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对22份“十五”攻关培育的创新种质和22份大豆育成品种进行了24个SSR标记的分析比较,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创新种质的遗传结构特点,为拓宽我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及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24个SSR位点共发现231个等位变异,其中15.8%(36个等位变异)为创新种质所特有,特别是在与大豆胞囊线虫紧密连锁的Satt309位点上验证了一个我国独有的等位变异。结合UPGMA和Model-based聚类结果,将创新种质和育成品种分为4组,第Ⅰ组由13份来自东北和山西的创新种质组成;第Ⅱ组由8份来自东北的育成品种组成;第Ⅲ组由8份来自黄淮海和南方的大豆种质组成,其中创新种质和育成品种各为4份;第Ⅳ组由4份育成品种组成,分别来自吉林、黑龙江、河南和山西。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国外种质和野生大豆创造的创新种质丰富了东北地区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因此,应加强利用国外种质、我国栽培大豆地方品种和野生大豆等优异资源,在创造优异大豆新种质的同时,拓宽我国大豆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2.
对22份"十五"攻关培育的创新种质和22份大豆育成品种进行了24个SSR标记的分析比较,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创新种质的遗传结构特点,为拓宽我国大豆育成品种遗传基础及亲本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24个SSR位点共检测出231个等位变异,其中15.8%(36个等位变异)为创新种质所特有,特别是在与大豆胞囊线虫紧密连锁的Satt309位点上验证了一个我国独有的等位变异。结合UPGMA和Model-based聚类结果,将创新种质和育成品种分为4组,第Ⅰ组由13份来自东北和山西的创新种质组成;第Ⅱ组由8份来自东北的育成品种组成;第Ⅲ组由8份来自黄淮海和南方的大豆种质组成,其中创新种质和育成品种各为4份;第Ⅳ组由4份育成品种组成,分别来自吉林、黑龙江、河南和山西。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国外种质和野生大豆创造的创新种质丰富了东北地区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因此,应加强利用国外种质、我国栽培大豆地方品种和野生大豆等优异资源,在创造优异大豆新种质的同时,拓宽我国大豆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3.
高油大豆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明 《中国农学通报》2007,23(5):368-368
开展高油大豆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利用,有利于加快育种进程、缩短育种年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油脂企业效益;利用筛选和鉴定出的高油大豆种质资源和优异的外引品种资源材料进行杂交、复合交时基因的重组、累加、互补与突变等遗传效应,对后代(F6)进行品质化验分析,从中鉴定出油份含量在22.5%以上的高油大豆创新种质资源,并利用创新种质资源进行审定推广成为高油大豆新品种,改良了遗传组成,拓宽了高油大豆血缘,为今后高油大豆育种工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刘广阳 《作物杂志》2007,23(6):64-65
利用采自黑龙江省胞囊线虫病区的野生大豆与丰产性好、综合性状优良的栽培大豆品种(系)进行单交和三交,创新出农艺性状优异、中抗大豆胞囊线虫病的新种质。结果表明,利用野生大豆资源是拓宽抗源的有效途径。并探讨了利用野生大豆创造新种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豆优异种质创新研究简报赵爱莉程砚玺王雪飞(吉林市农业科学院大豆所针对目前大豆育种亲本贫乏、遗传基础狭窄、缺少育种目标要求的优异种质资源,自1978年开始,进行大豆种质资源创新研究。根据不同的创新目标,采取有性基因转移与无性基因转移相结合,或60Co...  相似文献   

6.
