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秘鲁渔业管理部门公布2014年领海及专属经济区竹笑鱼(jack mackerel)和圆鲭(chub mackerel)总可捕量(TAC)。近年来,秘鲁政府分配给国内各渔业公司的捕捞配额总量与TAC基本持平。本年度竹荚鱼捕捞配额为10.4×10^4t,圆鲭捕捞配额为4.8×10^4t。2013年,秘鲁沿海及专属经济区的竹笑鱼产量为8×10^4t。  相似文献   

2.
广西灯光罩网渔船是开发南海外海的主要力量之一。文章采用广西渔船船位监控系统记录的2013年2月~5月广西灯光罩网渔船在南海外海的生产数据,计算各渔区捕捞努力量占同期外海总捕捞努力量的比例作为渔区生产集中程度的指标,据此将渔区按渔船生产集中程度归类为作业高密集区、密集区、低密集区和生产外围区等4类。结果表明,高密集区和密集区的捕捞努力量占总量的2/3以上,构成渔船在南海外海的主要渔场。主要渔场范围包括27个渔区,多分布于南沙海区北部海域,太平岛周围海域是生产集中程度最高的区域。同时分析了灯光罩网主要渔场分布变动情况,讨论当前南海外海渔业开发的态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南海外海渔业生产管理和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2年7~10月在钓鱼岛北部海域开展的光诱敷网渔业调查资料,结合社会调查数据和以往在该渔场的相关调查资料,着重调查研究了该海域光诱敷网渔业的生产状况、渔获种类、主要渔获种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结果表明,钓鱼岛北部海域光诱敷网作业渔场面积约3.09×10^5km^2,7—10月旺汛期渔船生产规模可达200多艘,平均日产5.08t,光诱敷网作业方式捕捞效果良好,几乎常年均可作业生产,生产渔船经济效益普遍较佳,单船旺汛期产值180×10。元左右、单船旺汛期盈利40多万元;渔获种类共有27种,其中鱼类有23种、头足类有4种;主要渔获种类为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扁舵鲣(Auxis thazard)、蓝圆碜(Decapterus maruadsi)和枪乌贼类,分别占总渔获产量的36.8%、27.9%、16.2%和7.8%,这些品种都属于生命周期短、生长速度快、资源补充量相对较大的经济种类,资源开发利用总体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8—2020年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开展了南海北部鲔(Euthynnus affinis)资源的评估,统计发现,南海北部的鲔被围网、罩网、刺网和拖网捕捞,分别占其总产量的69.01%、10.98%、17.77%和2.23%。采用剩余产量模型对12个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数据进行了分析。平衡Schaefer模型计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为56 493.19 t,平衡Fox模型计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为49 888.98 t,非平衡产量模型计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为50 012.00 t。罩网201~300 kW、围网50~100 kW和刺网151~200 kW 3种作业方式与功率段在2020年被判断为捕捞努力量水平投入过度,即捕捞型过度捕捞,但这3种作业方式与功率段的产量只占总产量的13.73%,因此,当前鲔资源的利用状况整体上较为乐观。综合推断南海北部鲔资源总可捕捞量可设定在4.9×104 t。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6年4~8月在南海北部大陆架渔场广西生产渔船的捕捞信息,通过对比休渔前后的渔获指标,评价了休渔在恢复渔业资源方面的效果.结果表明:(1)单双拖网、桁杆拖虾网和灯光罩网的产量分别占渔船总产量的64.92%、8.70%和24.70%,是该渔场最主要的捕捞类型;(2)休渔后,单双拖网、桁杆拖虾网和灯光罩网渔船的渔获率(CPUE)分别提高了28.78%、96.27%和4.20%,比2015年同期分别提高了24.00%、65.41%和13.35%;(3)单双拖网和桁杆拖网捕获的主要经济种类产量所占比例较休渔前增加了41.74%和3.04%;(4)主要经济种类中,多数种类的CPUE提高,且CPUE提高显著的种类多为经济价值较高的南海传统捕捞对象.研究结论:休渔促使南海北部大陆架渔场的渔业资源量增加,资源结构优化.  相似文献   

