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食用菌菌种的退化及复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菌种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栽培结果,是产生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好的菌种总是因为其自身的生理因素、环境因素或人为因素而产生退化现象。本文就菌种退化原因,如何保持菌种的优良性状及其复壮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原生质体复壮平菇菌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用菌菌种退化是关系当前食用菌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因素。研究克服菌种退化的有效技术是食用菌良种繁育工作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菌种退化的特征。表现为与原始的出发菌种对比,具有明显发菌慢、出菇迟、产量下降、品质变差、抗逆性降低,它不是当年制种、栽培不当引起,而是呈持续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在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中,优质菌种是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对高活力菌种的需求和菌种扩繁模式,从食用菌的菌种退化、种性确认、母种培养、菌种保藏等方面阐述了菌种的质量控制要点,以期为菌种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食用菌菌种的退化和选优提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正常栽培条件下,在生产使用过程中,其优良性状及典型性逐渐丧失的现象,称退化现象,表现在产量降低、品种变劣、整齐度下降、生活力衰退、抗逆性减弱。菌种退化的原因很多。  相似文献   

5.
菌种退化是当前食用菌生产中十分突出的问题.但究竟什么是菌种退化?为什么会发生退化?至今缺少深入研究,因此概念不明确,认识不一致。一、什么是菌种退化菌种退化是群体中退化菌丝在数量上占一定优势后,表现菌种生产性能的下降。退化是一种变异,变异在生物发展中是绝对的,食用菌种退化是指菌株在形态生理方面退行性变化,具体讲是产量、质量的下降,整个菌株的孢子、菌丝、菌落、子实体发育缓慢,以至变态。菌种退化是个复杂的问题,有很多现象和菌种  相似文献   

6.
王志强 《食用菌》2009,31(6):28-29
菌种的分离与筛选是在食用菌栽培过程中的重中之重。食用菌的菌种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变异与退化,尤其是草菇菌丝,生长快退化也快,因此要定期引种或提纯复壮,才能保证菌种质量及种性稳定,从而为最终产量稳定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菌种的退化、老化和复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个从事食用菌生产的人,都十分关心菌种退化。据笔者所知,对这个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菌种很容易退化,一种认为菌种不容易退化。为了便于研究和讨论,也略谈一些浅见,就教于同行们。 (一)关于菌种退化问题。变异是一切生物包括食用菌在内的普遍属性,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本文讨论的重点是,菌种变化的幅度有多大,特别是菌种经多少时间、传多少代,才会丧失实用价值。菌种变好当然就不存在退化的问题。所以一般都把菌种变坏叫做退化。不过,什么叫退化,至今却没有  相似文献   

8.
宁宝云  薛姗姗  刘慧  刘康  郝继伟 《食用菌》2020,(3):24-26,28
针对蛹虫草生产中菌种退化问题,研究了转接次数对蛹虫草菌种退化的影响;比较组织分离法与活蚕蛹回接法在保持菌种优良性状、延缓菌种退化、退化菌种复壮效果。结果表明,转接3次或更多蛹虫草菌种会逐步表现出退化性状;活蚕蛹回接复壮法对退化菌种的复壮效果明显好于组织分离法;选用出菇后20 d内的子座组织分离,可有效延缓菌种退化,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菌种优良性状;提出了活蚕蛹回接法与组织分离法相结合的蛹虫草菌种综合复壮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常出现菌种衰老、优良性状退化现象。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有各种观点。一些人认为,退化的主要原因是继代培养(即转管)次数过多;还有一些人认为,多次转管后人为地拉长了营养生长阶段,距生殖生长阶段就愈近,子实体形成也就愈早,但因优良性状的退化,产量和质量却不高;  相似文献   