国外大豆种质资源的引入、研究和利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鉴定出国外大豆优异种质资源6份,利用这些资源育成优良品种8个,累计推广应用面积1 600万hm2,纯增产大豆37.8万t.这些品种资源的引入与利用,丰富了我国大豆的遗传基础,提高了育种水平,对推动大豆生产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种子》2021,(2)
为了深入研究与挖掘优异种质资源潜力,对高油大豆种质合丰50特点与育种利用效果进行了研究。该种质具有含油量高(22.57%)、丰产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好及优良性状遗传力高等突出特点,集优良性状与基因于一体。作为品种生产直接利用,年最大推广面积64.9 hm~2,累计推广面积445.9万hm~2,增产大豆17.5亿kg,创社会效益66.3亿元。作为种质资源利用,先后育成了高油大豆新品种17个,油分含量≥21.24%,平均值为22.42%,最高值为24.13%,其中大豆新品种合农75油分含量为23.40%,2019年推广面积达50.7万hm~2,2015—2019年累计推广面积157.7万hm~2,增产大豆5.4亿kg,创经济效益20.3亿元。该种质既是优良品种又是优异种质资源,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与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大豆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的构建、验证与研究进展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3  
我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库中保存大豆资源2.3万余份,数量居世界之首。然而,在大豆新品种培育中的利用率仅为1%左右,导致大豆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趋于狭窄。主要原因是缺少对其重要经济性状的鉴定,尤其是缺少多年多点的评价,难以有目的选择有重要价值的育种亲本。为了加速大豆种质资源的评价并促进其利用,在国家基础研究项目(973)的连续资助下,开展了“大豆核心种质构建(1998-2003)”和“大豆微核心种质基因多样性(2004-2009)”研究,目的是浓缩大豆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强化其表型和基因型鉴定,为发掘和利用大豆资源中的优异基因提供指导。本文在研究构建不同比例(占总体2%~5%)大豆核心种质和大豆微核心种质(占总体1%)的同时,介绍了核心种质补充和完善的研究进展。为了验证核心种质的代表性,在构建方法方面,从SSR位点、样本组成、取样比例、低频率等位变异4个方面对代表性进行了分析,并用随机抽样方法对核心种质代表性进行了检测和验证。文中还介绍了利用核心种质和微核心种质在新基因发掘、种质创新和育种利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尤其介绍了与育种单位密切合作,建立基于核心种质的种质创新与利用体系的研究成效。围绕遗传多样性、核心种质利用方式进行了讨论,指出大豆核心种质为性状鉴定、新基因发掘、新种质创造和新品种培育等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材料基础,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实践证明,大豆种质资源的系统研究与利用,将促进我国大豆种质资源由数量保存型向研究应用型转变。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省农科院豆类资源研究室,以栽培大豆(G.max)与半野生大豆(G.gracilis)种间杂交选育出的种间杂种新种质极小粒大豆黑农8-44-2,是对日本出口制作纳豆的特用品种。该品系遗传基础广泛,具有野生大豆多花荚、多分枝的优异性状,也是大豆高产育种的新种质。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大豆核心种质部分样本鉴定28K和30K过敏蛋白缺失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核心种质是筛选优异基因的重要物质基础。本研究以栽培大豆(G. max)核心种质经聚类随机选择样本为主,以栽培大豆保留种质和野生大豆(G. soja)为对照,利用小鼠单克隆抗体Gly m Bd 30K(F5) 和Gly m Bd 28K(C5)分别检测大豆的30K和28K过敏蛋白抗原,目的是发掘过敏蛋白缺失的品种资源,明确其分布规律和特点,检测大豆核心种质的代表性,为资源和育种研究提供参考。鉴定结果表明,在参试的60份野生大豆和421份栽培大豆中没有发现30K过敏蛋白缺失的种质,但28K过敏蛋白缺失率分别为13.3%和37.8%。栽培大豆核心种质28K过敏蛋白缺失比率的变化趋势与栽培大豆保留种质总体规律基本相同,在3个生态区的缺失比率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核心种质在28K过敏蛋白缺失这个性状上具有代表性。SSR标记分析发现,在缺失过敏蛋白的种质中,80%相似系数在0.44以下,表明这些种质遗传基础较为广泛,可充分利用类群内或类群间差异较大的材料作为亲本配制杂交组合,培育缺失28K过敏蛋白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11.
贵州省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现状与利用潜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了贵州省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的搜集与保存状况,对搜集到的资源进行了农艺性状鉴定、品质分析、抗性鉴定和配合力测定,初步了解贵州玉米地方品种的特点并作出评价.通过综合鉴定,筛选出一批具有不同特点的优异种质,编入中国玉米品种志、国家玉米种质资源目录和优异种质资源目录,并对玉米地方种质资源的利用潜力与对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中国大豆种质资源研究进展⒇常汝镇孙建英邱丽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北京100081)大豆原产中国,种植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丰富多彩、类型各异的大豆种质资源,其丰富的程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经过收集...  相似文献   

13.