6.
灯光罩网是中国南海外海主要捕捞作业方式之一。为加强对南海外海灯光罩网渔船生产监测和渔船捕捞活动的有效管理,根据2017年2—5月南海外海灯光罩网渔船北斗船位数据,分析定位时间、经纬度等特征,结合作业时间、等深线等采用多层过滤法判断渔船作业状态;通过阈值筛选渔船作业的位置和时间,采用过滤窗修正法对船位点状态进行修正,计算渔船作业时长,并与渔民实际记录的纸质捕捞日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斗船位数据提取结果和渔民实际记录的结果误差较小,航次准确率为100%,航次天数准确率为94.30%;相同作业日期准确率为92.72%;作业时长总平均绝对误差为1.12 h,平均相对误差为2.1%,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设计的灯光罩网渔船状态判断、作业位置确定、作业时长提取和捕捞努力量计算方法可为灯光罩网作业分析和其捕捞强度量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韩国在太平洋金枪鱼的产量90%以上捕自中西太平洋区域,在中西太平洋地区的产量保持在21.6-28.1万t之间,平均为25.1万t。过去5年里围网的产量在18.3万t至25.8万t之间波动,平均为21.9万t。鲣鱼和黄鳍金枪鱼的产量各占74.4%和19.2%。韩国延绳钓渔业主要捕捞大眼金枪鱼和黄鳍金枪鱼和少量长鳍金枪鱼,占总产量的86.3%。类金枪鱼和其它鱼类是延绳钓渔业的附加渔获物:过去5年中在中西太平洋的延绳钓渔业产量保持在2.3万t至3.9万t之间。2007年延绳钓渔船和围网渔船的数量各自为112艘和26~28艘,比前年减少10艘延绳钓渔船。  相似文献   

8.
《现代渔业信息》2011,26(9):37-38
2007年世界鲑鳟鱼总产量(包括捕捞和养殖的)突破300万t大关增至300.5万t(换算为原条鱼的推算产量,下同),但2008年减至291.3万t,而2009年世界鲑鳟鱼总产量再次突破300万t大关增至309.2万t(创历史新高),然而,2010年又减至273.7万t,比2009年的减少11.5%,其中天然捕捞产量为82.1万t(占30%),养殖产量为191.5万t(占70%),表明现下世界鲑鳟总产量中,养殖的鲑鳟鱼起着重要作用。以下介绍2010年世界捕捞鲑鳟鱼产量、主要国家捕捞产量和各鱼种产量。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来,越南将南海的金枪鱼资源作为其"外向型"渔业的重要支撑,不断增加捕捞强度,产量逐年升高。本文总结了越南发展南海金枪鱼渔业的过程,分析了南海金枪鱼资源的开发趋势。越南现代化的金枪鱼捕捞技术主要来自日本,使用的渔具主要有金枪鱼延绳钓、手钓、刺网和小型围网,捕捞的种类主要为鲣鱼、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主要作业区域在西沙群岛南部海域和南沙群岛海域。越南2009年金枪鱼的产量已达到5.9×104t,计划2015年达到30×104t。根据越南海洋渔业研究所(RIMF)的评估,南海中西部的金枪鱼资源量为66~67×104t,可捕量23.3×104t,其中鲣鱼的可捕量21.6×104t,黄鳍金枪鱼和大眼金枪鱼的可捕量1.7×104t。随着全球金枪鱼捕捞配额的缩减和越南"外向型"渔业经济的发展,越南将继续加强对南海金枪鱼资源的开发。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沿海各地由于过分强调发展海洋捕捞业,盲目增船添网,酷渔滥捕,其结果是导致海洋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目前,我国海洋捕捞强度已远远超过了渔业资源再生能力,并严重地威胁着我国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南海区而言,南海三省(区)海洋捕捞产量已达300多万吨,若加上港澳流动渔船、福建省渔船以及周边国家渔船在南海生产的产量,总产量近400万吨。而据海洋渔业资源专家估算.南海海域渔业资源潜在渔获量仅为246至281万吨。可见,资源的利用量已远远超过了专家评估的可捕量D渔业资源是海洋渔业生产的物质基础。离开了这个物质…  相似文献   

