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杨树水培杂交育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培杂交是杨树获得新品种的重要途径。文章着重对杨树人工水培杂交的杂交亲本与组合选择、花枝采集与培养、授粉、杂种苗培育、苗期测定与无性系建立及区域试验与品种鉴定等技术环节进行简要介绍,对杨树新品种选育、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树杂交是选育优良品种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并能为现代高新技术育种提供原始材料。杨树杂交育种在全世界范围开展以来,选育出了大量的优良品种,对提高杨树生产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就杨树切枝杂交技术作一简单的阐述,主要包括材料的准备、室内切枝杂交、播种育苗等。  相似文献   

3.
法国杨树良种选育与短轮伐期林培育及其研究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树在法国林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法国的杨树良种选育及短轮伐期林培育研究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本文概述了法国杨树无性系登记、杂交育种、种源试验和用于短轮伐期林培育的优良无性系、营林抚育技术及经济效益, 并介绍了法国杨树良种选育与短轮伐期林培育的发展进程及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杨树切枝杂交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木杂交是选育优良品种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并能为现代高新技术育种提供原始材料。杨树杂交育种在全世界范围开展以来,选育出了大量的优良品种,对提高杨树生产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章就杨树切枝杂交技术作一简单的阐述,主要包括材料的准备、室内切枝杂交、播种育苗等。  相似文献   

5.
杨树是我国北方地区的速生树种,我们从1972年以来开展了杨树杂交育种工作.通过几年的工作,使我们体会到除了杂交繁殖苗木和优选工作之外,还必须进行遗传规律性的探索,才能减少盲目性,提高育种质量.现将几年来观察到的一些遗传现象和获得的优良单系,初步介绍如下. 一、供试材料与方法杨树杂交育种工作,系采用室内水培断枝杂  相似文献   

6.
杨树是我国主要造林树种,黑龙江省嫩江地区林科所于1960年开展了杨树良种选育工作。根据该区干旱寒冷的自然条件,以培育抗寒、抗旱、抗病虫害的速生品种为目标,曾先后引进200多个杨树品种,已相继开花结实。在对这些原始材料特征、特性研究的基础上,1971年采用室内水培杂交方法,又开展了有性杂交育种。十几年来,我们体会到除了加强杂交苗木繁殖,选择优良单株及类型外,还必须研究杂交育种的遗传规律,以便利用这些遗传特性和规律,有计划、有目标地培育我们所需要的优良杨树品种,可  相似文献   

7.
在广泛收集优良杨树基因资源的基础上,从中选择单项或多项遗传品质好的杨树品系进行杂交育种,通过选择优良杂交组合,利用水培、喷洒营养液、塑料薄膜覆盖等技术,使一些较难杂交成功的组合获得了种子或苗木。  相似文献   

8.
杨树人工丰产林生产力的提高,不仅取决于栽培条件,尤为重要的是取决于它的遗传成分的改良,而进行杨树有性控制杂交又是杨树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根据几年来的杂交育种经验,对杨树水培杂交育种技术做一探讨。 1杂交组合的选配   根据速生、优质和抗寒育种改良目标,我们选择速生的南方型美洲黑杨和抗逆性强的北方型杨树品种做亲本进行杂交,选择亲本 26个、设计杂交组合 69个,其中 47个杂交组合获得成功,杂交成功率 68 1%,各品种间可配性高,成功率达 87%,白杨种与其它种之间可配性低,成功率仅达 12%,另外还做了多…  相似文献   

9.
杨树,自然条件下种子少而且不易采集.为选育良种,采用切枝水培杂交技术,便于调整花期,保证父本的纯正,为杨树家系育种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正> 杨树是我省主要栽培树种。为加速我省杨树生产的发展,做好杨树品种的更新换代,尽快选育出速生优质、抗性强、经济性状好、扦插和造林成活率高、适于华北平原地区生长的优良杨树新品种,河南省杨树良种选育协作组和中国林科院林研所合作,以一九七九年以来开展了杨树杂交选育工作。经人工杂交育种实生苗选优、苗期筛选和测试林的对比试验,从中选筛出了树干通直、园满、速生、优质、抗逆性强的四个优良杨树新品种:中豫46、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有丰富的杨属种质资源,为杨属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育种材料。在杨属新品种的审批过程中,需要查找出一组相似品种与该新品种进行比较,以确定该品种是否具有特异性,从而确定该品种是否符合授予品种权的基本条件。本文提出了杨属不同品种之间的"质量性状距离"、"数量性状距离"和"质量性状距离波动系数"等概念,设计并实现了杨属相似品种检索算法。  相似文献   