我国从美国、俄罗斯、日本等26个国家或地区共引进大豆种质3218份, 仅对部分种质进行了大豆胞囊线虫病(Soybean cyst nematode, SCN)、大豆花叶病毒病(Soybean mosaic virus, SMV)和盐敏感性的抗性鉴定, 但基因型的系统分析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针对大豆抗胞囊线虫病3个基因(rhg1Rhg4SCN3-11)和耐盐基因(GmSALT3)开发KASP标记5个, 结合与大豆花叶病毒抗性相关的1个SCAR标记(SCN11), 对1489份大豆引进种质进行基因型鉴定。结果表明, 具有优异等位基因的种质共1084份; 携带3个位点优异等位基因的种质19份, 包括抗胞囊线虫病3个位点(rhg1Rhg4SCN3-11)叠加(Peking型)种质3份, 聚合抗胞囊线虫病基因和抗花叶病毒病标记7份, 聚合抗胞囊线虫病和耐盐基因2份, 聚合抗胞囊线虫病、抗花叶病毒病和耐盐基因7份; 携带4个位点优异等位基因的种质9份, 包括聚合抗胞囊线虫病基因和抗花叶病毒病标记6份, 聚合抗胞囊线虫病和耐盐基因2份, 聚合抗胞囊线虫病、抗花叶病毒病和耐盐7份; 携带5个位点优异等位基因8份, 聚合了抗胞囊线虫病、抗花叶病毒病和耐盐优异等位变异。在这些携带优异等位变异的种质中, 44份已由前人证明具有相应的抗性。携带3个或3个以上优异等位基因的36份种质中, 有52.78%种质的一种或两种特性已被报道。在不携带抗性优异等位变异的种质中, 93份已证明有耐盐性或对SMV3号株系抗性, 这些种质可能存在新的抗性(等位)基因。本研究利用高通量分子标记筛选出的携带抗病、抗逆优异等位基因的种质为我国大豆资源表型鉴定、抗源的快速筛选及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大豆种质创新的内容与方法常汝镇,孙建英,陈一舞(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所,北京100081)大豆在数千年的栽培过程中,经过劳动者不断选择和创造,形成了多种多样各具特色的大豆种质资源,即农家品种,这是极其宝贵的财富,在大豆生产、育种和其它研究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保存种质资源开展系统鉴定评价,特异资源进行分子标记和重要性状基因发掘,筛选出一批优异资源,初步建成了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系。但现有的种质资源库(圃、场)等平台已建设多年,条件和设备相对落后,保存数量和保存质量受限,缺乏新技术平台,基因精准挖掘、基因编辑等创新研究平台不完善,已无法满足现代种质创制和育种工作的需求。建议完善种质资源保护和创新利用平台,构建种质资源保存、鉴定评价、挖掘优异基因、新种质创制全链条的创新利用平台体系,通过提升基础条件能力建设,加强品种选育及选育技术研发,创制一批优质高产、适应范围广的优异品种,提升种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辽宁种业科技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建立巴彦淖尔市农科院主要农作物品种资源管理系统,进一步完善农作物品种资源管理、全面了解农作物种质特性、拓宽优异种质和遗传基因的使用范围,与国内外种质资源信息交换开辟窗口,为科技人员进行亲本选配和资源调查提供快捷、方便、准确的查询,为科研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7.
为了使已收集到的小麦优异种质资源更好地为育种工作服务,中国农科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麦类室自1982年起建立小麦优异种质圃。今年共种冬麦品种(系)299个,春麦148个;包括一些新育成的材料和由国外新引进的品种。根据育种要求,按抗病、抗逆、矮秆、早  相似文献   

18.
大豆品种RGA分析与疫霉根腐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7个具有不同毒性基因的大豆疫霉菌株, 对黄淮地区48个优良大豆种质资源进行了苗期接种鉴定, 筛选出一批具有不同抗性的优异抗源, 说明黄淮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大豆抗病资源。以相似系数0.682聚类, 48个大豆品种可以分成8类。同时, 根据抗病基因在保守区域序列同源性的原理, 利用RGA-PCR方法对48个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 从48个大豆品种的抗病基因同源序列中共扩增出53条谱带, 各品种之间谱带较清晰且呈现明显的多态性, 以相似系数0.746聚类, 48个大豆品种可以分成7类。尽管抗性表型和RGA聚类的类与类之间没有一一对应关系, 但抗谱广的品种, 能较好地聚在一类, 如丰收黄、科丰36、即墨油豆等。因此, 综合利用抗性表型和RGA分析可以为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性基因鉴定、品种的培育和合理布局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大豆种质资源包括地方品种、推广品种、引进品种、具有某些特异性状的品系,以及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随着大批大豆品种在农业推广上的应用,使原有的品种不断被更新淘汰,甚至消失,其中以地方品种尤为明显,这些作物种质资源的流失,品种选育集中在少量的优良亲本上,使得大豆品种选育的遗传基础日趋狭窄。随着特用大豆市场需求越来越大,对于优质的特用豆品种选育也越来越迫切。笔者通过对8种东北地区代表性特用豆地方品种为期3年的调查,根据生育期、植株特征等重要农艺性状,结合生产调查,初步整理出这8种东北地区特用豆地方品种类型、特性。  相似文献   

20.
蛋白质与脂肪总含量66.16%大豆种间杂交新种质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生大豆优异资源鉴定筛选基础上,通过soja亚属内种间杂交,选育出蛋白质、脂肪总含量66.16%创新种质龙品8807,为大豆育种提供和储备新的骨干亲本。本文总结了大豆种间杂交创新种质的亲本选配、后代选择程序等技术要点,介绍了龙品8807优异性状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