11.
自然环境变动对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1949~1985年广西渔获量、捕捞努力量,以及降雨、风速和盐度等统计资料,分析了自然环境的变动对广西渔获量年际变化的影响,由于捕捞努力量的难以转换性,采取以时间系列代替捕捞努力量的变动,并建立了渔获量对时间序列和环境变量的回归模型,以此来反映北部湾渔业资源的变动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渔获量波动与时间序列显著相关,还与广东沿岸平均降雨量、北部湾沿岸平均降雨量、涠洲岛盐度以及香港季候风等环境因素显著相关。包含时间序列和环境变量的渔获量模型的回归系数为0·93,其置信水平达到99%以上。研究的结果说明,除捕捞因素外,环境因素的变动对北部湾渔业资源的波动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南海鸢乌贼(Sthenototeuthis oualaniensis)资源量与分布状况,本研究利用建立在灯光罩网船上的北斗星通渔业信息采集网络,搜集南海鸢乌贼生产数据,并根据灯光罩网作业特点,创建了光诱资源量评估模型,使用克里金插值法,绘制出南海鸢乌贼的分布密度图,估计其总资源量和年可捕量。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在南海有着广泛的分布,以110.5°–111.5°E、11°–12°N之间的海域和115.5°–116.5°E、9.5°–11.5°N之间的海域资源密度最高,在4 t/km2以上;以112°–112.5°E、14.5°–15°N之间的海域和113°–115°E、15°–16.5°N之间的海域单位努力量渔获量(CPUE)最高,达1 kg/(kW·d·km2)以上。根据克里金插值法估算,在南海108°–118°E、9°–20°N之间的359个渔区,鸢乌贼资源量为204.94万t,总可捕量为99.40万t。评估认为,南海鸢乌贼资源开发潜力大,是未来南沙渔业开发的主要种类。  相似文献   

13.
北部湾二长棘犁齿鲷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长棘犁齿鲷(Evynnis cardinalis)作为北部湾主要经济鱼类之一,长久以来受过度捕捞的影响,其资源量发生较大波动,将对渔业生产和种群结构有较大影响。文章根据2014年~2015年近海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应用生物量和个体数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综合分析该鱼种资源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分布。结果表明该鱼种广泛分布于北部湾中国管辖海域内,四季的出现率均在86%以上。生物量和个体数CPUE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最高值在夏季(平均值分别为7.3 kg·h~(-1)和240.83尾·h~(-1)),而冬季最低(平均值分别为1.76 kg·h~(-1)和21.94尾·h~(-1))。从空间分布看,生物量和个体数CPUE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北部湾20°N以北海域,而低值区则处于海南岛西部海域。近年来在该海域实施的资源养护措施已取得初步成效,相比于20世纪90年代,二长棘犁齿鲷的资源量有所恢复。但二长棘犁齿鲷生物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体长200 mm或体质量80 g以上的群体比重总体偏低,种群低龄化和小型化问题仍较为严峻,需采取新的管理措施(增大最小网目和开捕体长),以降低捕捞强度,改善种群结构。  相似文献   

14.
《Fisheries Research》1988,6(3):217-231
The general production model of Deriso-Schnute is modified to assess the stock of Wanshan Spring Decapterus maruadsi (T. & 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using catch/effort data from 1960 to 1984. Limited data on age composition and growth were available and these were used to estimate growth parameters, the natural survival rate and proportions of fish recruiting at early ages. Stock-recruitment and catchability parameters were estimated by fitting the catch/effort data to the Deriso-Schnute model, using nonlinear parameter estimation. Equilibrium analysis for the fitted model suggests that the virginal stock was ∼63 600 tons, of which the maximum average yield is close to 17 900 tons and would be associated with an average biomass of ∼30 000 tons. To take this maximum would require approximately the present annual fishing capacity of 250 fishing boats, producing a 0.60 annual harvest rate. The present stock is at the lowest level on record; different recovery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were evaluated by computer simulations. Only ∼3 years would be needed for the stock to recover to optimum equilibrium biomass with no fishing, but it is suggested that a longer recovery period, under reduced fishing effort, would be preferable.  相似文献   