10.
短木条段保藏食用菌种试验刘华安,郑开玲(山东省苍山县赵家洼食用菌研究所277700)目前食用菌生产单位的菌种保藏一般都是采用PDA斜面低温保藏法,虽取用方便,但保藏时间短,一般须3~4个月转管一次,因此,容易招致杂菌污染和优良性状的退化等缺点。为解决...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由菌种退化、菌种老化、品种混杂和杂菌污染等问题引起的各种纠纷时有发生。浙西(衢州)地区主栽的食用菌品种是金针菇和秀珍菇。从品种特性来看,金针菇菌种生产比较稳定,多年来没有出现菌种退化现象,即便使用有点老化的菌种,也不会出现大面积的质量事故。但是秀珍菇的稳定性比较差,很容易出现霉变、吐黄水、菌丝萎缩等现象。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辽宁大连地区的食用菌生产出现菌种种性退化,老化严重,品种杂,多,乱等问题。作者以实施大连市科技创新基金项目为契机,开展了食用菌品种引进,筛选工作,建立了食用菌种质资源库,食用菌繁殖基地,示范基地和培训基地,完善了大连市食用菌产业链,有效降低了种性退化,种性老化对食用菌生产产生的不良影响,规范了食用菌菌种,菌棒的生产流程,实现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和栽培,推动了当地及周边地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1防止食用菌退化 防止菌种退化,可以提高产量,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农药用量,是生产无公害食用菌的基础。(1)培养菌种的环境温度不能超过28℃。另外,培养好的菌种在常温下存放的时间不宜超过15天。要切实掌握好培养基出菌的时间和温度,防止破坏营养成分,酸碱度要适宜。  相似文献   

14.
食用菌菌种引种试验中的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食用菌产业飞速发展,产销全球第一,北京市食用菌产量平均每年增长50%,其中香菇和平菇占北京市食用菌总产量50%以上。菌种质量是影响产业发展的成败,同时也影响着试验效果。在引种试验中存在着多家引种、重复试验、品种名称混乱、菌种退化等问题。阐述了菌种引进试验应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制种,系指人工方法培养食用菌纯菌丝。食用菌的种类繁多,优质菌种的标准因品种的不同而异,但从总体来看,每一个优良菌种均应具有“纯、正、壮、润、香”的共性。在生产上,不但要求菌种不被污染,而且要做到一定时间内保持菌种生命力及原始种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16.
食用菌母种转管次数的多少,对菌种特性无明显影响,不会引起菌种退化,这一论点不少科学工作者在试验中均已得到证实,笔者在试验中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但菌种保藏与菌种退化的关系如何?为此,我们做了些小试验,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食用菌行业中,经常可听到议论“菌种退化”问题。为究其原因,近几年来我们曾对河北、山东、北京、陕西等地的12个食用菌菌种生产者(其中正式菌种厂3个)进行了一些调查。结果有2家,制种关键技术是由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专业工作者把关,沿用了三年的3个品种,均未见有明显退化。而另10家,也是从科研单位买来的优良菌种,  相似文献   

18.
<正>在江苏省泰州市,菌种制备作为食用菌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本文介绍的菌种制备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多种食用菌的制种中。该技术经近几年的不断改进与完善,有了较大改善。食用菌菌种是指以适宜的培养基为载体进行纯培养的菌丝体。这种菌丝体是培养基质和菌丝体的联合体。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首要条件,菌种性状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生产的成败和制种工作的成败。它既关系到菌种场的经济效益与信誉,又间接关系到菇农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从农作物留种技术探讨食用菌选种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作物留种技术探讨食用菌选种途径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陈国良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菌种厂吴史杰食用菌生产需要种性优良的菌种,在孢子繁育和组织分离采种时还必须认真进行选留种,以使优良的菌种性状得以保持,甚至通过长期的定向选种,后代的种性会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的菌种质量主要存在着品种退化、菌种老化、病菌感染、品种混杂和杂菌污染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边银丙 ,1999)。菌种质量检测不仅涉及到菌种质量检测的内容 ,还涉及到菌种质量检测的标准方法 ,更应考虑不同种类的食用菌在菌种质量上具有不同的技术指标。我们不仅要考虑从哪些方面来评价一个菌种的质量优劣 ,也要考虑用怎样的标准方法对菌种质量进行评价的问题 ,还要考虑不同的检测对象应有不同的质量标准。本文将针对菌种质量存在的问题 ,阐述菌种质量检测的内容及其方法 ,籍此与各位同行商榷。食用菌菌种质量检测的对象应是经过农作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