12.
杨树短轮伐期集约栽培的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了参加18届国际杨树会议的17个会员国的杨树栽培新进展、杨树育种和短轮伐期集约栽培的研究动态和成果,还报道了与会外国专家的观感。  相似文献   

13.
调查近2~4年常德引种的16个杨树品种造林生长和抗逆性情况,以及不同立地条件、培管措施等因素对杨树品种生长的影响,从中筛选出适应当地发展的杨树品种,并对杨树造林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建立健全我国杨树育种科学发展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回顾了我国杨树良种选育取得的成就,分析了制约我国杨树育种发展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今后我国杨树育种发展的指导原则、总体目标及策略.具体策略:(1)加强外来种质资源引进,推动杨树自主创新;(2)建立科学规范的选种程序,保证新品种质量和增益的真实可靠;(3)推进资源高效型品种选育,降低集约人工林经营成本;(4)重视亲本群体...  相似文献   

15.
意大利的杨树病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意大利杨树病害的发展历史、现状、几种主要的病害以及围绕病虫害防治所做的一系列抗性育种工作。本文旨在杨树抗病害方面学习意大利的先进经验,以他人走过的弯路作为借鉴。  相似文献   

16.
外来杨树遗传资源及其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回顾了我国不同时期引进的杨树遗传资源。在总结了外来杨树资源对推进我国杨树栽培品种化和育种上起到了重大作用的同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应加强的研究工作:必须加强对基因资源研究的投入,建立完善的资源保存基地,增强今后杨树育种创新能力;扩大资源评价研究的规模和深度,使外来杨树资源利用更有预见性;杂种杨树的基因渗入可能会改变原有乡土杨树的遗传多样性和完整性,对人工育成品种导人不育基因是防止基因污染的关键技术措施,应作为今后推广新品种的一项必备新指标;为应对我国气候变化可能为杨树集约栽培带来的有益性(栽培区北移和生长期延长)和潜在的生态风险(干旱缺水)及病虫灾害所需求新品种作前瞻性准备,必须从现在起开始新一轮杨树种质资源的收集和研奔。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报道了在育种群体小于选择的性状数情况下提高选择精度的数理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数据的标准化变换。变量的相关分析与选择,估测与评价了杨树新品种的10个选育目标对其经济效益的预测贡献;并在残差剖析基础上,对原始数据的异常点进行了回归诊断。利用几种决策方案,选出在黄淮海地区产量、形质、抗性和材性等综合性状达到最大程度改良的杨树新品种NL-80105。该品种的推广将会使黄淮海地区杨木的经济收益在5年内净增3.3万元/ha。  相似文献   

18.
鲁山杨等杨树无性系对比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从辽宁等地引进及湖北省内选育的共20个杨树无性系为材料,于2000年3月在中国杨树委员会良种繁育基地(武汉市黄陂区武湖乡,下同)进行造林试验,根据试验期间调查的结果,对其生长差异性分析及遗传力的估算表明:参试杨树无性系的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有极显著差异,特别是鲁山杨(辽宁杨),圣山杨(盖杨)、欧美46及欧美14等几个无性系显示出良好的生长趋向,极显著优于对照品种中嘉8号和中潜3号。试验结果有助于我们在营建杨树丰产林时,选择这些优良的杨树无性系,从而得到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近年来国内花木市场发展趋势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讨论了世界各国在花木新品种培育方面的研究情况。对目前花木新品种培育、花木栽培方面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总结。最后提出了花木育种和栽培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Accurate identification of varieties (clones) and knowledge of their genetic relationships are essential for poplar breeding and variety management. In this study, 21 elite poplar varieties of Tacamahaca and Aigeiros in China were fingerprinted using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markers. Four AFLP primer pairs developed generated totally 181 AFLP polymorphic fragments, and in particular, each primer pair generated fingerprint profiles specific to each of the tested varieties. The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varieties were evaluated by dendrograms and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sted poplar can be classified into five groups, and indicated the clear separation of varieties of different sections of poplar and the primary distinction between native and exotic poplar varieties.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ested poplar varieties could be identified by their fingerprint profiles and that genetic relationships deduced from the study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ir genealogy. In addition, our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AFLP could be used to construct DNA fingerprints of polar clones at a large-scale level and to determine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poplar varieties.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Acta Botanica Yunnanica, 2006, 28(1): 85–90 [译自: 云南植物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