15.
应用分层抽样技术估计北部湾底拖网渔业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按行政单元逐级上报的渔业产量调查方法在数据获取过程中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而全面普查的方法受限于时间和经费,相比而言,抽样调查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方法。本研究于2007年8月对北部湾底拖网产量进行了调查,以全体底拖网渔船为抽样总体,按功率段划分了抽样层次,按比例分配了抽样单元数,分别以生产渔船总数和总功率数推算总产量,并比较了这两种方法的方差。结果表明,用每kW平均产量估计总产量的变异系数为1.13%,用单船平均产量估计总产量的变异系数为14.65%。同时由于渔业抽样调查的难点在于总体船数的掌握,建议统计推断时,采用单位渔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推算总体渔获量。  相似文献   

16.
南海鸢乌贼产量与表温及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2012年9—10月秋季航次及2013年3—4月春季航次南海灯光罩网船各站点的水温数据及生产数据,对鸢乌贼(Symplectoteuthis oualaniensis)产量与表温(SST)及水温垂直结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春季是鸢乌贼的高产渔期,总产量及平均网产都明显高于秋季;鸢乌贼作业渔场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春季南沙和西中沙海域都有渔场分布,产量主要集中在10°~15°N、111°~117°E海域内,而秋季鸢乌贼产量主要集中在13°~15°N、117°~118°E海域;鸢乌贼春季和秋季作业渔场的SST范围有所差异,春季作业渔场表温范围为25.6~29.6℃,秋季作业渔场表温范围为27.6~30.0℃,但最适表温都分布于28.5~29.5℃的海域;不同季节作业渔场水温垂直结构差异明显,从5~50 m水温垂直梯度来看,春季鸢乌贼0.00~0.05℃/m组距内平均网产较高,且随着水温垂直梯度的增加而减少;而秋季鸢乌贼平均网产随水温垂直梯度的增加而增加,并于0.15~0.20℃/m组距内达到最高。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5~50 m水温垂直梯度是对鸢乌贼产量影响最显著的因子,关联度为0.84,纬度、5~100 m水温垂直梯度、表温和经度影响次之。  相似文献   

17.
采用 Schaefer 剩余产量模式估算了闽南近海三大作业——定置网、拖网和灯光围网的渔业资源可捕量和最适捕捞力量,结果定置网的 MSY为5.55万 t,f_(opt)为33745张;拖网的 MSY 为15.92万 t,f_(opt)为2222艘;灯光围网的 MSY 为10.12万 t,f_(opt)为472组。根据评估结果就现有捕捞船(网)数量,提出了削减定置网和拖网作业的捕捞力量,发展灯光围网渔船的调整方案,以及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近海渔业资源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8-2019年南海北部渔港渔业生产抽样调查数据,统计得出南海北部的眼镜鱼(Mene maculata)产量主要来自于灯光围网,占其总产量的93.38%。利用剩余产量模型对围网作业功率在300 kW以上、功率在200~300 kW和功率在100~200 kW的CPUE数据进行了分析。模型计算出南海北部眼镜鱼的最大可持续产量在151128.99~163139.34 t,平均为155298.09 t。依据处于优势地位的围网作业功率在200~300 kW的CPUE数据的模型评估认为,2019年发生了过度捕捞。该鱼种的总可捕量宜下调为3.6×104t。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基于 2014 年江苏沿海定置张网渔船的大样本随机抽样调查数据, 对渔船捕捞产量及渔获物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江苏沿海渔船捕捞具有显著的空间特征, 多数在近海生产、少有渔船远赴外海生产, 除个别月份, 少有渔船在长江口航道中生产, 长江口近岸北侧常年有该类渔船生产, 在江苏近岸 20 m 等深线附近水域形成了一条连贯、且相对高产的水道走廊。渔船生产具有季节性, 在水温偏低的冬季, 渔船趋于向外、向南扩展生产, 而在水温偏高的夏季则趋于向北扩展生产。渔获物结构比较分析发现, 主捕对象存在季节变化, 分别出现虾类(1—4 月和 10—11 月)、毛虾(2—3 月、5 月和 11—12 月)、梭子蟹(9—11 月)等渔获比例相对较高的情况, 而杂鱼杂虾除 1—4 月和 11 月比例相对偏小外, 其余月份比例均较高, 虾类资源与其他杂鱼杂虾资源之间呈现显著负向关系。文献比较分析发现, 渔获物中的杂鱼杂虾与经济鱼类幼鱼之间有对应关系。基于研究结果, 建议定置张网伏休时间提前一个月、并加强伏休后渔船捕捞网目尺寸的管理, 以确保足量补充群体维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