溪区、徽州区和黟县生态脆弱性上升,而生态环境较好的祁门县、休宁县和黄山区的生态脆弱性下降;4)流域的生态红线保护区受人类生产生活影响较小,基本无极度脆弱区存在,但是对于水源涵养功能保护区的维护力度还需加大。  相似文献   

19.
海洋生态补偿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应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认识海洋生态资源的价值。近年来,为了协调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沿岸各国在海洋资源综合管理中纳入了生态系统方法,这使得开展海洋生态补偿成为必然趋势。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生态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对海洋生态补偿课题的相关研究。国外学者针对海洋生态补偿类型、手段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国内学者在海洋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对海洋生态价值的探讨;,寸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及价值评估的研究;对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初步探讨。文章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目前海洋生态补偿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今后的研究应致力于海洋生态损失的计量方法与模型研究、海洋生态补偿量的模型研究及构建海洋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20.
生态流量是维持河湖等水生态系统良好状态所必需的流量(包括水量、水位或水深),而生态基流是确保其水生态系统功能不丧失的最低要求。作为我国重要的水电开发基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大渡河流域极有必要定期开展生态基流目标回顾性评价。本研究使用了多种水文学方法,包括Tennant 法、Texas法、Q90法、多年最小月平均流量法和Northern Great Plains Resource Program (NGPRP)法,计算了大渡河干流已建梯级水电站的生态基流目标值。根据计算结果中各控制断面的最小值、最大值和平均值,建立了生态基流目标值的参考区间,分别对应底线、优和良好的标准线,并对大渡河干流已建梯级水电站生态基流目标进行了回顾性评价。针对不同历史条件下或不同行业领域中存在的生态基流相关概念内涵和适用边界条件的不一致问题,以及拦河工程生态基流调度的实际问题,研究提出生态基流目标体系的双指标控制法,并提出了大渡河干流已建梯级水电站生态基流目标建议值。研究结果为开展流域尺度生态基流目标回顾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并为推动后续生态基流研究和管理中类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